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臺山和峨眉、普陀等地,統稱中國佛教4大名山。在唐代鼎盛時期,五臺山據說,有大寺360,而蘭若,就是所謂小的寺院和修學道場,更是無其數,可以說,多得簡直數不過來。
中國現存5座完整的唐代木結構建築,其中山西就佔了4座,其中有2座就位於五臺山。然而,經過五代以後,相當長一段時間裡,五臺山歸屬於遼國、金國等北方的少數民族政權。所以,就長期游離於正統的中國佛教之外。
到了明朝時期,由於受朝廷重視,五臺山才一躍成為皇家道場。道場建築宏偉、僧尼眾多,寺院經濟規模非常龐大。促使五臺山的佛教發展,持續達到了鼎盛時期。然而,這種帶有皇權支撐下的興盛,也為五臺山未來的衰微,埋下了某種伏筆。
佛教聖地五臺山,以文殊道場享譽古今中外,也是中國唯一青黃共存的漢藏佛教聖地。據統計,歷史上曾有9位皇帝,18次朝禮五臺山。尤其是明清兩代,皇帝在朝山禮佛時,往往都會向寺院賜予大片土地以及其它賞賜,這使得五臺大多寺院版圖,幅員遼闊,財大氣粗。
據五臺中法師講,當年南山寺擁有的土地,一塊挨著一塊,可延續至北京城。甚至菩薩頂的土地,比南山寺還要多得多。總之,當時每個寺廟既有錢、又有地。因此,每個寺廟都成了大地主,簡直就是腰纏萬貫。但是,到了後期每個寺廟,開始走向腐敗之路。
明末清初,五臺山大小寺院眾多,但大多都屬子孫廟性質。在子孫廟裡,寺廟裡所有財產,都歸本寺剃度的僧人擁有,而且都以師徒傳承一直延續。但在師徒之間繼承權力和財產的過程中,許多寺院的財產,卻逐漸走向家庭化、子孫化的道路。
在上世紀80年代,五臺山當地仍在流傳著一些順口溜,這也正是表達許多寺院家庭化、子孫化的真實寫照。人們說:「過去五臺山三件寶,和尚進院狗不咬,石頭壘牆牆不倒。姑娘養孩娘不惱」。
子孫廟裡的僧人,以子孫僧人為主,實行家傳制。住寺僧侶,也稱家傳僧。師徒之間的關係,就像世俗的父子關係一樣。住持只能由家傳僧侶擔任,而且沒有任期限制。非本寺剃度僧人,則無權過問寺院事務,也不能擔任寺院相關職務。對於外來僧侶,子孫廟頗為排斥。
在五臺山,子孫廟盛行的時候,多數寺院都不接納朝山僧侶掛單,就算有的寺院允許掛單,最多也不能超過3天。而五臺山向有清涼山之稱,且五臺之間相距較遠,山路崎嶇,遠不是兩三天就能走完的。尤其是天寒地凍時節,常有僧人在朝山的路上凍飢而死。
來到辛亥革命前後,五臺山迎來乘參和恆修兩位僧人,兩人在朝禮五臺山時,深感沒有寺院長期接眾掛單之苦。為便利四方僧眾,他倆在北臺頂創建了一座廣濟茅蓬。正是這樣一座簡陋的茅蓬,不僅改變了五臺山舊有的風氣,同時也改變了碧山寺的命運。
另外,在佛教史上書寫血經,是佛界的一個傳統,歷史上有很多高僧大德,都曾有過書寫血經的壯舉。上世紀30年代,本煥老和尚刺指、刺舌之血,寫經20卷。但後來兵荒馬亂,這些經書都散失了。
直到1987年,當時本老在廣州光孝寺。忽然有一天,從終南山來了一個僧人,說是專門為送一部經書而來。打開一看,這正是本老血寫的《普賢行願品》。雖然這只是,本老說所書寫血經中很小的一部分,但畢竟歷經50年之後,失而復得。
我們今天翻開這部經書,仍然能夠很真切地感受到,當年本老的重法輕身和勇猛精進。這本書的最後一頁,我們可以看到,寫經時間是民國26年5月,就是1937年,地點就是五臺山廣濟茅蓬,也就是今天的碧山寺。
因為當時,廣濟茅蓬和碧山寺,其實已經合二為一,是一而二,二而一了。碧山寺,位於臺懷鎮北兩公裡的葉鬥峰下,環境清幽、規模宏大,一股清淨祥和之象。這裡有全五臺山唯一的一處戒壇殿,紅牆碧瓦、雕飾華美。
戒壇殿以北魏遺存的戒壇得名,歷代許多高僧、名師,也都曾在這裡講戒傳戒。相傳,此戒壇是當年的一代大師法聰律師,講《四分律》的地方,這也意味著中國第一本戒律就是從這個地方傳播發起的。
碧山寺興建在北魏時期,明代成化時重建,是五臺山首批創建的寺院之一,也是五臺山最大的十方禪寺。但在上世紀初年,碧山寺已是一座窮苦荒涼的子孫廟,寺院沒有田產,經濟非常拮据,還欠下了好多的債務。而寺內僧人經常斷炊,有甚者還抽大煙等。
而就在此時,由乘參和恆修二位創建的廣濟茅蓬,因為地處北臺頂,而經常遭受嚴寒、風雪侵襲,接眾掛單有諸多不便。於是,不得不考慮向山下的臺懷鎮轉移擴張。
這時塔院寺的一個住持,就跟乘參、恆修二位講,讓他們不如把碧山寺買下來,因為,寺中的兩個管事和尚,欠下好多錢,只要給二人少許的錢財,他們就會把寺院賣給你們。最終,乘參和恆修還真的把碧山寺給買了下來。
從此之後,碧山寺自乘參、恆修的加入,寺內被劃分為東西兩房。一切事務以及經費籌募與開支,全歸乘參和恆修所在的東房負責。西房的子孫不問寺事,只過著無憂無慮的安定生活。
至於寺院住持的更換交替,東房一直沿用選賢傳法的制度,西房子孫都未曾過問,彼此相處多年,雙方也安然無事。就這樣,碧山寺開始慢慢地旺盛起來,碧山寺和廣濟茅蓬也名聲遠播,一時之間長城內外到處盛傳,碧山寺是五臺山唯一一座十方禪寺。
碧山寺和廣濟茅蓬,它們不僅在中國的佛教界,而且在海外也頗有聲譽。民國年間,碧山寺就曾經聚集了一大批高僧名師,比如說:像虛雲、圓瑛、印光三位法師,就都曾在碧山寺,開壇講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