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發現,近幾年來我們談論國內旅遊城市的變化?回望十年前,那些熱門城市和熱門景區的榜單,有些城市已經默默退去了身影。
尤其是桂林。在多個旅遊網站或者短視頻發布的旅遊城市榜單裡,你可能依稀能見到麗江、廈門等等同為初代網紅城市,然而桂林這座城市,似乎已經漸漸被人遺忘,愈發過氣。
「這年頭還去廣西桂林旅遊的,都是中老年人組團的吧。」年輕人嫌桂林老套又過氣,而不少中老年人,已經在各種營銷黑團的桂林遊裡醒悟過來感嘆「桂林山水假天下」了。
曾經巔峰時期紅到語文教科書和人民幣上都畫著的網紅景點,現如今落寞冷清到這種地步。拿著一手好牌就這樣打爛的桂林,真到這地步了嗎?
一、桂林的過氣,真不賴桂林山水
桂林有多過氣?翻翻關於桂林遊的評論,似乎已經不言而喻了。
曾看到網友在微博吐槽自己多次去桂林都被一路坑著走,就連在桂林說桂林話都會被宰。當麗江實現小團隊,清晰化服務的時候,桂林依舊是各種混團,還停留在二三十年前的組團模式。
底下網友有一句評論實在諷刺——「差點以為這事發生在2009年。」
的確,這些看似會發生在十年前的坑爹旅遊團新聞,桂林幾乎每年都被點名:去年六月,據網友曝光視頻,前往桂林的旅遊團上遭到導遊強制購物,那位女導遊用話筒面對全車的人說:「我不管你們圖我們桂林哪一樣來的,既然你們選擇了這個,現在我們下車,在裡面,一個小時,兩萬塊錢。」
△桂林黑導遊事件網上曝光得太多了/微博截圖
前年,媒體連續曝光了來自遊客「88元桂林3日遊」「99元3日2晚遊桂林」,結果遭遇涉嫌誘導購物。2017年,媒體又爆出新疆遊客參加桂林40元團遭到恐嚇毆打事件。
2016年5000元的桂林天價魚事件,又將桂林的名聲釘在了恥辱板上……不合理低價遊,套路防不勝防,一直以來都是旅客投訴桂林遊的嘈點。
直到今年碰上疫情,桂林受到的衝擊顯然大於平均值。當同類以大自然鄉村田園風光取勝的江西和貴州,乃至臨近的部分湖南縣城都火起來的時候,還在依賴長途遊和跟團遊模式的桂林冷冷清清,早就喪失了旅遊吸引力和客源。
可就算沒有疫情,桂林的過氣也是顯而易見的。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我們談「桂林」色變。我們會下意識聯想到絲巾大媽單反大爺在灕江邊上拍照,舉國聞名坑爹商業街西街,以及被帶進雞血玉騙局的中老年購物團。
但老藝術家依舊為桂林可惜,就像知乎上有網友這麼比喻——「桂林就像一個很美的女演員,但是近年一直沒有一個好的團隊,給她搭配的衣服不適合,給她接的戲都不太好,動不動還爆出幾個負面新聞」。
要說桂林真天生拿一手好牌,那打爛牌的鍋桂林山水可不背。
首先這裡存在觀光模式陳舊的問題,吸引力主要集中在長江以北,年齡層集中在中老年,文旅項目開發還停留在地接服務、導遊進店等等「啃老本」的老牌模式上,對於當下旅遊風向來說顯然過時。
其次桂林每個景點散亂分布,戶外性強,相互的距離比較遠,而地方交通不便也讓旅遊模式過度依賴跟團,而非自由行。
再者桂林的景點基礎設施不免有些浮躁,在桂林市區建了不少仿造西方的橋,襯在山水和周邊建築上顯得不倫不類,而且還建起了不少像徽派建築的仿古建築,真正老桂林該有的舊房子建築很多都被拆掉了,建成千篇一律的商業街。
桂林還存在景點門票貴和圈地收費亂象問題。不少當地人發現自己沿著灕江徒步的一段路一旦火爆了就收費,更別提靖江王府和廣西師範大學了。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方式也無可厚非,但在眼界方面看來,桂林顯得未免有些小家子氣了。
要屬被人詬病最多的,還是桂林遊低價團的捆綁消費亂象,大多數遊客信息不對稱,供方又缺乏回頭客的意識,導遊與遊客的糾紛事件頻發。
95%以上的旅客從全國各地趕到桂林走馬觀花打卡,當地旅遊品牌打造投入不足,更多盯著眼前的利益,而忽略了遊客的滿意度。
△網友票選最坑爹景點,桂林排第三/DT財經截圖
當然小偷多、景區商品溢價等現象,這在國內景區大環境下看來已經非常普遍,桂林並沒有特殊性。只不過跟團遊的質量和監管遲遲掉線,再天生麗質的景色,也經受不住砸招牌的名聲。
二、桂林山水甲天下,現在看來都老套?
不少人會質疑,桂林在國內的高知名度,是否與本身的實力不符?
但老藝術家還是想替桂林喊喊冤,如果你只把桂林當成經典旅遊路線匆匆走完,那就還沒體會到「桂林山水甲天下」這句名頭真正的奧義。
自古以來,中國城市就常把山水作為城市構圖的重要元素。而桂林,就是將山水中國美表現得最為淋漓盡致的一大城市。
要是你仔細觀察,會發現當其他城市講究大開大合,利用建築的高聳奇崛來凸顯城市的線條,讓人有種置身於鋼筋森林般的都市感時,桂林的城市構造是反著來的,圍繞著山水而建,山、水、城渾然一體。為了讓人看得見遠山,本身並不高的桂林三塔都成了城市的制高點。
如今說起廣西,第一印象依舊還是桂林。真正的桂林,遠比我們看到的山水之城更豐富多元。
從時間的維度上看,桂林是一座具有2000多年的歷史文化名城,早在北宋時期,到新中國獨立前,桂林就一直是廣西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的中心。
由於地理位置處在嶺南和中原的交通要道,位於湘桂走廊南端,在古代交通不便的時代,桂林就是中原漢民通往嶺南的唯一陸路。
湘贛文化、廣府文化、少數民族文化以及西洋建築文化等多元文化在此處交流碰撞。與廣西大多城市不同,桂林這座城市的文化混雜的不只是嶺南文化,還帶著濃鬱的水鄉氣質,甚至荊楚氣息。
懂桂林之美的人,會明白桂林的美遠遠不止山水風光,還隱藏了非常多的城市秘境。
要是想領略歷史人文,除了七星公園,郊外堯山腳下的靖江王城是不錯的去處,這是歷時最長、保存最好的明代藩王府城。
要是想走訪未被商業化汙染的傳統古村落,可以去文風鼎盛的江頭洲,去桂北古老的水陸碼頭大圩古鎮。如果你想體驗市井生活,不妨在周末到七星公園北的六合圩,這裡多的是民風古樸的生命力。
在公布的第一批廣西傳統村落名單中,桂林地區就有62條廣西傳統村落,佔到了整個廣西的30%。
從空間的維度上說,桂林稱得上是中國為數不多將南方典型的喀斯特景觀融入城市和山水的城市。要是趕到人少淡季,或者選擇徒步這種方式,才會發現真正的桂林之美,光山水意境就值得細細品味。
相比起江西的仙風道骨,以及貴州的鬼怪之氣,桂林的山水確實是靈動秀氣多一些。它的魅力在於山與水是互相映襯而存在的,山得水而活,水得山而媚,兩者更為靈動合一。
兩江四湖依舊構成了桂林古老的環城水系,要是隨意爬個老寨山、相公山、大面山或者荷包山,很多叫不出來名字的野山頭,也能登頂領略震撼人心的喀斯特山水大片。
正如宋代詩人劉克莊的那句「千峰環野立,一水抱環流」說的,桂林的山水境域獨領風騷。要是說山水甲天下老套,那可能連半分景致都沒體會到。
三、桂林的輝煌,還能回去嗎?
這麼說來,桂林遊如今還能回到輝煌的過去嗎?
事實上,桂林的山水景色非常適合發展自由行和度假型旅遊,然而從傳統觀光遊過渡到度假遊的轉型,並非一蹴而就。
至少有明朗的情況表明,2018年後,桂林交通條件的改善,極大促進了當地自由行的發展,自由行所佔市場的比例明顯上升了。
桂林的變化也被本地人看在眼裡。
桂林城中第三代90后土著蕾蕾雖然遠在廣西南寧工作,但她眼見近幾年桂林的變化:「人行天橋、地下通道都修建得很方便。市中心的一些商業步行街管理也規範了很多,乾淨整潔了許多。像陽朔縣的話,新開了很多適合年輕人審美的輕奢酒店,非常適合度假,我和小姐妹去體驗了,已經成了我們本地人周末度假的好去處。」
對於她來說,桂林這座城市的氣質用「小家碧玉」來形容極為合適,雖然沒有波瀾壯闊的大景觀,但觀賞小山小水就能讓人心曠神怡。
本地人自會有隱藏地圖的玩法,比如周末會自駕到周邊,比如到烏桕灘野炊,那些離市區不遠的小古村落就是隱秘的桂林地圖。
而對於外地人來說,廣西處處是「桂林」,喀斯特山水已經成了廣西最令人驚豔的招牌。
桂林往西有座邊境小城,隸屬百色的縣級市,名為靖西。三千平方公裡的轄區整體地勢呈現一片石灰巖高原,峽谷、瀑布、溶洞,古村落應有盡有……怪不得還被譽為「小桂林」。
某種程度上說,桂林無論是在自然風貌,還是在城市文化上,都在引領著廣西風氣之先。老藝術家曾經聊過廣西南寧,南寧的草根和接地氣,恰恰構成了桂林的反面。
廣西本地人的地圖炮特別有意思——「桂林闊子、柳州棍子、南寧巴子」。「闊子」意思就是擺闊耍派頭,在過去因為桂林人講究名堂,懂得趕時髦,號稱「小上海」。民國時期一雙皮涼鞋套襪子還是桂林人在廣西開創的一大時尚。
除了「闊子」之外,桂林人還有一個「耍仔」的雅號。這詞用來形容桂林人能耍會玩,精通各種玩樂享受。桂林多的是各方面都能「耍」出名堂的大玩家,他們嚮往新奇自由的生活,又帶著些遊戲人生的態度。
桂林人自古以來的派頭講究,以及遊樂人生的態度,讓廣西這一多元狂野的地界,養成了桂林這座城市獨具江南水鄉的精緻古典氣質。
我看到不少曾經到訪過桂林的遊客,雖然會哀其不足和不爭,但終究忘不掉這裡的啤酒魚、米粉、三花酒以及豆腐乳,依舊把桂林看成是一種像白月光那般質樸的山水墨畫。
「桂林也不缺網紅旅遊的玩法,具體怎麼出圈,也要看時運。熱門景點一年三百六十五天,一樣的人山人海,我還沒感受到過氣。」桂林人蕾蕾並不覺得桂林過氣,只是按目前來說,還缺乏網紅出圈的時運。
老藝術家的朋友,南寧人「廣西鍾楚紅」覺得桂林只是不再營銷罷了:「她依舊是網紅鼻祖,是可以對現在的新網紅城市說:『本宮不死,爾等終究是妃』的那種。」
也許,桂林要是真的過氣,最開心的可能是桂林人。到那時候,他們終於能在人潮人海的遊客大隊中,清靜下來喘口氣,安逸享樂過好小日子。
過去的輝煌或許回不去了,但不知道有多少人跟我一樣,期待著桂林再打出漂亮的牌勢,被眾人重新認識,「桂林山水甲天下」的招牌再次煥發新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