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人不是不吃福壽魚,而是吃得太多已經不想吃了壹周君在廣東的一個朋友喜歡釣魚,他經常會在朋友圈秀收穫,據壹周君統計,每次釣起來的10條有8條都是福壽魚。
福壽魚也叫羅非魚,在上個世紀50年代已經被引入國內,因為其產於非洲,所以又俗稱「非洲鯽魚」。由於羅非魚適應性強,海水淡水裡都可以生存,在兩廣地區是水產支柱產業,而且它天然易存活(羅非魚的魚卵都是在雌魚口裡孵化的),加上其幼魚又是肉食性的,專吃其他魚類的魚卵。所以這些年下來,兩廣的羅非魚在市場上已經泛濫成災了
所以,現在題主知道廣東人為什麼不愛吃福壽魚,也就是羅非魚了吧?最關鍵是太多了!羅非魚的優點是魚身沒有肌間刺,比起廣東人愛吃的四大淡水家魚:草魚、青魚、鰱魚、鱅魚,其肉質更鮮美,價格也便宜。還因為帶有海魚特性,所以它的蛋白質含量也更高
但是羅非魚的缺點也很明顯,就是總有那麼一股土腥味,另外有傳聞羅非魚含汞量很高,雖然這是有些不良養殖場用動物糞便做飼料導致的結果,但或多或少也影響了羅非魚在廣東人心目中的地位。最後,有點詫異的是,國人不愛吃的羅非魚,在歐美地區卻深受歡迎。壹周君近期看到的一則報導稱,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把羅非魚作為「哺乳期女性首先的水產品」來推薦,竟然比三文魚的排名還要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