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漳州11月30日電 (記者 林國瑞 劉永明)臺灣海峽西岸的漳州漳浦縣古雷半島,曾經是福建沿海有名的「海上田園」。如今,全國唯一的臺灣石化產業園區和福建省第二個石化產業基地在此落戶,讓古雷吸引世人的眼球。古雷鎮黨委積極配合大型石化基地建設,幫助當地村民轉變傳統生產方式,今年被中共中央授予「全國先進基層黨組織」稱號。最近啟動的「2011福建年度人物評選」活動,古雷鎮黨委也入圍推薦名單。
古雷臺灣石化產業園總投資將達1000億元人民幣,將成為推動漳州市乃至福建省跨越發展的新增長極。面對這一難得的歷史機遇,古雷鎮黨委將服務石化項目建設作為首要任務,有力保障了重大項目建設和社會安定穩定。
古雷鎮黨委書記張純東介紹說,2008年,福建省委省政府決定將PX項目遷建古雷。由於該項目起初準備在廈門籌建時有些非議,部份群眾談PX色變,強烈反對,試圖阻撓項目落地。鎮黨委被推上風口浪尖,承受前所未有的壓力和考驗。
面對群眾的質疑,古雷鎮黨委堅持用事實說話,組織村民外出參觀石化項目;邀請專家解疑釋惑,現身說法,消除恐慌。有時為了爭取一戶村民,許多黨員幹部經常幾天幾夜沒睡一個安穩覺,苦口婆心,不厭其煩。在工作難度最大的杏仔村,黨支部書記為了說服群眾,頂住連親兄弟都帶頭反對的壓力。慢慢地,一個個村民信服了、順心了、籤字了,使徵地搬遷工作順利進展,保障了石化重大項目順利開工。
大項目落地,來不及鬆口氣,古雷鎮黨委又迎來新的挑戰:配套碼頭、管廊建設,必須收海退養1.9萬畝海域!古雷養殖海域漁排密密麻麻,如同「海上飛機場」,年產值達12億,涉及3022戶,15000個群眾。收海退養,意味著許多群眾沒有土地又沒有海域。這樣的衝擊對漁民從來沒有過,這樣的挑戰對地方黨員幹部也從來沒有過。有人指著幹部的鼻子罵說,這簡直就是要把大家的米缸沉到海底!
收海拖一天,石化項目建成就要晚一天。古雷鎮黨委不等不靠,在收海工作第一線成立臨時黨支部,黨員幹部把漁排當成「辦公室」,個個戴鬥笠、卷褲腿、穿水鞋,一戶一戶做工作。在黨支部帶領下,下垵、岱仔兩個收海村的全體黨員帶頭搬遷退養,「一戶帶頭、帶動一片」,使收海退養有序快速地推進。
鎮黨委還創造性地採用高科技航拍技術,「一把尺量天下」,準確掌握海上養殖現狀。這一做法,不但體現公平、公開、公正,還為國家節省資金2億元。在黨員群眾的共同努力下,150天內完成了1.9萬畝、1.95萬座漁排的收海任務,平均每天收海120畝,實現「零上訪」。
張純東說,古雷鎮收海補償款總計10億多元,為避免爭議,鎮裡採取金融機構劃轉的辦法,確保黨員幹部不沾錢。補償公示發布7天後,鎮村幹部一起籤字,群眾才可領到存摺。
發展大項目,最終是為了提高群眾生活水平。古雷鎮黨委積極引導失地、失海村民理性投資,轉產轉業。目前已有2080戶原來從事海上養殖的村民通過參加各類就業培訓,創辦或參與了海產品加工、物流貿易和中介等新的經濟實體或創業模式,實現了就業轉型。石化啟動項目區涉及搬遷的1.2萬名群眾,也即將分批安置到新港城。
如今,在當地政府和民眾的積極配合下,總投資180億元的古雷石化啟動項目PX和PTA建設全面提速,中國重要的臨港石化產業基地正在古雷崛起。(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