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平浪靜的維港風光,遍地的購物中心,氣派的雙層巴士與大名鼎鼎的中銀大廈,這大抵是多數人對香港的第一印象。
湧入香港的遊人,或欣賞隔海相望的中環水泥森林,或遍嘗街頭港味,或是在商場掃蕩一番,或是在迪士尼度過歡樂一天。可若說最不容忽視的香港特色,則非鋪天蓋地的霓虹燈招牌莫屬。
無論是從旺角經油麻地到維港岸邊,還是由中環乘巴士一路至北角,途經之處滿布霓虹招牌:名人夜總會」、「烈唇酒吧」、「百老匯海鮮酒家」,「鑽石皇宮桑拿」。琳琅滿目的招牌,有漢字,也有英文字,佐以橫線、直線、曲線、小圈、半圓、大圈、方形以及外方內圓的圖案,為夜空添上紅、綠、黃、粉紅、淡藍等色彩。而這些色彩、字母、線條和符號,又倒映在車窗和地面的水漬上。
生動活潑的霓虹招牌,令人聯想起種種浪漫情懷,是有著「東方之珠」稱號的香港街景代表。霓虹招牌勾勒出香港的街道和社區,為城市注入動力。夜幕低垂,充滿生氣。
香港建築師兼城市規劃師Peter Cookson Smith仔細觀察香港的街道文化後寫道:「層層疊疊的招牌、種種瑣碎的細節和與人溝通的裝置,讓乏味的街景變得統一而充滿樂趣。這種統一感並不是來自較正統的、以形式化重複建築元素來建構的建築方法。」
消費的圖像經實際與比喻的方式運用起來,組成了街道的語言,並憑著在對立時的主導地位,表明一種象徵性的身份。
文字和視覺符號無處不在,滲透香港每個角落,蔚為壯觀。大量的中英文視覺信息,風格迥異,以不同物料製作、不同潮流展現,揭示了此地的能量與精神。這些符號代表了我們的身份和美學氣質,也可窺見人們在這地球一隅的生活方式與文化,這就是香港。
悠久的歷史
香港的霓虹燈招牌歷經滄桑,從三十年代開始出現至今已有八十餘載。
在當時,由西方世界傳播而來的霓虹燈招牌迅速感染了亞洲,當年的大上海、北平的街道上也是遍地霓虹燈招牌,每到夜晚降臨便是五光十色、爭相鬥豔。而隨著時間推移,多數古舊的霓虹燈招牌都漸漸消失在人們的視線中,只有香港人將其保留至今。
香港招牌的茁壯成長,得益於上世紀六十年代香港經濟的迅速崛起。在擁擠狹窄的香港街道中,霓虹招牌無疑是推廣商業活動的不二之選,大量用於各行各業如餐廳、百貨公司、戲院、酒吧、夜總會、桑拿等。具有強大消費力和閒暇時間的客戶不斷增長,商戶間的競爭越演越烈。而招牌本身卻成為了城市的一種另類視覺語言。
六十年代的彌敦道,標示著霓虹招牌的光輝歲月。
霓虹招牌不但成為商家宣傳業務的必爭之地,也成為香港經濟與旅遊業發展的有力象徵。1964年《香港年報》寫道:「成千上萬的招牌擁抱著街道,以獨有的精緻古樸傳遞著各種訊息:每一個路牌,都蘊含著人情的氣息。」
由於霓虹招牌的官能刺激,它映照的繁榮總流轉著城市人的欲望,或者它自身就是一個欲望勾引的幌子。
書法藝術與多元文化
提到香港街頭的招牌,就不得不提到其包含的重要傳統元素——書法藝術。
香港這種獨一無二的高密度城市景觀,源自把書法藝術融入建築的中國傳統,歷史悠久。垂直的對聯、橫向的匾額、牆壁和石碑上的鐫刻等,數千年來裝飾著廟宇、住宅、公共場所等的門戶和廳堂。
雖然霓虹光管招牌是舶來品,但中國招牌的傳統卻得以保存,且融合到本土霓虹招牌的視覺語言中。
常見中文字體比較(由左至右):正楷、北魏楷書、隸書、印刷宋體。
中文字體很適合用霓虹光管作為媒介,尤其是書法字體。雖然中文字體的複雜結構在製作上為帶來了一定的困難,但書法仍是招牌首選。而在選用字體時,楷書又成為商戶的最愛。
香港文化評論人胡恩威就中文字在混合用途樓宇的角色這樣寫道:「混合用途建築之所以是香港風格的奇景,是因為建築物與文學產生的化學作用,建築物的外牆被文字包圍著,功能上文字成為空間用途的代號,讓街上的途人能閱讀和知道個別單位的功能和用途。這些文字的組合、字款的設計,為平平無奇的建築帶來了一種充滿動感和活力的景象。」
眾所周知,香港有一段漫長的英國殖民史,長期以來以英國為代表的西方文化不斷滲透著香港文化。每一個香港人從小就會受到純英文教學,課程也與西方國家無太大差別,政府結構與法律更是與英國無異。在這樣的環境下,香港的招牌也無法擺脫外語的薰陶。各種字體的英文也穿插在招牌中爭奇鬥豔。
相較於中文字體而言,英文字體風格則比較單調一些。在中英混合的招牌中,英文字大多用狹窄的無襯線體,和中文字體對比明顯。因中文店名通常比英文短,小字體也能把兩種文字拉近一些。無襯線體的風格大多為十九世紀流行於歐洲的Grotesque體。
常見英文字體比較(由上至下):無襯線窄身大楷字、連貫草體、羅馬襯線體。
另一種常見英文字體是各種草體。草體類似手寫體,也可以看成英文版的書法。以這種方式與中文書法結合,或許看上去不協調,但卻充滿了本土風情,代表著某個時代的風格。草體比較率性,因此多見於娛樂場所。
這種英文與中國書法相結合的風格已經成為香港招牌的一大顯著特點。
支撐結構與設計樣式
雖然香港的招牌經常給人不拘一格的混亂感覺,但仔細觀察下,招牌如何在城市中展現卻有一套基本的模式。根據它們安裝在樓上的三種位置,分成在建築物上伸延、在建築物外牆以及在店面這三大類。這些種類的招牌以不同的方式重複出現,遍及城市各處。
香港招牌景觀分析框架:街角建築
香港招牌景觀分析框架:橫切面
香港招牌景觀分析框架:立面
招牌大部分會以霓虹方式呈現,但霓虹光管大多用在伸延式招牌上。這種招牌以鋼架與鋼線安裝在樓宇上,是建築物的延伸物,從樓宇的外牆伸展出來,與樓宇和路面成垂直角度。
伸出直立式招牌是香港霓虹招牌中最有代表性的,不僅繼承了上世紀三十年代開始出現在北美各地城鎮的戲院霓虹招牌的特色,還發揚了中國的楹聯傳統。中文以垂直和水平排列也能閱讀,反之,英文字母垂直排列時則較難閱讀,並影響視覺效果,因此中文的直立式招牌比起英文版本更為協調。這些招牌從高樓大廈旁伸展出來,跟來往的車輛和行人成垂直角度,非常震撼。
信興酒樓(深水埗)招牌,簡約的伸出直立式招牌,敦厚的隸書配以中式邊框設計。
單眼佬涼茶(油麻地)招牌,簡潔的伸出直立式招牌,幾個街口外也清晰可見。
大金龍麻雀耍樂(灣仔)招牌,這個伸出直立式招牌尺寸雖然不大,設計卻很華麗。招牌冠以龍頭, 龍身包裹著整個招牌,底座為一朵白雲。
悅香飯店(灣仔)招牌,飯店位於橫街,伸出橫匾式招牌冠以鹽焗雞的圖像,應該是該店的招牌菜。
同德大押(灣仔)招牌,傳統的蝙蝠和金錢的典當行招牌,這種樣式在當鋪招牌中很常見。
設計與製作
霓虹招牌通常都會有個由金屬片製造的底座,然後再把光管安裝在底座上。圖文則以金屬片立體模造或切割出來,然後焊接在底座上,噴上顏色。有些字體和圖案輪廓會焊上凸起的邊坑圍起霓虹光管,從而使圖案及筆畫更加清晰。底座的顏色選擇通常會和霓虹光管區別開,好讓招牌在日光下和夜間亮著時的風格有所不同。
霓虹招牌通常由繪圖員負責設計,他們先繪製小比例的精稿,然後跟客戶商討確認後才會開始製作。
字體則僱用書法家以要求的風格先寫好小比例的文字,然後再移印在精稿上,再上色。當設計經客戶認同後,書法家便會放大比例製作字體。字體可直接用粗的毛筆直接書寫在白紙上,或以絨頭筆勾畫出空心文字。
霓虹師傅將運用這些實際尺寸的繪圖,計算所需光管的長度,以及扭曲光管的方法。既要忠實地表達繪圖員的心思,還要避免屈曲光管時自己的手被燒傷。此外,製作時也需要考慮光管和電源的連接。
並不樂觀的未來
儘管這些霓虹招牌已經成為香港城市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以至於當你一想到香港,變仿佛看到了壯觀的霓虹燈群。然而令人惋惜的是,它們正在成為香港的歷史。曾經給港人留下雜亂與俗豔印象的招牌如今卻讓人忍不住想要挽留。
招牌製作師傅和有關專家說,從 1990 年代起,隨著樓宇條例逐步收緊;更亮、保養費用更低廉的 LED 燈被廣泛採用——雖然霓虹燈給人感覺更溫暖,但它還是開始急速隕落。這樣傳統的霓虹招牌數量正在不斷減少,隨著科技的發展,大量的廣告牌被LED燈所取代,掌握傳統霓虹燈製作技術的工人也在流失。同時電腦技術的普及也讓更多的以寫招牌為生的書法家失業,在鼎盛時期他們一天的工作量就趕得上現在一個月。
除了被替代,這些招牌還會隨時面臨被政府拆掉的厄運。香港屋宇署沒有登記如今城市裡還存有多少霓虹招牌,也沒有其在鼎盛時期的數字。但它承認它一年拆除了幾百個不合規定的招牌。之所以拆除,有的是出於安全或結構問題,有的則是已經被廢置,或者原本就是違法安裝的。
然而時代是不斷發展的,新事物對久事物的替代也無可厚非,再多的不舍和情懷也不能阻擋新舊更替的趨勢。落後時代的產物註定要走進人們的回憶。霓虹燈招牌從誕生到鼎盛再到衰落,伴隨香港人生活了近一個世紀,這樣獨特的視覺文化的未來是徹底消失,還是以新的形式重新詮釋、重塑輝煌呢?很快我們就會得到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