啥都吃的廣東人,為什麼不吃辣?

2021-02-11 廣東共青團

當辣味風尚在中國盛行,很多人都開始嘗試吃辣,獨樹一幟的廣東人,卻不怎麼吃辣,這是為什麼?


今天,就讓我們跟隨中山大學移民與族群研究中心副研究員曹雨,來一起探究「廣東人不吃辣」的奧秘…

大家好,我是來自中山大學的曹雨,我這幾年做的研究跟辣椒有關。
我是廣州人,廣州人一般不怎麼吃辣,所以研究辣椒這個話題會讓人覺得有點奇怪。其實,我今天講的話題是關於社會科學,它可以探索自然的規律、揭示人類社會未來的走向,而這個走向可以決定經濟上的東西。

關於辣椒的社會調研

 

假如以後你開一個食品店或開一個餐館,要做什麼樣的菜呢?未來社會的口味會有什麼樣的發展呢?這個東西就能給你一些啟發。研究的是人和人類社會,而人類社會和每個人都息息相關,它的社會科學價值也就在於這裡。
所謂的田野調查,就是社會科學基本的研究手段,怎麼做呢?你需要進入到群體當中去,對他們進行社會調查,有些時候是問卷,有些時候是談話,通過各種形式收集人群的各種信息。在收集這些信息的過程當中,調查的地方很多是在西南的山地,每天跟他們相處在一起,我發現他們都能夠吃得很辣。這時候我就覺得奇怪了,辣椒是怎麼開始在中國蔓延開來的?由此,我找了很多的資料,弄了很多相關的一些調查。

 

實際上,作為一個不太吃辣的人做辣椒的調研,有很大的優勢。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如果你站在一個他者的角度」,就是本身並不在文化圈內部來調查這個事情。比如,佛山醒獅。如果是一個佛山人,他非常熟悉這個東西,再去做相關的研究,可能會漏過一些細節。因為這些細節對熟悉的人講是一個非常司空見慣的東西。但如果你站在一個「他者」的角度,本身不是在這個文化裡面,從小沒見慣這個東西,那麼這裡面所有的細節都是新鮮的東西。所以,當我看到辣椒的各種製法和它各種相關的製造場景的時候,我會有一個比較敏感的認知,就開始了相對的研究。

 

廣州人吃不吃辣?

 

在2018年以前,廣州市面上非常火爆的火鍋的品牌,大排長龍,很多辣的菜館都很受歡迎。但是一個反例,這是前年「山竹」颱風過境的時候,在廣東的超市裡面,我們看到所有的菜品都被搶購一空,就剩下辣椒,所以看起來廣州人還是不吃辣的。這樣就覺得奇怪了,跟前面一對比,那麼火爆的辣味的餐館,那麼冷清的買辣椒的場景,這體現什麼呢?家餐不吃辣,外餐愛吃辣。當我們在外面吃飯的時候,我們更多會選擇吃辣椒的東西。當我們在家吃飯的時候,比如跟長輩或者跟親戚一起聚會的時候,我們選擇不吃辣。如果我們要去一個正式的場合,去婚宴或者其他的一些宴會的場合是沒有辣椒的。但是,我們跟朋友、同學、同事一起出去吃飯,經常會吃辣椒,對不對?這是一個截然不同的場景。所以,廣東人吃辣的場景是什麼?辣椒是用於非正式的場合,它是一個跟同事、朋友之間比較熟的人可以吃的東西。如果跟一個比較陌生的,或者是宴請一個外地的朋友,你是不會吃辣的,這是一個非正式的場合,這是年輕人的東西。如果會餐的時候有老人在,我們通常是不會選擇吃辣,因為要照顧老人家清淡的口味。這跟廣州人吃辣的場景有關。當我做辣椒研究的時候,我在廣州的老城區進行了一個社會調查。社會調查的結果顯示,本地人每個星期外餐的次數大概是2—3次,外地人到廣州來,每個星期外餐次數是8次以上。這是一個很明顯的區分,如果在家吃飯的人多,或在家吃的次數多的人通常選擇不吃辣,外餐的時候有可能會去吃辣。而這些移民外餐的次數非常多,外餐大量的選擇都是吃辣的,所以這是一個場景的分布。那麼,為什麼在外用餐愛吃辣?為什麼要選擇吃辣?為什麼那麼愛吃辣?那麼外來的移民外餐次數非常的多,外餐次數相當多的一部分是進行吃辣的。這一定是有一個場景的,研究中國所有社會問題都必須要正視的一個問題,就是中國這40年來巨型的人口流動。中國人在這40年來進行了一次翻天覆地的人口轉移,把農村人口轉到城市裡面來,把內陸的人口移到沿海地方來。實際上,看移民和辣椒的關係,我們很自然會想到是移民把吃辣的文化帶到我們這座城市裡面來了。因為廣州和深圳接收的移民,大多都來自廣西、湖南、江西,這都是吃辣比較厲害的地方。所以我們會覺得,是因為這些吃辣地方的人把吃辣的文化帶到廣州來。但是後來我在上海做調查的時候,就推翻了這個想像,不是他們原來的地方的人帶來的,為什麼呢?上海人也一樣喜歡吃辣,現在上海這個城市裡面,有非常多辣味的餐館,但是呢,上海的移民來自哪裡呢?而我在調查這些移民的時候,我詢問他們是否在家有吃辣的習慣,他們說來了上海才吃辣。但是,上海本身也不吃辣,那為什麼他們來了上海就吃辣呢?這是一個很奇怪的問題,在家沒有這樣的習慣,上海也沒有這樣的習慣,然後從家來到上海就愛吃辣了,很奇怪。我問了一些廣東本地戶籍的大學生,我問他們在家吃不吃辣?不吃辣。同學聚餐吃不吃辣?吃辣。為什麼聚到一塊兒,就願意吃辣呢?這是一個很奇怪的問題。

城市移民飲食文化

 

然後,我就對這個問題進行深入的考慮,實際上,現在城市裡面所流行的這種辣的文化是一種叫做城市移民文化飲食的一部分。

 

也就是說,是來自全國各地大規模的移民聚到城市裡面以後創造出來一個新的東西,它不是原來這個城市就有的。

 

比如,上海或者廣州本地就有的飲食文化,它是一些移民聚集到一起以後,所發明出來的一個新東西,它代表的是這些移民背後的遷移的一個歷史場景。

 

移民意味著從本地、本土、本鄉的情景下脫離出來。

你需要建立社會聯繫,需要跟城市裡面其他人建立起聯繫,因為孤獨的一個人很難在社會上立足,所以說我們需要去建立聯繫。

 

建立聯繫的方法是什麼呢?

 

對於我們中國人來講,建立社會聯繫的關鍵點就在於吃飯。

 

所以,我們聚在一塊,同學也好,朋友也好,或者是同鄉也好,我們需要一個東西把我們聯繫在一起,而這個聯繫的產生就需要大量的外餐。

 

移民為什麼喜歡外餐?一方面是由於他家不在這兒,他沒有一個在家吃的環境;另外一個方面,他需要建立社會聯繫,需要大量的外餐來跟其他人發生關係,建立社會網絡。

 

這時候外餐選擇會選擇相對來說稍微平價的就餐環境,而大量的辣味菜館為什麼能夠平價呢?

 

因為它利用了工業化的食材和中央廚房的調味,它能夠做得比較平價。

時鮮的東西是最昂貴的,它需要非常短暫處理的時間和成本,沒有倉儲和物流上的優勢。所以,辣味、平價和移民高量的外餐需求聯繫在一起,創造出來一種城市移民飲食文化。這一系列,我當時是做了一系列的社會調查,包括對社會餐館價格也做了一定的調查。實際上也證明了這一點,經營辣味菜餚的餐館,它的價格比粵菜、浙菜這些價格稍微低一些,這更能符合城市移民飲食外餐的需求。城市裡面的辣味菜,它真的是來自那些移民原生的地方嗎?比如,四川移民或湖南移民帶來了辣味菜,實際上並不是這樣的。這些菜餚是被這些移民在城市裡面重新發明的一個東西,它代表的是城市的特徵,是一種城市移民的飲食文化和城市移民的身份認同。當我們把這些東西聯繫在一起的時候,我們會發現實際上創造了一種區隔。

吃辣是一種身份認同

當我在跟本地人做調查的時候,發現一個非常有意思的現象,我問他們,你們吃不吃辣?他說,我們一點辣都不吃。我說,真的一點辣都不吃嗎?於是我就走到他們廚房裡面去看,發現有辣椒醬。我覺得奇怪了,又不吃辣,家裡為什麼還有辣椒醬?而且辣椒醬明顯是剛剛還用過,還是吃一點辣,為什麼強調自己不吃辣?他說,其實不怎麼吃,就是買一點,有時候調一下味,用一下。但是,我發現一點,不吃辣其實對於他們來說是一種身份的認同,他強調自己不吃辣,強調的是作為廣東人的身份不吃辣。但實際上,我問了很多老廣東人,傳統的本地小攤,很多時候檯面上也會放辣椒醬,有時候也會有一些辣椒的調味,不能說一點都沒有,可能比外來的人吃得稍微少一點。他一定強調自己不吃辣,甚至是在強調一種身份。實際上,強調自己吃辣也變成了一種身份,一種移民的身份和移民的認同。城市吃辣的風尚也變成了一種新的身份認同,變成了年輕一代的身份認同,可以跟相同年齡或者是相似年齡段共享同一種食物,而不可以跟長輩共享這個東西,為什麼呢?因為我們年齡差得太多,我們所身處的場景是不一樣的,所以我們一個這樣的區隔。

 

工業化造就城市食辣文化

城市的食辣文化發生的背景是在於工業化。我們來想像一下工業化是怎樣改造我們的味覺體驗?我在順德做調查的時候,傳統的醬油製作,每一個鄉鎮都有自己的醬油園。我們可能去想像釀造醬油是什麼樣子?而實際工業當中釀造醬油是一個什麼樣場景?我們可以看一下其中的區別。我們有一個最大的前提是需要供養數千萬人口的巨型城市,比如說廣州、深圳,兩千萬人以上的這種城市。還有包括上海、北京這些更大的城市,需要非常多的食物去供養他們。實際上,城市化的食物變成一個可以保存,可以進行中央調味的,可以平價供應的一個東西。所以,我們想像的,可能是像畫面上的烤麵包的場景,自己去烤,或者是一個師傅在操作,但實際是大型工廠生產出來的東西。

 

這就是城市化很基本的一個討論點,就是我們如何去供養這些城市?我們人和土地的關係在哪裡?

 

傳統上,我們中國人是吃地方生產的東西,嶺南地區有「飯稻羹魚」的傳統。

 

我們吃地方生產的大米和地方生產的魚類,這構成了我們的飲食。

 

現在的食物是經過數千裡的長途運輸到這個城市來的,城市周圍所生產的東西已經不足以供養數千萬的人口了。

 

所以需要遠距離的運輸和冷凍,這時候這些大量冷凍,可以長期保存的食物進入城市以後,它能夠以一個比較低廉的價格餵養大量的人口。

 

反而城市周邊的這些能夠保持比較時鮮味道的東西,變得很昂貴,這跟工業化時代之前的東西是完全不一樣的。

 

大概是30年前,我們吃到新興的速食炸雞的時候,是很昂貴的。

 

因為當時的中國不是徹底的工業化國家,或者說高度的工業化國家。

 

現在速食炸雞對我們來講是相對便宜的東西,它是工業化的產品。

 

也就是說,隨著國家工業化程度越來越高,就意味著工業化的產品價格會越來越低廉。

 

大量應用冷凍食品,在過去它是一個很高價的產品,那個時候我們可以很輕鬆的吃到草飼的雞,或者說「走地雞」

 

而現在走地雞變得貴了,速食炸雞變得相對便宜了,這就是一個工業化場景。那麼工業化的場景帶來一個什麼樣的區分呢?

 

這就是我們中國人對飲食審美的區分。

 

辣椒還能走多遠?

 

我們討論辣椒還能走多遠?或者辣椒在中國的流行還能持續多久?這個問題,我們要放到一個背景下來考慮,就是中國人到底喜不喜歡這樣強烈的味道?實際上,辣椒在中國盛行,包括辣味餐飲、辣味風尚在中國的盛行,已經迎來它的拐點。大概在2018年的時候,辣味餐館的開店數量已經開始慢慢在往下走了出現一個慢慢退潮的情況。傳統的,比較平和的菜式會成為中國人飲食最終的追求,辣味成為移民高峰期的東西。也就是說隨著移民的數量下降,能夠移出來的人移得差不多了。實際上,城市化的過程會慢慢平緩下來,因為人口基本已經轉移完成了。在這樣的場景下,吃辣的情況稍微有所減弱,當然今年又有所提升,這實際跟經濟發展有點關係。當一個社會經濟發展比較好的時候,比如,經濟增長非常旺盛的時候,人們比較趨向吃一些比較高價的東西,所以調味比較強烈的食品稍微少一點。相反,如果說經濟發展在走下坡路的時候,或者說經濟發展趨勢不是很好,或者大家不是那麼富裕的時候,實際上調味品的消費會上漲。這也就是我們經常談到社會學裡面「方便麵曲線」,就是經濟不好的時候,買方便麵的人就多了,那麼現在我們處於經濟不是很好的階段。但是不管關聯怎樣,中國人有一個長期的飲食的追求,這個東西是深刻地牢刻在我們中國人的審美趣味裡面。一個國家,一個民族都有自己的審美趣味,就是我們天生的,或者我們比較傾向於選擇什麼樣的東西,而這種審美趣味是什麼樣的呢?我把它總結為四個字,叫做「中、正、平、和」,就是中國人的審美趣味。

 

在飲食方面。「中」是什麼意思呢?有適當的味道。「正」是要有本味,比如我們經常是吃一隻雞要有雞味,魚要有魚味。所以,過於強烈的調味料,或者覆蓋食物的本味,對食物會產生一定的影響,所以說我們要的是一個「正」味。「平」是指吃東西的時候心態,還有食物帶給人的感受是平和的,不是過於激烈的。「和」是指我們用餐之道,餐桌上的禮儀,還有整個餐桌的平衡體現「和」的感覺,所以是中國人審美的需求。這是從古到今貫穿下來的一個審美的追求,當然在最近一百年來,中國的飲食文化曾經出現了比較大的顛覆。但是慢慢地,它還會回歸到傳統的飲食審美上來,因為這是一個長期的審美趣味的追求。除了審美趣味指向了一個平和的味覺體驗以外,我們還發現另外一個情況,中國的老齡化趨勢。

當在整個城市生活裡的這些人年齡數會不斷往上提升,結果是什麼呢?

 

它可能也會帶來口味上的改變,清淡和養生。

其實辣本身對身體並沒有特別直接一些不良影響,當然如果本身有腸胃疾病,年齡越來越大的人發生腸胃的病變就會越來越多。我做研究的時候,實際上發現在40歲年齡組吃辣的人是比較少的,大概10%都不到。在廣州做的調查裡面,年齡越老吃的辣越少,隨著移民也慢慢變老,那麼會怎樣呢?吃得越來越清淡,要開始養生注意身體了。實際上,吃辣本身雖然沒有太大的負面影響,但吃辣會帶來大量的油和鹽的攝入,這個是很要命的東西。我們可能說吃辣椒對身體,好像除了很熱之外,又沒有什麼很嚴重的挑戰。但實際上,吃辣會帶來大量的油和鹽,因為吃辣的同時,那些菜餚往往是比較重鹹、重油的菜,這樣可能會同時吃下很多油和鹽,把口味變得清淡就會比較符合健康的需求。

還有一個特點是什麼樣呢?在數千萬人口的大城市裡面,它會發生分化。

越來越多的人進入城市,城市所需要承擔供養的壓力越來越大,需要大量的食物來養活這些人。

因為大量的人口可以把成本攤下來,這個時候社會就會開始分化,會有意尋找劃分飲食口味的邊界。

慢慢地,這個分化越來越明顯,越來越清楚。這時候,社會慢慢趨向口味的固定化,也可以預想到在將來城市裡會出現什麼樣的體驗。

 

我自己的判斷是什麼樣呢?

 

辣味有可能會開始慢慢走下坡路,越來越傾向於老齡化,或者說清淡飲食可能會慢慢地越來越受歡迎。

來源:格致論道講壇(ID:SELFtalks)


編輯:星

▲關注「廣東共青團」B站、抖音、微博

相關焦點

  • 廣東人什麼都吃,為什麼偏偏不吃辣?
    天上飛的,地上跑的,水裡遊的,什麼都能拿來吃和煲湯的廣東人,唯獨對辣椒避而遠之。因為:但眾所周知,辣椒本質上是一種調味料,會破壞清淡口味帶來的平衡感,而且又掩蓋了食物本身的味道,因此廣東人不愛吃辣也可以理解了……
  • 廣東人吃不了辣?廣東人:不服來battle?
    但廣東人真的什麼都敢吃嗎?那也未必!廣東人除了吃辣以外,什麼都可以徵服。關於吃辣,廣東人是「挺慫的」。正所謂「說請吃飯一時爽,聽到吃辣把頭轉」,說的便是廣東人了。坊間傳聞,但凡團建聚餐,只要有廣州人一起,川菜和湘菜頭一個會被排除在外,川菜和湘菜屬實有被冒犯到。
  • 終於知道廣東人為什麼不能吃辣了!
    ▽畢竟大家都知道廣東人連「人」都敢吃唯獨在吃辣這件事情全身心都在抗拒說到廣東,你能想到什麼?,是廣東人最後的仁慈」為什麼廣東人不吃辣?據說就連廣東的貓都不吃辣因為廣東地處亞熱帶,氣候溼熱所有吃辣的人來廣東吃辣那就等著各種「併發症」吧- 被爸媽嫌棄 -
  • 廣東人吃辣,會被送到「戒辣所」?!
    廣東人,你吃辣嗎?大家紛紛猜測,為什麼廣東人那麼「嘴刁」於是,一個流傳已久的傳言又被大家重新「翻炒」了起來廣東人真的不吃辣嗎!不吃!上火廣東人不吃辣的第一大原因!就是一吃辣就會「一身蟻」大概廣東人是和「辣」字命中相剋!
  • 廣東人真的這麼能吃辣嗎?有一種微辣叫廣東辣,專屬廣東人辣味
    點擊播放 GIF 1.4M很多來廣東玩耍的朋友不明白為什麼廣東隨處可見的「廣東涼茶鋪」,一部分因為氣候問題,廣東人一吃辣椒就上火,吃BBQ旁邊人手一杯涼茶「廣東飲食習慣一向以養生、品鮮、清淡為主,從小養成的腸胃環境習慣和當地氣候的影響,一般炒菜飲食很少主動放辣椒調味。不過吃辣會上癮的,親測。廣東人不能吃辣,為什麼還有人種辣椒呢?那廣東的辣椒是不是經常滯銷?
  • 辣,辣……正宗廣東人想吃辣卻又不會吃辣怎麼辦?
    最先種植和食用的地區是福建、廣東、和浙江沿海地區。現在恰恰相反,這幾個地方不怎麼吃辣。而後引進種植辣椒的湖南和貴州、四川、江西則喜歡吃辣的。      廣東是「最會吃」的省份之一——廣東人深諳烹飪之道,對飲食極為重視,另外,作為全國經濟強省,外鄉人的湧入又極大地豐富了廣東的飲食文化。
  • 為什麼廣東人對辣椒又愛又恨?吃辣五省笑了
    ▼瘋狂流汗,五官皺縮每個吃不了辣的廣東人都是王嘉爾辣瘋了,也爽爆了!▼吃辣可以解壓,開心鴨!在快感的勾引下,廣東人在成年後開始鍛鍊耐辣的能力,漸漸上癮,從滴辣不沾到可以吃微辣、小辣,再突破中辣、大辣...在吃辣的路上越走越遠。
  • 什麼都吃的廣東人,不吃辣 藤椒方便麵:帶我回愛我的土地去~
    但是名聲在外,號稱無所不吃的廣東人,原來也有不吃的東西。那就是,即使颱風來了,也絕對不要吃辣椒!對,廣東人就是拒絕吃麻和辣,並不是針對你藤椒方便麵雖然颱風來臨氣氛緊張,但是網友們在家避災的同時,以積極樂觀的心態面對。
  • 不吃辣的人正在被全世界嫌棄
    作為一個不能吃辣的人,我發現朋友們越來越不愛喊我一起吃飯了。重慶火鍋要鴛鴦鍋,烤魚牛蛙要醬香,麻辣香鍋要免辣,燒烤不能撒辣椒麵……那還吃啥啊?在無辣不歡的飯局上,我不止被警告過一次:微辣,是和你做朋友最後的底線!唯一的一次沒被嫌棄是因為男生在撩我:「你不吃辣,是不是就是為了和我吃鴛鴦鍋啊?」為了不讓人家誤會,我硬著頭皮要了辣鍋,結果被辣得吐舌扇風,滿桌找水。第二天嗓子冒了煙,連話都說不利索。真想弄明白這個問題 :為什麼大家越來越能吃辣?
  • 最不能吃辣的五個省份,廣東上榜,浙江人一點辣都不能吃
    文章《最不能吃辣的五個省份,廣東上榜,浙江人一點辣都不能吃》系美食日計原創,未經允許,抄襲必究。文/花花作為一個無辣不歡的人,不能夠吃辣簡直是一種折磨。但是到了外地之後,很多人不得不改變自己的習慣。尤其是對於湖南人、四川人或者重慶人來說,辣椒已經成為生活中的必備品,無法想像不能夠吃辣的日子。下面我們一起來看一下最不能吃辣的五個省份吧。
  • 廣東人也是吃辣的好嗎?!
    說好的「廣東人什麼都吃,唯獨不吃辣」呢?01  廣東人真的不吃辣嗎? 於是「廣東人不吃辣是最後的倔強」這梗一直根植於很多人腦海裡。sorry,你可能有點誤解,並不是所有廣東人都不吃辣。▲正佳廣場小龍坎雖然排隊這些的不一定都是廣東人,但現在大部分廣東人都或多或少解開了「辣」之封印。
  • 為什麼廣東人怎麼吃都吃不胖呢,跟氣候有關係的
    以吃「胡建人」著稱的廣東人食材廣泛,天上飛的除了飛機,地上跑的除了汽車,幾乎無所不及,魚蛋粉、牛雜、艇仔粥等小吃琳琅滿目,蝦餃、腸粉、流沙包等茶點精雅美味,粵菜更是排在八大菜系之首,「食全食美在廣東」名至實歸。
  • 同樣吃人均十元早餐,看看河南廣東、江蘇四川人都能吃點啥?
    導語:中國廣東、河南、江蘇、四川的早餐,看看人均十元都能吃點啥?大家肯定看過「舌尖上的中國」這檔節目,裡面給大家介紹了很多中國各個地方的傳統美食,從中國的東邊到西邊,北邊到南邊,各種美食非常的多。就拿我們平常吃的早飯舉例,就有好多種美食,特別是全國各地的都有自己的特色早飯,各地吃早飯的說的名稱還不一樣。一般早飯的定價格不會太貴,也不會過於便宜,一般都是幾塊錢的價格。畢竟大家吃早餐,是為了補充自己的營養保存體力,而且每天早上去早餐店吃早餐,還不用自己做飯,節省了時間,十分的方便。
  • 為什麼什麼都吃的廣東人,都不愛吃福壽魚
    廣東人不是不吃福壽魚,而是吃得太多已經不想吃了壹周君在廣東的一個朋友喜歡釣魚,他經常會在朋友圈秀收穫,據壹周君統計,每次釣起來的10條有8條都是福壽魚。福壽魚也叫羅非魚,在上個世紀50年代已經被引入國內,因為其產於非洲,所以又俗稱「非洲鯽魚」。
  • 據說這是廣東人最後的倔強?就算颱風讓全城沒吃的,也不願意吃辣
    就在全國都在為廣東祈禱的時候,而廣東人卻都沉迷於放假的喜悅中,這樣的對比真的讓全國為廣東祈禱的網友哭笑不得,但是不管怎樣,我們還是會為廣東祈禱的,希望這次的颱風不要亂來,願天佑廣東。颱風雖然已經登陸了,可是在明後兩天廣東還會受颱風「山竹」的影響,還會面對著11級左右的大風,而且還伴有暴雨。這下把整個廣東弄急了,在颱風還沒來的時候,就紛紛去菜市場和超市搶購吃的了,開始了囤貨,免得到時候出不去又沒得吃的。
  • 除了福建人,廣東人到底「吃了」些啥?被黑了那麼久
    說到廣東人愛吃,恐怕全國人民都要瑟瑟發抖了~坊間常流傳「廣東人長腿的除了不吃板凳,長翅膀的除了不吃飛機,其它的來者不拒」。「廣東人吃福建人」這一說的出現更是為廣東人的食性添油加醋了一番。點擊播放 GIF 0.0M「廣東人真的吃人麼?」「廣東人真吃過福建人?」「為什麼廣東人就愛吃福建人啊?」......
  • 別問了,廣東人吃火鍋是真不加辣
    不願熱熱辣辣地與食客來一場口腹曖昧,反而清清爽爽地將一身白淨家底擺露眼前,似乎是要給人一個下馬威:「喏,都在這兒了,沒什麼複雜的滋味,你愛吃不吃。」但正如林清玄先生所言:「能隨喜,鹹裡有鹹的滋味;能隨心,淡也有淡的滋味。」有人喜愛麻辣鍋底裡層次豐富的椒香,也有人執著於清湯鍋底裡簡單純粹的本味。
  • 盤點各地早餐,四川吃的辣,廣東吃的多,北京人卻愛喝「泔水」?
    我們都知道川渝地區吃的特別辣,所以在川渝地區,早餐基本上是吃抄手或者麵條,而且我們也會放上紅紅的辣椒油,主要是因為在重慶溼氣比較大,那麼早上吃一點辣椒有助於我們排出體內的溼氣,讓我們身體更加健康。不僅如此,在川渝已經形成了這麼一種傳統的飲食文化,在早上不吃一點辣椒,感覺整個人都沒精神了,正因為如此,很多人都對川渝地區有一個誤解,覺得川渝地區的菜都是辣的,其實並不是這樣的,只是因為我們長時間習慣吃辣,所以才會形成這樣的飲食文化,重慶和四川也有非常多不辣的美食。
  • 為什麼廣東人什麼都吃
    尤其是上至虎豹下至甲蟲的動物食譜,實在讓人懷疑還有什麼是他們不吃的,而且製作越精良,越難逃「南蠻」罵名。 ▍一道娃娃魚 廣東這種「什麼都吃」的現象是怎麼來的?真是因為廣東人本性野蠻的緣故嗎? 天生「異食癖」?
  • 為什麼有的人總是「上火」?愛吃辣只是原因之一,吃啥降火呢?
    由於每個人的體質不一樣,上火的表現也是不一樣的。有些人表現為口腔潰瘍,有些人表現為牙齦腫痛,還有些人表現為臉上長痘痘,其實身體上火與很多的原因有關係,具體來了解一下吧。為什麼有的人總是「上火」?愛吃辣只是原因之一愛吃辣很多人如果出現了上火的情況,別人就會認為你吃辣椒吃太多了,愛吃辣確實是容易誘發上火的原因,但這只是其中的一個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