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一段關於江西南昌「山寨長城」的視頻走紅網絡,引發熱議。所謂「山寨長城」實為南昌溪霞怪石嶺生態公園景區觀光長廊景點。據景區負責人介紹,長廊全長4.83公裡,建設耗時五六年之久,花費1億元以上。「當時是因為隔壁一個景區發生火災把林子燒沒了,所以就想建一個防火隔離帶,把長廊和長城相結合。」(據《北京青年報》)
山寨景觀、耗資億元,這兩個詞聯繫到一起,讓很多人覺得當地「斥巨資、造假貨」。聯想到此前媒體曾經報導一些地區大肆建設「小鎮天安門」「中學祈年殿」等勞民傷財的山寨建築,一時間,指責南昌相關部門缺乏原創精神、急功近利,甚至嚴重破壞自然景觀等聲音洶湧而來。
不可否認,肆意仿建、山寨成風,是當前很多地區,尤其是偏遠地區為發展旅遊、吸引客源或體現城市建設「高大上」、有文化內涵所走的「捷徑」。山寨與原創是此消彼長的對立關係,山寨貨不僅無法體現地方特色,更會壓縮原創的空間,帶來「劣幣驅逐良幣」的現象。因此,山寨建築、山寨景區被公眾詬病已久,也被認為是很多城市和地區「短視發展」的例證。
然而,「山寨長城」的建造初衷並非單純引人眼球,而是為了起到防火隔離帶的作用。如果最早的聲音是「斥資億元建造防火隔離帶」,那麼南昌會不會被贊為保護生態、防禦山火的典型?既能有效阻止森林大火的蔓延,又兼具旅遊價值,「對當地的餐飲、旅遊行業形成不錯的帶動效果」,這遠比建造一堵功能單一的防火牆更有意義。至於公眾關心的破壞生態問題,景區也明確回應,項目開工前做過申報、手續齊全,建造期間也未動用任何大型機械,石料通過騾隊送達山頂,並採取人工修葺,並沒有破壞當地生態。
凡事不能「一棍子打死」,而要就事論事,對「山寨長城」不必過於敏感。何況從另一個角度來看,把防護工程發展為旅遊景點,何嘗不是一種創新?
更多資訊或合作歡迎關注中國經濟網官方微信(名稱:中國經濟網,id:ourcecn)
來源:今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