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在網上看到一種說法就是在上世紀90年代,俄羅斯專家曾經到庫頁島進行過勘測研究,在庫頁島發現了一塊石碑,上面寫著一副對聯,即:「七旬天子古六帝,五代孫曾餘一人」,是乾隆70大壽所作。
這幅對聯其實就是乾隆的自賣自誇,意思是說七十歲的皇帝自古至今只有六個,而我就是其中之一;但滿足玄孫五世同堂的,其他五人也沒有,我是唯一。
這幅對聯的存在其實一定程度上證明了庫頁島是我國的,但眾所周知,俄羅斯一直聲稱這是自身領土,所以這個石碑的存在相當於讓俄羅斯處於一種極其尷尬的地步,甚至是啞口無言不知道該如何辯駁。
不過這個說法,可信度還是有待商榷。這幅對聯確實是出自乾隆70大壽不假,但是否存在這樣一個漢字石碑目前我翻閱了很多資料也沒有具體記載。
但雖然可能沒有這個庫頁島石碑,不過毫無疑問庫頁島確實是我國曾經的一座島嶼。
庫頁島面積大約為7.64萬平方公裡,甚至比兩個臺灣島還要大一些。在唐代之前,我國並沒有對庫頁島進行過經略,但中原王朝對其的認知還是有的,知道庫頁島是黑龍江口外的海中島嶼,也和島上的原始居民有過一些經濟文化上的交流,但是不多。
唐末五代時期,遼國強大起來了,它整合了如今蒙古乃至東北的少數民族部落,開始了擴張之路,當時的庫頁島就是其擴張後所容納的版圖之一,歸大遼五國部節度使管轄。而之後的金國取代遼國之後,在這裡也保持著統治,只不過都極為鬆散。
庫頁島真正意義上的被納入版圖其實是在元明時期。我們先說元朝,當時元朝政府為加強對庫頁島的管制,不僅設立了徵東元帥府,還派出了重兵加以駐守。後來還多次對庫頁島用兵,上面的少數民族部落都望風而降,對中原王朝的認同感也加深了不少。
雖然元朝滅亡了,但大明對庫頁島的經略也依舊沒有停止,為維繫對此地的統治,明朝政府特意設立了一個奴爾幹都司,奴爾幹都司管理範圍極其寬泛,而庫頁島也在其中。
明朝相對於元在庫頁島上的掌控則更加的全面,不僅在島上設置了衛所駐紮,還讓島上的居民按時繳納貢品,比如貂皮、獵鷹等特產,實際上這也算是一種賦稅。從中我們可以看出,在明朝,庫頁島上已經屬於中國了,不僅有軍隊維繫,島上的子民也和中原一樣要納稅。
這其實在明代的石碑中也有記載,在明朝設立奴兒幹都司的時侯,為弘揚國威,在新建的永寧寺內,特意再建造了兩石碑,這兩石碑具體時間是分別建造於永樂年間與宣德年間,史稱「永寧石碑」。上面雕刻的文字就是奴兒幹都司的具體過程,自然屬於奴兒幹都司一部分的庫頁島也有相應記載了。即:「自海西抵奴兒幹及海外苦夷(庫頁島)諸民,賜男婦以衣服、器用,給以穀米,宴以酒食。皆踴躍歡忻,無人梗化不率者;後依土立興衛所,收集舊部人民,使之自相統屬。」
但元明打下的基礎,卻在清朝時期開始逐漸喪失了,清朝對庫頁島並沒有給予足夠的重視,所以讓後來的殖民者有機可乘了。
首先就是日本,由於庫頁島距離日本北海道相當近,因此在公元1644年,日本的松前藩主就佔據了庫頁島南部部分土地,甚至在繪製全國國土地圖,即《正保御國繪圖》的時候,將庫頁島劃入了自己版圖。
接著是沙俄,在18世紀的時候,靠海就能擴張,就能圖霸,比如英法,因此沒有出海口的沙俄為了爭奪出海口對在北太平洋的庫頁島極其眼饞,而此時清王朝又對周邊不理不睬,這自然就給了沙俄機會。
所以在當時,沙俄派了一小支部隊就很容易就殺上了庫頁島,佔據了庫頁島北部。而對於南部的日本,沙俄也沒有放過沒過多久也將其趕走了。自此在19世紀初,沙俄佔據了庫頁島全境。
只不過在19世紀中期,沙俄在西線與英法打克裡米亞戰爭,對於東面戰局越來越力不從心,連阿拉斯加州都主動賣給了美國,更別說庫頁島了,所以最終從庫頁島上撤離了。
後面雖然回來了,但此時的日本經歷明治維新,已經不是軟柿子了,因此在後來與日本的爭奪戰中,沙俄徹底失去了庫頁島。
沙俄沒過多久就涼涼了,後來的蘇聯本身想再次收復庫頁島,只不過可惜二戰爆發了,有心無力。於是一直等到二戰結束後才動手,當時的《雅爾達協定》美國為討好蘇聯,也同意了庫頁島歸屬蘇聯的條款。
自此,蘇聯牢牢掌控著庫頁島,借著其豐富的礦產資源,著實發了點小財。之後,即便蘇聯解體,庫頁島也一直掌握在其手中,歸屬於俄羅斯的薩哈林州。
俄羅斯如今在此已經經略已久了,庫頁島上面的居民也大多是俄羅斯人。但不可否認的是,庫頁島在歷史上確實是曾經屬於我國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