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末,中國證券業協會在其發布的《證券公司櫃檯交易業務規範》中宣布,啟動證券公司櫃檯交易業務試點。包括海通證券、國泰君安、國信證券、申銀萬國、中信建投、廣發證券、興業證券在內的七家券商進入首批試點行列。
可以這樣簡單理解櫃檯交易:如果說證券交易所是集中的拍賣市場,那麼櫃檯市場就是分散的談判市場,兩者互為補充。櫃檯交易業務將以協議交易為主,同時嘗試開展報價交易或做市商交易機制,其產品定位為私募產品,建設初期配合資產管理業務創新,以銷售和轉讓證券公司理財產品、代銷金融產品為主。
櫃檯交易的放開對正經歷嚴冬的券商們來說無疑似暖鋒過境。以美國為參考,美國的櫃檯交易市場在債券和金融衍生品的交易中均佔據主導地位,櫃檯市場衍生品交易量佔衍生品交易總量的90%以上。1990-2000年,美國投行以固定收益、衍生品做市為核心業務帶動行業年均複合增速達到20%。
對我國券商來說,短期來看,櫃檯交易的打開將直接拉升證券公司代銷金融產品和資產管理業務收入。從長遠角度看,將通過衍生品、固定收益證券做市商收入等途徑增加證券公司的收入來源,使證券公司盈利模式由通道業務向銷售交易業務轉型。另外,券商也可以依託櫃檯交易市場,積極探索並推進交易、託管結算、支付、融資和投資等五大基礎功能的再造和整合,提升核心競爭力,增加相關業務收入。
事實上,國內監管部門對於多層次資本市場的建設構想包括:主板、中小板、創業板、場外市場。其中,場外市場又分為三個層次:新三板、區域性股權市場,券商自辦的櫃檯市場。此次歸臺交易的打開補全了場外市場的架構。
從成熟市場發展經驗來看,各國都有十分發達的櫃檯交易市場,國際一流投行的主要業務也大都集中在銷售交易業務領域。以美國為例,美國投行的OTC股票交易手續費收入佔全部手續費收入的比重平均大約在15.5%左右,而OTC做市收入在OTC 股票交易手續費收入中佔比大約在40%左右。由此看來,未來,以櫃檯市場、新三板市場為主要組成部分的場外市場也許將會成為券商收入的重要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