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與傳統並存的視覺藝術——香港霓虹燈招牌

2021-02-07 創維設計


風平浪靜的維港風光,遍地的購物中心,氣派的雙層巴士與大名鼎鼎的中銀大廈,這大抵是多數人對香港的第一印象。




湧入香港的遊人,或欣賞隔海相望的中環水泥森林,或遍嘗街頭港味,或是在商場掃蕩一番,或是在迪士尼度過歡樂一天。可若說最不容忽視的香港特色,則非鋪天蓋地的霓虹燈招牌莫屬。




無論是從旺角經油麻地到維港岸邊,還是由中環乘巴士一路至北角,途經之處滿布霓虹招牌:名人夜總會」、「烈唇酒吧」、「百老匯海鮮酒家」,「鑽石皇宮桑拿」。琳琅滿目的招牌,有漢字,也有英文字,佐以橫線、直線、曲線、小圈、半圓、大圈、方形以及外方內圓的圖案,為夜空添上紅、綠、黃、粉紅、淡藍等色彩。而這些色彩、字母、線條和符號,又倒映在車窗和地面的水漬上。




生動活潑的霓虹招牌,令人聯想起種種浪漫情懷,是有著「東方之珠」稱號的香港街景代表。霓虹招牌勾勒出香港的街道和社區,為城市注入動力。夜幕低垂,充滿生氣。




香港建築師兼城市規劃師Peter Cookson Smith仔細觀察香港的街道文化後寫道:「層層疊疊的招牌、種種瑣碎的細節和與人溝通的裝置,讓乏味的街景變得統一而充滿樂趣。這種統一感並不是來自較正統的、以形式化重複建築元素來建構的建築方法。」




消費的圖像經實際與比喻的方式運用起來,組成了街道的語言,並憑著在對立時的主導地位,表明一種象徵性的身份。




文字和視覺符號無處不在,滲透香港每個角落,蔚為壯觀。大量的中英文視覺信息,風格迥異,以不同物料製作、不同潮流展現,揭示了此地的能量與精神。這些符號代表了我們的身份和美學氣質,也可窺見人們在這地球一隅的生活方式與文化,這就是香港。




悠久的歷史


香港的霓虹燈招牌歷經滄桑,從三十年代開始出現至今已有八十餘載。




在當時,由西方世界傳播而來的霓虹燈招牌迅速感染了亞洲,當年的大上海、北平的街道上也是遍地霓虹燈招牌,每到夜晚降臨便是五光十色、爭相鬥豔。而隨著時間推移,多數古舊的霓虹燈招牌都漸漸消失在人們的視線中,只有香港人將其保留至今。




香港招牌的茁壯成長,得益於上世紀六十年代香港經濟的迅速崛起。在擁擠狹窄的香港街道中,霓虹招牌無疑是推廣商業活動的不二之選,大量用於各行各業如餐廳、百貨公司、戲院、酒吧、夜總會、桑拿等。具有強大消費力和閒暇時間的客戶不斷增長,商戶間的競爭越演越烈。而招牌本身卻成為了城市的一種另類視覺語言。



六十年代的彌敦道,標示著霓虹招牌的光輝歲月。


霓虹招牌不但成為商家宣傳業務的必爭之地,也成為香港經濟與旅遊業發展的有力象徵。1964年《香港年報》寫道:「成千上萬的招牌擁抱著街道,以獨有的精緻古樸傳遞著各種訊息:每一個路牌,都蘊含著人情的氣息。」




由於霓虹招牌的官能刺激,它映照的繁榮總流轉著城市人的欲望,或者它自身就是一個欲望勾引的幌子。




書法藝術與多元文化


提到香港街頭的招牌,就不得不提到其包含的重要傳統元素——書法藝術。




香港這種獨一無二的高密度城市景觀,源自把書法藝術融入建築的中國傳統,歷史悠久。垂直的對聯、橫向的匾額、牆壁和石碑上的鐫刻等,數千年來裝飾著廟宇、住宅、公共場所等的門戶和廳堂。




雖然霓虹光管招牌是舶來品,但中國招牌的傳統卻得以保存,且融合到本土霓虹招牌的視覺語言中。



常見中文字體比較(由左至右):正楷、北魏楷書、隸書、印刷宋體。


中文字體很適合用霓虹光管作為媒介,尤其是書法字體。雖然中文字體的複雜結構在製作上為帶來了一定的困難,但書法仍是招牌首選。而在選用字體時,楷書又成為商戶的最愛。




香港文化評論人胡恩威就中文字在混合用途樓宇的角色這樣寫道:「混合用途建築之所以是香港風格的奇景,是因為建築物與文學產生的化學作用,建築物的外牆被文字包圍著,功能上文字成為空間用途的代號,讓街上的途人能閱讀和知道個別單位的功能和用途。這些文字的組合、字款的設計,為平平無奇的建築帶來了一種充滿動感和活力的景象。」




眾所周知,香港有一段漫長的英國殖民史,長期以來以英國為代表的西方文化不斷滲透著香港文化。每一個香港人從小就會受到純英文教學,課程也與西方國家無太大差別,政府結構與法律更是與英國無異。在這樣的環境下,香港的招牌也無法擺脫外語的薰陶。各種字體的英文也穿插在招牌中爭奇鬥豔。


相較於中文字體而言,英文字體風格則比較單調一些。在中英混合的招牌中,英文字大多用狹窄的無襯線體,和中文字體對比明顯。因中文店名通常比英文短,小字體也能把兩種文字拉近一些。無襯線體的風格大多為十九世紀流行於歐洲的Grotesque體。



常見英文字體比較(由上至下):無襯線窄身大楷字、連貫草體、羅馬襯線體。


另一種常見英文字體是各種草體。草體類似手寫體,也可以看成英文版的書法。以這種方式與中文書法結合,或許看上去不協調,但卻充滿了本土風情,代表著某個時代的風格。草體比較率性,因此多見於娛樂場所。




這種英文與中國書法相結合的風格已經成為香港招牌的一大顯著特點。




支撐結構與設計樣式


雖然香港的招牌經常給人不拘一格的混亂感覺,但仔細觀察下,招牌如何在城市中展現卻有一套基本的模式。根據它們安裝在樓上的三種位置,分成在建築物上伸延、在建築物外牆以及在店面這三大類。這些種類的招牌以不同的方式重複出現,遍及城市各處。



香港招牌景觀分析框架:街角建築



香港招牌景觀分析框架:橫切面



香港招牌景觀分析框架:立面


招牌大部分會以霓虹方式呈現,但霓虹光管大多用在伸延式招牌上。這種招牌以鋼架與鋼線安裝在樓宇上,是建築物的延伸物,從樓宇的外牆伸展出來,與樓宇和路面成垂直角度。


伸出直立式招牌是香港霓虹招牌中最有代表性的,不僅繼承了上世紀三十年代開始出現在北美各地城鎮的戲院霓虹招牌的特色,還發揚了中國的楹聯傳統。中文以垂直和水平排列也能閱讀,反之,英文字母垂直排列時則較難閱讀,並影響視覺效果,因此中文的直立式招牌比起英文版本更為協調。這些招牌從高樓大廈旁伸展出來,跟來往的車輛和行人成垂直角度,非常震撼。



信興酒樓(深水埗)招牌,簡約的伸出直立式招牌,敦厚的隸書配以中式邊框設計。



單眼佬涼茶(油麻地)招牌,簡潔的伸出直立式招牌,幾個街口外也清晰可見。



大金龍麻雀耍樂(灣仔)招牌,這個伸出直立式招牌尺寸雖然不大,設計卻很華麗。招牌冠以龍頭, 龍身包裹著整個招牌,底座為一朵白雲。



悅香飯店(灣仔)招牌,飯店位於橫街,伸出橫匾式招牌冠以鹽焗雞的圖像,應該是該店的招牌菜。



同德大押(灣仔)招牌,傳統的蝙蝠和金錢的典當行招牌,這種樣式在當鋪招牌中很常見。


設計與製作


霓虹招牌通常都會有個由金屬片製造的底座,然後再把光管安裝在底座上。圖文則以金屬片立體模造或切割出來,然後焊接在底座上,噴上顏色。有些字體和圖案輪廓會焊上凸起的邊坑圍起霓虹光管,從而使圖案及筆畫更加清晰。底座的顏色選擇通常會和霓虹光管區別開,好讓招牌在日光下和夜間亮著時的風格有所不同。


霓虹招牌通常由繪圖員負責設計,他們先繪製小比例的精稿,然後跟客戶商討確認後才會開始製作。




字體則僱用書法家以要求的風格先寫好小比例的文字,然後再移印在精稿上,再上色。當設計經客戶認同後,書法家便會放大比例製作字體。字體可直接用粗的毛筆直接書寫在白紙上,或以絨頭筆勾畫出空心文字。




霓虹師傅將運用這些實際尺寸的繪圖,計算所需光管的長度,以及扭曲光管的方法。既要忠實地表達繪圖員的心思,還要避免屈曲光管時自己的手被燒傷。此外,製作時也需要考慮光管和電源的連接。


並不樂觀的未來


儘管這些霓虹招牌已經成為香港城市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以至於當你一想到香港,變仿佛看到了壯觀的霓虹燈群。然而令人惋惜的是,它們正在成為香港的歷史。曾經給港人留下雜亂與俗豔印象的招牌如今卻讓人忍不住想要挽留。




招牌製作師傅和有關專家說,從 1990 年代起,隨著樓宇條例逐步收緊;更亮、保養費用更低廉的 LED 燈被廣泛採用——雖然霓虹燈給人感覺更溫暖,但它還是開始急速隕落。這樣傳統的霓虹招牌數量正在不斷減少,隨著科技的發展,大量的廣告牌被LED燈所取代,掌握傳統霓虹燈製作技術的工人也在流失。同時電腦技術的普及也讓更多的以寫招牌為生的書法家失業,在鼎盛時期他們一天的工作量就趕得上現在一個月。


除了被替代,這些招牌還會隨時面臨被政府拆掉的厄運。香港屋宇署沒有登記如今城市裡還存有多少霓虹招牌,也沒有其在鼎盛時期的數字。但它承認它一年拆除了幾百個不合規定的招牌。之所以拆除,有的是出於安全或結構問題,有的則是已經被廢置,或者原本就是違法安裝的。




然而時代是不斷發展的,新事物對久事物的替代也無可厚非,再多的不舍和情懷也不能阻擋新舊更替的趨勢。落後時代的產物註定要走進人們的回憶。霓虹燈招牌從誕生到鼎盛再到衰落,伴隨香港人生活了近一個世紀,這樣獨特的視覺文化的未來是徹底消失,還是以新的形式重新詮釋、重塑輝煌呢?很快我們就會得到答案。


相關焦點

  • 霓虹燈招牌:點亮昔日「夜香港」
    新華社香港3月31日電 題:霓虹燈招牌:點亮昔日「夜香港」新華社記者洪雪華 章穎葵湧工業大廈裡,30餘平方米工作室內,微暗燈光下,53歲的胡智楷將霓虹燈一曲一扭,這是他這個月少數幾個訂單之一。兩三年前,彌敦道中華書局的招牌也被拆除了,招牌上是他精心製作的霓虹燈。
  • 外媒:走過光輝歲月 香港霓虹燈招牌衰落
    比如,導演王家衛《重慶森林》穿越霓虹燈海,展現出小城之驚豔與迷離;八十年代英雄及黑幫題材的電影,兩派人在追逐廝殺,水漥倒影,儘是一幅幅霓虹燈反照。然而踏入千禧年,隨著LED燈的日漸流行普及以及香港建築條例的規例修定,霓虹招牌相繼拆除,霓虹燈成了一代香港人的集體回憶。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當電視機還未普及,一個大大的醒目招牌,無疑是吸引眼球的最佳宣傳媒體。
  • 香港霓虹燈美圖+N
    關 燈睜 眼請調至深色模式欣賞香港霓虹燈的璀璨張愛玲在《傾城之戀》裡寫白流蘇第一眼見到的香港,她這樣說:顏色濃烈的霓虹燈招牌倒映在綠油油的海水裡。確實,香港的夜從來都不是漆黑的,而是始終搖曳在一片絢爛的光影中,霓虹燈作為香港獨特的視覺符號,似乎已經成為了這個城市的一部分。#1 霓虹燈招牌二三事「有我才能做整條gai最liang的店」20世紀霓虹燈從美國漂洋過海,一路來到東方,在香港生根發芽。
  • 明月皎皎夜未央,來品味上世紀香港最美的十大霓虹燈招牌
    華燈初上,五光十色的霓虹燈招牌在各大建築和街道閃亮登場,映襯著上世紀八九十年代香港的繁華之景。這篇文章節選了香港著名的店鋪和霓虹燈牌,一起來感受那個年代的廣告藝術。招牌由餐廳老闆Sammy Yip設計,10英尺高,16英尺寬,巨大的霓虹燈廣告牌標誌著香港霓虹燈標誌的鼎盛時期。
  • 霓虹燈曾代表燈紅酒綠而沒落,重獲新生後給全國的統一招牌上課
    霓虹燈是拉斯維加斯的象徵除此之外,美國有多家博物館和藝術家也致力於霓虹燈照明和藝術的推廣,包括由霓虹燈藝術家Lili Lakich於1996年在洛杉磯創建的霓虹燈藝術博物館,同年在拉斯維加斯建的霓虹燈博物館
  • 香港的霓虹燈正在消失:曾是繁榮與文明的標誌,也是欲望的符號
    從上世紀五十年代開始,經過幾十年的發展,霓虹燈在香港飛速傳播開來。每當夜幕降臨,成千上萬的霓虹燈管紛紛亮起,勾勒出香港夜晚的形狀。 那時的許多香港電影,都將鏡頭定格在霓虹燈下,霓虹燈作為一個視覺符號,和香港的故事一起,被傳播到世界各地。它之於香港的意義,大概就和紅色電話亭之於倫敦一樣。
  • 記憶香港:越來越少的霓虹燈
    最近一個名為《霓虹光影》的短片裡,澳大利亞人杜可風回憶起自己初到香港時受到的視覺衝擊。後來他和王家衛合作的那些電影裡,香港的天空從來不是漆黑的,而是始終搖曳在一片絢爛光影中。這是一個外來者根植於一座城市的霓虹情結,「是一個眼花繚亂、華麗鮮豔的世界。是一個稍有不慎就會跌足的、亦幻亦真的世界。」
  • 老照片:外國攝影師鏡頭下的香港,消失的霓虹燈
    大部分對香港的印象都從電影而來,高高的巴士、滿街的茶餐廳,還有人擠到爆的街道。當看到國外攝影師Keith Macgregor這組《霓虹夢想》(Neon Fantasies)系列照片時,心裡又再次想起港片裡面的香港。
  • 從平民街區步入藝術殿堂──香港霓虹故事
    近一個世紀以來,閃爍的霓虹燈點亮香港夜色,也交織出獨特的街角風景。早在1920年代,城中的許多生意人就開始在唐樓上層安裝各類霓虹,用獨具創意、五光十色的燈影招徠顧客。直到二戰後,霓虹燈招牌更加在香港發揚光大。當時,諸多工廠和車間競相製作出設計美觀、工藝精湛的玻璃燈管,這才成就了香港燈火璀璨的繁華夜景。
  • 法籍攝影師重組香港招牌文字
    他愛以攝影紀錄街上各種充滿視覺魅力的招牌,再帶回家中讓太太協助翻譯,漸漸便學會了解讀滿布大街小巷的文字密碼。他儲下了大批這樣的文字照片,中文知識亦隨之加深;他更運用這些文字照片拼砌成有「詩意」的句子,巧妙地集合「視覺」與「語文」於一身。
  • 正在消失的霓虹燈:世界各地的藝術家們如何挽救霓虹文化
    波普藝術是美國現代文化發展的助力器,正是由于波普藝術的發展,1960和1970年代震撼美國社會的形形色色的反藝術運動才接踵不斷地湧現。波普藝術家在美國消費主義浪潮的推動下,不僅受到電視或雜誌上標準化的廣告所影響,還受到了夜晚散發著迷離氣息的霓虹燈的影響。這些藝術家在他們的作品中極大地融合了霓虹燈藝術中明豔的色彩元素。
  • 正在消失的霓虹燈就是這樣製作的,標識廣告人的堅守與浪漫
    上世紀五十年代開始,經過幾十年的發展,霓虹燈首先在香港飛速傳播開來。每當夜幕降臨,成千上萬的霓虹燈管紛紛亮起,勾勒出香港夜晚的形狀。 那時的許多香港電影,都將鏡頭定格在霓虹燈下,霓虹燈作為一個視覺符號,和香港的故事一起,被傳播到世界各地。它之於香港的意義,大概就和紅色電話亭之於倫敦一樣。
  • 中國傳統文化,雲南現代服飾文化,關於視覺藝術
    眼觀所及能瞬間觸及大腦思維,因此視覺藝術的表達能最直接地引起人們的心理體會,這樣的體會與感受就源於人眼,「眼睛是人類心靈的窗口」 ,眼睛也是感受藝術效果的最直接方式,實際作品的呈現必須要通過造型、色彩、材質等視覺元素的支持。我們的繪畫藝術、產品設計藝術、服裝服飾藝術、環境藝術設計、平面藝術設計等都以視覺元素為基礎,以此傳達作品的藝術特點和作者的藝術內涵。
  • 擁有無數可能的香港,傳統與現代的完美融合,旅遊的好去處
    你心目中的香港是怎麼樣的呢,這個問題,問一千個人或許就有一千個答案,是快速發展的金融中心,是人們最愛的購物天堂,更是種類繁多美食寶藏地,一個面積不並不大的城市,繁華與貧苦並存,傳統與現代融合,就是這樣一個複雜而又多元的香港,讓人又愛又恨。
  • 一 香港西區街頭的霓虹招牌,早已成為了這個東方大都會的獨特城市...
    正如柏右銘(Yomi Braester)指出的那樣,這些霓虹燈招牌構成了城市的景觀河流,它照亮的,是與資本主義商品化相一致的視覺體系,即「許諾了你所看到的就是你能得到的」:  「這些景觀通過一種文字的心理暗示手法操縱著觀看者的欲望,製造出一種對世界的誤解,重新引導著觀看者的性慾能量,並延長他們對物體的欲望:它們首先激發出了觀看者對被觀看之物的渴望
  • 香港浸會大學:視覺藝術學院
    香港中文大學藝術系 想要學習視覺傳達或者視覺研究專業的同學,香港浸會大學與嶺南大學則是比較好的選擇。 香港浸會大學的視覺藝術學院就是依託於傳媒專業強大的背景下成立的學院,如果是藝術類的考生去香港學習,可以說香港浸會大學的視覺藝術學院就是你的第一選擇。
  • 現代建築藝術的視覺享受
    貝聿銘大師的封筆之作、、逛完拙政園後來的、、簡直美的如同一件精緻的藝術品、如果說拙政園是古代園林藝術的楷模、那蘇州博物館就是現代建築和園林藝術的視覺享受、、每一個角落每個展廳都有其獨特的美感、、光和影的結合、藝術和園林的穿插、、隨處一拍都是大片的既視感、、強烈推薦一遊、、致敬大師、、
  • 「香港招牌」承載老香港文化 細說你不知道的招牌大小事
    【香港招牌】承載老香港文化 細說你不知道的招牌大小事除了霓虹燈招牌外,還有手寫字招牌也是香港重要的文化產物。現今店家大多採用計算機字形的設計,手寫字型的招牌隨著陳舊而漸漸消失於街道上,為了保存香港的招牌文化,作者著下這書,好好紀錄了香港傳統招牌的製作、禁忌、字體、顏色等等鮮為人知的資料。招牌師傅最不想做什麼招牌?這行業有沒有什麼禁忌呢?我在請教招牌行業前輩的時候,很多時都會問:你們最不想做什麼招牌?
  • 現代盆景為傳統盆景的藝術傳承,調動現代意象文化元素的藝術創新
    羅丹說過;「發現了生活中的美,也就有了藝術。」於是有了在筆筒、酒瓶、紫砂壺中栽植樹樁成景。盆景從未如此地近在眼前,貼近尋常百姓家,生活中充滿了藝術。生活與藝術聯煙,多元的藝術元素,採用誇張、寫真、浪漫風格的製作技法,實現現代藝術理念在盆景上的闡述。
  • 淺析中國傳統文化對現代藝術設計的影響
    摘 要:中國的傳統文化不但有著悠久的歷史,而且傳統的民族文化都有著濃厚文化內涵,對現代藝術設計產生著很大的影響力。將中國傳統文化融入到現代藝術設計中,已經成為現在社會發展的潮流和趨勢,也是當今時代發展的特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