舌尖上的西鄉之紅豆腐蒸肉、洋芋蒸飯

2021-02-27 西鄉精靈

《關注西鄉精靈,愛生活愛家鄉》

作者:碧宇(精靈特約供稿) 編輯:小翔

舌尖上的西鄉之●五裡壩紅豆腐蒸臘肉與洋芋蒸飯

西鄉的美食變蛋、牛肉乾美名遠揚,不但豐富著我們的餐桌,還被打造成商品繁榮著西鄉的經濟。

但要說美食,你若有幸走進巴山深處的五裡壩鎮到農家做客,有一道壓軸菜叫—紅豆腐蒸臘肉,吃後你將永遠忘不掉。

勤勞樸實的五裡壩人,用最原始的養豬方法—豬草、土豆、紅薯和玉米養殖的「過年豬」,待到進九(大寒後氣候寒冷)後才屠宰,然後用鹽醃上一周(中途還要翻過一次,以保證全面醃好)。再把醃好的肉吊在火籠上方,利用常年在火籠上生火做飯、燒水時燃燒木柴所產生的煙把醃好的肉燻成臘肉。客人來了主人才現從火籠上方取下臘肉,把有肉皮的一面放在火上適度地燒,燒好的肉皮用菜刀刮過後呈金黃色。洗淨後放入各種作料煮熟,臘肉的香氣飄出老遠,聞到你就會忍不住咽口水的。

紅豆腐是用黃豆和山泉水做成的豆腐,把新鮮的豆腐切成一寸立方的小塊,放到鋪有乾淨稻草的攤篩內加以覆蓋,也掛在火籠的上方,使之有一定的溫度慢慢齷(發酵)到變了顏色將長出黴毛時,再把每一小塊分開,拌以鹽、辣椒、生薑等調料,儲存在不沾油的罐內密封。半月後加入少量料酒和自製的食用香料水稍置即可食用。因為辣椒的顏色紅紅的,所以取名紅豆腐。

在火籠吊鉤上用頂罐(做飯用的鐵罐)做洋芋飯時,待大米和洋芋在頂罐內煮到米伸腰後,除去米湯,把飯抄松,中間留一凹坑。然後把煮熟的臘肉切好放在搪瓷碗內,臘肉上再放適量的紅豆腐,把裝有臘肉和紅豆腐的搪瓷碗放入飯中間的凹坑處置平,蓋上頂罐蓋再掛在吊鉤上,用文火燒至頂罐內水汽快幹時取下煨到火籠邊,從火籠中央取些紅灰和炭火供用,轉動頂罐四個方位,直至飯熟為止。剛好利用這個空隙在火上炒幾道菜。

菜好飯熟,紅豆腐蒸臘肉出鍋加點蔥花就可享用了。洋芋蒸飯以其特殊的香氣和口感總是叫人百吃不厭。黃亮的鍋巴塗上美味的紅豆腐叫人讚不絕口。

五裡壩地處巴山深處,海拔高,冬天很冷。因為臘肉醃得是時候,燻得到位,燒得好,煮得巧,香得叫人流口水。又加上紅豆腐辣、鮮、醇、味。五裡壩紅豆腐蒸臘肉稱得上是雙劍合璧,美食第一。多年來一直是五裡壩的一道壓軸菜。訪遍巴山人自醉,茶醒精神菜開胃。蝸居當知神仙老,自古山人長百歲。

作者:碧宇(精靈特約供稿) 編輯:小翔

來自:舌尖上的西鄉 首發

西鄉精靈 ( xxjl168 )

微信加好友搜索 西鄉精靈 即可關注

西鄉精靈,資訊、文摘之精華。選文交給我們,時間節省給你。我們是覆蓋漢中市人群超過100萬的微信平臺第一聯盟「漢中微盟」成員,合作微信:ssiw77

閱讀原文打賞小編

相關焦點

  • 饞涎欲滴的五裡壩紅豆腐蒸肉、洋芋蒸飯
  • 舌尖上的西鄉
    夕陽西下,當嫋嫋炊煙在鹽城西鄉的上空升騰時,小小的村莊就瀰漫一股濃濃的魚米之香,這是家的味道,怎麼也忘不了。曾經支撐起瘦弱之軀的西鄉美食留住了胃,也喚醒了萎靡甚至麻木的那顆心。地道的西鄉菜八大碗在舌尖上舞蹈,味蕾激活了,全身心舒暢了,誰不說俺家鄉好? (一)本就充滿了鄉野之趣的鹽城西鄉,成片的稻田在秋天漸次變為金色的地毯。
  • 《舌尖上的陝西》之五十四:銅川大刀面
    《舌尖上的陝西》之五十四:銅川大刀麵店主夫姓華,婦姓陳,皆是關公包公當年所殺之人的姓氏。問及手藝,祖傳。再問:先祖出身?養馬場的鍘草夫。大刀面的製作工藝,看起來似乎簡單,實際上技術性要求還是挺強的。先把食鹼用水化開,與麵粉一起倒入盆內和勻,搓成面絮,倒在平案上用木槓壓,壓成硬塊後,用溼布蓋好餳30分鐘(冬天放暖和處)。
  • 上過舌尖的網紅雲南烤豆腐,在廣州就能吃到!
    烤 前 vs 烤 後答應我,拿到烤豆腐的時候,記得第一時間拍照,然後開始才吃吃吃!不然你會後悔的.剛出爐的烤豆腐,會比較豐滿圓潤,而且表皮會有一點脆,圓圓的很可愛。洋芋其實就是雲南人的主食,洋芋的做法多種多樣,烤洋芋也是其中一種做法。
  • 舌尖上的鹽城西鄉(完整版)
    一、經典篇夕陽西下,當嫋嫋炊煙在平原的上空升騰時,鹽城西鄉星羅棋布的小村莊就瀰漫著一股濃濃的魚米之香,這是家的味道,怎麼也忘不了。曾經支撐起瘦弱之軀的西鄉美食留住了胃,也喚醒了萎靡甚至麻木的那顆心。地道的西鄉菜八大碗在舌尖上舞蹈,味蕾激活了,全身心舒暢了,誰不說俺家鄉好?
  • 客家蒸飯:記憶中的老客家味道!
    蒸,是食之文化,而飯甑則是蒸文化的表現。飯甑,是客家人特有的餐具。舊時,在客家地區,幾乎每個家庭都有一個飯甑。 飯甑蒸飯前是把米放在大鐵鍋裡煮六成熟,然後用笊篼(籬)從鍋中撈出米飯粒,再把它放入木桶一樣的飯甑,蓋上穹窿形竹篾蓋子,端入另外盛了小半鍋水的鍋裡,再加火蒸熟。熟後的米飯,一粒一粒,吃起來香噴噴的。而大鍋裡留下的米湯和少量餘飯,可以再添火熬煮為粥,也很好吃。 用飯甑蒸飯,蒸飯時常用大鍋,灶膛餘熱進入內小鍋,可同時燒水。
  • 舌尖上的美食—陝北篇
    舌尖上的美食—陝北篇榆林市代表美食:神木粉糊糊、靖邊風乾羊肉剁蕎面、吳堡手工空心掛麵、燉羊肉、神木碗託、驢板腸、榆林豆腐、羊雜碎、羊肉麵、洋芋擦擦、神木老席、拼三鮮、鎮川幹爐、攤闤兒、油饃饃、綏德油旋、
  • 舌尖上的婺源~特色美食小吃
    當地村民每逢結婚、壽誕、建新房等喜慶之日,必辦酒席,宴請親朋。菜餚豐盛,一般酒席配有八小碟佐酒菜,主菜有四蒸、四炒、四海(菜)和四點心,均以葷腥為主,鹹、酸、甜、辣參雜。結婚、壽誕、建新房稱為紅喜事,菜數成雙;長輩喪葬稱白喜事,菜數為單。結婚酒席上的第一道菜必有糊豆腐,開胃!
  • 豆腐蒸肉的做法,上鍋一蒸,鮮嫩可口,營養極高,特好吃
    豆腐蒸肉最近我剛學會豆腐蒸肉的做法,就把豆腐和肉丁搭配在一起,上鍋一蒸,豆腐鮮嫩入味,豬肉不油膩,是一道不錯的下飯菜,就是家裡來客的話,端上一盤豆腐蒸肉,也很上檔次,接下來,我就把豆腐蒸肉詳細的做法分享一下。【食材】:豆腐、五花肉、香菇、雞蛋、食鹽、蔥蒜、食用油、花生油、蠔油、生抽、澱粉水。【具體做法】:
  • 舌尖上的景泰——特色美食盤點
    景泰,作為河西走廊沿線的旅遊重鎮,不僅有雄偉壯觀的黃河石林和滄桑厚重的永泰古城,還有那數之不盡的美味佳餚。景泰傳統地方美食主要有五佛豆腐、五佛大碗魚、大米糝飯、麻腐包子、紅水千層餅等。1五佛豆腐五佛豆腐以用料講究、研磨勻細、味美鮮嫩而聞名於世。當地人選擇上好的黃豆,先將其磨成豆瓣,除去豆衣,剩下滿眼金黃的豆瓣來。再把豆瓣泡在清水中,等它吸足了水分,就可以磨漿了。傳統工藝製作的五佛豆腐入口味道濃鬱、質地勁道、豆香味足。
  • 舌尖上的昭通之三——把把串+柴碳火烤洋芋
    舌尖上的昭通之三­­——
  • 舌尖上的河北:非遺美食,正定八大碗
    四素以蘿蔔、海帶、粉條、豆腐為主等30餘種,根據招待的客人不同,選擇其中八種,經過其獨特製作工藝做熟而成。由此技藝製作的八大碗已經成為該縣城鄉婚慶、重大節日招待尊貴客人時,不可缺少的一套菜餚,已成為正定縣民俗文化中的優秀代表之一。在全國的很多地方都有八大碗兒,八大碗兒是有滿族人發明的。
  • 舌尖上臨朐美味 | 滷水豆腐(周義軍)
    舌尖上臨朐美味 滷    水   豆   腐周義軍    從六七十年代走過來的人,只要提起滷崗水,就會聯想到樣板戲《白毛女》。莊戶人家,平時不做豆腐,有專門賣豆腐的,用扁擔挑豆腐走村串戶,一邊敲著木頭綁子,一邊吆喝著:換豆腐來。一斤黃豆換兩斤左右的豆腐。
  • 舌尖上的貴州製造,你家鄉是怎麼做的?
    味道還是那個味道,但方便快餐卻讓美食變得更加親切,讓身在外地的人們能夠迅速滿足舌尖上的鄉愁。 知名品牌:習滋味、黔椒苑等 貴州辣子雞 知名品牌:貴茶、都勻毛尖、遵義紅、湄潭翠芽、綠寶石、普安紅等 貴州辣椒醬
  • 雲南酸木瓜之舌尖上的美食
    氣候溫潤有四季如春之稱。在舌尖上的中國第二季也提到了我們雲南酸木瓜,酸木瓜根生雲南,和雲南土地的生生世世的人民生長在一起,到了金秋季節,木瓜三三兩兩的成群結在樹上,喲~去田裡面順便摘幾個回來,可以泡酒、做果脯、可燉菜、可涼拌!
  • 書苑文香|| 洋芋片夾饃
    當你兩手捧著熱乎乎的燒餅,夾上新鮮燙煮、飽蘸辣醬的土豆片,有的店家還給配一串生菜,那種辣香酥脆的感覺會順著你的舌尖而到達喉嚨處,咀嚼下咽後,土豆片酥脆的感覺也就嘗到了;再咬一口,土豆片會跟饃緊密地黏在一起直達你的胃中。吃過肉夾饃的人,都知道肉夾饃的肉汁很容易流到手上,且細嫩的肉絲更容易鑽入牙縫;而洋芋片夾饃不同,它雖也有汁子,但汁兒都融進了厚厚的饃餅裡,在你品嘗的時候,饃因汁而酥香,片因饃而醇滑。
  • 李亞鶴:《舌尖上的中國》裡,不得不說的建水豆腐
    據李亞鶴了解,建水因為《舌尖上的中國》和《人生一串》而名聲大噪,豆腐,大概是建水最受歡迎的食材了。 據李亞鶴了解,在建水,隨處可見一個小小的方桌前圍著三三兩兩的食客,桌子上面烤著豆腐,店家熟練地翻揀著,炭火慢慢地烤著。
  • 吃在陝西 周文英:商州洋芋丸子
    我的家鄉商州山多,地少,土地不但貧瘠,而且日照時間短,適宜種植且收成不錯的農作物唯有土豆,我們俗稱「洋芋」。   洋芋是山裡人的主食,也是蔬菜。山外人曾鄙夷地說:山區的飯食是早上圓蛋蛋,中午蛋蛋圓,到了晚上變個樣,拿來洋芋切片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