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域高原寫傳奇 ──寫在花久高速公路建成通車之際

2020-12-17 青海省人民政府

  這是一條連接新疆、青海、四川三省區的西部區域經濟大通道;

  這是一條貫穿我省果洛、玉樹、海西三個少數民族自治州的便捷幹線公路;

  這是一條永遠結束果洛藏族自治州不通高速公路歷史的標誌性工程······

  花石峽至久治高速公路經過上萬名建設者4年的艱苦鏖戰,終於按照「綠色循環低碳」的建設理念,圓滿完成389公裡雙向四車道路基路面、224座橋梁、9座隧道以及大量的附屬交通設施工程的施工任務,全線即將通車運營。

  這條鋪築在高寒、高海拔地區、且穿越三江源自然保護核心區的黑色長龍,自西北向東南途經果洛州的瑪多、瑪沁、甘德、久治四縣,串連花石峽、下大武、雪山、東傾溝、大武、大武鎮、江千、下藏科、門堂、智青松多等10個鄉鎮,直達青、川兩省省界分水嶺。沿線只見新修的公路穿山跨澗,蜿蜒起伏,線型流暢,路面平坦,橋隧設計科學合理,標誌標線齊全醒目。雖然已是深秋季節,空氣寒冷,飛雪漫舞,但黢黑的公路與潔白的雪山相映成趣,優美的線條與廣袤的草原和諧共處,更顯出一種大氣磅礴之美。

  花久公路通車後,從果洛州大武鎮開車,只需7個小時就可以到達成都,這在以前是難以想像的。由大武鎮至德令哈的路程也將由原來的12個小時縮短為4個小時;至格爾木的路程將由原來的1天以上縮短為6個小時;至玉樹州玉樹市的路程將由原來的12個小時以上縮短為6個小時······

  強化管理,努力打造高原精品工程

  花久高速公路是交通運輸部確定的「八縱八橫」骨架公路網的八縱之一,是青海省「三縱四橫十聯」骨架公路的組成路段,也是省委、省政府深入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推進青海跨越式發展和東西部地區協調發展、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一項重要舉措,工程意義重大,社會關注度高。從工程開工之初,承擔工程建設管理任務的青海交通投資有限公司,就始終秉承「質量安全第一」和「環保優先」理念,嚴格按照省交通運輸廳「雙標」管理要求,以打造優質、高效、環保、安全工程為目標,以堅持四項審查、突出五項注重、加強六項管理為思路,結合項目實際修訂完善各項管理制度,及時抽調精兵強將組建項目管理辦公室,通過開展「制度落實年」「管理提升年」「安康杯」「六比六創」勞動競賽等活動載體,積極克服各類困難,狠抓各項措施落實。

  花久公路全線共有40個標段、70多家單位參建,管理任務繁重,責任重大。工程建設項目辦認真按照「幹一項工程,鑄一個精品」的要求,認真圍繞18項質量指標,堅持以身作則,分片負責,對路基、隧道、涵洞以及施工技術、現場管理等進行嚴密監督監管;各業務部室主動開展上下內外工作對接,確保在管理上不留縫隙、不留死角;各施工企業全面落實標準化施工體系,堅持施工現場領導帶班巡查制度,強化對施工過程質量、安全、進度的管控力度,全方位紮實有效地推進項目建設。

  針對工程項目地處高寒缺氧地區、施工環境差等情況,各建設單位視駐地為家,因地制宜為一線職工修建了舒適、順心的宿舍、食堂、浴室、籃球場、文體娛樂室和醫務室,配備了齊全的文體設施和相應的醫療人員以及常用藥品、抗高原反應藥品、氧氣袋和吸氧裝置,定期開展相關文體活動,適時組織職工進行體檢。這些溫馨的舉措,為一線職工營造了良好的生產生活氛圍,極大地增強了建設團隊的凝聚力和戰鬥力。面對海拔高、條件差、難度大等各種挑戰,他們不斷挑戰極限,頑強拼搏,用實際行動全面踐行了「缺氧不缺鬥志」、「海撥高,鬥志更高」的錚錚誓言!

  生態先行,催生西北首條綠色循環低碳公路

  高寒缺氧、生態脆弱、多年凍土是青藏高原公路施工的「三大難題」。作為2014年度交通運輸部5條「綠色循環低碳示範公路」主題性項目之一、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的花久公路建設來講,如何處理好公路建設與生態環保之間的矛盾——是對建設者智慧和能力的巨大考驗。為最小程度地破壞沿線生態,建設者們不惜增加投資,通過開挖架設「金隧銀橋」來避讓生態脆弱區,減少對高原多年凍土的擾動。

  自2013年9月動工以來,建設者們秉承「最大限度的保護、最小程度的破壞、最大能力的投入、最大程度的恢復」理念,針對高寒高海拔敏感區域的生態特點,大力開展河道疏通治理、邊坡草皮綠化、隧道廢渣再利用等環保施工,同時在經過河流、溼地的大橋上安裝橋面排水系統,在隧道、服務區採用LED照明系統,以最大限度保護沿線的生態環境。記者曾在海拔4300米的東傾溝鄉路面施工現場看到,培植近3年的路基邊坡牧草長勢喜人,新鋪的油路面就像從草原上長出來一般。

  在橋隧比達27.2%的花石峽至大武段,主峰海拔6200多米的阿尼瑪卿雪山就橫亙在眼前。雪山下,已經建成的花久公路海拔第一高橋——恰布龍特大橋像一道美麗的彩虹,一端向綠色草原延伸,一端聯結了雪山之門——雪山1號隧道。

  「花久公路是一條生態示範路,在每個環節都需要做到一絲不苟。」為了儘量減少施工對沿線環境的影響,施工單位進駐工地後,一律用欄板將主要的施工場所和生活區圈起來,並且通過標語、環保宣傳車等途徑,向施工人員宣傳環保知識,時刻提醒人們要注重環保,增強人們的環保意識。

  由於穿越高原多年凍土區和一批著名旅遊風景區,花久公路在建設中除全方位多角度探索、應用推廣高速公路節能減排、資源循環利用及綠色環保的技術、措施及管理方法外,還通過創新集成應用路面溫拌瀝青混凝土技術、隧道節能通風設備、ETC不停車收費通道、施工中的機械控制等30餘項節能減排新材料、新技術和新工藝,將綠色節能理念貫穿於施工的各個環節,從而大大減少了資源損耗和生態破壞。

  如採用廢渣再利用「無痕化」施工理念,將隧道剩餘棄渣綜合再利用,將可用碎渣最大可能的用於路基填方或加工為砂、石等建材,儘量減少棄方量,降低水土流失的風險;服務區生活汙水全部經過汙水處理設備後儲存於水池,用來衝廁、綠化;利用當地太陽能資源充沛的實際,在沿線管理分中心、服務區、停車區、養護區等均採用適宜的節能照明及熱水供應系統等。

  據了解,作為我省首條綠色循環低碳公路,花久公路的建設不僅有助於形成高原、高寒地區綠色循環低碳公路建設系列標準和規範,使得我省在凍土地區公路建設中取得的多項研究成果得以推廣使用,更為下一步京藏高速公路的上馬建設積累了技術儲備,有助於推進和完善我國公路交通運輸體系的節能減排、綠色環保體系建設。

  花久公路地處少數民族地區,青海交投公司在抓好公路建設的同時,積極組織各施工單位為沿線農牧民群眾辦實事、辦好事,先後完成了沿線中小學校、寺院場地硬化4萬多平方米,修建便民道路21條53公裡,修建便民橋及便涵5座長210多米,組織參建單位為寺院僧眾、孤寡老人、殘疾人捐款捐物和開展「一對一」幫扶等活動,累計投入資金達380餘萬元。同時,動員各施工單位主動吸納沿線牧民群眾參與花久公路建設,幫助他們增加收入,加快脫貧致富步伐,切實增進了各民族之間的團結,有力維護了民族地區社會和諧穩定。

  敘寫傳奇,造福沿線地區百姓

  花久高速公路所經地區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最高處達4500多米。這裡空氣中的含氧量僅為海平面的60%,機械功率平均下降30%以上。人在這裡即使不動,也相當於沿海內地負重20公斤以上。

  然而,就是在這樣極端惡劣的生存環境中,廣大參建員工牢記「紮根高原,獻身交通,築路架橋,造福人民」的使命,逢山開路,遇水造橋,在人跡罕至的荒原開闢通衢大道,用生命和汗水書寫青海築路史上的奇蹟。

  4年中,他們共完成路基土石方3993萬立方米、防排水工程863萬立方米,如果將這些工程量堆成1米的立方體,可繞赤道1.2圈;

  修建特大橋6座、大橋69座、中小橋梁149座,總長達38.735公裡;開鑿特長隧道5座、長隧道4座(雙洞),其單洞總長達56.333公裡,如果將這些橋隧首尾相接,幾乎相當於西寧至倒淌河的公路距離;

  通過草皮移植、三維網植草、掛網噴漿、骨架護坡等技術,實施綠化環保工程900多公頃,使裸露的地表重新披上了新綠······

  4年中,他們用智慧和汗水,創造出青海公路史上多個「之最」或「第一」:一次性投資最大(230億元),一次性開工建設裡程最長(389公裡),橋隧佔比最高(20%以上),施工難度最大(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其中雪山隧道海拔居世界第一),交通效益最為明顯(縮短公路裡程200公裡以上),我國西北地區第一條綠色循環低碳公路.······

  花久高速公路的建成通車,不僅拉近了新疆、青海、四川三省區的時空距離,成為密切其經濟、文化交往交流的重要紐帶;而且通過在花久高速沿線設置的花石峽、大武、久治等地的互通式立交,把沿線的公路、城鎮等經濟節點串連起來,使沿線的人流、物流快速流動,滿足人民群眾生產生活的需要。

  花久高速公路將沿線冬給措那湖、阿尼瑪卿雪山、曲格那降魔白塔、年保玉則等一批著名景點和名勝古蹟連接起來,對於形成高速化的高原觀光旅遊主打線路,建設阿尼瑪卿高速公路「藏文化」旅遊服務區,加快民族地區群眾脫貧致富步伐,為果洛州乃至全省經濟發展提供新的動力。

  「花久高速公路通車後,不僅能完善果洛交通體系,更能拉動果洛旅遊業的發展。並且把花久高速公路打造成為一條高原觀光旅遊線路。」果洛州交通局局長劉應德說。

  而作為花久高速公路建設業主單位的青海交通投資有限公司,廣大幹部職工更是信心滿滿,躊躇滿志,他們為能親身參與並具體實施這項偉大工程而深感榮幸,更為能不負重託、圓滿完成花久高速公路建設任務、促進青海交通「四個發展」、造福全省各族人民,而倍感自豪!

  攻堅克難,破解凍土層施工難題

  今年6月3日,花久高速公路最後一座長大隧道——久治2號隧道實現貫通,為全線通車運營奠定了堅實基礎。

  花久公路地處高寒高海撥缺氧地帶,施工最高海拔達4600多米,氣候條件惡劣,大部分均為多年凍土、生態環境極其脆弱,被有關專家稱為工程「禁區」;尤其是花久公路的9座隧道,均修建在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的凍土地帶,在凍土層上施工是一個世界性的難題。

  自隧道開挖以來,青海交投公司多次組織國內高原凍土施工專家現場會診,探索性採用鋼波紋管涵、xps隔熱板路基、熱棒路基、片石通風路基、添加劑、早強劑、熱拌溫鋪、快速施工等新材料、新技術、新工藝,尋找解決高原凍土和低溫施工的最佳方法和途徑。同時,根據專項施工方案,嚴格執行「管超前、嚴注漿、短進尺、弱擾動、強支護、快封閉、勤測量」的總體施工原則,並採用拋石擠淤、回填砂石料、水穩料填封等方法治理局部凍融翻漿;通過在混凝土砂漿和水穩料中添加早強劑,在瀝青拌和料中添加溫拌劑,在低溫下進行快速碾壓成型,以及混凝土預製、橋基涵洞搭建暖棚生火保溫等方法,攻克高原凍土和低溫條件下施工技術難題。

  與阿尼瑪卿雪山隔川相望的雪山1號隧道,雙洞總長9065米,施工最高海拔達4800多米,年平均氣溫零下4度,最低氣溫零下40度,空氣中的含氧量只有平原地區的60%,是目前世界上海拔最高、環境最惡劣的高速公路隧道。

  「修建這條隧道最大的難點就是隧道進口處要穿越大面積冰川堆積物和10公裡多年凍土層。而國內外經驗顯示,在施工前的勘察過程中如果勘察到凍土層都是儘量躲避繞行。」中交第一公路勘察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隧道與地下工程設計研究院院長曹校勇說,他的團隊已經對多年凍土層進行了長達40多年的持續研究,當2011年8月來到阿尼瑪卿雪山進行勘探和選線工作時,凍土著實讓他們傷透了腦筋。

  2013年7月,中鐵十八局三公司和中鐵五局的施工人員頂風冒雪,打響了艱苦卓絕的雪山1號隧道開挖戰。項目經理李士棟介紹說,公司雖然派出了有著7年高寒地區隧道建設經驗的精幹隊伍,但是還從未在冰川堆砌物的多年凍土層修建過隧道。

  「當時開挖的時候,我們從地表以下一米五到兩米左右就開始遇到凍土,這個時候相當的堅硬,跟石頭一樣。但是挖出來以後,暴露在空氣中,兩個小時它就化掉了,這肯定影響隧道成形,它不能成洞,我們在泥巴堆裡打隧道是肯定不成的,這時困難很大。」李士棟說。

  「該隧道圍巖破碎,地下水發育,存在高地應力,施工難度極大。僅在470米長的斜井開挖中,原本只需40人左右的施工隊,前後就更換了2000多人次。施工中最大一次湧水量達2.8萬立方米,掌子面噴水5米以外。」中鐵五局施工隊長陽雷說。

  如何保持凍土的穩定性,避免隨著氣溫的變化而融化或凍脹,並且還不能破壞高原脆弱的生態環境,這是凍土隧道施工必須破解的難題。

  在建設、設計、科研和監理部門密切協作下,花久公路的建設者們創造性地利用極寒條件下凍土穩定性高的氣候特性,採用「混凝土抗凍融」、「三次襯砌」、「防寒洩水洞」等特殊工藝,成功破解了高原「冰磧堆積物」地質隧道開挖、高原偏壓隧道掘進、高寒隧道防排水等世界性技術難題,在保護好生態環境的同時,按期安全貫通了雪山1號隧道,為極端氣候條件下我國高原凍土隧道的施工與科研積累了豐富而寶貴的經驗。

  隧道採用防凍保溫設計、大橋採用耐久性措施、路面採用耐久性瀝青混凝土、溫拌瀝青混合料和引氣水泥混凝土……在花久公路建設中,針對年平均氣溫低於零下4℃、冬季嚴寒漫長的現狀,建設者們採取了上述五大技術措施來處理凍土路基問題,最大限度地保護多年凍土,保證路基的強度和整體穩定,有效延長路基路面使用壽命,減少或降低運營養護費用。(馬新  張忠華)

相關焦點

  • 雪域高原寫傳奇──寫在花久高速公路建成通車之際
    同時,動員各施工單位主動吸納沿線牧民群眾參與花久公路建設,幫助他們增加收入,加快脫貧致富步伐,切實增進了各民族之間的團結,有力維護了民族地區社會和諧穩定。      敘寫傳奇,造福沿線地區百姓      花久高速公路所經地區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最高處達4500多米。這裡空氣中的含氧量僅為海平面的60%,機械功率平均下降30%以上。
  • 生命禁區寫「傳奇」 雪域高原獲「點讚」
    他們一路徵程一路歌,雖然將士們的臉經最強紫外線洗禮後留下了兩塊淡淡的「高原紅」,但留在他們心裡的卻是能打仗、打勝仗的信心和勇氣,並在花久公路這條「天路」上留下一段新「傳奇」……頑強鬥志戰天路天行健,君子當自強不息。
  • 寫在津石高速公路津冀界至保石界段即將建成通車之際
    津石「一橫」三地聯 ——寫在津石高速公路津冀界至保石界段即將建成通車之際  經過3年多的緊張建設,克服疫情等因素影響,雄安新區規劃區域高速路網中「四縱三橫」重要「一橫」——津石高速公路(天津至石家莊)津冀界至保石界段將於今年底建成通車。
  • 世界海拔最高高速公路——花久高速雪山一號隧道貫通
    經過近三年的艱苦施工,世界海拔最高的高速公路隧道——青海花久高速公路雪山一號隧道9月24日貫通。據負責施工任務的中鐵十八局集團花久高速公路項目經理李士棟介紹,位於青海果洛藏族自治州瑪沁縣的雪山一號隧道,雙洞總長9065米,平均海拔超過4400米,施工最高海拔達4800多米,是目前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高速公路隧道。
  • 飛越麻山 通江達海:寫在惠羅高速公路建成通車之際
    惠羅高速公路是國家高速公路網中銀川至龍邦高速的一段,也是我省「6縱7橫8聯」中第四縱崇溪河至羅甸高速的南段,線路全長114.225公裡(含廣西境內路段),起於惠水縣城南龍田寨處,與已建成通車的貴惠高速公路終點連接,經惠水縣的斷杉鄉和羅甸縣邊陽、板庚、羅甸、溝亭、羅妥,止於羅甸縣峨壩(黔桂交界),項目總投資超過137億元。
  • ——中國鐵建十八局集團三公司花久公路10標創先爭優紀實
    花久10標項目職工奮戰雪域高原。風雪中的花久10標項目部。    有這樣一支探險隊,他們敢在「生命禁區」詮釋自然高度與價值厚度的完美統一;有這樣一群築路者,他們願以精品工程為風景如畫的雪域高原添一份新的美麗。
  • 世界已建成海拔最高公路隧道「雪山一號」通車
    世界已建成海拔最高公路隧道「雪山一號」通車 海拔超4400米  青海省交通運輸廳13日消息,青海花石峽至久治高速公路當日通車,標誌著世界上已建成的海拔最高的公路隧道——雪山一號隧道建成通車,其海拔超4400米。
  • 通向世界屋脊的幸福大道——寫在川藏青藏公路通車60周年之際_要聞...
    新華社北京12月24日電 這是世界築路史上的壯舉——60年前的12月25日,川藏、青藏公路建成通車。穿越世界屋脊的兩條公路,宛如潔白的哈達,將雪域高原與內地緊密連結在一起。這是用鮮血和生命鋪築的天路——全長4360公裡的公路沿線,長眠著為修路獻出生命的3000多位烈士。
  • 世界已建成最高公路隧道「雪山一號」通車,海拔超4400米
    世界已建成最高公路隧道「雪山一號」通車,海拔超4400米 中新社西寧11月13日電 青海省交通運輸廳13日消息,青海花石峽至久治高速公路當日通車,標誌著世界上已建成的海拔最高的公路隧道——雪山一號隧道建成通車
  • 我省「田字型」高速公路網全面建成 萬洋高速公路建成通車
    本報營根12月28日電(記者彭青林邵長春周曉夢通訊員潘彤彤陳慧文)12月28日,萬寧至洋浦高速公路通車儀式在瓊中嶺門互通舉行,標誌著海南人民翹首以盼的「田字型」高速公路網全面建成,省委書記劉賜貴、省長沈曉明代表省委、省政府致賀信。
  • 海拔最高公路隧道青海花久高速雪山一號隧道貫通—新聞—科學網
    科學網訊(記者 高長安  通訊員  李永利)經過建設者近三年的艱苦拼搏、科學施工,世界海拔最高的高速公路隧道——青海花久高速公路雪山一號隧道,9月24日安全貫通。 位於青海果洛藏族自治州瑪沁縣的雪山一號隧道,雙洞總長9065米,平均海拔超過4400米,施工最高海拔達4800多米,是目前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高速公路隧道。隧道地處三江源自然保護區的核心區和緩衝區,高寒缺氧,生態環境極其脆弱,年平均氣溫零下4度,最低氣溫零下40度,空氣中的含氧量僅有平原地區的60%,被有關專家們稱為工程「禁區」。
  • 青海共玉高速公路建成通車 沿線風景如畫(組圖)
    8月1日,歷經七年建設,在青藏高原多年凍土區建設的首條高速公路——青海共玉高速公路宣告建成通車。共玉高速公路起自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縣恰卜恰鎮,途經果洛藏族自治州,終點止於該省玉樹藏族自治州州府結古鎮(新寨村)。
  • 丹東:大東港疏港高速公路等5個高速公路項目建成通車
    丹東:大東港疏港高速公路等5個高速公路項目建成通車 作者:邸雪瑩 2017-11-28 06:58   來源:瀋陽日報     11月24日,記者從省交投集團了解到,丹東大東港疏港高速公路、鶴大高速公路前陽互通立交、燈遼高速公路燈塔南互通立交、瀋海高速公路湯崗子互通立交和京哈高速公路毛家店主線收費站改擴建項目等
  • 修成大道奔小康——寫在文泰高速通車之際
    其中洪溪特大橋是目前已建成的全國跨度第一、主塔最高、主梁離谷底最深的高速公路預應力混凝土矮塔斜拉橋,是文泰高速的「網紅」橋;珊溪大橋是國內目前已建成的最大跨度的波紋鋼腹板連續鋼構橋,採用了國內首創的施工工藝;飛雲江大橋是國內首座波形鋼腹板工字鋼組合梁橋,申報了多項技術專利。
  • 朱銘,雪域高原寫青春
    作為一名大學畢業生,卻想到西藏高原去當兵,家人及親朋、同學均不理解,更不支持。 通訊員 譚曉宏4月16日,一份由西藏軍區某部發出的二等功喜報,由巴東縣茶店子鎮人民政府敲鑼打鼓送到該鎮下坪村。頓時,這個地處大山深處的小村莊沸騰了。
  • 陝西西鎮高速公路建成通車
    12月16日,陝西省級高速公路S27洋鎮線西鄉至鎮巴高速公路順利建成通車,結束了鎮巴不通高速公路的歷史,對促進當地礦產資源開發、農產品外運、發展特色旅遊產業都將發揮重要作用。通車後,西鄉縣到鎮巴縣時間從1小時40分鐘縮短到40分鐘。洋鎮線是陝西省規劃的十八條連絡線之一,北起漢中洋縣,經西鄉、鎮巴,到達省界巴山鎮,全長140公裡,連通京昆線(西漢)、十天線和包茂線(西康)3條國家高速公路。西鄉至鎮巴高速公路是洋鎮高速公路的中段,西鎮高速全長49.55公裡,概算投資71.48億元。全線採用高速公路標準,設計時速80公裡,雙向四車道。
  • 安慈高速公路石門段年底將建成通車
    11月10日,副市長湯祚國率市高路辦相關負責人前往石門縣,就安慈高速公路建設進行現場調度。安慈高速公路是湖南省高速公路網的主要組成部分,途經安鄉縣、津市市、澧縣、臨澧縣、石門縣和慈利縣。項目全長121.14公裡,採用雙向四車道高速公路標準。安慈高速公路建成通車後,將大大提高區域綜合交通運輸體系的服務水平,促進湘北地區經濟社會發展。
  • 西銅高速公路建成通車
    11時45分,隨著陝西省委常委、副省長江澤林發布通車令,由中國鐵建十五局集團五公司等單位參建的西安至銅川(新區)高速公路正式通車運營。十五局集團五公司執行董事總經理宮元生、工會主席高晨輝、副總經理何紅民應邀出席通車儀式。 西銅高速公路南起西安繞城高速公路呂小寨立交,北至銅川新區,全長62公裡,穿越西安、鹹陽、渭南、銅川四市7縣區經濟發達地帶,是國家高速公路規劃包頭至茂名縱向線在陝西的重要路段,是陝西省「兩環六輻射三縱七橫」高速公路網縱貫全省南北中軸線上的重要路段,在全國和陝西省公路運輸網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 倉央嘉措:世間最美的情郎,雪域高原最傳奇的人物
    住進布達拉宮,我是雪域最大的王。流浪在拉薩街頭,我是世間最美的情郎。最好不相見,如此便可不相戀。但是實際上卻是,這些唯美詩句的作者是西藏第一傳奇人物。他的一生短暫而輝煌,三百多年過去了,依舊讓人念念不忘。他,就是倉央嘉措。倉央嘉措為什麼會被稱之為西藏第一傳奇人物呢?
  • 路讓「美麗的地方」更美麗 寫在雲南騰隴高速建成通車之際
    從公元前四至二世紀「蜀身毒道」到秦漢西南夷的交通線,從古「南方絲路」到滇緬通道、滇緬印通道到滇緬公路、中印公路,到高速公路,從文明走向文明,從繁榮走向繁榮,交通見證著時代的變遷。新時期,騰(衝)隴(川)高速公路的建成通車,對加快中緬命運共同體、區域全域旅遊品牌的建設具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