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光緒十五年(1889年)4月,時任兩廣總督張之洞提出了修築盧漢鐵路的計劃。他以「一路可控八九省之衝,人貨輻輳,貿易必勝……經緯縱橫,各省旁通」等8條利國利民的理由,上奏準修盧漢鐵路。第二年7月,清政府調張之洞離粵駐鄂,並撥款銀200萬兩,籌建盧漢鐵路。後因中俄邊境形勢驟變,急修關東鐵路,盧漢鐵路從緩。
大智門火車站
大智門火車站(5張)
清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張之洞再次籲請修築盧漢鐵路,稱「中國應開鐵路之地甚多,當以盧漢一路為先務」。
清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幾乎在盧漢鐵路動工時,漢口的車站也開始興建。因建在清末漢口城堡大智門外而得名「大智門火車站」。
清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大智門火車站建成。
清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4月1日,漢口至北京正陽門鐵路全線建成通車,改「蘆漢鐵路」為「京漢鐵路」,漢口這端的終點車站就是大智門火車站。時任湖廣總督張之洞在大智門車站主持京漢鐵路通車典禮。
清宣統三年(1911年),辛亥革命陽夏之戰,大智門火車站於北洋軍重炮轟擊中損毀,1914年仿原樣重修。
民國六年(1917年),大智門火車站改建為三大棟兩層樓樣式的房屋,當年為京漢鐵路南段的第一大站,其站房建築(即車站大樓)由法國設計師設計。 [2]
車站搬遷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大智門火車站改名為漢口站。 [3]
大智門火車站修的位置一直讓漢口人不滿意,從建成開始,有關人士便在討論有關遷移一事。漢口的紳商們也一直要求將之遷移到循禮門,以振興華界的商事。為此,官方也開過好幾次會議。關於遷移車站的討論、申請,諸如此類的事在當年的報紙上也登了不少,但最終似乎也都是不了了之,而大智門火車站作為漢口一大站一直使用到二十世紀九十年代。
1991年10月,位於大智路的老漢口站退出歷史舞臺,位於金家墩發展大道新建的漢口站全線開通。站房總面積8萬平方米,站內有4座站臺、1座人行天橋、3個地下通道、7個候車室。
快速發展
新建的漢口站開通後連續4年,漢口新火車站年發送旅客不到200萬人,只相當於3公裡外新華路汽車客運站的60%。因為配套設施跟不上,只有4對中短途始發列車,過往停站客車也較少。這種尷尬的局面,被廣大市民及新聞媒體形象地比喻為「大馬拉小車」。
1998年10月1日,中國鐵路第二次大提速中,漢口車站增開了8對始發客車,辦理客運業務的客車也增加到38對。
1999年10月10日,從漢口站始發的列車達到14對,辦理客運業務的客車達41對。同年底,投資7000多萬元的第三大工程一客車整備所完工交付使用,同時,車站站臺由原來3個增至4個,線路股道由過去的8股增至11股。 [7]
2000年10月21日,中國鐵路第三次大提速中,新增由漢口開往哈爾濱方向的T182次列車,第一次將東北三省與武漢的距離「拉直」。
2001年10月21日,中國鐵路第四次大提速中,新增由漢口開往烏魯木齊(南)方向的T192次列車,首次將武漢列車開進大西北深處;新增去往揚州的列車,改寫了武漢與南京不通火車的歷史;新增由漢口開往連雲港東方向的2614次列車,圓了從連雲港來漢正街經商人的心願;新增由漢口開往大連方向的K370次列車,跨越中原、華東、華北、東北,成為最繁忙的「黃金線路」。
2007年4月18日,中國鐵路第六次大提速中,車站又增開始發終到列車3對。同年底,陸續新增開往北京西站、鄭州站方向的D字頭動車組5對,從漢口站開出的列車可直達中國大陸的26個省級行政區。
2008年10月22日,漢口站主站房改造工程正式啟動,改造後的漢口站站房回歸原大智門火車站的歐式風格。 [4]
2009年4月1日,合武鐵路開通,漢口站首開前往上海、南京等城市的動車組列車。
2010年9月,漢口站站房改造完工並全面投入使用;12月28日,與漢口站配套的漢口動車運用所投入使用。
2019年11月20日起,漢孝城際漢口站率先試點上線電子客票,不再出具紙質車票。 [8]
建築規模編輯
建築設計
漢口站外觀為歐洲古典風格,近似1903年啟用的大智門火車站,兩座塔樓守護兩側,站房外部的牆面、窗、簷等,都以線條和幾何圖形雕塑裝飾,象徵武漢熱忱八方來客。 [9]
漢口站
漢口站
漢口站所處位置商業發達,近現代建築林立。因此考慮選擇具有歐式建築形式的車站造型,這樣既與漢口地區特有的城市肌理相契合,也使褥其有百年歷史的大智門火車站的文脈和建築風格褥以傳承,與漢口站廣場周邊業已存在的歐式建築文相輝映,相褥益彰。
通過設計兩座對稱的商度達47.60米的站房鐘塔和離度達31米的弧形拱頂的中央廣廳,強化漢口站站房在該區域性中軸線對景關係。在站房廣廳兩側的配樓向外加設12米寬、24米高的裙樓,下設15m高架空柱廊,使車站站房正立面形成一個完整的水平方向的三段式。考慮整個立面完整性,車站兩端綜合樓突出建築輪廓線的節奏感對稱,中間突出主入口,使立面具有明確的垂直立面軸線,以一個宜有鮮明特色的、具有強烈個性的、並傳承具有百年歷史文脈的漢口站站房形象展示給旅客和市民。車站建築空間的組織和功能布局是以站房的流線為參照,按服聯繫方便管理有效、避免流線文叉的原則布置。
整個建築以中冷灰色作為主要的建築色彩。站房呈中軸對稱布局,體型錯落有致莊,典雅、大方、氣勢。 [10]
整體布局
截至2015年2月,漢口本站和漢宜線共設有87個正式窗口
平面示意圖
平面示意圖(3張)
、38個臨時窗口。 [11]
漢口站改造工程建設結束後,漢口站擁有兩個廣場、兩個進站廳、兩個出入口。 [12]
站臺線路編輯
截至2017年3月,漢口站共有18個站臺面,20條股道。一期,2010年春運,站房部分改造完工,投入使用9站臺面10股道;二期,2010年9月,站房全面改造完工,投入使用13站臺面15股道;三期,2016年12月,漢孝城際鐵路開通運營,投入使用17站臺面19股道;四期,2018年春運啟動,投入使用18站臺面20股道。
1~13站臺為綜合場,西側引入漢宜鐵路和漢丹鐵路,東側引入合武鐵路,14~18站臺為城際場,東側引入漢孝城際鐵路,京廣鐵路正線從北站房外側通過,並在綜合場引入漢口聯絡線與京廣鐵路的漢西站和丹水池站連接,可對接多條鐵路線,能同時運輸武漢鐵路樞紐內所有線路的旅客列車,是集普速列車和高鐵動車共用的火車站,運能十分充足。 [13]
2019年10月11日,新建梅(州)汕(頭)鐵路將開通運營。屆時,漢口(宜昌東)至廈門北 D3286/7、D3288/5次將延長至梅州西終到始發,車次改為D3286/7/6、D3285/8/5次,從武漢開行的動車首次直達漳州、潮汕、揭陽、豐順、畲江、梅州等地。 [14]
運營情況編輯
自助購票
截至2015年2月,漢口站設有44臺自動售取票機。 [11]
便民設施
漢口站大門
漢口站大門
2018年2月,春運期間,漢口站聘請了專業醫生,春運期間每日在心連心服務總臺值崗,並配備了氧氣瓶、輪椅、擔架、小藥箱等常備醫療備品,應對旅客突發疾病;母嬰哺乳室方面,車站設置了專門的哺乳室,給媽媽們提供了一個相對私密的空間;配備了嬰兒床、桌椅和嬰兒紙尿褲、一次性隔尿墊、塑膠玩具、小圖書、紙杯、地面防摔墊、防撞貼等嬰幼兒用品;廁所方面,對車站十六個衛生間進行集中修繕改造,設置了防滑地墊、擺放了綠色植物、配備了手紙、洗手液,並安裝了自動空氣淨化器;在高架候車區北側專門設置了手機加油站,免費供旅客為手機臨時充電用。 [15]
客運流量
2006年,漢口站全年發送旅客達958.7萬人次,實現運輸收入11.6億元。
漢口站
漢口站
2013年春運期間,漢口站客流量歷史上首次超過武昌站,並且連續4天超過武昌站,位居湖北省第一。春運啟動後,只有前三天武昌站客流多於漢口站,再往後,漢口站都多於武昌站。
2014年春運,漢口站客流量連續6天超過武昌站,春運40天以來,旅客發送量多出武昌站十幾萬人次。 [16]
2015年春運40天,漢口站發送旅客294萬人次,與2014年同期基本持平。
2017年春運40天,漢口站旅客發送量達342萬人次,據中國鐵路總公司發布的數據,漢口站的旅客發送量位居湖北省第一,中部第二。國慶小長假期間,9月30日,漢口站發送旅客15.2萬人次,突破歷史記錄;10月1日,發送旅客15萬人次,突破歷史新高;10月2日,發送旅客16.9萬人次,刷新歷史紀錄。 [17-18]
2018年10月1日,漢口站日發送旅客16萬人次,創同期歷史新高。 [19]
2019年春運40天,漢口站發送旅客達550萬人次 [20] ,4月5日發送15.9萬人次,刷新清明假期單日旅客發送量的最高峰值 [21] 。
特色服務編輯
「一對一」預約幫扶服務
為幫助殘障人士及老年人提供出行便利,從2013年起漢口車站藉助微博資源推出「微博預約」服務,安排專人24小時處置微博預約,實行漢口本站及漢宜六站「七站聯動」,受助旅客只需提前1天進行微博預約,即可獲得「一對一」預約幫扶服務,享受全程綠色通道便捷出行,列車及目的車站協同幫助,直至送到親人身邊的新型立體化服務體系,切實實現線上服務和線下服務的無縫對接。 [22]
旅客衣食住行出行指南和車站VR全景導航
依託漢口車站大交通地位,將主動服務、創新服務和旅遊服務相融合,利用車站微信公眾號為平臺,以大數據製作旅客衣食住行出行指南和車站VR全景導航。旅客只需要通過手機微信「掃一掃」,或直接使用站內觸摸顯示屏就可以及時獲取候車區域查詢、三維路線引導、立體交通換乘、餐飲酒店指引、旅遊景點介紹等多種特色出行服務,使每一名旅客在大幅提升候車乘車便利性的情況下,掌握城市公交、長途客運、航空民航的出行換乘,全方位了解車站周邊的酒店、美食和旅遊景點。 [22]
紅綬帶、心連心
漢口站「紅綬帶、心連心」助行服務體系,以連結式、個性化的服務,為旅客的「無障礙出行」提供著便利。
2017年春運前期,漢口車站對「心連心」服務臺進行升級改造,以前店後廠、工作室與重點服務相融合等形式,推出「心連心」客服中心和熊文勞模工作室,面對面處理旅客棘手、難點問題,為旅客提供專業、周到的服務。同時,在滿足旅客原有十餘項固定服務內容的同時,在站內顯眼部位設置10個「自動求助」按鈕,安排專職醫生值班,推出「哺乳室」、「呼叫醫生」、「應急處置」等。 [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