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文化自古以來都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部分,以酒會友,把酒當歌自然是人生快意之事。好友相聚,舉杯同飲暢談人生;仕途變幻,借酒抒懷從容再出發;高興時酒可助興,鬱悶時酒可暖心,酒更是承載著文人們多少的胸懷與詩意。
譬如我們都知道,唐代的大詩人李白,就是一個特別愛喝酒的人。流傳有這麼一句話「李白鬥酒詩百篇」,可見大詩人李白的酒量那是非常人所能比的。要不然也不會說「會須一飲三百杯」,有了酒的助興,那詩文更是寫得洋洋灑灑,豪情萬丈。
酒,是激發詩人想像的源頭,是包容詩人一切情緒的大海,李白的詩歌中寫到酒的更是數不勝數。「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呼兒將出換美酒」「蘭陵美酒鬱金香,玉碗盛來琥珀光」……
在備受大家喜愛的《中國詩詞大會》中,就有一次就考到了李白的一首詩,題目是這樣的:《南陵別兒童入京》中的「白酒」指的是什麼酒?選項分別為:A. 酒糟 B.白葡萄酒 C.泛指美酒
選手是一名小將,有著豐富的詩詞積累,篤定的選擇了C選項。沒想到就這樣一道題打敗了百人團53名詩詞高手,也是非常厲害了。
那麼,李白的這首詩究竟寫了什麼呢?又表達了詩人怎樣的一種心情?今天,筆者就帶大家來一起了解一下這首詩,先來看一下全詩內容:
《南陵別兒童入京》[ 唐 ] 李白白酒新熟山中歸,黃雞啄黍秋正肥。呼童烹雞酌白酒,兒女嬉笑牽人衣。高歌取醉欲自慰,起舞落日爭光輝。遊說萬乘苦不早,著鞭跨馬涉遠道。會稽愚婦輕買臣,餘亦辭家西入秦。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
古代的酒通常分清酒、白酒兩種。《太平御覽》卷八四四引三國魏魚豢《魏略》:「太祖時禁酒,而人竊飲之。故難言酒,以白酒為賢人,清酒為聖人。」
詩的一開頭是說,白酒剛剛釀熟時,「我」從山中歸來,但見那黃雞啄食著穀粒,秋天正是一派豐收的景象。也體現出詩人歡快的情緒。
然後,李白喚出小童僕,給他燉上肥美的黃雞,斟滿芳香的美酒。自己的小兒女牽著衣角在身旁嬉鬧。
如此情景,對酒當放歌,醉眼迷離之時,在落日下起舞,飄飄衣帶,閃閃劍光,與秋天的夕陽相互爭輝。這樣盡興的豪爽,才是李白的風格。
「遊說萬乘苦不早,著鞭跨馬涉遠道」表現的是一種迫不及待的心情。苦於未在更早的時間遊說萬乘之君,只能快馬加鞭奮起直追開始奔向遠道。
「會稽愚婦輕買臣,餘亦辭家西入秦。」這裡用了一個朱買臣的典故,當時朱買臣的妻子嫌棄他貧窮,看不起朱買臣離他而去。後來朱買臣終於得到漢武帝的賞識,而做了會稽太守。詩人藉此也希望自己能夠去往長安,一路青雲直上,好施展心中的抱負。
詩的最後一句「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把全詩推向了一個高潮。告別家人,仰天大笑著走出門去,「我」怎會是那種長期身處那草野之人呢?那種得意洋洋的神態,躊躇滿志的形象,可謂是淋漓盡致。
寫這首詩時,李白已經四十二歲,在接到朝廷召他入京的詔書時,心中異常興奮,急忙趕回家中與兒女作別,寫下這洋溢著滿腔報負和熱情的詩篇。
從這首詩中,我們不難看出,李白那種極其自負的性格,希望越大,失望往往也會越大,況且他又是如此豪放,絲毫不掩飾自己鋒芒的一個人?這也是他不可能在仕途上大有作為的原因之一。
對於李白的這首詩,您是怎樣看的呢?歡迎在下方留言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