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播放 GIF 0.0M
戳「橙新聞」關注我們
帶你認識一個真實的香港
國泰航空的故事可溯源至兩位年輕機師的夢想。
西方各國在二戰期間,大量培訓年輕人成為機師參戰,當中便包括美國籍的法尼爾(Roy Farrell, 1912-1996)及澳洲籍的堪茲奧(Sydney de Kantzow, 1914-1957)。
二人皆是美國泛美航空公司(Pan American Airways,簡稱泛美)招募的年輕機師,在戰時被調往其子公司中國航空公司(China National Aviation Corp.,簡稱中航)服務,負責飛越喜瑪拉雅山的「駝峰路線」(The Hump),在中國西南和印度及緬甸之間運送軍用物資和軍政人員,與美國空軍並肩作戰。
此航道在太平洋戰爭前夕,由美國駐華空軍及中航冒險開通,飛行條件極差,失事率極高。
戰時,法尼爾主要駕駛中航的飛機運送物資支援中國抗日,飛越「駝峰」逾五百二十次;堪茲奧則主要負責客運航班,他身經百戰,被公認為最出色的中航機師之一,更擔任過蔣介石及宋美齡的私人專機機師,深受二人信賴。
有一次,他接載蔣氏夫婦及一眾盟軍要員由緬甸飛返昆明,途中卻接獲地面情報員急報,正有十五架日軍戰機朝專機進發,準備伏擊。堪茲奧二話不說,馬上把飛機俯衝進雲層裡,並在險要山峽之間左穿右插,最終避開日軍,把各要員送抵昆明,後更獲蔣介石授予「卿雲勳章」嘉許。
國泰航空創辦人之一法尼爾(左)與堪茲奧(右)。圖:cnac.org
二戰結束初期,因商船不足,港口設施被毀,海上運輸需時復元,市場上湧現大量剛退役的空軍機師,正好為民航業帶來機遇。他們除了擁有豐富的飛行經驗,不少人更儲起了豐厚的退役金,大有條件轉投民航業,具生意頭腦的法尼爾便是其中之一。
他從中國返美後,發覺有大量美軍退役運輸機正待公開拍賣,轉作民用。他看準機會親赴紐約一個軍機拍賣場,買入一架C-47型運輸機,稍作改裝後,成為可載運二十多人的商用DC-3型飛機,並把它命名為「貝西號」(Betsy)。
1945年末,他駕著「貝西號」重返中國,開展自己的空運貿易生意。飛機由美國東岸出發,途經加勒比海、南美、大西洋、西非、歐洲、中東、印度,再經「駝峰路線」飛抵昆明,最終抵達上海,歷時二十多天。
1946年初,法尼爾合夥堪茲奧等幾名退役的中航機組人員,在上海開辦澳華出入口貿易公司(Roy Farrell Export-Import Company Ltd.,又稱澳華洋行),從遠東區內經濟最穩定的澳洲,採購及空運貨品到物資奇缺的上海出售。
公司的貿易業務由法尼爾經營,而「飛行英雄」堪茲奧則專責飛行運輸工作。
未幾,澳華洋行取得澳洲當局許可,經營中澳貨物空運,「貝西號」從上海飛抵雪梨後,澳華洋行花了大半個月搜購貨品,大手購入三噸半羊毛織品和衣服,並計劃從中國採購絲綢等名貴土產空運回澳洲出售圖利。
大半個月後,「貝西號」從雪梨起飛,首航返華,途經澳洲達爾文、印尼、菲律賓和香港,最終用了約三十三小時飛抵上海龍華機場,抵達後六小時內便將所有貨物售出。
由於首航盈利可觀,他們馬上多購入一架DC-3飛機,招聘更多機師;另又看準菲律賓有大量富裕華僑,市場具潛力,就在馬尼拉開設分公司,籌辦中菲之間的客運服務。
不久,澳華洋行就在上海、香港、馬尼拉、英國和澳洲等地設立辦事處,它從澳洲空運返華的生蠔可說最受市場歡迎,其他貨品包括泳衣、塑膠帶,甚至相架也客源不絕。
其實,澳華洋行當時並未有立意獨沽一味只經營空運,因法尼爾覺得飛機載貨量少,只是一時權宜,待國際海運回復正常運作後,他們便會轉投海運,空運只留作運輸緊急貨品(如醫療器材和藥物)之用。
1946年,首個從澳洲飛往中國的貨運服務,成就了紮根香港的國泰航空 圖:國泰航空公司網頁
據國泰航空老臣子艾德機長(Captain Charles Eather,1920-2017)稱,澳華洋行闖出佳績後,迅即惹來各方勢力「垂青」,提出入股。但法尼爾深明這就等於將事業拱手讓人,所以不予考慮。
此後,麻煩陸續出現,先有澳華洋行的兩架航機遭上海龍華機場當局扣押,經兩天冗長談判才放行。隨後,其他大小問題此起彼落,澳華要在上海立足,情勢越見艱難。法尼爾見勢色不妙,於是在5月初某夜,召集堪茲奧等夥伴密商,他們在位處上海外灘的華懋飯店(Cathay Hotel,即今日的和平飯店)的澳華洋行辦公室詳談,商討去留對策。
眾人認為留在上海等於困在死胡同,相反,香港既遠離政治風眼,又有更多法律保障,其地理位置更是澳華洋行現有航空網絡的中心點,眾人於是決定遷港續業。
翌日,澳華洋行馬上遣散上海的華人員工,連日低調地將物資送往兩架DC-3飛機上。
5月11日清晨,幾名股東靜悄悄地前往龍華機場,啟動旗下兩架飛機直飛香港;同日傍晚兩機抵達香港啟德機場,眾人進駐半島酒店開設辦公室。此後,澳華洋行正式落戶香港,旗下兩架飛機也在香港註冊,成為英屬香港籍飛機。
國泰航空老臣子艾德機長 圖:chingchic.com
1946年9月,法尼爾及堪茲奧合組一間航空公司,以助澳華洋行的貿易業務。為了要給新公司命名,法尼爾集思廣益,跟幾名美國《時代雜誌》(Time)、《生活》(Life)和《新聞周刊》(Newsweek)的記者在馬尼拉交換意見。他鍾情於近似中文「華夏」之意的古雅名字Cathay,屬意把公司定名為Air Cathay。
但席上一位記者朋友隨即想起當時美國漫畫家Milt Caniff正在報刊連載的漫畫Terry and the Pirates,故事講述一群美國機師在華以DC-3型飛機開辦小型航空公司,穿越大江南北,經歷種種險奇,往後劇情更發展到他們被一群喬裝乘客的中國賊人發難騎劫,演成一宗匪夷所思的空中大劫案。
國泰航空營運之初,其辦公室就設在九龍的半島酒店內 圖:三聯書店提供
事有湊巧,這家虛構的航空公司名字就叫作Air Cathay。聽罷,法尼爾決定只保留Cathay一字,另配上Pacific一字,以寄託他希望日後能飛越太平洋的理想,最終把新公司命名為Cathay Pacific Airways,中文名稱最初為太平洋航空公司,稍後改為國泰太平洋航空公司,最後再正名為國泰航空公司。
當時的國泰規模細小,香港辦事處就只有堪茲奧、一個會計員和一個華籍女秘書,堪茲奧更不時要親自上陣駕駛飛機,只剩下會計和秘書兩人處理大量飛行文件、申請各項批文、發機票貨單,每天還需拿著現金到銀行出納;至於法尼爾就主力經營澳華洋行,並由著名的澳葡富商羅保家族(Lobo)旗下的羅保洋行(Lobo & Co.)擔當代理。
1976年首家亞洲航空公司推出全貨運服務品牌「國泰貨運」 圖:國泰航空公司網頁
國泰主力經營不定期的包機服務,包括由香港往來上海、曼谷、馬尼拉、西貢(即今日的胡志明市)、新加坡、緬甸、印尼和澳洲等地。
其實,國泰早於開業首月已開辦香港至英國的包機服務,首班航機便接載了十七名往倫敦留學的華人學生,單程票價要三千多港元;由於途中需要在多站停留,這趟來回港英的航程就用了約三十天。
戰後的遠東民航業仍屬草創階段,空中之旅絕不優雅舒適,香港及各地機場皆非常簡陋、溼熱蚊多,以國泰旗下的香港 — 曼谷 — 新加坡航線為例,便要由同一組機師不停工作逾三十小時,才能完成一次來回航程。
開業半年後,國泰旗下機隊已擁有五架DC-3飛機,每架可接載二十八名乘客;又因當時中國、越南、緬甸和印尼等地區政局不穩,市場對包機需求大增,國泰在開業之初可說生意滔滔。
1983年首個從香港飛往倫敦的不停站航班 圖:國泰航空公司網頁
《太古之道:太古在華一百五十年》
作者:鍾寶賢
出版社:三聯書店
出版時間:2016年3月
(點擊書封,了解詳情)
(本文圖片來自網絡)
告訴大家一個好消息,橙子君也入駐B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