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環球YOLO精英 立佳
編輯 | 子木
杜拜酋長謝赫·穆罕默德之妻哈雅王妃帶著一雙兒女出逃英國,尋求政治庇護,哈雅表示「若不離開丈夫,恐有生命之憂,但在杜拜無任何執法機構敢反抗酋長的權威」;杜拜酋長阿勒馬克圖姆則反控妻子失節叛國,並透過當地高等法院起訴哈雅,企圖奪回子女。
這件事引發了阿聯政壇的滔天巨浪,畢竟兩人自2004年成婚以來,便一直是媒體筆下的神仙眷侶,哈雅王妃更是杜拜著名的女權代表。
此事之後,不斷有媒體陸續披露中東國家王室女性的生存現狀,王室雖然會適時開放王妃與公主參與公共事務,但她們只是政治正確的樣板,過問不了真正的家國大事。畢竟在中東王室中,父親和兄長或是丈夫的開明程度將大為影響女眷的生命軌跡。
與其他中東王室的女性相比,約旦王后拉尼婭顯然是幸運的,她在阿拉伯世界極具影響力,曾獲得「最激勵人心領袖」的封號,也曾在「全球最美麗的王室成員」調查中,被視為當今世上最美的王妃,僅次於摩納哥格蕾絲·凱莉王妃。西方媒體一度將她與傑奎琳·甘迺迪、黛安娜相提並論,成了專欄作家、時尚雜誌爭相報導的人物。
拉尼婭嫁入約旦王室後,一直不停歇地參與各種社會公益活動。她關心女性權力、難民等問題,深受國內外民眾愛戴和喜愛,被稱為「阿拉伯世界的黛安娜」。她以個人名義成立了約旦拉尼婭王后基金會,致力於幫助婦女工作和創辦企業;此外,她還成立了一個援助受虐待兒童的機構,並充當兒童權利的辯護人。
可以說,讓她引以為傲的並不是顏值,而是自己難民翻身和改善國家經濟所使出的無窮智慧。
拉尼婭·亞辛1970年出生科威特,父母都是巴勒斯坦人,上世紀60年代初期,他們離開了約旦河西岸的老家來到科威特。父親是一名兒科醫生,所以家境還不錯,家裡的三個孩子很早就接受西方教育,拉尼婭的小學就讀於科威特的英語新學校,中學是在科威特的美國學校讀的,隨後前往埃及開羅的美國大學攻讀工商管理學位。
1991年,海灣戰爭爆發後,300萬巴勒斯坦人遭到驅逐,拉尼婭一家人再次淪為難民,被迫遷往約旦。在開羅求學尚未畢業的拉尼婭,跟隨全家從科威特搬到了約旦。後來她在朋友的幫助下,得以繼續在開羅的美國大學完成學業,並取得了工商管理學位,後來才回到約旦與家人團聚。
拉尼婭會講流利的英語和阿拉伯語,同時還懂法語,回到約旦後,拉尼婭憑藉著良好的教育背景順利找到了不錯的工作,在第一花旗銀行做信息技術員,後來跳槽進入蘋果公司,這時的拉尼婭已經變身為一位相當優秀的高級白領了。
年輕的女孩子都喜歡幻想。拉尼婭的夢想雖然很多,但從未想過會成為一國之後。一場偶然的晚宴,徹底改變了她的人生軌跡。
晚宴上,拉尼婭結識了牛津大學的高材生阿卜杜拉。當時,她並不知道面前的這個小夥子正是約旦王子。拉尼婭被阿卜杜拉的學識和風度深深地吸引了,而阿卜杜拉也嘆服於這位漂亮女孩的智慧和幽默,兩人迅速陷入愛河。
六個月後,郎才女貌的二人就向世界宣布了訂婚的消息。老國王海珊非常開明,他並不嫌棄拉尼婭是巴勒斯坦難民出身,反而很看好這位準兒媳,還很欣賞她的學識和才幹。
1993年6月10日,23歲的拉尼婭和31歲的阿卜杜拉王子,手牽手走上了紅地毯。對此,拉尼婭表示:「小的時候,我從來沒有幻想過能嫁給一位王子,但我一直希望能找到一個仁慈的男人,他能滿足我對一個丈夫和父親的願望。」
婚後兩人感情依然十分好,阿卜杜拉比拉尼亞大8歲,兩人育有四個兒女,海珊王子、伊曼公主、薩爾瑪公主和哈西姆王子,都由拉尼婭親自教育,為了培養他們的謙虛和低調精神,她從不讓孩子們以王子和公主自居,就連未來繼承王位的長子海珊,在兒時都不知道自己的「王儲命運」。
約旦是二元制君主立憲制國家,權力掌握掌握在頭頂先知「聖裔」光環的哈希姆家族王室手中。約旦地處風雲多變、動蕩不安的中東地區,石油資源不豐富,經濟也較為落後,與它為鄰的有敘利亞、伊拉克、沙烏地阿拉伯以及阿拉伯世界的敵人以色列,處在各種矛盾和勢力鬥爭的夾縫之中。許多政治力量在這裡逐鹿:美國、蘇聯、英國、以色列、各個阿拉伯國家以及約旦國內數量眾多的巴勒斯坦移民。
在中東複雜動蕩的國際環境下,約旦這個僅有8.9萬平方公裡的小國能夠獨善其身,不參與周邊國家的衝突、紛爭,在穩定中求發展,直至今天已經成為中東地區最為穩定的國家之一。這與約旦老國王海珊一貫堅持的穩定、開放政策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老國王侯賽連番遭遇暗殺,他考慮到自己一旦身遭不測,當時還年幼的長子阿卜杜拉無法擔負起執掌國務的重任,於是他改立自己最小的弟弟哈桑為王儲。
阿卜杜拉4歲時就被送往英國的寄宿學校,其後進入英國的桑赫斯特皇家軍事學院學習,並先後就讀於英國著名的牛津大學和美國的喬治敦大學。還曾經在約旦裝甲部隊和空軍服役,並於1994年被任命為約旦特種部隊司令。
1997年,他被提升為約旦武裝部隊中最精銳的特種部隊司令,肩負起保證王室和國家安全的雙重使命。
1999年1月,病情嚴重的海珊國王宣布解除哈桑的王儲地位,再度任命阿卜杜拉為王儲。同年2月7日,阿卜杜拉二世登基為王,29歲的拉尼婭成為了當時世界上最年輕的王后,這是她此前從未想到的。當天她佩戴了一頂來自卡地亞的鑽石王冠,它最早屬於阿麗亞王后,後來傳給了唯一的女兒哈雅公主,等到拉尼婭加冕王后這天,從哈雅那裡借來了王冠。
作為阿拉伯國家的王后,尤其是聖裔家族皇室的王后,拉尼婭並沒有傳統阿拉伯女人的狀態,而是作為一個旗幟式的人物活躍在世界的舞臺上。致力於解決國家的貧窮和婦女問題,她通過約旦河基金會幫助偏遠地區的農村婦女建立手工業合作社,增加收入,改善生活,逐漸擺脫貧困。
多年來,拉尼婭致力於推動約旦教育、醫療、女性權利和慈善事業的發展,並在這些方面獲得了全球性聲譽。拉尼婭認為,「我是一個徹頭徹尾的阿拉伯人。但我也會講英語,這表明我也是屬於這個世界的。我覺得我代表著阿拉伯世界的大部分女性。我們有著共同的希望與幻想,也要面對共同的挑戰與爭議。」
拉尼婭也因此被稱為「阿拉伯世界的黛安娜」,多年來,拉尼婭王后為了維護婦女兒童權益,八方奔走,積極投身於公益事業。對外,她象徵著新一代阿拉伯女性的美麗大方得體和開放;對內則表現出一直為阿拉伯國家婦女兒童和殘疾人士的權益做鬥爭,為她們正確更多就業機會和融入社會做出了表率作用。
拉尼婭向一貫被視為禁忌的穆斯林習俗發出挑戰,在約旦,如果未婚女子失去「貞潔」,這是家庭的奇恥大辱,父兄會將她殺死以保存家族名聲。拉尼婭非常痛恨這種現象,多次強烈要求國會以法律形式認定這種虐待婦女的行為屬於嚴重犯罪。
面對極端組織ISIS的兇殘,約旦國王王后夫婦二人也是相當的強硬。在得知約旦飛行員卡薩斯貝被極端武裝處死後,國王阿卜杜拉二世提前結束訪美行程,駕駛F16戰機「御駕親徵」,參加了約旦空軍對極端武裝的報復空襲,絕對是世界上身手最厲害的國王。而拉尼婭王后則公開號召穆斯林站出來,「給予極端分子無情的打擊」。
西方人對阿拉伯世界的婦女心存偏見,認為她們「非常保守、沒受過什麼教育」。拉尼婭對此大抱不平。在她眼裡,「阿拉伯世界不乏光彩照人、幹練開放的女性」。此言正是她自身的真實寫照。
拉尼婭說,王后這個耀眼的位置在她看來更多的是一種責任和工作:「我知道王后這一頭銜比其他任何工作都更有吸引力,也知道人們都被它迷惑,但對於我來說,它只是一項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