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3-28 08:01 來源:東南網 編輯:王思羽
昨日,「古雷臺灣石化產業園區項目對接會」在臺灣舉行。臺灣石化產業與古雷石化基地對接再次成為輿論關注的焦點。
石化工業作為工業的基礎性產業,在臺灣經過數十年發展,已走過「黃金時代」,面臨發展勞力、成本、市場等瓶頸,外遷已成必然。然而,龐大的石化工業集群何去何從,一度成為臺灣商界、政界討論的熱點。
在全國石化產業發展迅猛的情況下,漳州古雷石化基地(下簡稱古雷)備受矚目。古雷是天然深水港,位於珠三角和長三角之間,有大片土地可開發,地理優勢突出。這裡又是國家發改委確定的全國唯一臺灣石化產業園區,享受臺資項目特殊核准政策。此外,古雷還被列入國家「十二五」規劃。這些突出優勢,使古雷受到臺灣石化產業界青睞,有可能承載臺灣石化產業的整體轉移。
【合作契機】
臺灣石化產業發展受限,亟待外遷,而大陸風頭正勁。錯位發展狀況,造就兩岸合作契機。
臺灣石化產業走過「黃金時代」
昨日,「古雷臺灣石化產業園區項目對接會」在臺灣舉行。臺灣石化產業與古雷對接,再次成為輿論關注的焦點。
石油化學工業簡稱石油化工,是基礎性產業,它為農業、能源、交通、機械、電子等工農業和日常生活提供配套和服務,是化學工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國民經濟的發展中有重要作用。
經過數十年發展,臺灣的石化產業已走過「黃金時代」。臺灣石油化學工業同業公會網站資料顯示,臺灣石化工業萌芽於上個世紀50、60年代,初期以進口原料加工為主;經過數十年的發展初具規模,進一步發展下遊加工,並開始中上遊原料自製;80年代開始,引入民營化,臺灣石化產業開始朝國際化、高級化、多樣化發展,並逐步向外遷移。漳州外經貿局外資科科長、清華大學華商研究中心研究員方志堅博士稱,石化產業在臺灣製造業中居主導地位,其產值佔製造業總產值比率,基本維持在20%左右。
臺灣石化公會監事周懷新此前接受媒體採訪時稱,臺灣石化產業屬於高度發展的成熟市場,自下遊產品加工、石化中間原料與基本原料生產,到上遊原料煉製,形成了環環相扣,配套齊全的生產體系。然而,勞動力短缺、人工成本昂貴、島內市場狹小等因素,束縛著臺灣石化產業的發展。
石化產業是海西戰略重要部分
臺灣石化產業外遷成為必然趨勢。然而,龐大的石化工業集群何去何從,一度成為臺灣商界、政界討論的熱點。
而在祖國大陸,從20世紀末開始,石化工業進入新一輪快速發展時期。1998-2005年,GDP的年均增長速度為8.7%,而同期石油化工產業總產值的年均增長速度為19.8%,高於全國平均經濟增長速度。廣東、上海、江蘇、浙江、山東等地,都把石化工業作為重點發展的產業。
在省內,重點發展石化產業也成為政府共識。「十一五」期間,我省就提出建設海峽西岸經濟區的戰略思路,石化產業成為建設海峽西岸先進位造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方志堅稱,石化產業錯位發展狀況,造就了兩岸合作的契機。
【古雷優勢】
地理上,古雷是天然深水港,位於珠三角、長三角之間,區位突出;政策上,古雷享有國家臺資項目特殊核准政策。
全國唯一的臺灣石化產業園區
古雷半島呈長條形,東北西南走向,長26多公裡,平均寬度約2公裡,最狹窄處僅幾百米。古雷港是天然深水港,可停泊20萬噸級船隻,平無礁石、不淤不凍、緊挨港區的出海口,避風條件良好。據國家權威部門論證,古雷半島僅30萬噸碼頭泊位就可布局3個,而且位置毗臨國際航線。
方志堅認為,古雷發展石化產業,至少有三大優勢。首先是優良的港口;其次是位於珠三角、長三角之間,區域優勢良好;此外,古雷長期以農業、漁業為主,開發程度低,人口分布較稀鬆,有廣袤可開發的土地。「現在國內很難找到這麼好位置來發展石化產業。」
古雷無可替代的優勢,也得到政府重視。2008年,我省批准實施《漳州古雷區域發展建設規劃》。2010年1月,在《海峽西岸經濟區發展規劃綱要(修編)》中,我省又將古雷經濟開發區由原來的石化中下遊產業基地,提升為與湄洲灣石化基地並列的海西石化基地。同年5月,古雷石化產業園被國家發改委確認為全國唯一的「臺灣石化產業園區」,並賦予臺資項目特殊核准政策。
14個項目已開工 總投資294億元
擁有地理、政策等獨特優勢的古雷,短時間內吸引了眾多石化企業青睞。騰龍芳烴年產80萬噸對二甲苯工程(PX項目)、翔鷺石化年產150萬噸精對苯二甲酸二期工程(PTA項目)兩個臺資項目,先期入駐古雷石化產業園區,並於2009年5月動工,預計今年上半年投產。
古雷開發區管委會書記康溪順稱,這兩個項目意義非常,建成有利於產業向上、下遊延伸,尤其是向上遊延伸,推進大型煉化一體化工程,為石化產業的規模化發展奠定良好基礎。
古雷開發區相關人士透露,目前,臺灣石化業者紛紛抱團前來商洽建設投資事宜,已有14個項目陸續開工,總投資294億元人民幣。此外,中石化集團與福建省、古雷石化(漳州)有限公司(臺商獨資)已籤署關於合作建設漳州古雷煉化一體化項目的框架協議,擬建設1600萬噸/年煉油和120萬噸/年乙烯裝置以及相關配套工程。中石油集團也與福建省政府籤署合作協議,將在古雷規劃建設百萬噸級乙烯項目,這2個項目均已在開展前期工作,力爭在今年獲批。
【古雷未來】
石化的未來在古雷,成為多家臺灣媒體頭條,臺灣業者也紛紛示好。
古雷或將承載臺石化產業整體轉移
古雷與臺灣隔海相望,直線距離高雄港、臺中港約140海裡,歷史上往來較多。
去年5月31日,臺灣《工商時報》刊登一篇名為《石化的未來在古雷》的報導,再次將古雷與臺灣緊密連接在一起。臺灣石化產業鏈條將整體向古雷轉移,自去年開始逐漸成為多家媒體的頭條。
臺灣媒體分析認為,「古雷半島,原來居民僅有4萬餘人,現在古雷區域發展建設規劃下,將陸續遷往與半島銜接的商業區居住。原來的養殖業,在漳州市編列(即撥款)10億元人民幣後也將陸續遷往其它區域,因此不會有居民的抗爭問題。未來轉去成本完全內化。用水有附近水庫的支持,用電除可自行發電,電源供應也源源不絕。而在汙染防治上將採新加坡的石化產業的高規格處理,計劃建設世界先進級的石化園區。」「論場地本身條件、未來上下遊的運送與臺灣的交通考慮、大陸市場的銜接與佔有,古雷半島是一個臺灣石化業後續很好的發展場所。」
古雷開發區管委會副主任曾平西也表示,古雷半島有承接臺灣重化工業轉移的優質環境條件。隨著ECFA籤訂,以及古雷石化基地啟動項目成效初顯,臺灣石化業界紛紛組團前來考察洽談。此外,臺塑集團高層及臺灣石化同業公會組織的20多家臺灣石化規模企業高層,相繼趕赴古雷考察對接。
一系列的進展也意味著,古雷承載臺灣石化產業的整體轉移初露崢嶸。就在前日晚,在臺北舉行的「閩臺合作發展餐敘會」會上,臺灣工業總會理事長陳武雄對福建省長蘇樹林表示:「臺灣石化業面臨困境,現在有機會在海西特區的領導下合作,不但是兩岸關係的延伸,也是臺灣石化產業永續發展的裡程碑。」
與陳武雄呼應的是,早在去年年底,康溪順就對媒體稱:「古雷的發展日新月異,在發展如此之快的今天,又恰逢承接石化產業轉移,允許先行先試的大好時機,這無疑為古雷實現『彎道超車』提供了一個絕佳的戰略機遇」。
3年後以全市5% 土地創50%工業產值
面對良好的發展契機,積極做好對接顯得尤為重要。方志堅認為,漳州市要以古雷石化產業園區建設為契機,把做大做強石化產業作為漳臺產業對接的重中之重,積極引進石化上下遊產業項目,加快石化產業集聚。
石化產業對接的重點領域是:重點引進兩條1600萬噸石油煉化一體化項目,基本有機原料如對二甲苯(PX)、乙烯、芳烴、精對二甲酸等上遊原材料延伸,拓展「芳烴」產業鏈,帶動下遊產業的發展,形成以石油加工、基本有機原料、化纖、塑料加工、精細化工為特色的石化產業基地。
古雷石化園區預計至2015年,可以成為漳州產值達到3500億元的石化產業基地,將以佔漳州全市5%的土地,創造全市50%的工業產值,成為我國重要的石化產業基地。(記者 蘇禹成 陳群)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