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白酒殘酷世界:寡頭割據弱者瀕死,行業前五獨吞90%利潤

2020-12-26 界面新聞

文|新商業要參 黃曉軍

2013年正月,湘鄂情副總裁誾肅在辦公室叼著一根煙,一言不發。

平日裡單日營業額超過100萬元的西單店,而今開單成了問題。門店副店長報告上來,「生意最糟糕的時候,一天沒有一桌宴席。」

這是「八項規定」「三公禁令」之後,全國餐飲行業的一個縮影。據中國烹飪協會統計,當時國內近60%的餐飲企業遭遇退單,北京高檔餐飲企業營業額下降了35%。

到後來,就連馬雲開在西湖邊的私人會所,也不得不關停。

市場的牛鞭,無情地甩向了產業鏈的後端。與高端餐飲配套的白酒行業,在這場調整運動中損失最為慘重——當時,貴州仁懷地區的多數醬酒廠都生產中止。

直到2018年,人們才看到這場運動餘波有多嚴重,仁懷地區7萬口醬香白酒窖池,行業投產只有50%左右;如果從投產企業的比例上看,可能會更低。

但這其中,貴州茅臺獨佔1萬口。

動蕩時代,強者恆強。與茅臺一道的,還有五糧液、洋河等巨頭在這場調整中加速聚攏先頭集團,與第二三梯隊的距離越拉越遠。

2019年末,規模以上白酒企業數量為1176家,比2018年減少了269家。中國酒業協會秘書長宋書玉還預測:「到2020年末,白酒規模企業的數量將會減少至1000家以內。」

2020年上半年,茅臺、五糧液、洋河、瀘州老窖和汾酒5家巨頭營收,佔據白酒上市企業總營收的80%,總利潤佔18家公司(不包含順鑫農業)淨利總和的92.4%。

這其中,「茅五洋」三家利潤,又佔到了5家巨頭總和的88.95%。一個等級越發森嚴的寡頭割據時代,或將走進中國白酒的悲慘世界。

而在瀕死的弱者隊伍中,是否還有逃生或是崛起的機會?這一切都要從寡頭們的成長經歷中找答案。

規模之戰:五糧液帳前封諸侯

中國白酒市場的真正開端是1988年,破局者不是茅臺,而是五糧液。

1988年7月,國家放開了名酒價格,各類名酒身價暴漲。次年,白酒「國家專賣」正式取消,白酒競爭策略完全走進市場經濟。

這個時候的白酒行業已然層次分明:

茅臺還是作坊式生產,連國務院參評的「國家一級企業」都沒能通過。

第一代酒王瀘州老窖,年產量已經是四川其他4個名酒廠(郎酒、劍南春、五糧液、全興)之和,其綜合稅利突破億元大關。

第二代酒王汾酒,經濟效益依舊第一,這樣的態勢要持續到1993年它作為第一家白酒企業在A股上市。

這時的五糧液並不拔尖,但在新廠長約莫4年的領導下,這家酒廠率先完成了企業內部管理、生產與市場經濟的接軌。

在「國家專賣」取消當年,五糧液就大張旗鼓地漲價了。就在這一年,他超過了老前輩瀘州老窖。

1994年,五糧液更是頂住各方面的壓力,產能超越汾酒、價格超越茅臺,成為當時整個市場當之無愧的價格最貴、最具知名度的白酒業風向標。

到1998年,五糧液深交所主板A股上市,開盤價較發行價暴漲了101.56%。如果你身處那個時代,很難想像有一個品牌能夠靠漲價成為行業的「扛把子」。

當時,五糧液已經從30元漲到了250元;這個價格,在那個時代可以買到60多斤豬肉。這樣的價格會不會是整個白酒行業的天花板?五糧液自己也犯嘀咕了。

在白酒經營中,要麼做高價格走品牌路線,要麼做大產能走規模路線。既然250元的價格可能無法再提升,五糧液調轉船頭選擇了做規模。

這個決定其實與五糧液的前期發展密不可分。

1990年代裡,五糧液實現了3次擴產,20萬噸的產能超過了汾酒,而同時期茅臺的產能也不到1萬噸。

但是五糧液20萬噸的產能裡,只有不到10%的酒能做高端產品,剩下的90%怎麼辦?需要規模化經營中低端產品,去消化產能。

價格與產能都在要求五糧液走規模化路線。

為此,五糧液還創立了買斷經營模式,推出大批OEM產品。也就是說,五糧液剩餘90%的產能,可以為別人貼牌生產。

一時間,五糧春、五糧醇、金六福、瀏陽河等五糧液的「代工品牌」湧現,並且快速成為名牌。在那個電視廣告效果強大的時期,特別是央視,五糧液「代工品牌」幾乎刷屏。

巔峰時期,五糧液有將近1000個「代工品牌」,實現了營收規模與利潤雙增長。這一度引發了全行業的跟風,汾酒、瀘州老窖入局,甚至連後來知名的醬香茅臺,也曾做到了200多個子品牌。

一直到2012年,五糧液營收規模達到272億,而茅臺依舊是追隨者。

品牌之戰:茅臺摔杯講故事

2013年,整個中國白酒行業都在「三公禁令」面前遭受重挫。當年末,14家白酒企業市值蒸發2490.35億元,10家酒企的淨利潤出現下滑。

這一年,五糧液營收247.19億元,同比下降9.13%;淨利潤 79.73億元,同比下降19.75%。而貴州茅臺營收達到402億元,同比增長13.77%;利潤總額222億元,同比增長12.75%。

中國酒王就此交棒。

但要講訴茅臺的崛起,依舊需要回到那個市場經濟擁抱酒行業的1988年。

名酒價格放開之後,茅臺也應聲漲價,並直接從35元/瓶增長到140元/瓶。但由於醬香酒從生產到出廠,至少要經過3-5年時間,且糧食消耗率更高,茅臺的產能一直是個問題。

到1991年,茅臺酒廠的產能不過2000噸,銷售額也剛剛突破1億元。

這個時候,五糧液量價齊升,已然佔據了中國白酒人群的主流心智。白酒市場,呈現一片濃香逐步取代清香酒的態勢,醬酒的呼聲並不太高。

以至於,這些年裡貴州48家白酒企業,只有包括茅臺在內的3家酒企得以存活。

在距離茅臺50公裡的赤水河畔,是活下來的貴州酒企之一習水酒廠。1991年,習水酒廠被正式命名為國家二級企業。在廠內二期技改完成後,已經形成濃香10000噸、醬香5000噸的產能規模,銷售額兩億多,產品銷量緊逼全國白酒零售十強。

這期間,當茅臺規劃再擴產2000噸產能時,習酒提出了10000噸醬酒產能、百裡中國名酒基地的項目。

只可惜,1993年國家宏觀調控後,習酒資金無法到位而被迫停工,企業隨之陷入經濟困境。這期間,停滯的在建工程和資金利息拖亂了習酒的節奏,到最後連幾千萬元的工資都發布出來。

直到1998年,茅臺收購習酒,醬酒產能相互補充,這兩家企業才一道走向了未來。

1998年以前,茅臺酒廠在全國17家名酒企業裡面,用利稅指標來衡量只能排到第五位、第六位、第七位;如果用銷售收入來衡量,還排不到TOP10。

但到1998年,其利稅指標就排到了第二位。

經營指標起來之後,茅臺的成長就真正打上了品牌營銷的標籤。

首先是講好酒質的故事——摔酒獲獎、大振國威。

話說1915年,北洋政府拿著茅臺參加萬國博覽會。一位代表不慎失手,茅臺酒從展架上掉下來摔碎了。陶罐一破,茅臺酒香四溢,使得眾人陶醉,驚倒四座。

就這樣,茅臺酒進入到萬國博覽會眾人的眼中,並獲得了金獎。

但中國傳媒大學特約研究院張知愚就表示,事實上獲得金獎的是山西汾酒,茅臺差不多是個三等獎。但是這有什麼關係呢?認知大於事實,我們都記住了摔酒獲獎大振國威的故事。

其次是產能不足製造稀缺感。

在依舊是品牌與規模的選擇中,茅臺與五糧液做出了相反的決策,選擇了做高價格走品牌路線。

在五糧液通過子品牌複製、貼牌、經銷商瘋狂擴張,不斷擴充品類和產量時,茅臺採取了報價戰略。它不斷抬升產品價格,並限制品類及經銷商數量,甚至突破五糧液以為的250元天花板,飛天茅臺超過2000元。

這個過程中,茅臺一直在製造稀缺感。

時任茅臺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的李保芳就曾表示,就算釋放茅臺能夠投放市場的全部產能,尚不夠中國每一個家庭一年喝一瓶。

他強調,生態環境的承載能力不允許茅臺無限地擴張。根據茅臺的大氣環境,赤水河的水質、流量和廠區現在的面積,核心區就是現在大家看到的約15平方公裡,原則上不會超過這個範圍。

稀缺、國酒品牌加持、高端價值認同感……茅臺逐漸成為硬通貨。在2013年之後,茅臺一騎絕塵,市值也一路飆升超過了宇宙第一大行,成為中國A股巔峰。

價格之戰:洋河轉型做爆款

在茅臺登頂中國白酒期間,另一家名酒企業開始進入人們的視野,那就是洋河。

2004-2018年,茅臺從30億增長到了736億;洋河從4億增長到240億。這14年裡,茅臺銷售額實際上增長了35倍,洋河增長了60倍。

再從利潤來看,茅臺從2004年的8.56億,增長到2010年的53.4億,再到2018年利潤300多億。洋河則從2004年的千萬級增長到2018年的81億,實現了幾百倍的增長。

最後看市值,2004年茅臺市值百億級,而今2萬億,增長100多倍。洋河就更高了,當時估值兩三億,現在洋河市值1800多億,漲了900倍。

在茅臺、五糧液、瀘州老窖、汾酒的強勢布局之下,這個行業早已一片板結、等級越發森嚴。但洋河,就像一個異類,從這片幾乎無法生長的土地上,成長為了行業第三。

這是「後輩」第一次對於傳統白酒行業格局發起的挑戰。

1949年成立的洋河其實算不上後輩。在1986年,洋河酒廠產量18785噸位列第一,超過茅臺10倍。

就算是在中國白酒市場轉折之年的1989年,洋河大麯更是蟬聯「中國名酒」三連冠稱號,是當時整個行業學習的典範。

只可以,市場經濟的到來讓這個老國企陷入掙扎,各個酒企都在規模、品牌、產品等多方面迎合市場,洋河酒廠卻依舊是憑藉一款洋河大麯打天下。

到2001年,洋河銷售額下滑到2億,工人的工資也發不出來了。

轉折點就在轉型改制。2003年,洋河由國營企業向股份制轉變,最大的改變就是靈活應對市場需求。

比如當時,茅臺的銷售人員佔比是3.04%,五糧液的銷售人員佔比是1.88%,而在洋河的員工中,超過30%的都是銷售人員。

這個時候,中國白酒市場已經出現了啞鈴型的消費形態,即價格很高的茅臺五糧液活得很滋潤;價格很低的二鍋頭們同樣受到歡迎。

啞鈴中間的中高價格段,各大品牌的產品布局相對較弱,比如100元價格段就沒有出現一個全國知名的大單品。

這個時候,洋河就推出了「藍色經典」系列,以100元的海之藍作為主打單品。2003-2006年,海之藍收入複合增長率達到198.6%,成為當時百元價格單首屈一指的大單品。

2008-2012年,藍色經典系列升級了一款天之藍,定位300元價格帶。通過對省外渠道的運作以及持續品牌投入,天之藍複製海之藍的成功,實現高增長。

期間,洋河股份深交所上市,還收購了雙溝酒業,整合了江蘇省的白酒產業,體量瞬間超越汾酒、瀘州老窖。

2010年洋河超越了對瀘州老窖等眾多競爭對手的超越,確立了行業第三的地位。資本與價格帶的槓桿,讓洋河以一款爆品直擊行業的板結核心。

新酒飲之戰,生存還是毀滅?

1989年以來的酒企故事,算得上整個中國白酒行業的一部現代簡史。

在老一輩巨頭的遏制中,五糧液規模取勝、茅臺品牌取勝、洋河爆品取勝。他們為當下同樣備受巨頭擠壓的中小酒企,提供了逆勢崛起的參考。

那麼,看完寡頭們的成長經歷後,瀕死的弱者隊伍是否真有逃生或是崛起的機會?

這就要考慮到白酒現代簡史中,哪些在變?哪些沒有變?

不變的依舊是白酒的經營套路——品牌與規模的博弈;變化的則是經濟、市場,和人群。

第一,經濟。

中國經濟進入內循環,消費拉動將徹底轉變為經濟主要拉動力。

但需要注意的是,宏觀經濟內循環之下的股市、房地產等領域更為吃香,中國主力消費者的日常消費觀念或將進入「第三消費時代」。

用《第四消費時代》作者三浦展的話來說,這個時代的消費者熱愛時尚、關注品質和價格,渴望優質平價。優衣庫的跨越式增長,是日本第三消費時代的產物。

洋河的崛起,是中國消費升級和白酒黃金十年的共同推動。那麼,下一個洋河是否會從第三消費時代的市場特性中誕生呢?

第二,市場。

儘管只是萌芽階段,但中國白酒市場已然受到洋酒、果酒等品類的侵蝕。

威士忌方面,蘇格蘭老牌烈酒廠商羅曼湖集團進入中國,烈酒巨頭保樂力加在四川建威士忌酒廠,洋河聯手帝亞吉歐推出一款中國的威士忌「中仕忌」。

在葡萄酒方面,義大利、美國在中國市場掀起一股湧動的「玫瑰紅」,而中國的葡萄酒品牌張裕、長城也紛紛崛起,在市場上奮力追趕新世界。

精釀啤酒方面,釀酒狗、打嗝海狸等精釀品牌開始以代理的方式進入中國,而拳擊貓、高大師、廢墟等國產中國精釀品牌也開始冒尖,傳統啤酒品牌青島也推出了精釀。

清酒方面,日本清酒品牌獺祭在上海開了全球第三家獺祭酒吧DASSAI Bar,集餐廳和清酒吧為一體,而中國米香型白酒企業德勝酒廠也開始釀造中國的清酒。

在果酒方面,新興果酒品牌「冰青」獲得千萬級A+輪融資;老牌酒企茅臺推出悠蜜利口酒、五糧液推出仙林果酒;江記酒莊推出蓑衣米酒和青梅酒梅見。

幾十年前,燒酒在日本的地位與白酒在中國的地位別無二致。但後來,威士忌等洋酒成為日本市場新酒飲主流,燒酒份額逐漸下滑。

以至於當下,日本已然成為威士忌大國,燒酒卻成為了一種情懷。

中國那些被寡頭擠壓的中小酒企,如果擴寬產品品類,生產洋酒果酒甚至米酒,是否會誕生出一個中國版的真露或是中國版的三得利呢?

第三,人群。

據CBNData統計,酒水消費中,80後、90後消費群體佔比近70%。線上酒水消費的年輕化趨勢明顯,28歲以下人群佔比顯著提高。

這群人對於上一輩,飲酒需求發生了變化。以往中國白酒的飲用,99%消費在餐桌上。而今,年輕人喝酒不再有固定的場合,他們喜歡在吧檯邊搖晃紅酒杯,燒烤攤與三五摯友暢談豪飲,甚至在辦公室、臥室小酌一杯。

洋河能夠在價格帶中找縫隙發芽成長,其他酒企就不能在人群和場景中找縫隙冒頭嗎?這裡可能會有誕生下一個巨頭的機會。

經濟、市場、人群,中國白酒將在這樣的背景下長期進行品牌和規模的博弈。

生存還是毀滅?這個問題本身就是一種博弈。

相關焦點

  • 中國白酒悲慘世界:寡頭割據弱者瀕死,行業前五獨吞90%利潤
    這其中,「茅五洋」三家利潤,又佔到了5家巨頭總和的88.95%。一個等級越發森嚴的寡頭割據時代,或將走進中國白酒的悲慘世界。 而在瀕死的弱者隊伍中,是否還有逃生或是崛起的機會?這一切都要從寡頭們的成長經歷中找答案。 規模之戰:五糧液帳前封諸侯 中國白酒市場的真正開端是1988年,破局者不是茅臺,而是五糧液。
  • 行業前五獨吞90%利潤,中國白酒業有多難混?
    2020年上半年,茅臺、五糧液、洋河、瀘州老窖和汾酒5家巨頭營收,佔據白酒上市企業總營收的80%,總利潤佔18家公司(不包含順鑫農業)淨利總和的92.4%。這其中,「茅五洋」三家利潤,又佔到了5家巨頭總和的88.95%。一個等級越發森嚴的寡頭割據時代,或將走進中國白酒的悲慘世界。
  • 萬達院線對價372億元收購萬達影視 影視產業進入寡頭割據時代
    摘要 【萬達院線對價372億元收購萬達影視 影視產業進入寡頭割據時代】2015年,中國電影票房總收入超440億元,影視類上市公司也賺得盆滿缽滿,細化來看,電影工業主要由三部分構成:製作、發行、放映。其中,最賺錢的當屬影院。
  • 自嘲利潤窪地的啤酒行業明年提價聲緊
    「賣一箱啤酒還不如賣一瓶礦泉水賺得多」,一直自嘲為利潤窪地的啤酒行業,正在拉開變局序幕。根據中國酒業「十四五」發展指導意見(徵求意見稿),到2025年行業利潤要翻倍,平均每年遞增近15%。不過,高端化賽道更是競爭加劇,誰主沉浮充滿變數。
  • 白酒:消費品行業最好的賽道
    自端午以來,白酒終端動銷持續向好,根據渠道調研反饋,至8月中旬,高端白酒中茅臺動銷基本完全恢復,五糧液終端恢復至約去年同期90%,國窖恢復至去年同期80%以上,次高端中汾酒、洋河、今世緣等動銷也恢復至約80%。
  • 白酒行業老大前領導者的敬業與專業
    目前,白酒行業仍處於調整的陣痛期、轉型的探索期和復興的準備期。據統計,2014年整個白酒行業銷售收入和利潤同比增長7%左右。一些有競爭力的大企業復甦優勢明顯,但是小企業的銷售收入增長幅度只有4%左右,有的利潤微弱,基本沒利潤。所以只能說是弱復甦。
  • 白酒代理利潤一般是多少合適
    酒精飲料行業仍然是一個蓬勃發展的行業  至?或2013年,儘管有「戒酒令」和其他事件,中國白酒產量仍達到1226。200千升同比增長7。05%,產銷率95。6%在2013年, 白酒銷售收入為5。018。1。10億元(根據官方統計, 超過1。每年有900個縣級市的白酒銷售收入超過1億元?要麼)。
  • 不管哪個省,都從四川買酒「勾兌」,揭開川酒殘酷真相
    一位不願透露真實姓名的資深白酒行業大佬王先生(化名),談到這組數據時,痛心疾首:"我在白酒行業幾十年,全國沒有哪個省的酒,酒質比四川更好!四川白酒企業上萬家,規模以上白酒企業300餘家,卻只有"六朵金花"站在白酒圈第一層,更多川酒就是在給外省品牌酒打工,是廉價勞動力,靠外省酒企吃飯!"
  • 五糧液·世界紅、國臺·龍耀年份酒白酒行業...
    不難看出,中國酒業年度十大新品的評選就是在尋找行業新興的「領頭雁」,通過率先垂範,發揮示範帶動作用,帶領白酒行業奮勇前進。 此次與五糧液·世界紅、國臺·龍耀年份酒(小批量勾調)一同獲獎的,還有藍色經典夢之藍M6+等優秀產品,均為各企業布局未來的核心產品。 好產品是企業的「中樞神經」,是企業發展壯大的核心。
  • 白酒行業「金字塔」真的合理嗎?
    其實作為從事白酒行業多年的我來說,我可以很明確的告訴你,白酒行業的鄙視鏈現象確實普遍存在。獨佔鰲頭的「國酒」茅臺,它為什麼會穩居第一?其實最重要的一點就是知名度。在新中國成立之後,中國為了打破經濟被壟斷的僵局,將許多產品送出國門,而茅臺酒便是其中之一。
  • 中國酒業協會:2013年1-6月中國白酒行業實現銷售收入2402.13億元...
    對於白酒行業從去年下半年至今遭遇的調整,中國酒業協會副秘書長兼白酒分會秘書長宋書玉並不感覺意外。早在去年3月份中國酒業協會舉辦白酒領袖峰會時,協會就預感到今年下半年行業可能會出現調整,只是沒料到會比預想中來得還要快。
  • 首旅110億收購如家 中國酒店行業進入寡頭競爭時代
    截至2015年12月31日,如家酒店集團旗下的品牌酒店在中國355個城市共有2922家酒店投入運營,此外,去年第四季度新開業170家酒店,336家酒店尚在籌建。  至今為止,全國三大民營經濟型連鎖酒店中唯一留在納斯達克的僅剩下華住。此前,鉑濤(前7天酒店)集團已經被收歸入上海國資錦江集團旗下。
  • 評論丨虎牙、鬥魚、企鵝電競歸於一家,遊戲直播行業寡頭壟斷格局...
    如前所述,在近年來行業激烈競爭與併購後,遊戲直播行業只餘下數目有限的平臺繼續從事經營活動,因而該行業已事實上處於寡頭壟斷狀態。寡頭壟斷本身並不必然違法。如果寡頭壟斷企業之間存在激烈競爭,那麼這種寡頭壟斷狀態屬於合法的壟斷狀態。
  • 啤酒吹響價升號角 四巨頭割據 重慶啤酒「蛇吞象」進軍全國
    消費日報網財經訊 2020年,除了大火的白酒股之外,啤酒股表現同樣不俗,根據同花順數據,2020年啤酒板塊漲幅為60.36%。曾經一直自嘲為利潤窪地的啤酒行業,為何突然從沉寂中爆發?翻閱2020年的券商研報,發現「提價」二字被頻繁提起。
  • 白酒業呈強分化+結盟特徵 地方白酒品牌價值凸顯
    縱觀2016年中國白酒行業,如果用幾個關鍵詞來概括的話,可以說是在強分化與結盟合中共舞,一線名酒之間規模的分化逐漸在拉大距離,區域酒企之間更是分化嚴重,強者更強,弱者更弱,在當前的酒行業中表現的淋漓盡致,有的酒企不適應行業競爭而逐漸進入停擺狀態,有的則在這輪行業洗牌中成為一批「黑馬」脫穎而出。可以說,2016年白酒行業雖然復甦,但前進的途中依然波濤洶湧。
  • 利潤破10000億的中國菸草總公司,卻不是世界500強,這是為何?
    菸草行業,在中國是行政性壟斷行業,中國菸草總公司,則是壟斷行業裡的寡頭企業,管理者全國菸草的生產、工業、銷售、進出口等業務。菸草又是利潤非常高的行業,中國菸草總公司歷來被人們認為是富得流油的地方,這個單位的職工也總是讓人們羨慕的類型。
  • 茅臺控價VS瀘州老窖漲價 白酒市場進入作秀時代?
    亮劍諮詢公司董事長牛恩坤分析,中國白酒復甦是一些別有用心的機構鼓吹出來的,實際上談行業復甦為時過早。   對於貴州醇的一漲一降,梁超認為:「在白酒行業裡,決策不驚天動地已經無法引起關注了。」在他看來,貴州醇的「操盤手」犧牲了一個品種來進行宣傳。
  • 醬香型白酒為何越來越香
    以佔行業7%的產能,實現佔行業21.3%的銷售收入和42.7%的利潤本報記者 章玉近年來,醬酒熱持續升溫,已成為整個白酒行業無可爭議的現象,醬酒已成為名副其實的「黃金產業」。數據顯示,2019年,全國醬香型白酒以佔行業7%的產能,實現了佔行業21.3%的銷售收入和42.7%的利潤。尤其是沿赤水河核心產業帶打造的「世界醬香型白酒產業基地核心區」,生產的醬香型白酒在去年佔到全國醬酒產能的85%,營收佔全國醬酒市場的90%以上,已經初步形成了產業集群效應。這個核心產業區的魅力何在,醬香型白酒為何越來越香?
  • ITI盛讚捨得老酒功夫 中國白酒實力對話世界烈酒
    如果說到中國白酒,那麼第一印象一定是底蘊深厚。我國的白酒釀造工藝獨特複雜,歷史傳承厚重悠久,每一滴都是變革中的精粹。一如葡萄酒伴隨宗教貫穿歐洲文明,白酒裡有唐風宋韻的詩酒風雅,也有敬天畏祖的祭典祀禮。白酒裡流淌的是千百年華夏大地上的生活百態,也是連結世界的中國文化力量。「儘管歐洲有幹邑和威士忌,但是少了中國白酒,特別是捨得老酒,也就缺失了世界烈酒最卓越的味道之一。
  • 白酒行業進入「新周期」 汾酒成立研究院意欲何為
    2018年,汾酒集團酒類收入和利潤雙雙創下歷史新高,與改革之前的2016年相比,2018年汾酒集團酒類收入翻了一番,工業產值翻了一番,利潤達到2016年的3倍。2016年至2018年底,山西汾酒在19家白酒上市公司的銷售業績排名連進3位,排到了第5,汾酒集團還成為白酒行業唯一入選國務院國資委國企改革「雙百行動」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