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有幸,與共和國一起走進新的時代;我們有幸,與這40年結伴同行;我們有幸,成為中國改革開放的見證者、參與者和受惠者。
40年前的今天,中國共產黨在北京召開十一屆三中全會。「把黨和國家的工作重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實行改革開放」的偉大決策,如春風,似號角,吹開迷霧,喚醒大地。一次次思想解放,一代代接力前行。「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發展才是硬道理」「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就是黨的奮鬥目標」……一句句樸實無華的話語,激蕩起振聾發聵的歷史迴響。
位於祖國東海岸的「海定波寧之港」,一樣欣逢「鷹飛魚躍之時」。一幢
幢高樓拔地而起,一艘艘巨輪鳴笛遠航,一位位遊子報效桑梓,一個個家庭擁抱和美……寧波,踩著新時代的鼓點,連續五屆獲得中國城市最高榮譽——「全國文明城市」稱號。
與共和國相伴跋涉的人們啊,用什麼來紀念改革大潮的引航人,紀念不甘沉浮的弄潮兒,紀念這刻骨銘心的40年?如此有限的文字和圖像,又如何能夠表達13億人在整整40年裡經歷和創造的一切,從物質到精神,從心靈世界到宇宙空間?
天翻地覆,我們擷取一抔土;萬紫千紅,我們摘下一瓣綠。唯願您手上的這輯專刊,能夠化作言志抒懷的一腔心曲,中華奮進復興大合唱裡的一粒音符……
撰文 寧波日報葉向群
---------------------------------------------------------------------------
舊貌新顏
上世紀80年代,寧波輪船碼頭(現寧波美術館位置)。當時寧波人去上海和舟山定海、沈家門、岱山等地均從這裡起航。另外,漁船所需的冰塊和捕獲的零散漁貨,也多在這裡中轉。(水貴仙 攝)
上世紀80年代末,寧波老外灘及輪船碼頭。(潘行正 攝)
寧波老外灘時常被人們與杭州西湖天地、上海新天地相提並論。圖為老外灘酒吧一條街。(應加能 攝)
位於寧波南部商務區的寧波商會國貿中心於2011年1月11日落成,主樓高228米,曾以寧波第一高樓而雄踞甬城高層建築之首。(陳順意2017年9月攝)
1996年,寧波天一廣場開發建設前那片星羅棋布的居民區和老街古巷。
2018年,天一廣場新貌。它是我市首個超大型城市中心商業廣場。(周建平 攝)
位於寧波市三江口江北岸的老外灘,唐代即為中國四大港口之一。1842年《南京條約》後寧波列為五口通商口岸,不久外灘便成為英、法、美三國僑民的居留區域。近代,「寧波幫」也是從這裡出發,縱橫捭闔,「商行天下」。
2005年,投資六億元的寧波老外灘重新開埠,一批中西風格的舊建築被賦予商業經營功能,老外灘集餐飲、購物、演藝、休閒於一體,成為時尚的歷史文化街區。
與老外灘一江之隔的天一廣場,是新世紀寧波打造的第一座中央商務區,地塊總拆遷面積23.56萬平方米。天一廣場是寧波最熱鬧的「城市客廳」。
港城氣象
2016年,吉利汽車生產線。 (水貴仙 攝)
1982年,鎮海港煤碼頭。1978年12月,鎮海港第一個碼頭落成。 (李浙東 攝)
雄偉的杭州灣跨海大橋,夜晚猶如長龍臥波,展露出迷人身姿。
2007年,寧波港北侖港區。寧波舟山港全年貨物吞吐量目前位居世界第一。
2014年9月14日,潛龍社區組織金婚老人乘坐開通不久的地鐵。 (張漢楚 攝)
「從上世紀70年代後期開始,中央、部、省級重大項目紛紛落戶寧波,我市聚集了一批石化、電力和港口建設為代表的大型工業企業。作為一名鎮海人,我近水樓臺先得月,為寧波大工業的發展歷史留下了一大批珍貴的圖片資料。」
——中國攝影家協會會員、鎮海區文化館原館長李浙東
「連接三江六岸,貫通五湖四海。橋,在港城寧波扮演了極為重要的角色。作為上海鐵路局寧波車務段員工,我對橋梁更有一種特殊的感情。」——中國攝影家協會會員許平
「2009年6月26日,寧波軌道交通1號線開工建設,2014年5月30日,1號線一期正式通車;2015年9月26日,2號線投入試運行,3號線、4號線開工……這是寧波人民繼『大港夢』『大橋夢』之後實現的又一個美夢。」
——中國攝影家協會會員 寧波市攝影家協會原副主席張漢楚
遊子情懷
1989年包玉剛夫婦回莊市參加父親銅像落成典禮後,在當年新婚的床前留影(右為時任寧波市市長耿典華)。(李浙東 攝)
1991年4月,邵逸夫先生第三次回故鄉——鎮海莊市邵家。 (李浙東 攝)
2009年10月22日,寧波幫博物館建成開館。香港著名實業家、慈善家李達三先生參觀展覽。李先生祖籍鄞縣。(龔國榮 攝)
1998年11月14日,由香港「明日更好」基金髮起的為內地貧困地區白內障患者免費進行復明手術的「健康快車」開進餘姚,開診儀式在馬渚舉行。(嚴龍 攝)
改革開放進程中,寧波有一塊燙金招牌,特別招人羨慕,那就是「寧波幫」。
1984年8月1日,鄧小平同志發出「把全世界的『寧波幫』都動員起來建設寧波」的號召。一石激起千層浪,大批「寧波幫」人士以各種途徑和方式為家鄉建設牽線搭橋、出資出力。如今漫步寧波街頭,寧波大學、逸夫劇院、東恩中學、親恩老年樂園、愛菊藝校、聞裕順幼兒園、四眼碶小學……隨處可見包玉剛、邵逸夫、王寬誠、沈炳麟、孔愛菊、聞裕順、陳廷驊等海外遊子留下的愛鄉印記。
2004年冬,我應邀隨海曙區政府代表團赴香港,面對面採訪陳紹華、範思舜、孔愛菊、顧國華、吳劍鳴、孫文英、葉泰海等「寧波老鄉」。回來後,代表團成員共同撰寫了《鄉情結——「寧波幫幫海曙」紀實》一書。
14年過去,那次香港之行獲取的許多鮮為人知的細節記憶猶新——
時任泰昌祥輪船(香港)集團主席的顧國華和弟弟顧國和,在家鄉捐資建造了北侖宗瑞醫院、寧波大學宗瑞航海樓、寧波市達敏學校等公益項目。顧國華先生還透露了一個鮮為人知的身份:香港特別行政區首任行政長官董建華的舅舅;
1928年6月出生於寧波月湖旁的香港寶通華行有限公司老闆陳紹華,先後捐款1000多萬元用於寧波廣濟中心小學、海曙區南門醫院、金珊蓮骨科醫院等設施建設。那天採訪結束後,陳先生拄著拐杖執意帶我們來到坐落在維多利亞港灣的一家會所用餐,濃濃鄉情令人難忘;
人們大多知道吳劍鳴外國語學校由「愛鄉楷模」吳劍鳴女士出資建造,其實吳女士還在老家鄞州石碶助建了田莘耕中學。學校為啥取名「田莘耕」?據吳劍鳴披露,是為了紀念她的一位外國同學。這位中文名叫田莘耕的西班牙人,早年與吳劍鳴、李坤夫婦同在一所教會學校念書,後英年早逝;
以「孫文英小學」為家鄉人民所熟知的孫文英女士,28歲時已是7個孩子的母親。當年她一邊養孩子一邊做生意,把小小一爿鋼琴店打造成眾多連鎖店……開拓、務實、誠信、精明的「寧波幫」精神,在這位寧波女子身上顯露無遺。
都市溫度
圖①
2002年9月1日,江波小學併入寧波市翠柏小學。圖為20多個孩子坐在寬敞明亮的教室裡,跟著劉兆雪老師朗誦。(龔國榮 攝)
2010年12月8日,甘肅省隴西縣宏偉鄉的「寧波市民愛心橋」正式通車,在該鄉支教的26歲寧波姑娘嚴意娜終於圓了她的「甘肅造橋夢」。(嚴龍 攝)
2009年6月16日下午,林萍與恰逢8周歲生日的徐潔在上海浦東幸福相擁。這是林萍42天前將自身48%的肝臟捐獻給徐潔後的兩人首次見面。(嚴龍 攝)
什麼是一座城市的溫度?它不僅僅是指創業創新的熱情、多元共存的包容,還應該是「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推己及人;換成現在語言,它指的是城市文明的軟實力。
改革開放40年,四明大地湧現出無數暖心故事:從救助羅南英到萬人助學,從匿名捐款人「順其自然」到無償捐肝者林萍……當時寧波晚報攝影記者龔國榮則用鏡頭記錄下外來務工人員子弟在寧波的求學歷程。
「1996年4月30日,我無意中聽人說起,在寧波勝豐村周家邊,有個來寧波打工的江西人辦了所『學校』,收了十多個『破爛王』的孩子在裡面讀書。」龔國榮穿過長滿野草的小路,終於在鐵路邊找到這所江波小學。這是一間十多平方米的破房子,低矮潮溼,異味刺鼻,牆壁黑乎乎的,唯一的光源來自屋頂一扇小小的天窗。「兩年前,這裡還是養豬的豬圈。」龔國榮含著淚按下相機快門,定格了12個衣衫襤褸孩子的上課場面(圖①)。
破敗的教室、琅琅的書聲、孩子清澈的眼神,在龔國榮腦海裡反覆回放。1996年5月3日,《寧波晚報》在頭版刊登了一組圖片報導《我要讀書——甬城出現一家外來民工自辦學校》。報導激起強烈社會反響,這所沒辦理任何手續,也不具備辦學條件的「非法學校」的命運,更是引起種種猜測。
寧波市政府部門擇善而從,事後出臺多項政策扶持外來務工人員子女學校。隨著新政的實施,越來越多的外來務工人員子女與寧波本地居民的孩子一起,攜手邁進本地最好的學校。
根據寧波市教育局2018年4月公布的統計數據,2017年,全市接收外來務工人員隨遷子女27.32萬人,其中在義務段公辦學校就讀的22.61萬人,公辦學校接納比例達82.76%。
……
贈人玫瑰,手留餘香。20天前,「中國最具幸福感城市」推選活動揭曉,寧波位列十強排行榜第二。這從一個側面,證明了寧波在改革開放進程中的努力和成效。
每一次回望都是為了再次出發。未來已來,寧波定當和更好的自己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