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高雄1月3日電(記者陳鍵興 茆雷磊)高雄的夜很迷人,從85大樓往下望去,燈火串串;走在愛河邊的步道上,水面燈影搖曳;穿過「城市光廊」,燈光夢幻舒展。
這是今天的高雄,一個光鮮曼妙、身姿旖旎的港口都會。
如果將時光回溯到上個世紀的六七十年代,高雄的模樣是怎樣的?在臺灣導演侯孝賢的影片《風櫃來的人》裡,我們看到幾個澎湖少年來到經濟起飛階段的高雄,那是一個樸素的高雄。
時代變遷,高雄的都市表情發生著變化,原本的剛硬幻化為「臺北式」的迷離。近年來,原本骯髒的愛河被改造一新,成為了集綠地、咖啡館、藝術表演於一體的市民休憩空間;五福路上一個犯罪率曾經很高的地段,因為藝術家以「光」為主題的系列創作,變成了一處吸引年輕人的時尚空間;港區裡的一個碼頭和一個廢棄倉庫,因為藝術的介入,展現出絢麗的景致。
然而,當記者向高雄的朋友表示讚許的時候,他們卻都表現出一種無奈和尷尬。在高雄土生土長的藍先生說:「碼頭和觀光結合不是壞事,但說明碼頭被閒置了。要知道,以前碼頭都是不夠用的!」
高雄的都市發展史始終是和港口緊密關聯的。上世紀80年代初,高雄港一度是世界貨櫃港口的「老大」,90年代起有近十年是世界貨櫃運輸的第三大港;然而,近年來卻持續衰弱,如今已降至第六位,貨櫃裝卸量出現了負增長。記者在港區看到,許多碼頭每隔一段就有大片空地。藍先生還告訴記者,過去貨輪進出港特別繁忙,如今已經很難看到了。
從高雄港的興衰中,可以看到高雄這個「勞動的城市」「繁榮的港都」在臺灣整體性的經濟衰退中漸漸退場。面對變局,高雄在謀求轉型,但市政當局的作為卻未能得到多少來自民間的掌聲。
記者採訪的幾位市民、學者和議員認為,市政當局這幾年用所謂的文藝、休閒和觀光來塑造的所謂「轉型」,是在逃避現實,是不負責任的裝裱;高雄應該立足良港的功能和區位優勢重振雄風,光靠拉動一般性消費只是杯水車薪。
有年輕的學者提出:「咖啡及光線難道是高雄想宣示的嗎?碼頭原有的故事和城市記憶正被看似具有產業價值的咖啡和觀光所取代,但高雄的願景不應只有咖啡,觀光產業並不能取代港口的真正機能。」
(責任編輯:魏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