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背景
羅甸地處貴州南部,北有茫茫麻山橫亙,南有滾滾紅水河阻隔。「連峰際天兮,飛鳥不通」是羅甸長久以來交通的真實寫照,解放初期到貴陽只能全程步行。在惠羅高速公路通車前,羅甸到貴陽要5個小時車程。
2012年11月,惠羅(惠水至羅甸)高速公路全面開工建設。
經過兩年多建設,2015年8月28日,惠羅高速公路的斷杉至羅妥段順利通過交工驗收,結束了羅甸縣不通高速公路的歷史。今後,從羅甸到貴陽的車程縮短至1小時20分鐘左右。
惠羅高速公路是國家高速公路網中銀川至龍邦高速的一段,也是我省「6縱7橫8聯」中第四縱崇溪河至羅甸高速的南段,線路全長114.225公裡(含廣西境內路段),起於惠水縣城南龍田寨處,與已建成通車的貴惠高速公路終點連接,經惠水縣的斷杉鄉和羅甸縣邊陽、板庚、羅甸、溝亭、羅妥,止於羅甸縣峨壩(黔桂交界),項目總投資超過137億元。銀龍高速公路是黔中地區南下的又一條重要快捷通道,也是貴州、重慶、甘肅、陝西等西部省市通往廣西沿海及東協地區最便捷的高速通道。
公路發展大事記
1951年11月,惠水至羅甸公路開工建設。
1953年,省客運總站在羅甸縣邊陽鎮建售票站,開始辦理客貨運業務。
1954年7月,惠水至羅甸公路竣工,這是羅甸第一條公路。
1965年冬,邊陽車站遷往羅甸縣城,成立羅甸縣汽車站。
1985年到1990年,建成公路100.85公裡。
1995年12月,惠水至羅甸公路初次改為柏油路,這是羅甸第一條瀝青公路。
2003年,羅甸縣城開通1號公交班線,投入4輛公交車、45輛計程車運營。
2006年4月,羅甸至紅水河二級公路開工建設,2008年11月竣工使用。
2012年10月,羅甸縣實現「百分百村村通公路,百分百鄉鄉通油路」的「雙百工程」目標。
2012年11月,惠水至羅甸高速公路開工建設。
2015年8月28日,惠羅高速建成通車。
聲音
羅甸籍企業家、崑山華辰聯合投資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長、崑山華辰重機有限公司總經理趙澤明:
高速公路建成通車,實現了所有羅甸人的夢想,為像我這樣願意為家鄉的致富發展而努力的羅甸人提供了便利條件。
羅甸億源陽光生態水果種植專業合作社理事長王成:
以前沒有高速公路,我們果園的火龍果最怕的就是在路上顛簸,天氣熱再加上顛簸,果子的折損太大。現在高速路通了,運輸水果到貴陽只要一個半小時,我再也不擔心果子在路上損失過大了。
羅甸縣龍坪鎮群眾羅紱娟:
我的愛人在單位開車,經常跑貴陽、都勻。以前路不好,他開車來回貴陽就是一天。現在惠羅高速通了,又平又寬,我放心多了。
羅甸縣川渝商會會長倪斌洲:
20世紀90年代我就從四川來羅甸做生意,當時根本就沒有幾條像樣的路,我們下鄉做生意經常是騎摩託車。去年我每個月都要跑幾趟成都、重慶,就是羅甸這一段路沒有高速,非常不方便。現在好了,我回成都可以全程高速了。
現場
大通道實現大夢想
通了!我們羅甸通高速了!
8月28日,羅甸縣在惠(水)羅(甸)高速公路羅甸站舉行簡樸莊重的通車儀式。
儘管天降大雨,也擋不住羅甸人民見證高速公路通車的熱情。從早上8時開始,人們像潮水一般,陸陸續續從龍坪鎮、羅悃鎮、邊陽鎮、紅水河鎮向高速路口匯集。他們或是開車,或是坐大巴,或是騎摩託,甚至走十多公裡的山路翻山涉水,也一定要看看他們的高速公路。人群中,有白髮蒼蒼的老人,有拖家帶口的中年男女,有咿呀學語的學童,還有嗷嗷待哺的嬰兒。興奮、激動、高興……全部寫在人們的臉上。
這是一種近乎「朝聖」的集體慶賀,是一種夙願達成的巨大幸福。
有一位布依族老人,頭髮已經花白,她不會說漢話,甚至連自己名字都說不清楚。她背上3歲的孫子,專程從數十裡外的羅悃鎮坐親戚的摩託車趕來看高速公路通車。老人家說,自己這輩子從沒見過高速公路,也沒去過省城貴陽,看到高速公路通車很高興,她特別想坐車去貴陽看看。
1968年到1971年,黃加明、袁築影夫婦在羅甸度過了3年的知青時光。這次聽說羅甸高速通車,兩人專門邀請幾位老知青一起從貴陽回羅甸看看。
故地重遊,回憶起知青歲月裡的羅甸交通,他們印象依然深刻:「那個時候從貴陽坐車到羅甸,一天;從羅甸縣城走路到我們當知青的鳳亭鄉,又是一天。」
多年過去,他們已經把羅甸當成第二故鄉。說起這些年羅甸的發展變化,黃加明激動不已:「交通好了,經濟好了,我們高興著哩!」
現狀
大通道催熱大經濟
要想富,先修路。
這是一句知名度極高、極具現實意義的諺語,對於羅甸來說更是如此。
每一個人都切實感受到高速公路帶來的便利。
羅甸縣天泰漁業合作社是羅甸縣最大的漁業養殖合作社,每年有300萬公斤產品銷往省內外。以前因為路途顛簸,走陸路運輸時間長,魚賣不出好價格,損失大。
惠羅高速公路通車讓合作社理事長王邦道格外高興,他算了一筆帳:走高速,從羅甸到貴陽運輸時間從原來的近8個小時縮短到3個小時,每斤魚能多賣3到5毛錢,同時運輸飼料的成本也降下來了,這樣合作社每年能增收100多萬元。
羅甸水質優良,終年氣候溫和,是垂釣愛好者的理想去處。王邦道和合作社的養殖戶們合計著擴大經營範圍,發展集養殖、觀光休閒和垂釣旅遊為一體的現代高效農業。
8月28日惠羅高速通車正值星期五,接下來的周末,羅甸淘果匯葡萄莊園的主人黃光林就感受到了高速公路帶來的好處。莊園一下子湧來了近200人,都是來自貴陽、羅甸、惠水等地的自駕遊遊客。光葡萄採摘一項,黃光林一天收入就上萬元。
黃光林的淘果匯葡萄莊園從2014年開始經營,主要用優質農家肥種植原生態葡萄,品質上乘,深受消費者喜愛。
「走高速到貴陽1個多小時,到羅甸縣城20分鐘,很多人都願意來摘我們的葡萄,體驗鄉村生活。」黃光林告訴記者,他計劃進一步擴大經營規模,開設農家樂,發展鄉村採摘體驗遊,打造一個集水果採摘、吃、喝、玩、樂為一體的休閒農莊,並帶動周邊農戶發展農家樂致富。
陝西榆林人程彥偉兩年前畢業來羅甸工作時,看中的就是即將修通的惠羅高速。沒有高速的時候,他只能一年回一次家,看看年邁的雙親。
「現在,路通了,方便了,我打算國慶放假期間回趟陝西,看看家人。」程彥偉笑著說。
高速公路帶來的巨大活力,解放了羅甸發展的腳步。
如果把惠羅高速比作羅甸交通的「大動脈」的話,那麼為數更多的省道、縣道和鄉村道路的建設,就是維持羅甸經濟社會健康發展的「毛細血管」。
近年來,羅甸縣委、縣政府面對交通短板,著力把交通基礎設施建設作為主要抓手,投入了大量的人力、財力和物力,交通條件逐年得到改善。
截至2014年,羅甸縣全縣公路總裡程達2394公裡,全縣9個鄉鎮、182個行政村已經實現暢通,暢通率達到100%。
為了進一步改善縣域內部交通條件,羅甸縣計劃對境內523公裡國省道進行改造,並對52條共843公裡縣鄉道進行提升建設。
前瞻
大通道孕育大希望
大通道,蘊含著新機遇。
大通道,昭示著大發展。
對於高速公路的意義,羅甸縣委書記楊朝偉有更深認識:「惠羅高速公路建成通車,羅甸的地緣區位將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將真正成為貴州乃至大西南南下出海的最前沿,成為成渝、黔中、東協、北部灣等四個重要經濟區之間的節點城市。」
乘著交通改善的東風,羅甸縣提出了「一樞紐三基地」的建設規劃。
「一樞紐」就是依託銀龍高速公路、餘(慶)安(龍)高速公路、紅水河航道和規劃建設的羅甸機場,打造貴州南部交通樞紐。
「三基地」即:依託民族醫藥、水電開發、玉石加工、新型建材、農產品加工、矽系產品六大產業,著力打造新型工業基地;以菜、果、藥、漁為重點,著力打造粵港澳鮮活農產品供產基地;以湖濱、山水風光為特色,著力打造「南亞熱帶湖濱山水園林城市」,以冬暖氣候、良好生態和豐富的旅遊資源為支撐,著力打造冬季旅遊目的地和健康養生基地。
工業方面,大力發展民族醫藥、水電開發、玉石加工、新型建材、農產品加工、矽系產品六大產業。民族醫藥發展繼續積極引進中藥材種植、原料初加工、包裝等配套項目,扶持信邦做大做強,打造以信邦為中心的醫藥產業聚集區。擬引進國內有實力的醫藥企業入駐,打造羅甸民族製藥品牌,規劃到2020年民族醫藥產業產值達35億元。玉石加工發展重點推進羅甸玉石文化產業園區建設,規劃到2020年玉石產業產值達10億元。
農業方面,秉承「希望在山、前景在水、致富在路、關鍵在人」的發展理念,改造提升傳統蔬菜、臍橙產業,加速發展火龍果產業,穩步推進生態漁業,集中打造特色藥業。以羅沙經龍坪至紅水河為主軸,董當沫陽、逢亭木引為翼,形成一軸二翼覆蓋7個鄉鎮12個片區的山地生態現代農業產業園。
羅甸縣屬於典型的亞熱帶溼潤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19.6攝氏度,素有「天然溫室」之稱,是中國老年學學會評選認定的「中國長壽之鄉」。
旅遊發展方面,著力把羅甸打造成集濱水居住、休閒度假、文化娛樂、玉石產業為一體的「南亞熱帶湖濱山水園林城市」;發揮「南翼」獨特自然生態、喀斯特景觀和民族文化旅遊資源優勢,以冬暖氣候、良好生態和豐富的旅遊資源為支撐,著力打造以冬季旅遊目的地和健康養生地。
惠羅高速通車當天,幾位老知青特地從貴陽趕來見證這個歷史性時刻。他們是20世紀60年代末70年代初從貴陽一中到羅甸下鄉的知識青年。
記憶
昔日盤山路 今朝變通途
2015年8月28日,這註定是一個載入羅甸史冊的日子。
這一天,高速公路終於修到35萬羅甸人民的家門口,從此,通往外界,山不再高,路不再長。
記者站在人群中,和興奮的人們一起倒數高速公路通車的時刻時,昔日有關高速公路的記憶像放電影一樣湧入腦海。
記者與惠羅高速結緣始於2013年6月16日。那天第一次到羅甸。180公裡山路,6個小時顛簸。汽車行至七道拐的時候,記者強忍胃部的翻江倒海,兩手抓緊安全帶,緊張地盯著司機開著大巴車在崎嶇且狹窄的盤山公路上蹣跚前行。車子下完七道拐後,記者才敢鬆口氣,抬眼望向窗外。這一眼,就看到了繁忙的挖掘機和一條正在修建的毛坯路。後來,記者知道這就是建設中的惠羅高速公路。
後來,因為工作的原因,記者和羅甸結下不解之緣,也有幸見證了這條高速公路從泥土裡一點一點長成了一條「上天入地的巨龍」。
2014年1月14日,記者見證了惠羅高速公路第一座大橋貫通。當天,記者和同事手腳發抖地爬上近20米高的橋面,等待大橋最後一片T梁吊裝的瞬間。記者的相機抓拍到了合龍瞬間,也記錄下建設者歡快的笑臉。
2014年8月27日,為了找一個好的拍攝角度拍攝正在建設中的惠羅高速漣江特大橋,記者和同事走了近1個小時山路。當記者站在山頂上向下看去,全長637米的漣江特大橋像一條巨龍一樣在山間蜿蜒。無數戴黃色、紅色安全帽的築路工人頂烈日抓緊時間修路。那一刻,記者真切地感受到高速公路離羅甸的距離,近在咫尺,仿佛一眨眼的時間就能開通一樣。
後來,但凡到羅甸採訪,只要天氣晴朗,記者都會在合適的地點拍下高速公路的建設場景。板庚公路邊上的那塊大石頭,邊外河的那座小山坡,邊陽老貓坡的那個轉彎處,羅甸互通旁邊的那個名叫交苑的小村子都反覆出現在採訪本上。
通車前,記者有幸提前體驗惠羅高速。一路上,看到不少村民扶老攜幼,撐著雨傘,站在公路邊滿臉喜慶地看著路過自家門口的高速公路;也看到了昔日採訪時,自己曾經爬過的山,走過的路,感慨萬千。
再見,曾經的老路。從此,羅甸人民將跟隨腳下這條嶄新的「幸福路」,走出大山,奔向無盡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