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農民在家「雞不養,豬不喂,田不種」,並沒有那麼絕對,只是農民的勞作內容換了一種方式,對生活擇優而選的一個結果!很多在家傳統意義上的農民,只要力所能及,還是會養一些家禽家畜,種一些地,自給自足,不過普通農民沒必要非得養雞和豬是真的。而擁有專業技術的一些新農民,也有很多人搞起了養雞場、養豬場、養牛場、養魚、養蝦等;還有新農民做起了種植大戶,成了專業農民,利用土地資源,搞規模化種植或者特色種植,發家致富等;還有一些新農民,根據地理優勢,搞起了種養殖結合,發展的也不錯。不過整體來說,傳統意義上在家的普通農民,很多人不養家禽家畜了,種地夠吃就行。也就是所謂的「雞豬不養,田不種」的現象。
按照80~90年代農民的生產模式,家家戶戶養殖家禽家畜,比如說養殖雞、鴨、鵝和豬、牛、羊、驢、馬等。但是,現在有在家的農民,竟然真的不養雞和豬了。說真的,我老家的人們,真是不養雞也不餵豬,多數農民養了幾隻羊,空閒他們老夥計們去田野放羊、聊天。我問父親,柴雞蛋好吃,農家豬肉也很好吃,以前村裡家家戶戶都養雞,為啥現在不養了?豬價這麼貴,為什麼村裡也沒有農戶養豬了?父親說雞和豬,不專業化養殖,農家養的數量少,它們是「賠錢」貨,不夠養它們的「功夫」錢,天天餵養不說,還要照料它們,付出、風險和收入不成正比,而且雞和豬的疾病多,弄不好一年到頭白忙活,這是村裡人們不願意養雞和豬的主要原因之一。
農家養殖雞和豬,它們吃的是糧食,養殖周期長,容易生毛病,綜合來說養殖附加值太低了。而養殖幾隻羊,投入成本比較小,這種食草動物,好養還不易生病,因此,這幾年村裡留守老人,都喜歡養幾隻羊,當「寵物」的同時也賺個鹽油錢。
至於說在家的農民不種地,那只能說明當地的土地,出產的作物不賺錢,甚至賠錢,人們才不種地。要不然就是村的農民歲數大了,幹農活力不從心嘍。以我們當地人們種地的情況來看,是留守在村裡的人,大致分為五種人:專業種植(養殖)戶、傳統的農民、失去勞動能力的老人、小孩、還有個別心智不全的人。這五種人,專業種植戶是專業承包村裡土地搞種植業的部分留守青壯年,按照傳統意義上來說,他們不算傳統意義上的普通農民。而在家種地的普通農民,也不多,根據個人身體情況,有些人種地多一些,有些人種地少一些。總體來說,我們村裡農民的耕地,絕大部分自己做主流轉給村裡的種植大戶了,自己種地的普通農民是少數,絕大多數人感覺種地不賺錢,出外賺錢去了。所以,這樣看來,傳統的農民,好像不種地了,其實不然,只是他們換了一種勞動方式罷了!
別處地方的農村什麼情況我不甚了解,但是根據我們當地農村的情況來看,傳統意義上的農民,真的是「雞不養,豬不喂,地不種」了。我們當地除了專業養殖戶和種植戶,普通農民養雞、餵豬和種地,投入、風險和收入不成正比,自然會選擇做合適的事情做。比如我們當地人,不養雞和豬,養羊合適就養羊,或者養牛、養驢等!自己能種地賺錢,就承包土地賺錢;種不多的就少種些地、或者流轉出去,然後打工賺錢。說白了,這都是人們對生活擇優而選的一個結果,只有真正喪失勞動能力的農民,才會啥也不幹;而有勞動能力的農民,即使他們不養雞,不餵豬,不種地,他們也有別的事情做,只是勞作內容不同罷了,都在為祖國建設做貢獻、為社會做貢獻,為家庭做貢獻,並沒有停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