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來說,大眾理解的快遞的保價服務就是保多少錢,承運物品損壞,就要賠付多少錢,比如保價 2000 元,就要賠付 2000 元,但事實真的是這樣麼?
近日,就有順豐用戶向媒體反饋稱自己保價 5000 元,但僅獲賠 50 元。
據悉,該女士於 10 月 2 日從溫州寄出了一款價值三萬港幣的包,並且保價 5000 元,但是收到包裹後發現包存在破損、染色等情況,於是向順豐提出理賠申請,但半個多月過去了,順豐方面給出的回應是「連運輸總共賠償 50 元」。
也有用戶反饋稱自己郵寄價值 20000 元產品,保價 17000 元,發現破損並當場拒收,但順豐只願意賠付 500 元。
問題來了,保價服務究竟保的是什麼?
其實在順豐《電子運單契約條款》中有明確標註,因順豐原因造成物體破損缺失,保價過的物品,順豐將按照保價金額和實際破損比例進行賠償。
換言之,順豐會根據實際破損比例再結合保價金額,計算賠付金額,保價金額並非實際賠付金額。
不知道各位讀者怎麼看這種「保價」,合理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