鷹眼,鉤鼻,刀片嘴,招風耳,身材高聳而消瘦,腦門無發。庫哈斯的外貌正如建築界流傳的那樣,獨具個性. |
因為設計了央視總部大樓這幢「世界上設計最激進的建築」,庫哈斯和他的大都會建築事務所迅速在中國走紅,並贏得了一個又一個壯觀而華麗的項目。也正是因為關於央視總部大樓的一組漫畫,讓庫哈斯面臨著「與13 億中國人開色情玩笑」的指責。在接受《外灘畫報》記者專訪時,庫哈斯堅稱:「在這幢大樓的背後,我們並沒有刻意隱藏任何的特殊含義。」
文/ 李靜 沈薛恩(實習生)
「我只能告訴你他在亞洲的某個城市,沒人知道他到底在不在上海。」3 月6 日,距離「設計的立場」設計藝術展開幕式只剩半小時,面對記者的詢問,工作人員無奈地給出了這樣的答覆。
五分鐘後,一個瘦高的身影出現在展覽現場,工作人員指著他說:「看!那不是庫哈斯嗎?他來了!」
2002 年,這個叫作雷姆.庫哈斯(Rem Koolhaas)的荷蘭人,贏得了中央電視總部大樓的設計競標。這座矗立在北京東部CBD 的大樓被稱作「世界上設計最激進的建築」,與之相伴的還有50億元的花費、過於奇特的造型以及安全和交通方面的隱患等,都使得它備受爭議。伴隨著質疑、非議與崇拜,庫哈斯的名字迅速在中國走紅。庫哈斯和他的大都會建築事務所的分支機構也設到了北京和香港。越來越多的中國建築或建築群正在或即將與庫哈斯這個名字有所關聯。
接受《外灘畫報》記者專訪時,他說:「我對中國有著濃厚的興趣,是因為它在方方面面都有著雄心壯志,而不是因為這裡的建築項目有著很高的預算,和錢完全沒有關係。」
「我抓住了一個來中國建造大樓的機會」
「他的眼睛是鷹眼,富於洞見;鼻子是鉤鼻,嗅覺敏銳;嘴巴是刀片嘴,言詞犀利;耳朵是招風耳,善於收聽;手是巨手,沒有什麼可以逃過他的魔爪;腿是長腿,可以走得很遠;身材高聳而消瘦,是建築師中的哥特教堂和摩天樓;背微駝,長期與『底層建築』對話的進化結果;腦門無發,『絕頂』聰明的表現。」正如一位在德國的中國建築師所說,這是建築界流傳的對於庫哈斯外貌的描述。
眼前的庫哈斯與建築界的「傳說」一一對應,絲毫無差。「6 點之前我都會在這裡。」 對於記者的專訪,他欣然應允,聲音低沉,口吻親切。
庫哈斯1944 年出生於荷蘭鹿特丹。19 歲時,庫哈斯就已經開始了自己的記者生涯,為荷蘭《海牙郵報》的文化專欄撰稿,在業餘時間創作電影劇本。5年之後,庫哈斯轉行學習建築設計,並就讀於倫敦「AA 建築聯盟學院」。28 歲時,庫哈斯前往美國,先後在當時建築界名氣頗響的事務所工作八年。1975 年,庫哈斯與其合作者共同創建大都會建築事務所(OMA)。 2000 年,他以西雅圖圖書館的設計獲得世界建築最高獎普裡茨克獎。
對於當初來中國的原因,他說:「我發現有一個機會可以來中國建造大樓,我就會抓住它。」2002 年,庫哈斯和合伙人奧雷.舍人給中央電視臺總部大樓帶來了一個「重磅炸彈」式的設計方案。兩座豎立的塔樓向內傾斜,之間被橫向的結構連接起來,總體形成一個閉合的環。這樣一種迴旋式結構在建築界沒有現成的施工規範可循,人們通常認為摩天大樓就應該高聳入雲直指天空,庫哈斯掀起了對建築界傳統觀念的一次挑戰。
「摩天樓在絕對高度上的比拼毫無意義,高度只能取勝一時。因此,我們設計了一個更具標誌性的建築群,兩座高樓滲透入城市的空間之內。」庫哈斯說。
緊鄰北京東三環的央視大樓,總面積59 萬平方米,最高建築234 米,是規模僅次於美國五角大樓的世界第二大辦公樓。奇特的斜塔造型及龐大的軀體吸引著人們的目光,顯得張牙舞爪,野心勃勃。鋪天蓋地的指責與爭論沒能阻止央視大樓的建設步伐,卻在為庫哈斯的建築才能和公眾知名度加分,成為他打開中國大門的「敲門磚」。
2009 年元宵節,中央電視臺新址園區在建的附屬文化中心工地發生火災,大樓西、南、東側外牆裝修材料過火,外立面受損嚴重。雖然火災因燃放煙花所致,卻給庫哈斯和他的大都會建築事務所帶來一絲尷尬——他們在中國的第一個作品至今沒有完全投入使用。
庫哈斯沒有想到的是,他在中國遭遇的最大危機隱藏在自己2004 年的一本書中。2009 年8 月,一條關於央視新大樓的傳聞在網際網路上廣泛傳播,在庫哈斯名為《Content》的書中,刊載著有關央視大樓主樓和輔樓的漫畫,分別指向「女臀」和「男根」。中國的不少報紙報導了這一消息,憤怒的中國學者指責庫哈斯在與全中國人開色情玩笑。
此時,大都會建築事務所已經在北京和香港設立了辦事處,正打算大展拳腳。如果失去了中國人的信任,一切都有可能畫上句號。庫哈斯很快嗅到了來自中國的憤怒,大都會建築事務所的網站在第一時間發布了關於此事的聲明,澄清他們既不是那些漫畫的作者,更曾經拒絕用這些圖片做書的封面,而只是以附錄的形式出現在書裡。但是,更多的人只願意相信,這些圖片出現在了庫哈斯出的書中,即便色情玩笑不是庫哈斯設計央視大樓的初衷,他本人至少也是認同那些圖片的。庫哈斯的聲明顯得貧乏而無力。
2009 年12 月,庫哈斯將自己的「採訪」項目——「馬拉松對話」搬到深圳,邀請來自建築、藝術等領域的30 多位精英進行長達8 個小時的馬拉松式的對話。一位參與者當眾對庫哈斯說:「我談到關於CCTV 大樓設計靈感,如果來自色情,也未嘗不可。」聽到這種說法,庫哈斯勃然大怒。而隨後接受媒體採訪時,他說:「這本書是一幫年輕人來做的,他們把沒有被採納的封面作為附錄放在書中。」
面對各種形式的追問,庫哈斯一遍又一遍地強調自己對於央視大樓的設計沒有任何的特殊含義。不管是否奏效,他用最簡單直接的方法處理這場「公關危機」。「我早就聽說過『大褲衩』這個名字,對於任何的俗稱我都無所謂,那遠不是我們這些建築師所能控制的。」他這樣告訴記者。
記者庫哈斯
「一個關心社會問題的建築師設計了一幢CCTV 的大樓,為什麼想建造這幢大樓?」
「有雜誌說扎哈.哈迪德的成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你的影響,你怎麼看待自己曾經的這位學生?」
4 月9 日,北京,清華大學。對話嘉賓和觀眾將一個個犀利的問題拋給了身著綠色單衣的庫哈斯。
「我不太懂你的問題。」庫哈斯沒有辯駁,簡單而迂迴的回答時而引得全場哄堂大笑。對於不感興趣的問題,庫哈斯的回應或者是完全沒有關係的答案,或者思考許久,默不作聲。最終,這次對話的主持人、清華大學建築學院教授徐衛國直接提出:「下面希望老庫能正面回答問題。」
在做建築師之前,他有過5 年的記者職業經歷。這個短暫的職業背景在庫哈斯身上留下深深的烙印——他從未停止過寫作,喜歡思辨與批評,通過交流從對方身上學習,總能牽動人們最敏感的神經。
如果只是從事設計建築,庫哈斯一定不會成為今天的庫哈斯。從1978 年開始,他所寫的《癲狂的紐約》、《小、中、大、超大》、《大躍進》和《哈佛購物指南》等書,或成為暢銷書,或是建築專業的必備讀物。其中《顛狂的紐約》一書,融論文、方案、作品於一體,是一本闡釋他思想的奇幻「建築小說」。
除了大都會建築事務所(OMA),他還創立了對應的研究機構AMO,用寫作來批判和解讀與建築相關的社會、政治、經濟等方方面面的內容。
設計一個建築時,庫哈斯從不單純考慮功能與結構,而是用他激情與烏託邦情懷給予厚重的闡釋。這使得他成為有思想、有批判性,也最受爭議的建築師。正如對於央視大樓的設計,他說是批判摩天大樓越來越高的競賽;而在規劃杜拜的濱海新城時,庫哈斯則稱是想創造一種高度聚合且有效的都市形態,以此中和杜拜老城甚至阿布達比存在的盲目開發和處處鋪開的風氣。
「馬拉松對話」是庫哈斯一直在做的項目。
「作為一名臺灣建築師,您也在中國大陸工作,能不能談一談在臺灣和在大陸工作的不同?」
「你們覺得臺灣和大陸之間日益緊密的聯繫,在地區文化上會對兩者產生什麼樣的影響?」
庫哈斯將一個又一個問題拋向自己在深圳的「採訪對象」,並從他們的回答中汲取有關中國的養料。
早在1996 年,庫哈斯就曾到珠江三角洲「採訪」。他帶領一組哈佛大學建築學生,考察當地城市發展的狀況,並在2000 年將考察的研究成果結集出版,書名為《大躍進》。為什麼在西方要花十幾年才能實現的發展,在中國僅僅幾年就能實現?庫哈斯通過這個研究項目,回答了包括自己在內的所有西方人的這個問題。
「所有的建築項目都是基於研究的,如果沒有研究,我們的項目就無法存活下來,因為項目所在的地理環境和文化背景往往是我們設計工作的出發點。」OMA 亞洲(香港)有限責任公司的項目總監、執行經理和建築師戴維.賈諾特(David Gianotten)一語點出了庫哈斯的生存之道。
「我對中國和中東都很感興趣」
3 月6 日,上海的倒春寒令庫哈斯略感不適。在展廳門前拍照時,他時不時地裹緊外套,卻始終敬業地給予配合。「我們在北京和香港設立辦事處,主要是因為有大的項目在進行,但是在上海,目前還沒有類似的機會,來得不多。」庫哈斯低下頭,慢條斯理地對記者說。事實上,他每個月會有一周的時間在香港或是北京工作。
在香港,投資27 億美元的「西九龍文化區」是大都會建築事務所主要的爭奪目標。庫哈斯說,一支20 多人的團隊已經為這個項目奔忙了一年,這個項目也可以說是設立香港辦事處的直接原因。如今,庫哈斯與英國的福斯特建築事務、香港本地建築師嚴迅奇這三個團隊,既是「西九龍文化區」總體規劃顧問,也是這個天價項目的最後競爭者。
香港辦事處還為大都會建築事務所贏得了以香港為中心的幾個鄰近項目,包括香港大學珠海新校區、深圳證券交易所營運中心和臺北藝術中心等。「設計的立場」展覽現場,一個凌空而起的建築模型,體現的就是今年年底即將動工的臺北藝術中心項目。
「由於緊鄰臺灣最有名的士林夜市,在劇場的周圍,有至少一千家餐館。面對這樣的城市環境,作為外國設計師,我們為什麼要來這裡?」庫哈斯說, 「所以一定要通過不同的方式解決這裡的現有問題。現在的很多劇場,表面看起來很現代化,卻有著非常傳統的平面布局,與19 世紀的劇場沒有區別,真正核心的內容沒有改變。我們的出發點不同,希望通過更有創造力、截然不同的方式來解決建築的需求。」
庫哈斯有一張士林夜市中的火鍋照片,他開玩笑說他們中標的設計方案就是從火鍋中來的。庫哈斯設計了一座可容納1500 人的大型劇院及兩座分別可容納800 人的中型劇院,並將三座劇院完全連接在一起,既各自獨立,打通後又變身為容納3000 多人的超級舞臺。更有趣的是,這個劇院凌空於夜市的上方。
「他有一種使命感,對中國有自己的想像和解決問題的方式。他的身高和氣場都讓我聯想到了義大利的地圖——踩入地中海的靴子,要強力地介入。」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教授蘇丹在4 月9 日的對話現場如此評價庫哈斯。
庫哈斯的靴子不僅踩在中國的一線城市上,還在以大量的調查等形式尋覓二線和三線城市的機會。
也有人說,庫哈斯對於建築的各種嘗試以及他建造超級大樓的夢想,在發展中的中國和中東最有可能實現。投資與體格都很龐大的公共建築是這些巨大項目的共同特徵。
「我對於中國和中東都很感興趣,是因為他們都是那麼的野心勃勃,這與每個項目投入多少錢沒有關係。」 對於記者提出的疑問,庫哈斯這樣回應。
建築師的明星夢工廠
「上個世紀90 年代的某一天早上,一位在庫哈斯的大都市建築事務所工作了數年的日本年輕建築師U 君像平常一樣去鹿特丹的辦公室上班。在經過門口布告欄時,他看見一張告示,上書:『明天下午下班後公司將舉行告別聚會??』云云,於是想不知是哪個倒黴蛋要被開掉了。他好奇地湊近了一看,大吃一驚,公司要『歡送』的這個倒黴蛋正是他本人!」一位曾在荷蘭學習建築的中國建築師講述過這樣一個故事,詮釋這個建築事務所的人員流動性。
作為「AA 建築聯盟學院」、哈佛建築和都市研究院的教授,庫哈斯與未來的天才建築師們有著天然的聯繫。
3 月初,大都會建築事務所的網站登出了央視大樓項目負責人奧雷.舍人離開的消息。出生於德國的奧雷.舍人畢業於倫敦「AA 建築聯盟學院」。2002年,他成為大都會建築事務所的合伙人,先後掌管Prada 旗艦店項目和大都會建築事務所在整個亞洲的業務。
奧雷.舍人和庫哈斯一起,因設計央視大樓而聲名鵲起,與香港明星張曼玉的緋聞讓他在娛樂圈也具有了一定的知名度。
「與雷姆.庫哈斯和大都會建築事務所的合作獲得了很豐富的經驗,我們一起在東亞和北美建造了不少引人注目的項目。但現在正是我把握新機會的時候,對下一階段個人事務所的新工作我感到非常興奮。」 奧雷.舍人的個人聲明表明要自立門戶。
2004 年普利茲克建築獎的獲獎者扎哈.哈迪德與奧雷.舍人有相似教育與工作背景,她1972 年考入「AA 建築聯盟學院」時,庫哈斯正好在這所學校執教,是她的導師。扎哈.哈迪德畢業後曾在大都會建築事務所工作,自立門戶後成為庫哈斯的強勁競爭對手。在廣州歌劇院項目的競爭中,庫哈斯的設計太前衛,沒有被理解和接受,扎哈.哈迪德事務所最終中標。
對於奧雷.舍人的離開,庫哈斯表示:「在發展大都會建築事務所北京辦事處方面,奧雷.舍人起了舉足輕重的作用,成功地領導了央視大樓項目的建設。在合作15 年之後,我們現在決定分開,但我仍然希望能夠在亞洲進一步擴大事務所的業務。」同時,他宣布戴維.賈諾特(David Gianotten) 將接替奧雷.舍人,主管北京和香港辦事處。
十幾年前,23 歲的戴維.賈諾特還只是個無名小卒,他參加了大都會建築事務所組織的一場辯論會,與所有呈覽作品的作者一起討論項目。庫哈斯也參加了這個活動,並不停地駁斥戴維。最終,戴維贏了,那是他和庫哈斯第一次見面。從那以後,他們一直保持聯繫。
1995 年,奧雷.舍人加入大都會建築事務所時,只有24 歲;成為合伙人並擔任央視大樓項目的負責人時,剛剛31歲。
戴維.賈諾特是否會因為「西九龍文化區」或其他項目而聲名大振尚不得而知,庫哈斯對他的大膽任命連戴維本人也認為是一個很大的機會。採訪結束時,庫哈斯把身邊的戴維介紹給記者:「如果你還有任何的問題,可以採訪戴維,他更熟悉我們在亞洲的工作。」
這也許是庫哈斯的建築師明星夢工廠中的下一個扎哈.哈迪德。
B=《外灘畫報》
R=Rem Koolhaas
央視大樓讓身份和約束得到一種解放
B:在杜拜遭遇經濟危機之後,你在杜拜雄偉的設計「濱水城」進行得並不如預期般順利,未來有什麼打算?
R:它被擱置了,所有的事都暫停了,也有可能計劃會改變,但是我們現在還不知道。
B:相比在歐洲和美國的一些項目,最近幾年你在中東和亞洲,尤其是中國的項目顯得更壯觀且華麗,是因為這些項目有更多的預算,給予你的設計才華更大的發揮空間嗎?
R:不,我不認為是因為有更多預算的緣故,我覺得他們更加野心勃勃。他們的雄心壯志顯而易見,不僅和建築有關,還擴展到方方面面。那些方案不僅僅只和錢有關。
B:遊歷於東方與西方之間,你是否遇到過難題?
R:經過仔細觀察,我猛然間發現東西方建築方式之間存在著本質區別。在西方,人人都抨擊事物;而在亞洲,人們在各種事物間尋找協調。我來自歐洲,但希望和中國人建立合作,希望和頂尖的有才華的建築人才進行合作,學習中國建築師們的技術訣竅。
B:如今回頭來看央視大樓,你怎麼看待自己的這個作品?
R:我認為央視大樓最大的特色是在這樣一個受到諸多約束、大部分框架都已經正式鋪就,而且身份角色非常清晰的城市裡,竟然還能構成一個不斷變換面貌的整體。它似強似弱,似大似小。你可以將它看作一個缺口,也可以看作一根柱子或一個錘子。這種整體的變幻性也對中國社會產生了影響,讓身份和約束得到一種解放。
B:在建築的實用性被限定的情況下,建築師如何發揮?
R:不管是在哪裡,構造建築物的緊迫程度都是差不多的。建築的焦點始終存在於安全、風土地貌和成本,還有一些詳細描述的精確要求。比如規模多大,造價多高,能容納多少人。這些要求是我們無能為力的,通常也不能表示反對。但我們會儘量研究如何滿足這些要求。所以我們就有必要探討各種背景應當提供的價值。比如文化潛力、傳統、體驗需求和活力,並探討一種特殊文化裡的重點是什麼。這些因素會幫你界定設計範圍,你需要明確它們。
B:對於臺北表演藝術中心的成功競標,可以從你以前的哪些工作中獲取經驗?
R:葡萄牙波爾圖音樂廳的設計是OMA 在那之前的成功作品。形式處理、創新技藝和彰顯背景是臺北表演藝術中心設計的核心元素。設計臺北表演藝術中心時候,我們不是考慮將夜市搬遷,而是在夜市的上方修建劇院。
B:記者的工作經歷對你現在所從事的工作有哪些利弊?
R:記者的求知慾和建築師的改變欲之間是存在衝突的。比如,臺北是一個活力四射的城市。總體來說,臺北人比世界上任何地方的人都睡得晚。這使得臺北的夜生活極其精彩。在有些區域,公共場所的利用率非常高。作為一個記者,我可能比較關注餐館。而作為一個建築師,我更關注的是改變現狀。所以身為記者的我喜歡保持原狀,而身為建築師的我則喜歡在上面打造建築,所以實際上我們可以利用現有的活力和人流。」
B:你一直都是建築的教育者,這個工作對於你的意義是什麼?
R:我採取不同的方式動員我的學生和我分享知識。每個人不可能知道所有的事,通過交流,產生知識。我之所以對教育感興趣,因為我覺得它是一種創造知識、發現新的可能性的方式。我們正準備在莫斯科進行一項嘗試,在不同的教育環境中進行溝通,學會在陌生的環境中發問,應對不同的環境。
B:北京市民把央視大樓通俗地叫做「大褲衩」,你介意這個名字嗎?
R:我並不認為這有什麼問題,對我來說無所謂。但那不是我們這些建築設計者想控制或者可以控制的事情。我最想說的是,在這個大樓的背後,我們並沒有刻意隱藏任何的特殊含義。
B:OMA 建築事務所早已將分支機構設到了北京和香港,並深入地參與到珠三角的城市規劃和建設中。你是否想過在上海或者長三角設立分支或參與某些重大項目的競標?
R:不,還沒有。因為我在這裡沒有什麼可做的事。我們在香港和北京的分支都有各自的工作,所以如果在上海也有項目的話,也許我們會到上海來。
B:作為建築師,你總是給人留下一種嚴肅而冷靜的印象。幾十年的建築師生涯中,有什麼愛好一直與你相伴?
R:不知道這算不算你所說的愛好。無論身處世界的任何角落,我每天都會遊泳,在我看來這是直接介入當地文化的最佳方式。
(實習生閔詩卉對本文亦有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