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是關係全局的歷史性變化,讀懂主要矛盾,也就讀懂了新時代。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內涵深刻、意蘊深遠。這個重大理論判斷具有嚴密的內在邏輯:是對矛盾規律的深刻把握,是對人民嚮往的真切回應,是對時代問題的勇於面對。
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轉化是對矛盾規律的深刻把握。不同的歷史發展時期都有其時代主題與社會主要矛盾,只有精準把握時代主題和社會主要矛盾,黨的路線方針政策才能接地氣、利長遠。新中國成立以來,黨對社會主要矛盾的判斷經歷了一個曲折發展過程,有許多經驗與教訓。1956年黨的八大指出:「我們國內的主要矛盾,已經是人民對於建立先進的工業國的要求同落後的農業國的現實之間的矛盾,已經是人民對於經濟文化迅速發展的需要同當前經濟文化不能滿足人民需要的狀況之間的矛盾。」1962年黨的八屆十中全會將社會主要矛盾的判斷轉移到「階級鬥爭」,使黨的工作重心偏離客觀實際。1981年黨的十一屆六中全會在總結歷史經驗與教訓的基礎上,對社會主要矛盾作了總結性判斷:「在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以後,我國所要解決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後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黨認真總結社會主要矛盾發展的規律,明確指出「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標誌著黨對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規律的認識進入了一個全新的境界。
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轉化是對人民嚮往的真切回應。不忘初心,方得始終。中國共產黨的初心和使命就是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已取得歷史性成就,我國社會已經由生存型向發展型轉變,人民的需求從「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升級為「對美好生活的嚮往」。黨的十八大以來,在黨的正確領導下,城鄉居民收入增速超過經濟增速,中等收入群體持續擴大;覆蓋城鄉居民的社會保障體系基本建立,人民健康和醫療衛生水平大幅提高;教育事業全面發展,中西部和農村教育明顯加強,保障性住房建設穩步推進;就業狀況持續改善;脫貧攻堅戰取得決定性進展。可以說,人民生活不斷改善,獲得感不斷增強,一般性的物質和文化需求已經得到有效滿足。但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呈現多樣化、多層次、多方面的特點,在民主、法治、公平、正義、安全、環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長,並推動社會主要矛盾發生重大轉變。我國當前的發展狀況從「落後的社會生產」轉變為「發展的不平衡不充分」,依然滿足不了「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這決定了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從「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後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轉變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矛盾」的邏輯必然性。
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轉化是對時代問題的勇於面對。問題是時代的聲音,矛盾是時代前行的動力。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只有聆聽時代的聲音,回應時代的呼喚,認真研究解決重大而緊迫的問題,才能真正把握住歷史脈絡、找到發展規律,推動理論創新。」改革開放以降,黨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不懈奮鬥,推動我國經濟實力、科技實力、國防實力、綜合國力進入世界前列,社會生產力水平總體上顯著提高,「落後的社會生產」已經不符合新時代中國經濟的現實,更加突出的問題表現為供給與需求之間的矛盾,即需求端從「追求數量到追求品質與多樣化」的變化與供給端發展「不平衡不充分」之間的矛盾。「不平衡」主要指區域發展不平衡、結構不平衡、城鄉區域差距和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較大等;「不充分」主要指發展質量和效益還不高,創新能力不夠強,實體經濟水平有待提高,生態環境保護任重道遠,民生領域還有不少短板,脫貧攻堅任務艱巨,群眾在就業、教育、醫療、居住、養老等方面面臨不少難題,社會文明水平尚需提高,社會矛盾和問題交織疊加,全面依法治國任務依然繁重,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有待加強等。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已成為新時代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制約因素。因此,新時代的問題要求黨和國家集中力量抓準社會主要矛盾,並找到解決主要矛盾的突破口,把解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作為重要任務和工作重點,才能進一步激發中國發展的動力,實現強起來的偉大飛躍,才能擔當起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使命,才能真正走近世界舞臺的中央。
朱 斌 作者系華南農業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