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塞拜然共和國,簡稱亞塞拜然,國名意為「火的國家」。亞塞拜然位於外高加索的東南部,東臨裏海,南鄰伊朗,北靠俄羅斯,東部與哈薩克斯坦、土庫曼斯坦隔裏海相望,西接喬治亞和亞美尼亞。湖岸線長456千米。其西南部的納希切萬隔亞美尼亞與本土不相毗連。
被稱為「火之國」
首先從他們國家這個名字講起, Azerbaycan,翻譯過來就是火的國家,在國徽中央有一團紅色火焰,這是獲得「火之國」稱號其中一個原因。其次,亞塞拜然有著豐富的石油天然氣資源,以前有許多火山一直在燃燒似乎沒有盡頭,後來大部分被撲滅了。現在留下來的最出名的就是Yanar Dag 在首都附近,也是讓很多遊客慕名而來的原因之一。
行政區劃
亞塞拜然中央政府下設66個行政區和1個自治共和國(納希切萬自治共和國)。全國城市總數70個,13個為市級區。首都巴庫市(BAKU)素有「石油城」美譽,是裏海沿岸最大港口。
歷史沿革
公元11~13世紀亞塞拜然族基本形成。11~14世紀突厥人、蒙古人入侵。16~18世紀歸屬伊朗。19世紀遭俄羅斯帝國吞併。1917年建立蘇維埃政權。1920年成立亞塞拜然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1922年加入外高加索蘇維埃社會主義聯邦共和國。1936年成為蘇聯加盟共和國之一。1991年2月6日改名亞塞拜然共和國,同年10月18日正式獨立。
自然資源
亞塞拜然石油和天然氣資源豐富,主要分布在阿普歇倫半島和裏海大陸架。屬於亞塞拜然裏海區域的石油探明儲量20億噸,地質儲量約40億噸,石油具有埋藏淺、雜質少的特徵。天然氣探明儲量2.55萬億立方米,遠景儲量6萬億立方米。此外,境內還有鐵、鉬、銅、黃金等金屬礦藏,以及豐富的非金屬和礦泉水資源。
人口民族
根據亞塞拜然國家統計委員會數據,亞塞拜然全國總人口996萬人。城市人口約佔53.2%。首都巴庫市常住人口約300萬。第二大城市佔賈市常住人口超過30萬人;第三大城市蘇姆蓋特市,人口約30萬人;其他城市常住人口均在10萬以下。在亞塞拜然華人數量較少,主要集中在巴庫地區。
亞塞拜然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共有43個民族,其中亞塞拜然族佔90.6%,列茲根族佔2.2%,俄羅斯族佔1.8%,亞美尼亞族佔1.5%,塔雷什族佔1.0%。
特產
亞塞拜然文化遺產,珍貴的裏海黑鑽——魚子醬。魚子醬是裏海中特有的鱘魚卵所製成的珍貴食材,全球將近百分之九十的魚子醬來自裏海,土庫曼、哈薩克、亞塞拜然、俄羅斯和伊朗皆與裏海接壤。
旅遊
巴庫少女塔
巴庫少女塔坐落在巴庫老城區中心,比鄰裏海海濱,是12世紀所建的汗王宮殿建築群的一部分。全塔高27米,為8層圓柱狀,每層可容納50餘人,內有一口水井,井水四季清涼甘美。特色:塔土每層窗日都有防禦設施,可傾瀉滾燙的熔鉛,或投下燃燒的石油火把。
拉戈代希自然保護區
拉戈代希自然保護區位於亞塞拜然最西北部,與俄羅斯交界,其南部是扎卡塔雷。特色:自然保護區的面積大,保護區內森林與平地交織,形成一幅幅秀麗的風景畫,保護區內有各種名貴的動植物,是旅遊勝地。
固裡安恰自然保護區
位於亞塞拜然的共和國直轄區,其南部是阿格達什,西部是明蓋恰烏爾水庫。特色:保護區面積大,森林密布,保護區內野生動植物豐富。
巴庫群島
位於亞塞拜然東部的裏海上,由多個小島組成,北起阿利亞特海域,南至庫爾科薩。特色:小島成群分布,景色美麗迷人,有各式各樣的珊瑚礁,各小島上匯聚了各類鳥群。
希爾萬自然保護區
希爾萬自然保護區位於亞塞拜然東部,與裏海相接,東部是巴庫群島,屬於薩利亞內地區。特色:自然保護區內地勢較低,礦產資源豐富,野生動物繁多,景色優美。
穆甘平原
穆甘平原位於亞塞拜然南部,整個地區為河流系灌溉區域,土壤肥沃,農產品豐富,畜牧業發達,平原上有為數不多的小丘。特色:這裡風景秀麗迷人,庫拉(Rūd-Kür)河呈現出巨大的「幾」字,在春日朝陽的照耀下閃爍著耀眼的亮光。
外交政策
亞塞拜然奉行獨立自主、多元平衡外交政策,將發展與俄、美、歐大國和土耳其、伊朗、喬治亞等鄰國關係作為外交優先方向,將融入歐洲作為對外戰略目標。重視與歐盟委員會、歐洲議會開展合作,積極參加歐盟「東部夥伴關係計劃」。積極參與聯合國、伊斯蘭經合組織、不結盟運動等國際和地區性組織的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