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多年前剛去杭州打工時候在小公司裡同事間互相介紹時候認識了一位縉雲的同事,他提到的是縉雲仙都。但因為我對浙江在那時是陌生的,完全不知道縉雲在哪裡!
後來因為工作經常需要去浙江縣城去跑市場,幾乎每個月都能去下面縣城跑一圈,所以縉雲我是去過兩三次的。
因為之前聽同事說過縉雲仙都風景非常好,很多電影都在那裡取景,便在心裡有了提前的準備希望遇見不一樣的「仙都」縉雲。
縉雲山路農田密布
第一次出差縉雲那天是早上十點多進入縉雲的,見兩邊山勢不似四川那樣的高聳,但非常奇秀,很有通透的構圖畫面。正好交通車行駛中慢速下來,司機遠遠看見路邊景區裡的人群後有經驗說道「是在拍電影!」只見路邊人群裡有攝像機還有古裝的人站在前方。這應該是拍電影了,也是我第一次較近距離看見拍電影的團隊了。
縉雲石頭房子非常有特色
同時也見到河水非常碧綠碧綠養眼的模樣闖入我的眼帘。而「養眼」是經年之後我腦補的用詞,這便是我對縉雲最首先的好印象的來源了!
浙江西北的冬天小雨是經常的下,人在畫中,畫中人心裡
當年在縉雲壺鎮待了一個中午後又上了交通車到了縉雲縣城好溪東岸的客運中心已經是下午四點多了,那時的縉雲客運中心是簡單的,離開客運中心站在外面基本是空蕩蕩的街道沒有什麼人流,站在公交站下等了好一陣,都沒有等來公交車。正好見到迎面走來一位中年人便上前去問路,他的建議是不用等車還快些就能到縣城老街的,只要走下」好溪「走過河面上的棧橋就能很快到縣城老街了。
這棧橋後來我也沒能知曉叫什麼名字,
我見這位中年本地人誠懇又和善便依照他指向的方向走下好溪河堤並走在這棧橋上,有種飄忽在河水上面的感覺讓我十分驚喜!如同我進入從前在影視片見過的畫面裡一樣,可以走在溪水緩緩沒有驚濤駭浪的江面棧橋石板上這讓我有出神出去的感覺很不真實。
上到」好溪「對岸的河堤便到了這裡的一條老街,兩邊店鋪都不算闊達,卻基本都是木板門面的多,街道也不寬。但人員熙熙融融還是很熱鬧,行至很遠後見一群放學的小學生孩子們圍著一位老者的小推車攤子嘰嘰喳喳說著話。以我的直覺這必然是好吃的攤販了,便探過去問是什麼,老人回道是燒餅,我見小推車上有一個木桶圍住外圍的烤餅桶,裡面爐壁上已經貼著幾張麥餅正在烤制,而爐底是通紅疊在一起的幾塊小木炭。
浙江江西北山區的冬天小雨是經常的下,看著這爐中旺火和肉餅上油花
而老人還在一旁急急忙忙在包餡擀著面胚,我也隨大流要了一張燒餅。
好一陣等待,拿到手上感覺非常燙,餅身早就有油花溢出,肥肉被高溫烘烤後滲透出的油脂自如又洋溢著進入澱粉顆粒中並與之結合產生了焦糖化以及美拉德反應,就是人們往往覺得燒餅出油後比包子更香的原因。
縉雲燒餅
又好在是冬天並有小雨的傍晚讓我遇見燙手的縉雲燒餅很快就能咬上一口卻不覺得燙嘴了,因為已經是晚餐時間又餓的緣故就很快被我咬光,幾乎沒有記住那時的味道,但感覺是美味。因為還有事情要去辦就一路向前走,沒有機會回頭再去這老人的餅攤推車前再看看了。
這就是我無意中第一次吃到的縉雲燒餅的故事。
這時的縉雲燒餅還不是特別有名氣,僅僅在一些老饕好吃嘴之間流傳著。當後來聽說杭州學軍中學邊上的「胖子燒餅」成為小生意小手藝致富榜樣後,在浙江」縉雲燒餅「可就特別火了。
這胖子燒餅的老闆當年還年輕那回在山窮水盡時通過接手老鄉二手的烤餅桶開始做」縉雲燒餅「小推車小生意到買房,嫁女兒陪嫁寶馬,兒子結婚是奧迪,這樣的勵志致富故事真把縉雲燒餅給烘烤得更有名氣更香了!
杭州胖子燒餅——就是縉雲人開的燒餅店
後來還有縉雲人在高速服務區開20家縉雲燒餅連鎖店能做到一年有800萬的收入。乖乖!還真是小小燒餅有大乾坤啊!
縉雲燒餅現在在浙江很多小市鎮都有小店開著,讓喜好這口美味的人們不時可以很方便的買來犒勞下自己的胃口。
縉雲燒餅和浙江其他縣市的烤餅、麥餅(永康肉麥餅就是烙餅類的)均有一些差別,這也是浙江人各美其美的表現。都想做成與眾不同的特質,這樣才能有讓消費者過目不忘的辨識度。
縉雲燒餅是用九頭芥菜做成的黴乾菜和豬前腿肉做餡,而黴乾菜和前腿肉4:6為合適。其他地方的烤餅有些是乾菜過多,沒有肉的感覺,有的是不發麵要擀得很薄,又沒有飽腹感。縉雲燒餅是半發麵包餡烤制的,在烤制過程中進行快速的發酵又不會產生過多的酸味,麵皮厚實比其他區域的烤餅要更有飽腹感,肉餡更充實。
縉雲燒餅的黴乾菜在高溫下被肥、瘦肉油脂滲透後產生脂溶性的融合,把肥肉油脂、瘦肉蛋白質的新鮮口味和黴乾菜的陳舊感很巧妙的結合在一起,不會油膩但很恰當的給黴乾菜補充了油潤感。所以是晚飯前墊肚子特別好的選擇。也是要趕時間又需要充飢者的首選。
後來看見網上說縉雲燒餅有軒轅黃帝的概念,這就讓我不以為然了!
去過新疆的人一定有感觸,縉雲燒餅或者浙江其他類似的烤餅以及安徽皖南的烤餅就是把新疆的饢坑給縮小化和移動化了!新疆的饢坑一般是建在店鋪或自己家裡院子裡的,而且是土磚砌的,貼餅的方式卻是一模一樣!比如新疆的烤包子。
縉雲燒餅烤餅桶
新疆烤饢饢坑明顯大不少
烤餅其實就是胡餅的變身,一定是在中國歷史演進各民族飲食文化互相學習過程中被帶到江南一帶的,有去過安徽徽商發源地歙縣的人就能明白縉雲燒餅這樣的做餅方法不是縉雲獨有的。更有可能是被安徽徽商們肩挑背扛帶到浙江、江蘇一帶的,畢竟這以前可是叫作「胡餅」的食物,安徽更靠近河南一帶的北方,而徽商也很早就進入浙江一帶經商了。
我去過歙縣後見當地烤餅店盛行均比浙江更興盛店鋪更具規模,就想到這樣的烤餅極有可能是從皖南傳入浙江的。
唐代白居易有詩:胡麻餅樣學京都,面脆油香新出爐。
這裡已經提到面脆油香還要新出爐才最美味這就是現在縉雲燒餅的最大特點了!
烘烤的餅必須有充足富餘的燃料,同時還要有出遠門的需要。而中國中原及江南都是安土重遷的文化傳統,同時中國漢地早早發明了節省能源的煮和蒸的技法,一般不會故意去浪費燃料去烤麵餅來吃的,倒是徽商有出遠門行商的傳統便有出門帶著這樣冷了也能吃還不容易壞的燒餅出門的邏輯。
而西域是絲綢之路經商之通道便有出遠門攜帶乾糧的需要,又因西域常年乾旱,人們吃烤餅、燒餅這樣的乾糧完全是能適應的。中國內地倒是把這烤餅、燒餅當成零食來慰藉口味的需求。
北方立式的烤爐,人直著腰就能貼餅和取餅,也是很方便的
北魏的《齊民要術》有云:便著胡餅爐中,令熟。勿令反覆。餅肥美,可經久。幾乎把縉雲燒餅的做法和特點都說清楚了,加上胡餅傳入中原大地前中國古人是習慣於水煮和蒸的方法處理麵食的,胡餅傳入中原境內之後,就變成了對餅類食品的專有名詞。這說明縉雲燒餅一定和軒轅黃帝沒有關係的。
畢竟縉雲燒餅好名氣也不需要太糾結縉雲燒餅是怎麼發明的!所謂「英雄不問出處」!何必糾結於和軒轅黃帝有沒有關係呢?
而縉雲不算是工業大縣,一早是就有風景秀麗的美名了,現在縉雲燒餅也名聲鵲起更是特別讓人欣慰的。但對於借軒轅黃帝名號我想很多人都有不同意見的,首先不符合歷史脈絡的。私下卻以為現在通過縉雲燒餅致富的榜樣這麼多這本身就是巨大的宣傳高標,不必找高不可攀的名人去做嫁妝。這可是有前車之鑑的,比如土家公婆餅。
更何況在口味上已經得到浙江本省以及外省很多人的認可!當下縉雲主管部門和有創新力的企業應該考慮將縉雲燒餅企業化、品牌化,浙江嘉興有《五芳齋》粽子季節更明顯,但仍能做成連鎖的模式,想縉雲燒餅發展成規模化小吃店及連鎖企業應該更有先天優勢的。
對於黴乾菜可以統一向農戶下訂單生產統一配送,在豬肉上面還可以統一採購甚至深入農戶養殖環節。
完全可以借鑑肯德基經營模式去設定縉雲燒餅新的發展方向,不能僅僅停留於飽腹感上,應該考慮加上社交聊天、休閒小憩要素,將堂食環境提升脫離目前小攤小販模式。專門吸引白領階層,向他們提供更舒適輕鬆的環境,讓隨手拿著就能吃變成坐下來小憩堂食增加連帶銷售的機會。
同時增加商品品種,把主食澱粉類型商品控制在較低比例,提供水果、蔬菜沙拉類型,增加黴乾菜燜肉等大肉肉給人更強烈滿足感(這道菜在家庭中往往做不出來特別好的口味),增加軟飲料品種。廣州一帶有家《大家樂》港式茶餐廳模式可以借鑑,它休閒、主食品種都能滿足消費者的選擇。
大家樂港式茶餐廳
就目前我個人觀察能在外地大城市超市冷櫃裡看見《知味觀》的乾菜餅,但沒有看見縉雲燒餅的冷鏈供應,這是非常遺憾的。縉雲燒餅對於我個人來說如果有冷鏈配送是樂意購買的,使用家用的烤箱烤制如果能達到一定口感就很知足了。畢竟自己嘗試去做縉雲燒餅是很難掌握技術要領的,更何況全國各省不是都有浙江黴乾菜賣的。
五芳齋連鎖店
希望縉雲燒餅能早點實現產業化、連鎖化,同時為消費者提供更多的美食體驗,也能把縉雲的農產品在店裡連帶銷售,完全可以藉助店內下單網上配送的模式去經營縉雲優質的農產品。期待這樣的縉雲燒餅能早點在全國很多城市都能吃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