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種鄉愁,叫七月十四

2020-12-13 新周刊

香港,市民在街頭燒紙錢。圖/next

文/袁奉一

今天是陰曆七月十四,鬼節。

假如有人特意打電話來提醒你這一點,未免有些令人毛骨悚然。可在華南的很多地方,鬼節是民間最隆重的節日之一,甚至比清明節更為盛大。

每年的七月十四,港產鬼片中所謂的鬼門關大開之時,家家準備好祭品,還神,祭鬼,讓死去的人吃頓好,讓活著的人也蹭一頓好酒好菜。在貧乏的農耕時代,只有為數不多的節慶才能改善一下夥食。遠在鄉下的父母也不忘打電話給遊子,提醒他們該過節了,晚飯的時候加點菜。也許還會交代一句,晚上沒事別出門。

一般來說,南方人過的是七月十四,北方人過的是七月十五,依佛教習俗就叫「盂蘭節」,依道教習俗則叫「中元節」,但民間一律稱為「鬼節」。雖然節日與鬼有關,但這卻是一個與親人一起懷念先人的日子。人在異鄉,也就沒有鬼節可過,只有鄉愁了。

2015年農曆七月十四,廣西柳州,商家將十萬餘只鴨子鋪滿道路進行批發售賣。圖/東方IC

鬼節:失落的節日

「在北京,沒人知道明天是鬼節,沒人注意到後天是中元節。在老家,這天市場上從早到晚都能聽到鴨子的慘叫聲。我雖然很小,但很享受這些慘叫。」五年前的七月十三,來自廣西南寧的作家陸源北漂在京城,有此感慨。

在廣西,每年七月十四,家家戶戶都要宰鴨子來吃。鬼節前後,農貿市場附近的街道上便擺滿了嗷嗷待宰的鴨子,成千上萬,密密麻麻,叫聲震天。至於為何要吃鴨,有人說是鴨子是送外賣的,死後可以馱著冥幣、房子、車子、童僕、iPad等祭品遊過奈何橋,送到陰間的先人手上,也有人說七月中正是鴨子們最肥美的時候,不吃你吃誰?

無論如何,鬼節的習俗和食物,已經成了一種遠去的童年記憶,在城市裡只得懷念,在鄉下亦越來越少。

泰國華人為鬼節準備的祭品。圖/Sampuna

在100多年前,滿族人富察敦崇生活的北京,中元節仍然是民間的盛事。據富察敦崇在《燕京歲時記》中記載,中元節那天北京「各寺院製造法船,至晚焚之,有長至數丈者」,運河邊則有盂蘭會,道士們「燃燈唪經,以度幽冥之沉淪者」。

清初,榮陛《帝京歲時紀勝》中記載的中元節更為盛大,「街巷搭苫高臺、鬼王棚座,看演經文,施放焰口,以濟孤魂。錦紙紮糊法船,長至七八十尺者,臨池焚化。點燃河燈,謂以慈航普度」。

漢代以來,每到七月十四,社會各階層的人都會這樣相聚於水濱,嬉戲豪飲,娛人,娛神,也娛鬼。半個多世紀以前,這樣的熱鬧場面也遍布全國各地。如今,只有在華南和港臺地區還能看到了。

在盂蘭節,香港各區都會舉行盂蘭勝會。圖/香港康文署

二戰以後,隨著潮州人不斷湧入香港,盂蘭節成為了香港的民間習俗。在盂蘭節的正日七月十四,人們帶上元寶蠟燭、金銀紙衣以及豆腐、生果、白飯、白酒等簡單祭品,到路邊「燒街衣」祭祀亡魂,好讓那些無依無靠的孤魂餓鬼有一口飯吃,有一件冬衣穿。

所以,鬼節也叫「餓鬼節」(Hungry Ghost Festival),民間的祭祀活動有慈善的性質。鬼節盛行的地方,宗族和民間社會往往也較為發達,很多慈善機構藉此機會,給孤寡老人派發「平安米」。佛教與道教結合的鬼節,塑造了中國人的生死觀和善惡觀。

這天晚上滿街飄著燒紙錢的飛灰,看似陰森可怖,其實不也是人間煙火嗎?一年中的大部分節日都是歡慶生活的,唯有在清明和鬼節時,舊墳望人來打掃,人們會緬懷死亡。

2001年鬼節,臺灣基隆,人們把屋形的水燈放入大海中。圖/GETTY

鬼節也是一個兒童節

小時候沒有過過鬼節的人,對鬼節的印象也許只有「宜祭祖,忌夜行」,尤其是不要單獨去水邊與河邊,免得被水裡的孤魂野鬼拖下河去,當了替死鬼。

為了超渡這些亡魂,人們會在這一天夜裡往河裡放河燈,據說那水裡的鬼便會託著這盞燈,靠著它的指明,泅渡過生死之間最黑暗的一道河流,到達轉世投胎的彼岸。

蕭紅在《呼蘭河傳》裡花了不少篇幅描寫東北的盂蘭節,放河燈的場面既美麗又憂傷:「燈光照得河水幽幽地發亮。水上跳躍著天空的月亮。……可是當這河燈,從上流的遠處流來,人們是滿心歡喜的,等流過了自己,也還沒有什麼,唯獨到了最後,那河燈流到了極遠的下流去的時候,使看河燈的人們,內心裡無由地來了空虛。」

大人們低聲地問:「那河燈,到底是要漂到哪裡去呢?」

吉林松花江上的河燈。圖/視覺中國

小孩則不,他們看著閃爍不停的河燈,拍著手,跳著腳,歡呼個不停。對孩子們來說,鬼節很多時候只是一個兒童節。

在廣東西部的一些客粵雜居的地方,大規模的集體祭祀活動雖然已經罕見,可祭祀中用以驅鬼的樂器,卻成了小孩的玩具。他們會在這一天削竹為笛,在笛子的末端卷上露兜簕的條狀葉子,作為笛子的擴音器,便可以嘟嘟嘟地吹上一天。在外怎麼歡鬧都行,回了家,家門口擺上一桌祭品,對著朗朗乾坤,還得認認真真地鞠個躬。

民國初年,英國作家裴麗珠曾在北京遇見過一家人過鬼節,人們在焚燒紙錢時,家裡的孩童看見跳躍的火光,不由得歡呼叫好,身邊的母親低聲呵斥,讓小孩保持莊重,因為「今天所有死者離開墳墓回到我們這兒,空中簇擁著看不見的隊伍」。小孩不解地問,他們為什麼要回來?那位母親說:「因為他們愛我們,希望我們也愛並祭祀他們。」聽罷,小孩立刻安靜了,當下磕了個頭。

2015年鬼節,四川達州,人們在州河邊上祭祀先人。圖/GETTY

所以,美國漢學家太史文(Stephen F. Teiser)說:「鬼節促進了對傳統邊緣角色的接受(將社會各個階級聚於一處),也肯定了中國主流生活中孜孜以求的理想——孝順。」1979年的農曆七月,太史文在臺灣第一次過鬼節,被街上的炮仗聲攪得無法入眠。他對中國的鬼節進行了近十年的研究,才理解鬼節對中國人而言,既是一場生死教育,也是一種生存狀態。

對於不能在家孝順父母的人來說,鬼節成了一種同時抵達家人與先人的鄉愁,就像那節日裡的炮仗聲、竹笛聲和歡呼聲,在每個七月十四的夜晚,總會一齊湧上心頭。

你們那裡怎麼過鬼節?

相關焦點

  • 七月十四鬼節的來歷 民間七月半中元節說法多
    進入七月之後,大家常說就是進入鬼月了,七月半鬼節的歷史有幾千年了,但是有些地方的鬼節是在七月十五,而有些地方的鬼節是在七月十四。   七月十四鬼節的來歷:   根據各地風俗,南方人認為七月十四是鬼節,北方人則認為七月十五是鬼節。
  • 有一種鄉愁,叫永春的河
    「小時候,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我在這頭,母親在那頭。長大後,鄉愁是一張窄窄的船票,我在這頭,新娘在那頭。」走進位於福建省永春縣桃溪畔的余光中文學館,這首膾炙人口的《鄉愁》映入眼帘。很多人因為這首詩,認識了永春;很多人因為看到永春的河,喚起了鄉愁。「只要是桃溪水流過的地方,就是我的故鄉。」這是余光中對故鄉的深情,也道出水之於故鄉非同一般的意義。
  • 為什麼七月十四是鬼節 民間關於中元節有兩個日子
    在很多地方鬼節是在農曆七月十五這一天,其實關於鬼節,還有一些地方是過七月十四的,為什麼七月十四是鬼節呢?   據查,南方人過的節是七月十四,北方人過的節是七月十五,都叫中元節,即鬼節。   南方人之所以在七月十四過節,是因為以前外敵入侵,為了避免因過節而被敵人一網打盡,先人們就把節日提前了一天。   陰曆七月十五是鬼節,但是七月十四是最兇的,七月十五到了晚上鬼門就要關,農曆七月是鬼月,有的地方七月初一到十五都可燒紙,但七月十五是正日子。
  • 有一種鄉愁叫「血豆腐」
    在故鄉,有一種傳統美食叫「血豆腐」。北方人常說,小孩別嘴饞,過了「臘八」就是年。
  • 防城港的鴨子,為什麼怕「七月十四」?
    今天就是農曆七月十四也就是中國民間傳統節日——中元節,俗稱「鬼節」
  • 鬼節是七月十四還是十五 七月半在南北方不是同一天
    在我國古代是非常重視祭祀這件事的,說起民間祭祀,大家一定會想到七月半鬼節,但是在民間的說法中,有人過七月十四,有人過七月十五,到底哪一天才是真正的鬼節呢?   從日曆上來看,鬼節確實是在七月十五,據了解鬼節有的地方習慣是七月十五,有的習慣是七月十四,比如廣東地區比較多的習慣是七月十四為鬼節。
  • 有一種鄉村振興 叫留住鄉愁
    鄉村遊不僅是吃農家飯、住農家院,還有最吸引遊客的文化基因——鄉愁。鄉愁,是一種風景。從「唯有門前鏡湖水,春風不改舊時波」到「來日綺窗前,寒梅著花未」,鄉愁總是聯動著山水人家。家鄉的一庭一院一草一木,讓鄉愁變得具象而濃烈,即便海角天涯,總能觸景生情,讓人魂牽夢繞。鄉愁,是一種人情。從「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到「君自故鄉來,應知故鄉事」,鄉愁總關乎著山河故人。
  • 有一種鄉村振興,叫留住鄉愁
    鄉村遊不只是吃農家飯、住農家院,還有最吸引遊客的文化基因——鄉愁。鄉愁,是一種風景。從「唯有門前鏡湖水,春風不改舊時波」,到「來日綺窗前,寒梅著花未」,鄉愁總是聯動著山水人家。家鄉的一庭一院一草一木,讓鄉愁變得具象而濃烈,即便海角天涯,總能觸景生情,讓人魂牽夢繞。鄉愁,是一種人情。從「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到「君自故鄉來,應知故鄉事」,鄉愁總關乎著山河故人。
  • 【古俗】七月十四廉州「燒街衣」
    據古本的《合浦縣誌》記載:「中元節人家有燒衣之舉。富戶製作精良,月前即有紙工忙。十四日盛陳牲醴漿饌於堂,祭家神畢,然後燒之。甫後。其餘給無主之鬼,謂之燒街衣,泱旬夜夜皆可舉行。唯十四夜最多。屆時備豆腐豆芽白菜米飯等物置門外,堆集衣帛紙鏹燒之。隨祭隨取,祭品四散,以施食於群鬼。市衢皆作蘭醮,張燈結彩,所費不貲。學堂興後始綴,商會移醮款慶祝孔誕。」
  • 在吳川,七月十四「鬼節」是這樣過的...
    今天是農曆七月十四,中國傳統中元節,俗稱鬼節、七月半,佛教稱為盂蘭盆節。
  • 鬼節七月半到底是十四還是十五
    中國傳統節日鬼節七月半,又叫中元節,顧名思義肯定與鬼有關。另外還有上元節,在每年農曆的正月十五,還有農曆十月十五的下元節。這一切都起源於道教的「三元說」,正月十五日為上元節,七月十五日為中元節,十月十五日為下元節。
  • 鬼節,七月十四 - 百度經驗
    農曆七月十四,是鬼節 !!「七月十四,鬼門洞開」。這一天,鬼魂出遊,為的就是找到鬼門投胎轉世!各種靈異事件也會在這一天頻頻出現。  這是真的麼?是迷信還是存在?!!我這裡有幾種說法。1、為紀念逝去的人們。 這一天很多人會燒很多的紙錢,或殺雞或宰羊。
  • 那年的七月十四
    俗話說,不怕七月半鬼,最怕七月半遇水鬼。那年七月十四,發生的事歷歷在目,恍如昨天。每年的七月份家家戶戶都早早的關門上炕休息,唯獨那年村中發生了件奇怪的事。七月十一的夜晚,幾個年輕人在外喝酒路過村中池塘借著月光殘影,看見池塘邊有個女子邊哭邊往池塘走去,兩個膽子比較大的也顧不上村長交代的話,連忙跑過去要把女子往回拉。可這一碰到水兩個人就像被人打了一悶棍,直直的被拉進水中,消失在大家的視野中,池塘中慢慢浮現出剛才的女子,月光下清楚的看到一張慘白的臉,邊上兩人嚇得四處亂串。那一夜村中雞鴨亂飛,家狗亂叫。家家戶戶誰都不敢開門出來看個究竟。
  • 網評:有一種鄉村振興,叫留住鄉愁
    鄉村遊不只是吃農家飯、住農家院,還有最吸引遊客的文化基因——鄉愁。鄉愁,是一種風景。從「唯有門前鏡湖水,春風不改舊時波」,到「來日綺窗前,寒梅著花未」,鄉愁總是聯動著山水人家。家鄉的一庭一院一草一木,讓鄉愁變得具象而濃烈,即便海角天涯,總能觸景生情,讓人魂牽夢繞。鄉愁,是一種人情。從「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到「君自故鄉來,應知故鄉事」,鄉愁總關乎著山河故人。
  • 中國農曆七月十四中元節的文化你了解多少呢?一起來看看吧!
    中國的文化可以說真的是博大精深源遠流長,中國有很多民間的習俗和節日,每個節日代表的意義都有很大的挖掘價值,今天是一年一度的農曆七月十四,在這一天是祭奠先祖的,來了解一下中國的文化吧!中元節,中國傳統節日,別名七月半、七月十四、祭祖節、盂蘭盆節、地官節,節日習俗主要有祭祖、放河燈、祀亡魂、焚紙錠、祭祀土地等。「中元節」是道教的叫法,民間世俗稱為「七月半」(或「七月十四」),它的產生可追溯到上古時代的祖靈崇拜以及相關時祭。節期與古老文化中的陰陽消長循環之理有關,在《易經》中,「七」是一個變化的數字,是復生之數。
  • 中元節是七月十五,為啥很多農村地區七月十四就「燒包」祭祖了?
    七月半,中元節,我們農村叫它「鬼節」,民間非常重視中元節,而「燒包」肯定要在七月十五之前燒的,有些地區是在七月十四晚上燒,有些地區卻在七月十三燒,阿冰老家就是七月十三燒。用「燒包」這種形式祭奠對先人的哀思和孝道,過去很多人在外打工,七月半回不了家就會提前準備好「燒包」,在七月半之前的七月十三、十四朝著祖先的方位燒包。
  • 在農村中元節「燒包」祭祖是七月十四,還是十五日?有啥說法嗎?
    摘要:在農村中元節「燒包」祭祖是七月十四,還是十五日?有啥說法嗎?文/農夫也瘋狂時間過得真快,2019年又過去了一大半。進入八月份也迎來了一個很重要的傳統節日,那就是「中元節」。在有些地方也叫它「七月半」,或者是鬼節、施孤,佛教稱它為「盂蘭盆節」。這是一個具有悠久歷史的傳統節日,其也和清明、重陽節、除夕並稱為中國四大傳統祭祖節日。在中元節期間有祭祖、放河燈、燒紙錠的習俗。那在農村,中元節「燒包」祭祖是哪一天,是七月十四還是十五日?有什麼說法嗎?在中元節前有「上元節」,後面有「下元節」。
  • 【鄉愁】有一種龍遊味道叫蔥花饅頭
    【鄉愁】有一種龍遊味道叫蔥花饅頭來源:龍遊新聞網微信 記者:鄭永佳 吳森邦 有一種饅頭叫蔥花饅頭,是咱龍遊特有的。 編後語:蔥花饅頭,是當地人用平淡無奇的麵粉做出來的特色「料理」。它是一道家常美味,也承載著許多記憶。
  • 七月十四號是什麼節日?農曆七月十五中元節的來歷及風俗活動
    七月十四號是什麼節日?農曆七月十五中元節為了紀念誰?每年農曆七月十五日,是中國一年一度的「鬼節」中元,佛教中稱為「盂蘭節」。但是在很多地區,中元中元節從七月十四就開始了,反而在七月十五很平淡,那麼,七月十四是中元節嗎?
  • 散文:有一種鄉愁,叫家的味道
    月色如洗,一剪清輝裡上下空明,夜幕下,世事安然,萬物有一種繁華落盡的寧靜。月亮孤獨地掛在城市高樓的上方,浮世裡的喧囂暗了誰的流年?將欄杆拍遍,燈花挑盡,鄉愁難敘。在那老舊的窗下,有為遊縫衣裳的慈母;高高的谷垛邊,有給孩子講事的老人;村口的小河邊,有乘舟垂釣的老漢。走過繁華歲月,看過浮世滄桑,才終於明白,這世間,唯山河草木可親,日月星辰相伴。世態紛繁,浮煙瀰漫,心若倦了,繁花著錦不堪看,燈紅酒綠,人群喧嚷瘦減華年。想要在往來光陰裡,離群索居,逍遙山水,將幾段溫情的回憶一一翻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