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之年,也是脫貧攻堅決戰決勝之年。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我們對全國人民的莊嚴承諾。我們要立下愚公移山志,咬定目標、苦幹實幹,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確保到2020年所有貧困地區和貧困人口一道邁入全面小康社會。
山東牢記總書記囑託,把脫貧攻堅作為重大政治任務和最大民生工程,堅持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基本方略,奮力譜寫了全面打贏脫貧攻堅戰、小康路上不落一人的精彩華章。
為深入展示全省脫貧攻堅中的生動實踐,從2020年7月中旬起,山東廣播電視臺派出多路記者,深入淄博、菏澤、臨沂、德州、青島等地,在脫貧一線蹲點,用腳步丈量土地,用鏡頭記錄變遷,用思考觸摸時代脈搏,用鮮活語言講述溫暖故事。
10月5日起連續四天,山東廣播電視臺《山東新聞聯播》將推出來自脫貧攻堅一線的系列蹲點報導《幸福的起點》,今天播出第二篇——安莊村的「脫貧密碼」。
安莊村的「脫貧密碼」
↓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發展產業是實現脫貧的根本之策,要因地制宜,把培育產業作為推動脫貧攻堅的根本出路。摸準窮根,找準路子,菏澤市曹縣邵莊鎮安莊村以小油菜產業為突破口,一步一個腳印,日拱一卒,不舍寸功。隨著小油菜產業越做越大,村民們不僅脫了貧,還收穫著綠色的希望。
-1-
經商多年回鄉當村支書
帶村民流轉土地建大棚
在菏澤市曹縣邵莊鎮安莊村,20多名從外地返鄉的村民爭先恐後地報名承包蔬菜大棚,準備種植小油菜。小小油菜,何以吸引這麼多人返鄉呢?
據了解,幾年前的安莊村,村民大多以種糧食為生,人均年收入不足千元,貧困發生率超過18%。村班子軟弱渙散,村集體收入幾乎為零。2015年,常年在外經商的袁正杰回鄉高票當選村支書。倔強的袁正杰扛下了這副擔子,下決心帶著鄉親們拔窮根、摘窮帽。可從哪兒突破呢?他開始多方打聽。得知村裡不少青壯年在北京、上海種油菜,袁正杰琢磨著,為啥不讓大夥在家種菜呢?
看花容易繡花難,別人家的大棚紅紅火火,安莊村的現實卻給袁正杰潑了一盆冷水。摸清底數後,袁正杰認清了兩點:要想建棚,就必須先流轉土地;村民沒錢,那就自己掏。他打算拿出經商多年積蓄的100萬,再貸款100萬,建設大棚。幾番勸說,家人勉強同意,可村民還是不買帳。袁正杰和村兩委成員挨家挨戶做工作,一圈走下來,沒少吃閉門羹。袁正杰還是一遍遍上門,給村民算明白帳,並決定預付土地租金。這下,大夥吃下了定心丸。
為了把地量精確,無論走到哪兒,袁正杰都要帶把捲尺,來來回回已經換了二十幾把。一個月後,袁正杰成功流轉了300多畝地。
-2-
種油菜掙了大錢,村民們坐不住了
袁正杰成功流轉了300多畝地,一邊建棚,一邊動員村民免費承包,但沒人敢攬這個活兒。
村民的顧慮反倒啟發了袁正杰,包棚這事兒還得重點突破,選對人。他首先想到了袁正奇。袁正奇之前在北京種過菜,有經驗,幾年前,因為父母患病和子女上學欠債十幾萬,回家後雖然種了幾畝露地小油菜,但是依然入不敷出,成了貧困戶。
袁正奇狠狠心,承包了10個大棚。趕在春節前,收穫了第一茬小油菜。看到他種油菜掙了大錢,村民們坐不住了。
在袁正奇大棚裡打工的邢洪展有點著急了,「我看他挎了個提包,鼓鼓的一提包都是一百的。心裡就琢磨了,我不跟他打工了,(一天)一百兩百也不幹了,來家種菜。」
早幾年,邢洪展也是欠下了一屁股債。現在種菜技術越來越熟練,時機也到了,他找到村支書袁正杰。恰好這時,鎮裡為推廣蔬菜種植,利用扶貧資金建設扶貧大棚。袁正杰幫著邢洪展申請了倆,三萬一個的棚,租金兩千就拿下了。
前不久,邢洪展的小兒子從外地打工回來,爺倆準備再建兩個棚。
-3-
小油菜越來越紅火
省外農民也來打工
兩年的時間,安莊村1900多畝地全部流轉,陸陸續續建起了720個大棚。村黨支部還領辦了合作社,給大夥統一供應種子、化肥等農資。而就在全村人卯足了勁兒,準備大幹一場的時候,油菜產業卻遭遇了滑鐵盧。
原來,當地的小油菜主要銷往周邊200公裡範圍的市場。隨著種植面積和產量增加五六倍,市場趨於飽和。而市場出路的問題,袁正杰早已在盤算。這次事件後,他專門跑到壽光、蘭陵等地取經,並決心向南方拓展市場。但是小油菜不能長距離運輸,必須進行冷鮮處理,袁正杰找到幾個蔬菜經紀人,合夥建起了冷庫。
2018年初,山東臺採制的一篇報導在央視播出。安莊村的小油菜一下子火了,迅速打開了市場。市場的火爆再次點燃了村民種植油菜的熱情。小油菜越來越紅火,連周邊河南的不少農民也跑來這裡打工。
-4-
建蔬菜精加工車間
蔬菜遠銷廣東香港
2018年底,安莊村90戶貧困戶170人全部脫貧,人均年收入達到15000元,村集體收入突破30萬元。村民邢洪展表示,「我感覺比早幾年年輕了十幾歲,心裡幹得很帶勁。」
在安莊村輻射帶動下,從2015年到現在,短短5年時間,邵莊鎮的蔬菜種植面積從300多畝發展到3萬多畝,蔬菜大棚從無到有,發展到9000多個,年經濟效益超過3億元,帶動貧困人口就業1200多人,月收入2000元左右。
今年7月份,邵莊鎮利用扶貧資金建設了首個蔬菜精加工車間,加工的蔬菜主要銷往廣東和香港。
對袁正杰來說,種油菜只是帶領群眾奔小康的第一步。眼下,他正打算發展育苗和精加工,打造一條完整的蔬菜產業鏈。袁正杰將繼續守望著這個綠色的村莊,在希望的田野上,收穫更加美好的未來。
蹲點採訪札記:在這片希望的田野上,有一股向上的力量
一個省扶貧工作重點村脫貧需要幾年的時間?菏澤市曹縣邵莊鎮安莊村給出了自己的回答:三年。2018年,安莊村90戶170個貧困人口全部脫貧。三年間,人均年收入從不足千元增加到一萬五千元。這麼短的時間,這個魯西南的小村莊是如何做到的呢?帶著這樣的疑問,我來到了安莊村。
初見:更深的疑惑
從濟南開車到安莊村需要四個半小時,如果繼續往前開就到河南了。這個地方是真的偏僻。第一次見到安莊村,我是失望的,這比我看過的一般農村環境還要差一些,只不過村子周邊的土地上種植的不是莊稼,而是扎滿了日光棚,棚裡種著小油菜。不太寬敞的柏油路上,大大小小的貨車不停地穿過。看到此情此景,我只能蹦出兩個字:「就這」?單憑種小小的油菜,全村就能如此迅速脫貧嗎?這究竟是一場誤打誤撞的脫貧,還是一場深思熟慮的脫貧呢?我對安莊村脫貧路的好奇心越來越重了。
相識:一個執拗的村支書
當我跟袁正杰聊完之後,心裡有了答案。袁正杰是安莊村的村黨支部書記,也是小油菜產業的帶頭人。2015年,常年在外經商的袁正杰回鄉後不顧家人的反對,高票當選為村支書。袁正杰告訴我,選擇油菜產業不是誤打誤撞,而是心裡盤算過的。投資少,效益高,技術要求還低,很適合推廣種植。但是當他把種油菜的想法告訴村民的時候,他卻碰了一鼻子灰,大夥不看好小油菜產業,更不願意流轉土地。
俗話說,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人的思想往往受制於所處的環境,這也是一些地方久困於貧的原因。說服村民轉變思想,不容易。為此,袁正杰和村兩委成員挨家挨戶做工作,自掏腰包先付給村民土地流轉費,建好大棚免費讓人來種。那段時間,他豁出去了,只要村民答應流轉土地,能把棚建起來種上菜,他怎麼樣都行。袁正杰告訴我,「只要想幹就沒有幹不成的事。啥事先幹起來再說,幹起來就有辦法」。憑藉著這股執拗的勁兒,村裡的土地最終順利流轉。
相熟:這裡有一股向上的力量
三個月的時間裡,每隔一周,我都會去一趟安莊村。小油菜一月一茬,實行錯峰種植,每次到地裡,都是一片繁忙的景象。
在跟村民聊天的過程中,我感觸最深的是,他們滿是幹勁,對未來充滿了希望。其中,印象最深的是一位70多歲的貧困戶,他叫邢洪展,早些年因為大兒子生病和妻子生病,欠了80萬的債,但是他並沒有被壓垮,而是更加努力掙錢還債。邢大爺承包了四個扶貧大棚,他非常驕傲地告訴我,「2018年報名脫貧的時候,我第一個報了名。這四個棚,一年收入十幾萬不成問題,我不能再讓國家幫助了,靠自己還能行。」村民從油菜產業中獲得實實在在的幸福感和滿足感。
從大棚種植,到打冷運輸,再到蔬菜加工,小油菜產業鏈上的每個人都在努力奮鬥。當你問他們一個月能掙多少錢時,割菜的阿姨會咧嘴笑著告訴你:「可不孬,一個月玩著掙三千塊錢。」但當你說要採訪她一下時,她卻說,「可不中,耽誤給人家幹活。」這幾年隨著小油菜種植規模的擴大,本地勞動力已經遠遠不夠,割菜的一半以上的都是河南的村民。
深挖:安莊村的「脫貧密碼」
一圈走下來,我切實感受到了油菜產業是帶領村民脫貧致富的好產業。安莊村的「脫貧密碼」離不開「敢想」「敢幹」四個字。但是怎樣用電視語言把安莊村的故事呈現出來,讓觀眾也能產生共鳴呢?
眼下,安莊村的發展已經進入正軌,貧困戶也全部脫貧,沒有發現什麼矛盾衝突。發展產業遇到的困難都集中在五年前油菜產業剛剛起步的時候。思來想去,要想了解安莊村的產業扶貧,就必須要把時間撥回到五年前,讓觀眾從頭開始見證一個產業給鄉村帶來的生機。
既然是要講產業發展之路,那就要弄清楚每一步是怎麼走的,一步都不能略過。任何事物的發展都不可能是一帆風順的,一定要心存疑問。當一個不善言辭的採訪對象跟你回憶過去的時候,過去的苦難,他大多會輕描淡寫,一筆帶過。這個時候就需要不停地追問,多問幾個為什麼,多點質疑。起初,自己也犯了很多「想當然」的錯誤,比如說村黨支部書記袁正杰一直強調流轉土地的時候有多困難,但我卻連為什麼流轉土地都沒有問清楚,他的一句「有規模才有效益」就說服了我。如果我是村民的視角,想必就說服不了我了,規模效益跟我有什麼關係。因此,記者採訪的時候,就把自己當作一張白紙,啥都不懂,不停追問。就這樣,我們才能一步步了解他如何選定產業、家人是否支持、村民是否樂意、市場是否樂觀等等一系列故事,這樣才能讓人物更鮮活,讓報導更生動。
這次蹲點報導與我而言,是一個抽絲剝繭的過程。每當我以為這已經是事情的全貌時,再多追問一句,就會出現更驚喜的答案。在稿件反覆修改的過程中,中心領導和同事們提出的修改意見,讓我受益匪淺,新聞報導不是要面面俱到,而是要刪繁就簡,主線清晰。
這篇報導中呈現了安莊村油菜產業從無到有的艱辛,也展現出現在村民們滿滿的幸福感。而我也在這次採訪過程中也從他們的身上汲取到了向上的力量,幸福都是奮鬥出來的,只要肯付出,一切皆有可能。
閃電新聞記者 陳琛 姚曉慧 楊潤松 菏澤臺 鄭國建 邱冰
編輯:王春令
審校:侯峰峰
往期報導
「蚯蚓書記」劉昌法丨脫貧攻堅一線系列蹲點報導《幸福的起點》
▼
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