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領導、各位與會代表:
大家好!很榮幸受邀來到美麗多彩的貴陽參加此次會議。今天我向與會代表匯報的題目是《張掖市生態環境監測網絡管理平臺構成「天眼」守護祁連山》。
祁連山位於甘肅省西部邊境,由多條西北-東南走向的平行山脈和寬谷組成。它是河西走廊的「母親山」,歷史上河西走廊孕育的絲綢之路文明和「三大走廊」之一的戰略地位,都得益於祁連山的滋養。
從這幾張圖可以直觀看到河西走廊的地理位置,它位於黃河之西,夾在青藏高原祁連山脈和蒙古高原之間,西連大沙漠,東西長約一千公裡,南北寬從幾十到百公裡不等,因形似走廊而得名。
新的時代背景下,河西走廊是「一帶一路」絲綢之路經濟帶的重要部分;祁連山是我國西部重要生態安全屏障,是黃河流域重要水源產流地、是生物多樣性保護優先區域。張掖地處河西走廊中部,祁連山北麓、黑河流域中遊,生態區位十分顯要。祁連山自然保護區張掖段面積達151.91萬公頃,佔保護區總面積的76.4%。發源於祁連山的黑河是我國第二大內陸河,在祁連山滋養的河西綠洲中,張掖綠洲是其中最大的一塊。可以說,沒有祁連山,就沒有黑河;沒有黑河,就沒有張掖綠洲。保護好祁連山和黑河流域生態環境就是保護河西走廊乃至整個西北人民賴以生存的生命之源。
近年來,我們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以及習近平總書記對甘肅工作「八個著力」的重要指示和祁連山生態環境保護重要批示精神,推動全域生態文明建設。2017年6月,張掖市政府印發了《張掖市生態環境監測網絡建設實施方案》,提出全市生態監測網絡建設要實現監測點位布設全覆蓋、監測數據可靠能共享、監測預報預警成體系、測管聯動可追責。生態環境監測數據能準確反映全市生態環境質量及變化趨勢、汙染源排放狀況及潛在生態環境風險。
基於在祁連山生態保護中的關鍵地位,張掖市率先在全省探索建立了以高解析度對地觀測系列衛星為依託,以「一庫八網三平臺」為主要內容的生態環境監測網絡,構建了全市生態環境監管的長效機制。下面,我從三個方面匯報闡述衛星遙感技術在生態環境網絡監控體系中的具體應用和做法。
一、以衛星遙感技術為支撐,建立生態環境立體化監管模式。
近年來,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張掖市生態環境監管工作點多、線長、面廣以及高度分散、多頭監管等問題日益突出,加上縣區、鄉鎮(街道)環保執法力量薄弱,監控方法時空間隔大、費時費力、成本過高、難以具備整體普遍意義上的監管等問題,傳統的環境監管方式已力不從心,特別是祁連山生態環境破壞問題被通報之後,為加強生態環境綜合管控能力,完善生態環境監管長效機制,通過科技支撐手段建立天地一體、上下協同、信息共享的生態環境監測網絡顯得尤為重要。
(一)利用衛星遙感技術建立生態環境監測網絡是完善全域生態環境常態化監管的迫切需要。通過遙感和地面生態監測等手段,整合現有環保監測網絡,實現對重點生態功能區、生態敏感與脆弱區、湖泊溼地、草原等的生態環境狀況及變化趨勢開展常規監測、生態調查和動態評估,為祁連山和黑河溼地自然保護區山水林田湖草的生態環境保護與修復提供服務,有效提高對生態環境全面監管的科學化和精準化水平,從而實現對全域生態環境常態化的監管目標。
(二)利用衛星遙感技術建立生態環境監測網絡是全市生態環境科學管理與風險預警和防控的根本保障。將天基遙感監測及地面監測監控有效融合,對全市生態環境狀況及變化趨勢進行大尺度環境監測,藉助衛星遙感對人類活動、生態破壞及環境變化形成的遙感影像熱力圖,實時獲取生態環境遙感監測數據並進行定期比對,使生態環境監測準確反映生態環境風險,有效提升全市生態環境監測預報預警能力和保障水平。
(三)利用衛星遙感技術建立生態環境監測網絡是提高全市環境監管執法水平的有效途徑。將衛星遙感和地面監測等各種監管手段有效結合,加大對重點區、敏感區、臨界區的空中監管,有效延伸環境監管區域和範圍,逐步實現管轄區域「全覆蓋、立體化、高精度」監控。通過環境監管執法終端和業務平臺的管理操作,實現信息隨時上報、現場拍照上傳、實時接收監察任務等功能,逐步實現環境監管執法工作管理精細化、監督常態化、處置流程化。通過衛星系統對現場執法人員進行人員定位,查看現場執法人員運動軌跡,使監測執法更加直觀便捷,確保監管巡查無盲區、無死角,增強全市生態環境的綜合管控能力。
二、以「一庫八網三平臺」 為內容,構建生態環境一體化監測網絡。
充分發揮遙感監測大範圍、快速、動態、客觀等技術特點,推動環境監測由點上向面上發展、由靜態向動態發展、由平面向立體發展。
(一)建立「一庫」,打造生態環境數據平臺。對全市各生態功能區進行不同尺度的生態狀況監測與分析評估,構建包括祁連山和黑河溼地自然保護區實時監測數據、遙感數據、基礎地理數據、生態環境專題數據、地面調查數據多源數據綜合匯交的生態環境保護大資料庫,建成全市生態環境基礎數據體系,打造基礎性、綜合性、功能性於一體的生態環境大數據平臺。
(二)建設「八網」,構建生態環境監測網絡。通過甘肅數據與應用中心,整合相關地面觀測臺(站),構建天地一體化的監測網絡。一是整合7個省級環境空氣自動監測站和2個國家級自動監測站數據以及12個重點網格區域揚塵汙染監測微站點,建立覆蓋全市縣級以上城市的空氣環境質量監測數據網絡;二是整合正在建設的國家地表水水質自動監測站以及飲用水源地監測數據,在城市河段、重要湖庫、跨界河流出入界處增設地表水監測斷面,建立水環境質量監測數據網絡,逐步實現全市重要水功能區監測全覆蓋;三是在汙染行業企業、固廢集中處理場地、採礦區、歷史汙染區域、集中式飲用水源地保護區、主要果蔬菜種植基地和規模化畜禽養殖基地及周邊等風險區域增設監測點位,建立土壤環境質量監測數據網絡;四是整合逐步建成的全市縣級以上城市區域聲環境、聲功能區、道路交通聲環境監測數據,建立聲環境質量監測數據網絡;五是整合市級機動車尾氣監管平臺數據和轄區內機動車環檢機構監測數據,建立機動車尾氣監管數據網絡;六是整合逐步建立的輻射環境自動監測站,採集環境地表γ輻射劑量率監測數據,建立輻射環境監測數據網絡;七是通過生態環境監測網絡平臺監督重點排汙單位實時傳輸在線監測數據,建立重點排汙單位汙染源監測數據網絡;八是通過建設無線傳感器網絡系統,實現對城市重點區域及人類活動密集區的適時監控,建立城市重點區域監控數據網絡。
(三)建立「三平臺」,提升生態環境監管效能。針對祁連山和黑河溼地自然保護區雪線上升、草原退化、湖泊變化、沙漠化、生物多樣性等問題,建立「三大平臺」,不斷增強全市生態環境監測、評估和預警能力,大力提高對生態環境監管的科學化、精準化水平。一是建立祁連山和黑河溼地生態環境本底評估與動態監測平臺,以衛星遙感、地面生態定位監測為主,無人機和現場監測為輔,開展祁連山和黑河溼地生態環境動態監測與評估,對人類幹擾、生態破壞等活動進行監測、評估與預警,及時為與國土、林業、水利、農業等部門提供工作數據並實現信息共享;二是建立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修復項目監控平臺,通過地面遙感和高分衛星監測,加強對祁連山區域山上山下、地上地下、水域林區及黑河流域的整體監控,為推進祁連山和黑河溼地系統保護、系統修復和綜合治理提供數據支撐和項目績效評估,切實推進土壤修復整治、礦山環境治理和流域水環境保護治理工作有序進行,確保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復項目發揮應有效應。三是建立智慧環保平臺,通過手機APP集成環保動態、對外宣傳、內部辦公、移動執法、現場監測等功能,提升現場執法人員的執法能力和執法效能,提高區域環境監測預警、監察執法以及多部門業務協同管理水平,初步構建「日常管理—監督舉報—問題受理—限時辦結—自動反饋」的環境執法機制。
三、以實現生態環境全覆蓋監管為目標,提高全市生態環境科學管理水平。
通過建立健全天地一體、上下協同、信息共享的生態環境監測網絡,對全市生態環境的發展趨勢和潛在風險進行全面準確的判斷,不僅實現了對全市環境質量、重點汙染源、生態環境狀況監測全覆蓋,同時也實現了對全市生態環境科學管理、風險預警和防控。項目建設主要取得了六個方面的成效:一是實現自然保護區常態化監管,環境風險得到有效管控。每月對祁連山及黑河溼地自然保護區進行遙感監測,對兩個自然保護區生態環境質量及變化趨勢、汙染源排放狀況及潛在環境風險常態化監控,達到了及時發現問題,及時完成整治的目的。二是生態環境監測數據實現有效集成,監管決策更加科學。通過對大氣、水、土壤等生態環境關鍵性指標開展全天候監測,實現了生態環境主要監測指標數據的有效集成,為汙染防治提供詳實的數據。三是重點企業監控數據實現在線傳輸,監管責任更加明確。督促重點排汙單位通過生態環境監測網絡平臺實時傳輸汙染源在線監測數據,履行汙染物排放自行監測及信息公開法定責任,強化了企業汙染防治的主體責任。四是環境監管執法實現智慧化,監管效能明顯提升。全面推行「三化兩分一強化」環境監管執法模式,配備移動執法終端,實現現場調查違法證據拍照錄像和實時傳輸,做到市級環境監管執法巡查、稽查和縣級環境監管現場執法檢查兩個全覆蓋,全面提高環境執法效能,有效解決了環保執法面大量廣和環保執法人員少的問題。五是環境質量監測數據實現實時預報預警,監管時效更加及時。通過對重要生態功能區人類幹擾、生態破壞等活動適時監測、評估與預警,對出現的環境問題及時預警,對突出環境問題及時整治,有效化解生態環境風險,防範汙染事件的發生。六是各部門實現生態環境監測數據互通共享,監管內容更加多元。通過對祁連山和黑河流域環境質量、生態狀況、森林覆蓋、草原植被、氣象防雷、水利資源、水土流失、地理信息、農田灌溉等遙感數據的有效集成,為國土、林業、水利、農業、環保等部門提供長期的網絡數據共享服務。
「一庫八網三平臺」的建立,是衛星遙感技術與網際網路技術相結合的產物,是我們按照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善於運用網際網路技術和信息化手段開展工作的部署要求,深刻把握衛星遙感技術應用規律和網際網路發展趨勢,開展數字環保、智慧環保建設的生動實踐。張掖市在衛星遙感技術構建生態環境監管上的做法得到了國家部委、省委省政府主要領導的充分肯定。5月30日,省政府在張掖召開全省生態環境監管機制改革工作現場推進會,明確以張掖市「一庫八網三平臺」生態環境監測項目為樣板,在全省推廣建設統一的生態環境監測監管平臺,切實提升全省生態環境監管水平。
各位領導,此次全國環境網際網路會議的召開,給我們提供了很好的交流平臺,對於我們了解生態環境領域的前沿科技和最新成果具有重要意義,有利於我們學習先進地區的經驗做法,有利於我們進一步提高生態環境保護綜合決策水平和環境監管效率。在此,衷心感謝此次會議的主辦方中國環境報社和貴州省環境保護廳。
張掖「居中四向」,地理位置優越,旅遊資源富集,草原溼地、冰川雪山、丹霞奇觀、大漠戈壁等多種地形地貌交錯其間,絲路文化、民族文化、宗教文化、長城文化等多元文化交匯貫通。盛夏時節的張掖景色怡人,氣候適宜,歡迎各位朋友到張掖做客、指導工作。
以上是我的交流發言,如有不妥之處,請各位領導批評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