敢去印度旅遊的人,都是重口味的人。過去數年,往返印度多次,自己也變成了重口味的人了。
接觸印度不多的人,對印度的了解,恐怕就是西遊記的西天,或者電視劇經常出現的頭戴的「大蓋帽」形象,粵語圈一般又會給他們「摩羅叉」這樣的「雅號」。這個的國家的複雜程度, 遠超人們的想像,甚至是不可思議形容也不為過。其實印度人對這個評價一點也不抗拒,反而還有點自豪。印度政府自2002年以來為促進印度旅遊業而開展的國際旅遊運動的名稱。自2002年以來,「 Incredible India」(令人難以置信的印度)被正式冠以品牌,並得到推廣。記得第一次去印度的時候,就被雷得外焦裡嫩,後來去的次數多了,遇到的奇葩也見慣不怪了。
印度佔據著有利的地理環境,東西臨海,雨量充沛,土地肥沃,是匹夫無罪懷璧其罪,這樣道理在全世界通行,印度的歷史,可以用一句話來概括,就是一部被徵服的歷史。本來印度這片土地是易守難攻,從中亞到印度,陸地上只有一個通道,偏偏印度土著人太不成器,這條易守難攻的通道,卻在外族面前,卻毫無抵抗的能力。
從雅利安人開始,波斯人,馬其頓人,希臘人,大月氏,突厥化的蒙古人都先後入侵印度,還有進來的英國人。題外話說一句,曾經唐朝的一個不起眼的文官王玄策,也是一己之力,滅掉一個天竺的邦國。不是王玄策太優秀,而是他的對手太過於普通,中國的史書都懶得宣揚這樣的戰績。這些徵戰,最明顯的結果就是創造出來的文明被毀滅了,剩下的只有一些遺蹟,訴說當年的故事。
顧特卜塔Qutub Minar就是這樣的遺蹟之一,顧特卜塔位於印度德裡南部,離機場很近,大約12公裡左右,德裡的基建太差,就這麼點距離,開車也要半個小時以上。顧特卜塔很具有伊斯蘭風格的建築,是印度最高的宣禮塔。在1199年,奴隸皇朝的統治者庫特布丁·艾巴克下令興建。那時候也相當於中國的南宋時期。
這地方參觀人多,印度的門票是雙軌制,賣門票的地方,都是黑壓壓的人群。如果不知道的話,哪條隊人少,就去那條隊排就對了。外國人和印度人的隊伍不一樣,不是印度人崇洋媚外,而是恰恰相反,至少在門票價格就可以反映一二。門票對印度人極度友好,價格死便宜,國外人嘛,嘿嘿,見一個宰一個,是印度人價格的十倍,更為坑爹的是,你帶著單反無反相機,還得給相機買個票,否則不讓你帶相機進去。
景區不大,以塔為中心,周邊有清真寺,奴隸王朝的統治者的陵墓。顧特卜塔是一個刻有阿拉伯語銘文的古代伊斯蘭建築,它以紅砂巖和大理石為建築材料,高72.5米,共有379級臺階,下大上小,倒是有點像工廠的煙囪。據說當年為了完成這座高塔和所在的清真寺, 拆毀了一些印度教寺廟,挪用了部分建築材料,這樣既打擊了對手,又給自己增加了榮光,比較符合伊斯蘭一貫風格。
這塔在1993年被列為世界遺產。有點可惜的是,現在這塔不對外開放,不是經過這麼久變成危樓了,理由也頗為奇葩,據說1981年以前,遊客可以登上高塔眺望周圍風景。但是在1981年發生的一起事故讓景區方面停止了登塔的開放。在1981年的12月4日,一場停電導致顧特卜塔塔內漆黑一片,尚在塔內的多名遊客蜂擁一團,導致45人被踩死,不是天災,是實實在在的人禍。在那之後,印度人通常的做法也是頗為簡單粗暴:那就是永久關閉。
印度建造的第一座穆斯林清真寺,意味著德裡由蘇丹控制的時期,他希望強加他的印記,文化的入侵更是破壞性更大的入侵。在這之後數百年期間,伊斯蘭教在南亞地區大行其道,外來的伊斯蘭教和本土的印度教的敵對,是近代印度分裂成巴基斯坦,印度和孟加拉的根本原因。
阿萊·米納(Alai Minar)遺址,這是一個半成品,人們普遍推斷是在這裡建一座更高的塔,這塔是第二任蘇丹阿勞丁·哈爾吉下令興建,阿勞丁·哈爾吉是上一任蘇丹的女婿和侄子,嗯是的,今天觀點看來,關係有點亂,阿勞丁殺了老丈人,奪了他的位子。由於年代久遠,沒人知道既然有了一座高塔,為何還在幾十米之外建造另外一座高塔? 是或許是阿勞丁·哈爾吉得位不正,想用一座更高的塔來證明他的成功吧。阿勞丁是個狠人,打仗很厲害,但是建築水平差了點,現在只留下這個基座, 變成了千年爛尾樓。不知道是不是他人品不行,在建這座塔的時候,被雷劈過幾次
塞姆塞丁·伊爾圖姆(Semseddin Iltutmu)墓
這陵墓興建於1235年,這一年,是伊爾圖姆(Eltutmu)逝世前一年 。該墓採用材料是由紅砂巖,是在印度土地上建造的第一座伊斯蘭紀念碑,具有歷史的象徵意義。他是奴隸王朝最偉大的統治者。扯遠一點,奴隸王朝也是王朝中的奇葩,幾個統治者都有奴隸到一哥的華麗轉身的經歷。奴隸王朝幾個蘇丹中,伊爾圖姆的經歷最為傳奇。開始他也是個富家公子,據說他長得帥而又聰明,因此他的兄弟很不爽他,把他賣為奴隸。在隨後的幾年,被賣了數次,最後被拉合爾的總督艾巴克購買,由於能力出眾,得到總督的青睞,還娶了總督的女兒。後來成為了統治者,並在1210年登基。其實他才是德裡蘇丹國的第一位統治者,儘管他是奴隸王朝第三位統治者。
雖然已是遺址,但仍能反應當年的輝煌,當年人面不知何處去,只有遺址依舊笑春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