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來到蒙娜(Munnar)之前,我並不知道印度南部有這樣美好的地方。從科欽下飛機,先在文巴納湖的船屋上住了一個晚上,然後坐車到了蒙娜。
印度幾乎沒有高速公路,大部分都是普通公路,和中國鄉間公路一樣狹窄,汽車過村莊時我總害怕會撞上房子。但司機好像很老練,總能夠化險為夷,一路穿過小鎮、稻田、香蕉園、橡膠園,然後進入盤山公路。
在汽車的搖晃中我昏昏睡去,不知道過了多長時間,汽車戛然停下。睜眼茫然四望,發現四周已經是一望無際、高低起伏的綠色茶園。眼前一座雅致的賓館,這是我們的住宿地Chandy Windy Woods。
查了百度和Wikipedia,給自己普及了一下知識:蒙娜是印度南部喀拉拉幫的一座山城,海拔約1600米,最高峰 Anamudi 2,695米,是南印度最高山峰。Munnar在當地語中是三條河流匯合的地方,一聽就覺得好美的感覺。
18世紀,印度成為英國殖民地。南印度夏天熱死人,英國人怕熱,找到這個地方避暑,把蒙娜打造成了避暑勝地。在此之前,這座山只有野生動物和本地居民遊蕩其間,後來形成了一個小鎮,小鎮的名字就叫Munnar。
英國人喜歡喝茶,不僅喜歡在印度喝,還要把茶葉運回英國。茶葉貿易是16-19世紀中西方之間最大的貿易產品。剛開始,所有的茶都來自中國,運輸道路遠,而且白花花的銀子流到中國,英國佬心裡也不甘心。
在發現蒙娜這個地方後,英國人覺得這裡的氣候很適合種茶。儘管在熱帶,但山高水長,氣候溼潤、溫度宜人、陽光雨露充足。英國人發動當地人種茶,把森林一片片砍倒,野生動物一批批趕走,人口居住越來越多,很快這裡就成了世界著名的茶園之一。後來英國人被印度人趕走了,但種茶依然是這裡的主要產業,同時作為度假勝地,一直熱鬧到今天。
這裡最美的景致據說是霧籠茶園、雲飄山谷、遠山淡嵐、細雨飄樹,但這個時候是旱季,以上詩意的朦朧景色我都沒有看到。不過,早上起來散步,看到陽光透過桉樹林像金線一樣一縷縷照下,看到藍天如洗、青山如碧,看到茶園翠綠、林木挺拔,還有農家升起的炊煙、遠處傳來的狗吠,足以讓我感覺仿佛置身世外桃源了。
在蒙娜山區開車轉悠,第一個讓我想到的地方是中國杭州龍井山,也是起伏的茶園,村莊和度假酒店點綴其間,沿街都是賣茶的小販。一樣的景致,不同的文化。那邊是打著雨傘嬌滴滴的江南女子,這邊是穿著紗麗匆忙謀生的印度婦女。
第二個讓我想到的是中國廬山,廬山成為中國著名的避暑勝地,也拜英國人和其他國家的人所賜。他們在廬山造了一棟棟現在還銘刻著歷史和記憶的別墅,把廬山從一座景色優美的文化名山,變成了一座以避暑度假為特色的山頂小鎮。這個小鎮在中國現代歷史中起到了重大作用(毛澤東和蔣介石都曾把廬山作為自己的活動中心)。
蒙娜的山間,也散落著當初英國人建造的各種別墅和度假村,現在當然都已歸屬印度人,小鎮的特色也完全印度化了。但作為度假勝地,英國人還是喜歡來這裡看看,帶著懷舊的憂傷和心理上的失落。
但來這裡的中國人不多,交通不便、文化不通、飲食不調,也沒有什麼可憑弔的歷史記憶,可能是中國人不來的主要原因,當然山高水長,萬裡阻隔,也阻擋了中國人的腳步。
從更遠處看小鎮,山坡上錯落有致,塗上各種色彩的房子,在陽光下溫暖安寧;沿路小販們的叫賣聲,增加了很多人間煙火的熱鬧。離小鎮不遠,就能到達靜謐的山區。那裡有茶園,有森林,有險峰,有喧鬧的瀑布和潺潺的小溪,還有碧玉般的湖泊和錦緞般的鮮花。
唯一不能看的,就是路的兩旁和河湖岸邊,到處都是隨手扔下的垃圾。還有蒙娜這個名稱來源的三條小河,好像很美的景致,但你千萬別到跟前去看,那三條河匯在一起,被小鎮排放的汙水一攪和,成了一條發黑的臭水河。
不過整體來看,蒙娜依然是一個與世隔絕的度假好地方。賓館的設施很乾淨,環境也很清淨;老百姓講的話聽不懂,乾脆可以自娛自樂;手機信號很差根本不能上網,儘管賓館有wifi,但網速把我帶回到了上世紀的2G時代。
乾脆放下一切,坐在陽臺上,面對山巒疊翠、夕陽西斜,泡一杯當地採下的Munnar茶,拿一本自己喜歡閱讀的書(我帶著陳曉卿的《至味在人間》,講的就是吃吃喝喝,剛好應景),度一段悠閒的神仙時光。
對了,說到吃,在Munnar小鎮,我第一次用手來抓飯吃,咖哩和瑪莎拉汁拌米飯,才兩美元的價格,味道還真不錯。米飯放在新摘的香蕉葉上,翠綠清爽。在印度吃飯要用右手,因為左手通常是用來洗屁股的。
(如需轉載請標明原作者,俞敏洪個人唯一公眾號「老俞閒話」ID:laoyuxianhua)
推薦閱讀
點擊下方圖片即可閱讀
俞敏洪:同樣的航海 不同的結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