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畜們常常自詡為「搬磚工」。
然鵝,搬磚工和搬磚工是不一樣的,有的人沉迷於在表情包裡搬磚無法自拔。
有的人,比如寶哥哥,則在搬磚之餘努力提高「磚業」知識,一門心思想要搞懂:
都說古代建築是木結構,那中國人啥時候學會用磚蓋房子的?
磚是怎麼誕生的?什麼時候誕生的?
著名的畫像磚屬於建築材料嗎?
我在工地搬的磚明明是紅色,為什麼古代的磚卻是青灰色?
據說有錢人都喜歡用金磚鋪地,金磚真是金子做的嗎?
……
磚的誕生
直到如今,在某些特別貧困的農村,仍然能看到土坯房。
這些房用的磚叫做土坯磚,把粘土摔打修整成方正的土塊,或者直接在模具裡壓製成型,是最簡單的牆磚。
這種制磚方法,至少已經流傳了四五千年的時間,早在距今約4000—4500年前的龍山文化遺址中,已經發現了用土坯磚砌成的牆體。
但這些土坯磚,因為少了燒制過程,堅固性、抗壓性、防水性都很差,並不能算作真正的磚,只能稱作磚的原型。
磚和陶都由粘土燒制而成,二者的原料和製作工藝相同,因而能熟練燒制陶器的史前人類,自然也能將土坯磚入窯,燒制出真正意義上的磚。
2014年,考古人員在仰韶文化藍田新街遺址中,發現了5塊經過燒制的殘磚,經測定約有5000多年歷史,是目前發現的年代最早的磚,被稱為「中華第一磚」。
5塊殘磚中最大的一塊,僅為磚的一個直角,長邊殘長15.7釐米、短邊殘長10釐米
春秋戰國時期,人們已經用磚來建造地下墓穴,秦漢一統中國之後,大規模建造皇室、宮殿,磚成了房屋建造中的主要材料之一。
最後澄清一點,中國古代建築以木結構為主沒錯,但磚也是必不可少的建築材料(只用木頭那叫小木屋)。而磚由土燒成,因而人們就用土木來指代建房,大興土木、土木工程都是由此而來。
畫像磚:墓室裝修材料
畫像磚,顧名思義就是表面有畫像的磚,或模印、或雕刻、或彩繪。
這些精緻的、充滿藝術氣息的磚,肯定不能像普通磚一樣拿來砌牆,白白浪費了磚上的精心雕琢的畫面。
那,這些磚是幹嘛用的呢?
答案稍稍有點驚悚,偶爾客串裝飾宮殿建築,絕大多數情況下,他們在墓室中構成壁畫,用以裝修墓室,是我國特有的裝飾性墓室建築構件。
用畫像磚裝修墓室,源於中國的厚葬制度。古人認為人死後靈魂不滅,墓室就是他們死後生活的地方,為了生活的舒適便利,自然要好好裝修,正所謂「侍死如生」。
畫像磚起源於戰國時期,至漢代,開始大量出現在墓葬中。
畫像磚的畫面豐富、題材廣泛,幾乎涵蓋了當時社會的方方面面,根據所反映內容,大致可分為以下5類。
反映生產勞動的,例如播種、收割、釀酒、鹽井、採蓮等。
表現墓主身份和經歷的,如車馬出行、丸劍起舞等。
表現社會生活和政治制度的,如市集、講學授經、尊賢養老等。
表現墓主享樂的,如宴飲、庭院、庖廚、樂舞、百戲等。
表現當時神話傳說和迷信思想的,諸如伏羲、女媧、日月、仙人六搏等。
所以說,畫像磚不僅僅是一種裝修材料,還是研究中國文化藝術、生產科技、民俗風情等重要的文物資料。
都是磚,為啥有青有紅?
如今看到的磚,基本上都是紅色,而古代建築用的磚卻是青灰色。同樣都是磚,為什麼顏色不一樣呢?
友情提示,跟原料沒關係,青磚紅磚,都是粘土磚。
了解瓷器的朋友們都知道窯變,同樣的釉料,在窯爐內氧氣含量不同時,最終呈現出的顏色也不一樣。比如銅紅釉,在氧氣不足時是紅色,氧氣含量充足時就會變成綠色。
銅紅釉呈現出的不同顏色 清康熙 窯變釉小尊 觀復博物館藏
燒磚跟燒瓷是一樣的道理,只不過決定磚的顏色的是粘土中含有的鐵,鐵的呈色和銅相反,氧氣充足時是紅色,氧氣不足時則會變成青灰色。
那古代的磚都是青磚,是不是紅磚燒制難度比較大,他們不會燒紅磚呢?
如果你還記得前面提到的「中華第一磚」,你絕對不會這樣想,因為最早誕生的磚就是紅色的。
事實上,青磚的燒制要比紅磚多一道工序,為了消耗磚窯內的氧氣,窯爐頂上會修建一個水池,當溫度達到最高之後立刻放水冷卻。為保證每一塊青磚都能淋到水,窯產量相比紅磚窯要低很多。
此外,青磚相比紅磚,質地更緻密,硬度更高,更加耐磨耐腐。
問題又來了,既然青磚這麼好,那為什麼現代人更喜歡用紅磚呢?
據說是因為清末西方列強的入侵,因為當時西方的建築都用紅磚,當他們來到中國之後,便在中國用紅磚建造了大批建築,這種習慣也就一直延續下來了。
金磚:不是黃金 勝似黃金
形容一個地方高大上的時候,總會用到一個詞,叫「金磚鋪地」。
寶哥哥以前每次聽到都會忍不住想,真的有人會用金子鋪地嗎?被人撬走一塊怎麼辦?
後來才知道,此金磚非彼金磚。
所謂金磚,就是一種兩尺見方,特別特別特別珍貴的……鋪地磚。
明成祖遷都北京之後修建紫禁城,特地下令在蘇州陸慕建立御窯燒制鋪地磚,燒成之後顆粒細膩,質地密實,「敲之有聲,斷之無孔」,當選紫禁城專用地磚。
之所以叫金磚,有人說是因為敲起來有金石之聲,有人說這種磚只能運到北京,「金磚」是「京磚」的諧音;還有人說,因為這種磚貴重堪比黃金。
一塊磚而已,再貴重也還是土燒成的,怎麼就堪比黃金了?
金磚的燒制工序多達29道,每一道都極其講究。
首先是取土,必須選用蘇州城外陸慕距地表3-5尺深的生土,取出之後的生土要露天堆放約半年以上,去其「土性」。
然後練泥:浸水攪拌,多次過濾後才能取出使用,確保泥顆粒細、比重大,制出的磚重而堅實。
之後是制坯,制好的磚坯如果幹燥脫水太快,容易內外收縮不均產生裂縫和變形,所以要自然陰乾,這個過程一般持續7—8個月。
接下來終於可以入窯了,整個燒制過程要先用糠草燻一個月(溫度約110度),接著劈柴燒一個月 (350—850度),最後用松枝燒40天(900度以上),足足燒夠一百三十天。
出窯之前要用水慢慢滲入窯內,冷卻磚材,又需要四五天的時間,之後還有打磨、浸泡桐油……
算下來,從取土到成材,要整整兩年的時間。
這還不算,出窯後的金磚還要經過嚴格檢查,如果一批金磚中,有6塊達不到「敲之有聲,斷之無孔」的程度,整批金磚都得作廢。
因此,金磚的產量非常非常低,雖說是紫禁城專用,但也不是隨隨便便哪個宮都能用的,只有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這等重量級宮殿才有資格享受金磚鋪地的榮耀。
所以,說金磚貴比黃金,真的是一點都不誇張。
朋友們,今天的磚業知識講解就到這裡,寶哥哥得去搬磚了。
磚業冷知識
1.朱元璋修建南京城牆時,為了保證城牆質量,規定在磚上印刻造城磚的府、縣負責官員姓名;
2.周代已經開始用磚鋪地;
3.明成祖修建紫禁城使用了8000萬塊磚;
4.鋪設金磚非常耗時,一個瓦工加兩個壯工的組合,一天只能鋪5塊。
更多內容,請關注「寶庫」本文為「寶庫」原創,轉載請私信「寶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