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晚上6:00到第二天清晨6:00的這12小時,是屬於「夜經濟」的12小時。如今,夜間經濟已成為許多城市競相追逐的新藍海。2020年新春之際,我蘇網聯合江蘇廣電總臺十三市中心站推出《我蘇新春夜經濟觀察》特別策劃,通過春節前夕的深入走訪、調研,帶網友感知江蘇各地喜慶迎新的氛圍和推動「夜經濟」生態圈成型的探索實踐,呈現江蘇夜幕下生機勃勃的另一面。
2013年,熱鬧了二十餘年的南門大街夜市因環境整治,搬遷至黃山路。從此,鎮江傳統夜市開始逐漸蕭條。與此同時,萬達金街、西津渡、江大后街等消費場所逐漸興起,成為推動鎮江夜間經濟發展的新引擎。褪去白天的喧囂與忙碌,夜色下的古城鎮江,如今是什麼模樣?人們夜晚的生產與消費,又將如何點亮這座城市的「夜經濟」?
(圖片:鎮江夜色)
消失的南門大街夜市
中山東路以南,第一樓街南延,這裡是南門大街夜市。
(圖片:南門大街夜市舊照)
「南門夜市,在鎮江人心中就是一個熱鬧繁華的代名詞。這裡有很多百貨,還有美味的小吃,可以算得上是鎮江的『舌尖』了。」
「小時候每次考試考好了,爸媽都會在南門夜市買個玩具獎勵自己,長大以後每次看見賣玩具的,就會想起南門夜市。」
「夜市算得上是我們愛情的見證地了,上大學時,每個周末晚上都會帶女朋友過來逛夜市,吃小吃,有太多美好回憶。」
「它承載了太多人的創業夢想,給予太多人幸福生活,是我們這一代人美好的記憶。」
(圖片:南門大街夜市舊照)
長不過數百米,寬不過兩輛車並行的小路,能被稱為「大街」,它在老鎮江人心中的地位,由此可見一斑。那20年裡,不論春夏秋冬,只要夜幕降臨,這裡就沸騰起來。民間小吃、日用百貨、文化用品,各色小攤密密匝匝。人潮湧動中,吆喝叫賣聲、討價還價聲不絕於耳,熱鬧非凡……然而,這一切,就在2013年2月28號那天,畫上了句點。
「南門大街和第一樓街的十字路口,穿馬路的人太多,很危險。」「路兩邊都是居民樓,一到晚上都是油煙,又吵又鬧,樓上人家窗戶都不敢開。」由於地處市中心繁華地帶,南門大街夜市經常被投訴影響交通和周邊居民生活。最終,夜市被搬遷到了距離火車站不遠的黃山路。按照當初的規劃,這裡將成為新的夜市集中區,但如今的發展,卻並不如預想中那般美好。
(圖片:黃山路夜市)
晚上八點,黃山路夜市燈火通明。如今,這裡依然售賣著廉價日用百貨和各類美食。與原先不同的是,百貨商戶與餐飲商戶被分隔到了道路兩邊。記者一圈逛下來,發現顧客寥寥無幾,不少商戶甚至聚到一起打起了撲克。「以前一個月能掙八九千元,現在最多兩千元。」小商品攤主唐師傅告訴記者,他在夜市擺攤十多年了,也是從南門大街搬過來的,「當初說,你們搬到那裡好,地方大,交通又方便,結果呢,沒有人呀!」
問到生意不好的原因,很多人覺得是現在位置不好。「以前南門大街在市中心,人家逛逛就過來了,而且公交線路很多,很方便。現在這裡是鄉下,過來太不方便了。」
也有人說,時代不同了,這些東西不好賣了。「本來來夜市都是圖便宜的,現在大家都網購了,又方便又便宜,誰還來買這些東西呀,都過時了。」
(圖片:黃山路夜市)
一位店主告訴記者,從南門大街搬來的400多家商戶,只有60多家還在營業了。「經常幾天都開不了張,生意做不下去了,我這是攢了好多庫存沒辦法,賣完就走。」
有人走了,有人還在堅持。常師傅也是從南門大街搬來的老商戶,做了20多年夜市生意,「我之前受過傷,腿腳不太方便,現在很難再去轉型做別的了。」他一邊抽著煙,一邊給顧客找錢,「還有一些老客,勉強能餬口吧。」
而馬路另一側的餐飲攤位,好多店家也大門緊閉。
入口處最大的攤位還在營業,老闆柏女士身材高挑、容貌姣好,幾位顧客在她熱情招攬下入了座。「夏天生意還不錯,一晚上能有幾千塊進帳,現在冬天天冷了,不太好做。」問到經營狀況,柏女士收起了笑容。
(圖片:黃山路夜市)
再往裡走,兩位外賣小哥正在一家燒烤店前等待取貨。店主貢大姐告訴記者,他們夫妻倆和朋友合租了這個攤位,現在基本靠外賣生存,還要供孩子讀書,「太難了,不想幹了。」說完,她伸手指了指外面,記者抬頭一看,貨架上掛著一個紙牌子,寫著「本店轉讓」。
「現在這裡就是一些小炒跟燒烤店,和以前的夜市完全兩回事,沒有那種感覺了。」路過的市民李先生有些遺憾地對記者說,「當年南門大街這頭走到那頭,一個來回,挺懷念的。」
新老商圈更替,消費需求變了
傳統夜市日漸凋零,原因眾多:消費環境不佳,衛生狀況堪憂,產品檔次較低,質量參差不齊……作為當下的消費主力軍,80後、90後們早已不滿足於吃飽吃好和方便實惠,他們更看重消費體驗和產品品質。符合這一需求的經濟模式,才能得到青睞。
(圖片:鎮江萬達商圈)
2012年以來,鎮江滬寧城際高鐵站商圈逐步壯大,以萬達廣場、萬達金街為主的集餐飲、購物、娛樂為一體商貿綜合體,成為了大市口以外,鎮江市民夜間休閒生活的新去處。「shopping mall裡有吃有喝有玩還有空調,下班就直接過來,吃完逛完再回家呀。」不少年輕白領這樣安排下班以後的生活。商場企劃人員也證實,客流高峰一般在傍晚6點後到來,全天的營業額有一多半來自這個時段。
(圖片:鎮江蘇寧廣場)
年輕群體對娛樂、休閒、社交、移動互聯等體驗消費提出了新需求。在商業綜合體裡,除了網紅餐館需要排隊以外,就屬創意綜合店人氣最旺。這裡有最新款的高科技家電,有各種遊戲動漫手辦,還有最潮流的輕奢品牌與極富巧思的文創產品,年輕人在這裡看、玩、拍照、體驗,不必被導購催問著需要什麼,而是優哉遊哉地自主選擇,這讓他們覺得很愜意。
(圖片:鎮江萬達金街)
包圍著萬達廣場的萬達金街,曾經一鋪難求,小吃、甜品、火鍋、服裝、美容、萌寵……選擇更多了,環境更好了,不少店外甚至醒目地寫著「營業至凌晨」。走進一家鎮江鍋蓋麵店,香氣撲面而來,寒冷冬夜,一碗熱氣騰騰的餚肉肥腸面,足以溫暖食客的身體和心靈。為了吸引年輕顧客,這家麵店在裝修上花了不少心思:模仿日本一蘭拉麵的做法,增加了格子間座位,讓顧客可以安心享受「一人食」的快樂。
(圖片:鎮江鍋蓋面)
店裡的員工告訴記者,周末晚上客人最多,通常可以賣一百多碗面。但他們也發現,這兩年,生意沒有之前好了。「最近新開的商場多了,客人被分流了,住得遠的就不來了。」
確實,近兩年,鎮江城市商業綜合體越來越多——大市口的蘇寧廣場,中山西路的八佰伴,車站北的協信星光廣場,丁卯的吾悅廣場,丹徒的寶龍廣場……而作為江蘇人口最少的設區市,鎮江市區常住人口不到130萬,消費體量先天沒有優勢,一經分流,單個商貿體更顯得消費能力不足。
「商業體現在都是千篇一律,怎樣做出個性特色,避免同質化競爭,這可能是現在亟需解決的問題。」有業內人士表示。
「江大后街」:年輕人的夜晚舞池
區別於傳統商圈,在鎮江一些年輕人聚集的地方,則誕生了新的消費場所,比如傳說中的「江大后街」。
(圖片:江大后街)
如果你向江蘇大學學生打聽東風步行街,他們可能會歪頭思考半天,但只要你問「后街在哪裡?」就連大一新生都能立即答出,興許還正準備結伴前去呢。
東風步行街地處鎮江京口區,由於從江蘇大學校西南門出來,過一條馬路就能到達,也被稱為「江大后街」。這條街全長僅400米,短短五分鐘就能走完,卻聚集了350多家店鋪:餐館、KTV、服裝店、花店、書店、美甲店、雜貨鋪等等,應有盡有。天色一暗,「后街」的「天空」就自動亮了起來:整條街上,彩燈斑斕,宛若星空。一陣風吹過,頭頂的小風車還會隨之轉動。五彩的「后街」傳遞著再明顯不過的信號:這裡,是年輕人的天下。
(圖片:江大后街)
江蘇大學有在校學生三萬多人,是鎮江年輕人最集中的地方。「后街」正是憑藉優越的地理位置,吸引了大量學生消費群體。 如今,它已經成為周邊年輕人晚餐和夜宵的聚集點,而學生群體則佔到總客流的一半以上。雖然早上8點就開始營業,但「后街」更多是以夜市著稱。不少商戶告訴記者,每天18點以後的營業額,至少佔到全天的70%以上。
「到了晚上,經過了一天的學習和活動,總想要和朋友們小聚吃上一場。后街離學校很近,於是我們就常去,甚至都有一種江大情懷啦。」「喜歡在晚上去后街,因為人多熱鬧,也是為自己充個電,注入這裡活潑的氣氛。」江蘇大學的學生們這樣告訴記者。而這種氛圍也吸引了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加入,有網友甚至發帖稱「因為喜歡搜羅步行美食街,特地從南京乘高鐵到鎮江,再打車去江大后街為我的美食街歷程打卡。」
「生意好」、「租金少」的優點,吸引了越來越多的商戶湧入,但也給管理帶來了麻煩。前幾年,「后街」內外每到晚上總會冒出很多簡陋的鐵皮餐車,影響了整體環境,也存在脫離監管的衛生隱患。如何能在充分利用商機的前提下化解這一難題?在政府籌劃下,2018年底,東風步行街外街啟動擴建計劃。「這批入駐『外街』的很多是原本獨立無組織的商戶,統一管理和固定成群的營業地點不僅為消費者安全和治安提供了保障,也跟東風步行街原來的發展相互促進,形成良性循環。」負責步行街管理的振華物業孫經理介紹。
(圖片:新擴建的外街餐車)
春節前,「外街」擴建基本完成,餐車租賃登記工作正在有序推進。統一樣式的餐車非常時尚,門框上閃耀著的五彩霓虹,成了「后街」新景觀。
要「逛吃逛吃」,更要文化「大餐」
「10年前你要是問我晚上怎麼過,應該是擼串兒、喝酒、K歌。可現在能選擇的夜生活方式太多了,聽音樂會、看小劇場、去演唱會……」儘管「吃」在夜晚消費中佔比超過七成,但「夜間經濟」早已不是單純指吃夜宵、逛夜市,觀展、看電影、逛書店等精神文化消費,成為不少鎮江人的新選擇。
(圖片:西津渡夜色)
西津渡,作為鎮江歷史文化名片之一,近年來也成為了當地人夜間活動的重要場所。統計數據顯示,西津渡夜間遊客佔比已提升至40%。以2019年西津渡燈會為例,1月26號至2月22號這28天時間裡,共接待遊客近50萬人次,給餐飲、酒店、零售等行業帶來產值2000萬元。今年的西津渡燈會,也在1月20日正式上燈,古韻十足的街巷,被各種彩燈裝點得年味兒十足,吸引了不少市民和遊客前來賞燈。
(圖片:2020年西津燈會)
春節期間,點亮西津渡夜晚的不僅是彩燈,還有與其氣質契合的文化消費。開在英租界工部局舊址的二樓南書房,就是這樣一個存在。
(圖片:二樓南書房)
爬滿藤蔓的老牆,五彩玻璃的木格窗,夜色下散發著溫柔的光。循著這束光走進去,便是滿眼鮮花和淡淡的咖啡香氣。木製地板、樓梯、長條桌,藤編座椅,復古檯燈。拉一拉燈繩,伴隨著清脆的「咔嗒」聲,柔和的燈光灑在了夜讀的人身上。這裡的每一本上架圖書都經過精挑細選——沒有豆瓣評分七分以下的;每一個決定品質的細節都有著仔細考量——燈光的明暗,空氣裡的香氣,背景音樂的選擇;這裡每個月會定期舉辦現當代藝術展覽,讀書沙龍、作家籤售、名家講座等活動……難怪這家剛開業半年的24小時書店,已經成為各地文藝青年在鎮江必到的打卡點之一。
(圖片:二樓南書房)
「南書房和西津渡太配了!書籍和建築一樣,都有歷史厚重感,在這裡一邊喝咖啡一邊讀書,太享受了!」從上海來打卡的小奚一臉興奮。和她一起同時出現在夜晚南書房的,還有大學生夢夢和她的同學們「這裡安靜舒適,環境又好,我們經常晚上過來讀書複習,因為會讓人覺得很安心。」
在二樓南書房的網絡點評裡,有一個高贊評論這樣寫道,「也許這個城市裡願意來讀書的人還沒有那麼多,但我們可以創造一個美好的環境,用微光吸引微光。」
距離二樓南書房不遠處,鎮江首個專業性音樂廳——西津音樂廳也在2019年正式運營。它的出現,填補了鎮江在古典純音樂演出上的空白,也讓夜晚更添了一分文藝氣息。春節期間,西津音樂廳門前也掛上了巨幅春聯,傳統元素與現代文化相得益彰。
(圖片:西津音樂廳)
響樂、芭蕾舞、詩歌朗誦……越來越多音樂文化主題活動在這裡呈現。著名樂團和大師們應邀而來,音符和樂曲在舞臺上傾瀉而出,飄入鎮江的夜空,滋潤著市民的心靈。
(圖片:一場交響音樂會在西津音樂廳上演)
夜,讓文化氣與煙火氣同在
有人說,過去鎮江以南門大街為特色的夜間經濟只有吃喝,沒有文化;而現在以西津渡為特色的夜間經濟,則曲高和寡,少了些煙火氣。作為歷史文化名城,鎮江如何發揮自身特色,發展別具一格的經濟樣態很重要;貼近老百姓需求,保留城市的煙火氣也同樣重要。
(2019年12月31日晚,一場主題為「如夢千華,祈願未來」的跨年活動在句容寶華山千華古村進行,五百多位市民在零下三度的冬日夜晚,遊古村,享美食,在電音派對盡情狂歡,在零點共同點燈祈福,體驗一場古今交融的別樣跨年。)
鎮江句容寶華山的千華古村,是近年來鎮江夜間經濟的新興勢力。這個人工再造的古村落,不僅從建築形制、商業樣態上仿古,還定時表演變臉、噴火、爬刀山、木偶戲等傳統文化節目,讓人可以沉浸式體驗古代江南民俗與風韻。「能看建築、品文化,也能嘗美食、看熱鬧,一家老小的需求都能得到滿足,挺好的。」從南京過來參加跨年活動的遊客這樣告訴記者。
「夜間經濟」是塊誘人的蛋糕,尤其在鎮江,這還是一片廣闊藍海,但要真正把這個市場做大,還有許多功課要做。如何更好地發揮鎮江的城市地域特色,同時融入創新、接通地氣,這就既要「打好文化牌」,也要善於「串好點與線」,通過旅遊演藝、商街夜市、夜間造景等途徑,提升夜間經濟吸引力和凝聚力,讓消費者走過來,停下來,留下來,住下來,還想來。
(來源:江蘇廣電鎮江中心站馮源 實習記者/俞琛 編輯/沈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