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事業單位職業能力測驗中,言語理解部分有一種題目,叫做語句銜接題,它在事業單位的考試中,每年往往會考察1-2道,這類題目很多同學在選擇的時候很容易糾結,也有不少同學喜歡帶著選項回到文段中閱讀,想憑藉語感進行選擇,但又總覺得幾個選項放在文段似乎都可以承接句義,於是就會在選項裡來回徘徊,最終選擇了錯誤的那一個。那麼這類題目究竟該以什麼樣的思路來做呢,一起來看。
語句銜接題是給出我們一篇不完整的文段,要求我們在選項中選擇最合適的一項填入文段的空缺處,使得文段在句義上、結構上都能體現出思維的條理性和語言表達的連貫性,因此這類題目也是很考驗大家閱讀理解能力的一種題型。
在做此類題目之前,我們先要了解,語句銜接題一般會在三個位置設空,即文段開頭、中間部分、結尾,設空的位置不一樣,句子起到的作用也不一樣,首句一般是文段的總起句,主要作用是總領後文的內容;中間部分承上啟下,起過渡作用;尾句部分則一般是總結句,起點明中心,總結全文的作用。明確了這一點之後,做題時在理解句義的基礎上,牢牢把握話題一致和思路一致的原則。
1.話題一致
話題一致就是橫線處填入的句子,要與整個文段聯繫緊密,要和整個文段前後句做到話題一致,都圍繞一個中心。其實也就是要做到文段的主語一致,做到內部句群間陳述對象的一致。
例1:小時候熟記的古詩文,長大以後也很難忘記,即使長時間不用,但只要一提起,與之相關的記憶便會不由自主地流露出來。這種紮根在腦海深處的詩詞印象,是沉浸在血液之中的古文積澱,這就是「童子功」的厲害之處。因此,我們要從小誦讀古詩文,讓中華傳統文化內化於心。古人云,「__________」,想要練就古詩文的「童子功」,必須要多讀多記,才會爛透於心,出口成章。若是腹內草莽,必然不可能口吐蓮花,詩詞大會舞臺上,選手們精彩表演的背後,又何嘗不是他們從小的閱讀背誦和長年的儲存積累。填入劃橫線部分最恰當的一項是:
A.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
B.書猶藥也,善讀之可以醫患
C.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D.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
【解析】答案:D。文段開篇提到小時候熟記的古詩文,長大後也很難忘記,隨後通過結論詞「因此」強調我們應從小誦讀古詩文,橫線後「必須要多讀多記,才會爛熟於心、出口成章」、「詩詞大會舞臺上……常年的儲存積累」,強調的是多讀古詩文才能做到口才好,論述的是古詩文和口才的關係,故橫線處所填內容應和橫線前後的內容相對應,既體現「要多讀古詩」的,也要體現讀古詩文和口才的關係,對應選項,D項「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符合文意,當選。A項,「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強調的是讀書對於寫作的重要性,沒有提到讀古詩文和口才的關係,並且原文強調的是讀「古詩文」,「讀書」擴大範圍,排除;B項,「書猶藥也,善讀之可以醫愚」比喻讀書可以解決愚昧的問題,重在強調讀書的積極效果,與口才無關,而且文段則僅強調應「多讀古詩」,而不是讀古詩的效果,同時「書」和「古詩文」相比擴大了範圍,排除;C項,「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比喻知識是不斷更新和發展的,只有在人生的學習中不斷地學習、運用和探索,才能使自己永保先進和活力,就像水源頭一樣,強調的是不斷學習的重要性,與文段強調的「誦讀古詩」無關,且沒有體現讀古詩文與口才的關係,排除。故正確答案為D。
2.思路一致
通過分析作者的寫作思路,推斷橫線處所填句子的意思。在保證思路一致的原則之下,可從以下兩方面進行:
(1)前後照應。也就是所選答案要與語段中的信息彼此呼應,在表意上形成嚴密整體。在詞語使用上,正確選項中的詞語與文段關鍵詞相互照應;在觀點表達上,正確選項需與文段整體觀點一樣;在句式問答上,問句中的問與答、肯與否之間要協調一致。
(2)句式一致。也就是組成文段的語言結構形式,前後具有一致性,做到句式整齊如一,增強句間關係的通暢性。因此大家需要特別關注並列句和排比句。
例2:將不能量化的詩歌以及純文學評價標準和人工智慧的算法標準拼接在一起,本來就是一件不倫不類的事。人工智慧在科學研究、生產勞動等方面的貢獻,足以證明其本領之強,________________,人類也完全沒必要拿自己的優勢去跟人工智慧的缺點比較,即使科技再發達,想必在未來很長的一段時間內,詩歌與文學的世界依然是人類情感和靈魂最佳的棲息地,守衛好我們的心靈家園,依然要靠人類自身的智慧與創造力。
填入畫橫線部分最恰當的一項是:
A.卻不能彌補人類智慧在詩歌創作上的缺陷
B.完全可以取代人類智慧自主開展詩歌創作
C.沒必要和人類智慧在詩歌創作上一決高下
D.毫無疑問將能夠實現詩歌評價標準的量化
【解析】答案:C。橫線前闡述將詩歌評價標準與人工智慧算法標準拼接,人工智慧在科學方面存在的優勢,橫線後,介紹人類也沒必要拿自己的優勢去跟人工智慧的缺點去相比,後文詳細解釋詩歌與文學同人類的關係,指明人類的智慧與創造力的優勢,依據橫線後句子出現「也」,橫線處應該與後文形成並列關係,即人工智慧沒必要和人類的優勢去比較,對應C項。A項,「人類智慧在詩歌創作上的缺陷」屬於無中生有,排除;B項,根據後文,人類在詩歌創作領域是有優勢的,因此人工智慧不能取代,表述錯誤,排除;D項,根據前文可知,詩歌評價標準是不能量化的,與文意相悖,排除。故正確答案為C。
以上就是語句銜接題常見的兩種解題思路,大家可以在備考過程中加以運用,爭取在語句表達部分先人一步。
免責聲明:本站所提供試題均來源於網友提供或網絡搜集,由本站編輯整理,僅供個人研究、交流學習使用,不涉及商業盈利目的。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繫本站管理員予以更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