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車鎮以紫鵲界而聞名,紫鵲界以千年梯田名世。
紫鵲界梯田位於婁底市新化縣水車鎮境內,近年來聲名鵲起,逐漸走出深閨,走向世界舞臺。紫鵲界梯田景區入選國家自然與文化雙遺產名錄、中國首批重要農業文化遺產、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成為新化、湖南乃至全國的「文旅名片」。水車鎮域內除了4A景區紫鵲界,還有「中國最美鄉村」正龍村、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楊氏宗祠等。水車鎮黨委書記肖勇平說:「千百年來,村民們在雲端耕種,形成了極具本土氣息的農耕、美食、山歌、武術、儺戲等特色文化,吸引了大量中外遊客。」
一方水土造就壯麗「大地雕塑」
晨曦、農家、炊煙、梯田層疊交錯,遠遠望去,大大小小依山就勢,飄帶般順坡遞進,一幅美麗的畫卷讓人心馳神往。
紫鵲界梯田形成於何時?經考證,宋代建縣前梅山峒蠻在此聚居,以漁獵為主要生產方式。宋時漢族大量遷入,農耕文明逐漸取代漁獵生活成為紫鵲界主流,宋廷「給牛貸種使開墾,植桑種稻輸緡錢」的「對口扶貧」政策,使中原稻作文明迅速輸入,紫鵲界梯田初步形成規模。明代實行「人口增多,政績考核,稅收減免」,紫鵲界一帶形成大規模漢人村落,大量開墾梯田,梯田面積進一步擴大,層層疊疊、曲折有致的「大地雕塑」基本成形。因此,紫鵲界梯田是瑤、漢等多民族的勞動結晶,歷史可溯2200多年。
紫鵲界梯田之所以讓人們津津樂道,是因為它的特點——「小」「多」「高」。紫鵲界梯田「小」,小到耕牛無法轉身,小到最窄處只插得下一蔸禾,小到傳說中老農的蓑衣鬥笠能蓋住兩丘田;紫鵲界梯田「多」,多到僅核心景區就有8萬畝;紫鵲界梯田「高」,高到在海拔500米到海拔1200米之間,層疊達400多級。
紫鵲界梯田與其他梯田相比的獨特之處是山上的「隱形水庫」:山頂植被土壤涵養水分,通過泉眼滲透,循著毛細血管般的簡易水圳,潤澤萬畝梯田。紫鵲界坐落於雪峰山脈東麓,地處低海拔向高海拔過渡的亞熱帶,雨水較多,山體系不滲水的花崗巖,地表是花崗巖風化物與黏土混合形成的土壤,蓄水性能很強,哪裡需要水,挖一個缺口,地下水就從缺口中冒出來。紫鵲界地表土層厚,土壤黏性強,有利於築坎,因此形成了「山有多高田便有多高」的奇特風貌。「水圳的水不能隨意截流,哪個泉眼管哪些田,都是定了的。」回鄉辦起合作社的85後農民奉玉輝說。
據水車鎮文化站長羅中山介紹,多民族的交流碰撞,創造了偉大的梯耕稻作文明,而且在漫長的歲月中,融合創新發展,形成了梅山文化,水車鎮也因此成為梅山文化的發祥地之一。
文創產業讓古老村落煥發新光彩
「特色美食、山歌、武術、巫儺、醫藥、草龍舞……近年來,水車鎮對極具本土特色的文化進行挖掘包裝,形成特色文化產品,豐富著景區內涵。讓這些獨特的文化重新煥發異彩,是我們的責任。」肖勇平介紹道。
美食,拉近水車鎮與世界的距離。鎮黨委宣傳委員葉志峰對美食如數家珍:「三合湯辣得得勁,泥鰍拱豆腐鮮又香,穇子粑蒸雞顏值高口味佳。」透明如琥珀的魚凍,分層如山巖的臘肉,酸甜又爽口的櫻桃……讓遊客讚不絕口。目前,水車鎮有18個專業種養合作社,部分實現種養、加工、銷售一條龍。風乾板鴨、紅薯幹、沙參、米酒等特色農產品,每年供不應求,優質紫米能賣到每公斤160元至200元。
「水車鎮的靈與魄,在梯田,也在文化。」山歌記錄者羅紹基說。他用3年時間,走訪50餘位歌手,採錄了230餘首山歌。每一首山歌背後都是歷史的見證和對幸福美好生活的嚮往。只要遊客有要求,「老牌紫鵲樓」主人楊遠民便會開鑼亮嗓:「對門情姐行路移啊個移,各個嗯身穿八幅羅裙嘞一嶄齊……」
旅遊鼓起了村民的腰包,紫鵲界農民闖出一片新天地。「這裡的土地、空氣和水,不是用錢買得到的。」紫鵲界村永幸農家樂老闆娘羅鐵平由衷感慨。2005年,她跟丈夫辦起了景區內第一家農家樂,生意日漸紅火,她又第一個搞起了民宿。今天的水車鎮,民宿、農家樂、酒店呈現出雨後春筍般的發展態勢。
在紫鵲界山腳下的瀟湘木雕公司,一批剛從紫鵲界下來的深圳遊客興致勃勃地參觀選購。遊客曾石榆是一名畫家,是紫鵲界常客,「紫鵲界不可複製,百看不厭。」木雕公司有53名工人,包括18名殘疾人,16名貧困勞動力。創辦人奉湘波說:「紫鵲界給我們的木雕創作注入了靈感和活力。她越來越火,我們的作品也走得越來越遠。」婁底市殘聯副理事長劉妍熙說:「瀟湘木雕公司充分挖掘紫鵲界的底蘊,在解決殘疾人貧困戶就業方面,闖出了一條『文創脫貧』的新路子。」
流量經濟下的文旅產業
紫鵲界山陡田窄,至今依靠人工耕作。
田埂上,拿出手機,打開攝像頭,繞著插秧的村民拍一圈,加上「我覺得勞動者是最美麗的」配音——小夥陳熙拍攝的一條抖音,輕鬆收穫19.5萬播放量:「真是魅力槓槓,流量擔當!」
在當地黨委政府的推動下,貧困山村享譽世界。一些在外闖蕩的年輕人回來了,給這片土地帶來新活力。回鄉的奉玉輝對紫鵲界的情況十分了解。今年他又開墾了20畝荒田,5年前創辦的紫鵲界龍普水稻種植專業合作社的規模達到320畝,合作社24戶共85名貧困戶摘掉「窮帽」。老一輩也被帶動起來,50歲的護林員奉石林和堂兄奉先林辦起月芽山水稻種養合作社,「玩」稻田養魚,多管齊下順利脫貧。
幸福的日子,在層層疊疊的梯田上迎來新光景。2019年,水車鎮舉辦紫鵲界春天會、大地藝術節、農民豐收節等活動,吸引遊客72.6萬人次,旅遊綜合收入達到5個億,人均收入6766元,全鎮464戶貧困戶1670人全部脫貧。
2019年7月,新化縣與「湖北大漢隆城」集團籤約「中國紫鵲界康養小鎮項目」。據了解,該項目在8至10年的時間裡,打造集文化體驗、避暑度假、冰雪運動、森林康養、觀光農業遊、拓展會務於一體的獨具梅山文化特色的醫養結合示範基地、美麗鄉村建設和脫貧攻堅示範區,預計新增100萬人次以上遊客量,提供就業崗位2000個以上。
「水車鎮已經在謀劃和行動。在全國範圍內徵集不同歷史時期傳統農業生產生活用具,建設一個展示中華稻作農耕文化的主題公園。與此同時,還要樹立世界級農耕文化研學品牌,打造青少年研學旅行基地,建設水文化觀光帶……水車鎮一定會越來越好。」說起水車鎮的未來發展,鎮長李勁充滿信心。
(選自《新湘評論》)
點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