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到客家建築,世界文化遺產,福建南安的客家土樓,或世界客道,廣東梅州客家圍龍屋,其實與福建接壤,廣東江西也是我國著名的客家人聚集地。大量客家建築也保留了下來,其中有一座土樓,一座圍龍屋,位於江西南部的龍南市更是譽國世界圍屋之都。
據介紹,龍南被稱為「世界包圍之都」,因為還有376個地方被當地所包圍,是世界上規模最大、人數最多、品種最全的客家聚集地,因此也被稱為「世界包圍之家」。
龍南是客家人從中原南川遷徙的重要驛站。它們從江西遷移到福建和廣東,所以龍南的包圍圈大多建在福建廣東之前。因為建築年代的不同,這些房子的風格也不一樣。版面布局先簡約,建築規模先小。
龍南的圍屋許多在形式上以方形為主,有會形、國形、口字形、橢圓形、大口形等,結構上由三層土質及姜子樓、青磚、石樓組成。建築規模為江西龍南最大方屋(關西圍)、最小方屋(安仁白圍)。房門的前額上有許多「圍繞某某的人」的名字,包括反恐委員會,年益圍,龍光圍等等。龍南有很多圍屋,很難一一介紹。這是一個較有代表性的圍場案例。關西新懷位於城東約15公裡處。據介紹,這是9套18洞宮式的正殿,集居所、寺院、城堡三大功能於一體,是正方形包圍中最大、功能最完善、結構最嚴密的建築。有關人士透露,關西新圍建於清嘉慶三年(1798年),道光七年(1827年),距今已近三十年,是當時官印籤名菌所建。在建築的邊緣,有一座建於明朝西昌圍(也就是他們家的舊屋),人們將其與關西圍區別開來,所以稱之為關西圍。
在佔地面積7426平方米的關西新圍,建築面積11477平方米的西街,當時被視為真正的皇城豪門,集宅院、寺院、要塞三大功能於一體。據介紹,這是目前全球方格圍城中規模最大、功能最完善、結構最嚴密、保存最完好的客家民居,也叫「東方古羅馬」。關西新圍平面為長方形,長94.75米,寬83.36米,全部為3層土木結構,每層79間。二樓外牆為內壁柱厚50釐米的建築牆,三樓外牆為35釐米厚的青磚。每個樓層均有炮眼均勻分布,屋頂圍繞著小青瓦和洋蔥屋頂,形成前後三排、五組平行、十四大中庭的豪華住宅群。
據悉,圍屋的主人叫徐名鈞,其祖籍是明朝開國將軍徐達的後代,南宋理宗帝嘉熙丁酉(1237年),徐氏家族由萬安縣皂口徙泰遷至龍南,輾轉遷至關西。至徐名鈞時,家境貧寒,經營木料生意發家致富,後來又開藥鋪、當鋪,資產越滾越大,成了有錢的一方。由於孩子們的增多,原來家內的圍屋變得日復一日擁擠起來,這座被稱為世界上最大的圍屋耗資百萬,耗時三十多年才建成。關西圍屋九井十八廳,共有124套,分內院、大堂、中廳、上廳三種功能,一分為二,除居住功能外,還有祠堂、書院、戲臺等建築,故稱「特殊崇文中學」。
關西圍屋內,道中縱模交錯,124套住宅科學布局,結構緊湊。那種採礦場,通風,汙物處理得很好。具備防盜、抗風、抗震、陰陽調理、冬暖調理等功能,特別是防盜功能突出,在出現匪襲時,徐氏家族可以很好的抵禦外敵。
關西圍屋代表客家國字形包圍圈的最高水準,是客家圍屋的精品。客家圍屋以北京四合院、陝西遼東、廣西幹欄式建築、雲南仁人建築為代表,在中外建築學界被稱為「中國五大傳統民居建築」。現在,關西和瓦房不僅是國家重點文化遺產保護單位,而且還列入了《世界遺產宣言》的初步目錄,相信這不僅是未來,而且會像福建南定的客家土樓一樣成為舉世聞名的世界文化遺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