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特區建立40年後,深圳的經濟科技成就亮眼,文體旅遊事業同樣比翼齊飛,快速前行。
「詩和遠方」,是每個人對美好生活的嚮往,也是城市應努力為市民提供的精神供給和文化保障。
如何讓人們抵達「詩和遠方」?如何推進文體旅遊事業和產業全面協調發展?市文化廣電旅遊體育局黨組書記、局長張合運日前接受了記者的專訪。他表示,市文化廣電旅遊體育局正將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出席深圳經濟特區建立40周年慶祝大會和視察廣東、深圳重要講話和重要指示精神作為頭等大事和首要政治任務,並結合中央、省、市的文體旅遊工作要求,以抓設施基礎、服務創新、品牌打造、產業發展、深化改革為抓手,以加快建設全球區域文化中心城市和國際文化創新創意先鋒城市為目標,加快推動文體旅遊事業和產業快速發展,努力為先行示範區建設做出更大貢獻。
大力推進新一輪文體設施建設
記者:近年來,中共中央、國務院先後印發《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於支持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的意見》,賦予深圳新時代發展的新使命、新定位,這對深圳在文體旅遊工作在頂層設計上帶來哪些變化?
張合運:「雙區驅動」戰略為我市文體旅遊發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我們應當堅持改革創新,努力在文體旅遊領域先行示範,堅持把改革創新擺在文體旅遊發展的核心位置,形成促進創新的體制機制,主動扛起「先行示範」的歷史擔當,努力在公共服務、品牌建設、產業發展、融合發展等方面先行示範;堅持聯動發展,助力建設人文灣區和休閒灣區。就是把未來文體旅遊發展擺在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大格局、大背景中去謀劃推動,在構建現代產業體系、策劃舉辦重大文體活動賽事、資源整合、人才引進、對外交流、文化遺產保護等方面,加強與大灣區城市之間的交流合作,形成協同發展、聯動發展、錯位發展的格局;堅持著眼未來,科學謀劃文體旅遊長遠發展,把建設粵港澳大灣區和先行示範區的戰略部署,作為文體旅遊工作的總要求,立足國際坐標體系,對標世界一流,進一步解放思想、勇於探索,用開放的眼光、改革的辦法加快推進文體旅遊事業創新發展。
記者:近年來,「新時代十大文化設施」正在推進建設中,這也是許多市民所關心的問題。目前,「新時代十大文化設施」進展如何,城市未來的文化設施會呈現怎樣的面貌呢?
張合運:一座城市要實現文化新的騰飛,需要堅實的文化基礎支撐和與之匹配的文化軟實力。在市委市政府主要領導的策劃和推動下,深圳主動對標國內外先進城市找差距、補短板,經過多輪調研論證,出臺《深圳市加快推進重大文體設施建設規劃》,以大思路、大氣派掀起特區新一輪文體設施集中建設高潮。「新時代十大文化設施」包括深圳歌劇院、深圳改革開放展覽館、深圳創意設計館、國深博物館、深圳科學技術館、深圳海洋博物館、深圳自然博物館、深圳美術館新館、深圳創新創意設計學院、深圳音樂學院。
目前10個建設項目中,深圳美術館新館、深圳科學技術館已開工建設,深圳創意設計館、深圳自然博物館已確定建築設計方案,其他場館正在開展設計方案國際競賽或招標。
此外,「十大特色文化街區」——南頭古城、大鵬所城、大芬油畫村、觀瀾版畫基地、甘坑客家小鎮、大浪時尚創意小鎮、大萬世居、蛇口海上世界、華僑城創意文化街區、華強北科技時尚文化街區的改造提升也漸入佳境,首批7個「特色文化街區」完成了評估驗收。如南頭古城在去年改造後全新亮相,成為市民遊客「打卡」的熱門地。
包括「新時代十大文化設施」「特色文化街區」,深圳新一輪文體設施共規劃建設100多個市、區級項目,建成後將呈現出煥然一新的城市面貌。而在基層文體設施網絡建設方面,深圳努力打造「一公裡文化圈」並取得積極成效,全市街道、社區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實現100%全覆蓋,大鵬新區精心打造「書香民宿」,鹽田「智慧書房」、羅湖「悠·圖書館」等集文旅融合、科技賦能於一體,成為市民「網紅打卡點」。
記者:新時代對文化發展提出了新要求,在文化產業政策方面,深圳去年有不少動作,能否介紹一下當前深圳文化產業發展的思路和布局?
張合運:為助力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等國家戰略實施,體現文化和旅遊部門的責任與擔當,充分發揮政策的槓桿作用,我們在結合實際不斷完善產業政策方面做出了一些積極探索。
近年來,為完善文化經濟政策,市文化廣電旅遊體育局會同市委宣傳部修訂《關於加快文化產業創新發展的實施意見》,制訂《深圳市文化產業發展專項資金資助辦法》,明確了加快全市文化產業創新發展的總體要求、基本任務、主要措施、保障支撐及資助辦法。上述兩個文件於2020年1月以市委市政府的名義正式印發實施。4月,我局又出臺了《深圳市文化廣電旅遊體育局文化產業發展專項資金扶持計劃操作規程》,進一步明確資金資助條件、標準和程序等事項,規範專項資金管理使用。此外,還制定《深圳市市級以上文化產業園區評估考核指標體系(試行)》,通過考核引導和規範,促進文化產業園區健康快速發展,更好發揮園區的集聚效應。
去年疫情對文化產業的發展造成很大的影響,為應對疫情影響、促進產業平穩健康發展,去年4月,我們在全面調研的基礎上,聯合市委宣傳部出臺了《關於支持深圳文化企業應對疫情影響促進平穩發展的若干措施》,從金融支持、企業減負等7個方面推出22條措施,支持文化企業應對疫情、緩解經營困難、促進產業復甦,收到良好效果。
上述政策的印發實施,穩定了企業發展預期,激發了文化產業創新創業激情,催生了一批新型模式企業和新業態,數字文化產業更是逆勢快速增長,為下一步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新引進樂高樂園等重大旅遊項目
記者:深圳是國內重要的旅遊目的地,被國際知名旅遊雜誌《孤獨星球》評為2019年10大最佳旅行城市第2名。目前深圳的旅遊業發展狀況如何?
張合運:深圳,沒有名山大川,也沒有名揚中外的歷史文化資源。40年來,深圳旅遊構建政府、企業、社會聚力發展全域旅遊的體制機制,統籌推進「山、海、城、人」協調發展,逐步形成「濱海浪漫」「主題公園」「文化創意」「運動休閒」和「都市風情」五大特色產品,實現了深圳旅遊業的多點開花與全面跨越,走出了一條具有鮮明深圳特色的旅遊發展之路。近年來,鹽田區、南山區分別成為國家和省級全域旅遊示範區,甘坑客家小鎮等一批特色旅遊小鎮、平安金融中心都市旅遊觀光項目建成開放,深圳旅遊觀光巴士和「海上看深圳」項目的新型遊船「大灣區一號」正式投入運營,「空中瞰深圳」成功首飛試運行,「深圳南頭古城遊徑」「深圳大鵬所城遊徑」「深圳赤灣炮臺遊徑」列為首批粵港澳大灣區文化遺產遊徑,「海陸空看深圳」城市旅遊品牌初步形成。深圳旅遊產值改革開放初期僅510萬元,2019年全市旅遊業的總收入達到1715億,增長近33000倍。
記者:在「雙區驅動」發展戰略下,深圳旅遊業發展面臨著什麼樣的機遇呢?有哪些值得期待的新旅遊項目?
張合運:未來,我們要順應廣大群眾追求高品質的生活的需要,以提升質量、擴大供給為抓手,優化文體旅遊服務和產品供給。發揮深圳科學技術、信息技術發達的優勢,不斷創新公共文體旅遊服務內容和方式,讓廣大市民共享文化體育發展成果。加快實施智慧文旅工程,加快建設覆蓋全域旅遊、可提供個性化服務的線上線下遊客中心,構建信息化智能化旅遊服務網絡,為市民提供方便快捷的公共文體旅遊服務。
今年,深圳將繼續加快創建國家全域旅遊示範區,探索構建全域旅遊發展新模式。推進樂高樂園、金沙灣國際樂園等新引進重大旅遊項目建設。推動東部旅遊協同發展,建設一批精品濱海旅遊設施,豐富濱海旅遊休閒度假產品供給。
積極創建國家體育消費試點城市
記者:深圳是一座年輕的城市,也是一座敢闖敢試敢於創新的城市,深圳的體育事業發展有什麼特點?
張合運:調查表明,深圳經常參加體育鍛鍊的人口佔城市人口比重約40%,遠高於全國平均水平。市民群眾對體育賽事和健身休閒有著強烈需求,40年來,深圳體育始終堅持「政府引導、市場化運作、社會參與」的管理模式,通過一系列制度創新,使深圳體育工作發展走在全國前列,打造獨有的「深圳樣板」。
深圳體育發展的基本原則是「以人為本」,開展廣泛的群眾性體育活動,讓人民群眾都參與進來,讓人民群眾都享有體育運動的權益,去年深圳超額完成了社會足球場地設施建設目標,2018年至今共新建改建361塊社會足球場,完成率達141.01%。不斷提升深圳競技體育水平,遊泳等8個項目被評為省示範基地,桌球等10個項目被評為省重點基地。2016年,深圳籍運動員參加裡約奧運會勇奪1金2銀。2018年,參加第18屆亞運會取得4金5銀3銅。近年來入選國家隊運動員人數達40餘人,被省隊正式吸收的運動員80餘人,湧現出何姿、劉虹、羅茜、易建聯、黃秋爽、陳定、陳佩娜、王柳懿、王芊懿等一批優秀體育人才。
記者:目前,體育產業是萬億級別的消費藍海。深圳將在體育產業方面有何新作為?
張合運:深圳去年出臺了《關於加快體育產業創新發展的若干措施》,明確提出了深圳未來發展目標。到2025年,體育創新活力、體育市場活力和體育發展效率躋身全球城市前列,體育產業增加值佔全市GDP比重達到2.8%;到2035年,成為體育高質量發展的全國典範,體育創新能力、體育綜合競爭力世界領先,成為國際著名體育城市;到本世紀中葉,體育供給充足豐富、體育消費持續旺盛、體育帶動作用強勁,躋身世界體育產業高度發達城市行列,依託粵港澳大灣區,積極申報舉辦國際大型綜合體育賽事,成為國際體育示範城市。
近年來深圳體育產業總規模持續保持20%左右增速。目前,深圳已經成為各種體育大賽的重要城市,2019年全年舉辦30場國際賽事,超100場職業聯賽,吸引近200萬人次觀眾到現場觀賽,直接帶動了旅遊、休閒、消費產業的蓬勃發展。深圳體育企業數量持續保持增長態勢,截至2019年底,超過7000家,其中年營業收入2000萬元以上單位超450家。
未來,深圳將積極創建國家體育消費試點城市,完善體育賽事服務體系,鼓勵和引導社會力量舉辦更多高水平國際體育賽事,推動海上運動、電競等新興體育運動項目加快發展,吸引更多的職業體育俱樂部落戶深圳,發揮深圳科技、金融、海洋、地緣等優勢,加快建設國際著名體育城市,使體育產業成為經濟綠色發展的新動能。
發展成就
文旅體育事業精彩綻放
近年來,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文體旅遊發展,出臺系列促進文體旅遊發展的政策措施,持續加大文體旅遊投入,推進了文體旅遊事業和產業全面協調發展。
創新,讓城市公共文體旅遊服務水平不斷提升——
深圳創新打造城市文化菜單,以深圳讀書月、文博會藝術節、交響音樂季、「一帶一路」國際音樂季等為代表的品牌文化活動影響力不斷提升。寶安、南山等5區被評為「全國文化先進區」,福田區被命名為「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範區」。在全民健身服務方面,深圳打造了全民健身日、市民長跑日、全民健身活動月等傳統品牌活動。深圳還探索大眾桌球技術等級段位制,為桌球業餘鍛鍊等級提供「深圳標準」,成立市青少年脊柱健康中心、市體醫融合脊柱健康服務站,探索體醫融合新路子。旅遊方面,蛇口郵輪母港建成運營全市首個深圳遊客中心,並與線上深圳遊客中心順利對接、深圳北站遊客中心建設穩步推進,線上深圳遊客中心PC端和手機版順利運營,遊客獲取旅遊資訊更加便利。
共享,讓更多文化福利走進生活——
近年來,深圳積極推進以社區圖書館、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健身路徑為重點的基層文體設施網絡建設,努力打造「一公裡文化圈」,市、區、街道、社區四級公共文體設施基本實現全覆蓋,公共文體服務的便利性水平不斷提升。出臺《深圳市基本公共文化服務實施標準》,完善向社會力量購買公共文體服務機制,提高公共文體服務社會化、標準化、均等化水平。穩步推進圖書館、文化館總分館制建設,讓市民共享文化之美。
提質,讓文化產業不斷提升競爭力——
2020年,市委市政府出臺《關於加快文化產業創新發展的實施意見》及配套措施,深圳文化產業進入高質量發展新階段。目前,我市文化企業10萬餘家,從業人員超過100萬,文化產業增加值達2200億元,佔全市GDP的比重達8%左右,支柱產業的地位進一步鞏固,湧現了騰訊、華僑城集團、華強方特、雅昌等一批在全國有重要影響的龍頭文化企業,華僑城、華強方特連續多年入選「全國文化企業30強」。體育產業對經濟社會發展的貢獻日益凸顯,2019年實現總產出超1028億元,實現增加值超403億元,同比增長24%。旅遊業方面,深圳現有景區景點24處(其中A級景區19家),星級酒店75家(其中五星級24家),旅行社1114家,是全國最大的出境遊集散地、重要的旅遊目的地和全國知名的「主題公園之都」,成為首個「全國文明旅遊志願服務示範市」,華僑城集團雄踞世界旅遊景區集團三甲,華強集團位列世界旅遊景區集團第五名。深圳被國際知名旅遊雜誌《孤獨星球》評為2019年全球十大最佳旅行目的地城市,被世界旅遊業理事會列為全球十大旅遊城市之一。
未來願景
創新推動文體旅遊高質量發展
如今,面對文體旅遊領域的新任務、新形勢,市文化廣電旅遊體育局正在抓住全面深化改革的切入點、開創工作新局面的著力點、群眾期待解決的關切點,續寫深圳文體旅遊「春天的故事」。
抓改革創新。深圳將以落實綜合改革試點實施方案為契機,在深化文藝院團改革、電視劇審查管理權限、建設文化藝術品交易中心、體育消費城市試點方面,爭取國家層面支持深圳先行先試;努力在健全人民文化權益保障制度、建立健全文化創作生產體制機制方面積極探索,著力構建具有示範引領意義的文化發展制度體系;進一步探索文體旅遊發展多元化投入機制;深入推動文化、體育、旅遊融合發展,培育一批覆合型、特色化的融合發展新業態、新模式、新機制。
抓設施基礎。深圳將加快建設深圳歌劇院等「新時代十大文化設施」,開展「文化基礎設施攻堅做強工程」,打造「十分鐘文化服務圈」,探索創建城市社區運動場地設施建設試點城市,加快推進新大旅遊項目、金沙灣國際樂園、小梅沙片區、融創冰雪綜合體等重大旅遊項目建設,推動建設一批濱海旅遊精品設施,打造深圳新一代濱海旅遊大項目集群。
抓服務創新。研究制訂更高起點、更高層次、領先全國的公共文化服務「先行示範標準」和評估考核機制,推進公共文化服務社會化供應,積極引入市場機制、引導社會力量投資建設運營深圳遊客中心,提升旅遊公共服務水平。
抓品牌打造。深圳將結合「一帶一路」、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等主題,引進、舉辦一批符合深圳城市特質和發展定位的國際性、國家級文化品牌活動,積極培育新的城市文化品牌。以新一輪國有文藝院團改革為契機,大力實施文藝精品創作計劃,使深圳成為重要的文藝精品生產基地,爭取在深圳試行簡化A類國際性體育賽事的審批制度,不斷完善高端體育賽事市場化運作機制。
抓產業發展。適應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推動培育一批高質量的龍頭項目,不斷提升文體旅遊產業發展質量和效益。加快創建國家全域旅遊示範區,推動東部旅遊協同發展,建設一批濱海旅遊設施,豐富濱海旅遊休閒度假產品供給,探索構建全域旅遊發展新模式。推動國家文化旅遊融合示範區創建工作,大力提升特色街區和特色小鎮的文化氛圍和知名度。探索創辦世界灣區旅遊城市聯盟,舉辦世界灣區旅遊發展大會。
本版文字:深圳特區報記者 韓文嘉
本版圖片:深圳特區報記者 楊少昆 楊浩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