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一直是上海市民短途出行的主要目的地之一,近年來,隨著江蘇大劇院不斷引進高品質演出,上海市民去南京也從單純的「逛吃」模式,轉為以演出為導向說走就走的藝術之旅。
時隔一年,11月23日至12月7日,江蘇大劇院再度舉辦了「馬林斯基劇院藝術節」。2場音樂會、1場歌劇、3場古典芭蕾、1場現代芭蕾,來自俄羅斯的這艘「藝術航母」再次吸引了上海音樂和舞蹈愛好者的目光。
華格納歌劇《帕西法爾》是高光
今年的藝術節分為前後兩個篇章,前半部分聚焦音樂會和歌劇,均由藝術總監瓦萊裡·捷傑耶夫親自執棒。
音樂會
打響演出頭炮的,是一場為孩子和古典音樂的入門愛好者特別準備的趣味音樂會。這場音樂會聚焦兩位法國作曲家,聖-桑幽默生動的《動物狂歡節》搭配拉威爾的炫舞名篇《波萊羅》,拉開了藝術節的帷幕。
緊隨其後的正式音樂會依然從法國出發,迷離夢幻的德彪西《牧神午後前奏曲》帶領觀眾展開了一場跨越時空的旅行,在捷傑耶夫的棒下,觀眾們先去往了孟德爾頌留戀的義大利陽光海岸,又跟著蕭士塔高維奇回到了戰火紛飛的英雄年代。
《帕西法爾》
毫無疑問,藝術節前半部分的最大亮點,是長達5個半小時的華格納歌劇《帕西法爾》。
三幕歌劇《帕西法爾》是華格納創作的最後一部歌劇,1882年首演於拜羅伊特,講述了帕西法爾在經歷了蒙昧、誘惑、錯誤與迷茫之後,最終完成自我救贖的故事。
從表面上看,這是一部充滿基督教儀式情節與傳說的歌劇,實際上,不難發現劇中暗含了「慈悲為懷」的東方哲學思想。男高音米哈伊爾·維庫在闡述自己對於角色的理解時,提到了中國哲學家老子。在他看來,老子的很多觀點都和《帕西法爾》傳達的內容是相通的,言語中透露出對中國文化的熟悉與喜愛。
無論是對臺上的指揮、樂手、歌劇演員,還是對臺下的觀眾,要跑完這場歌劇「馬拉松」都絕非易事。
為了讓觀眾更好地了解歌劇的背景和價值,劇院聯合多方面資源,提前做了大量推廣和普及活動。而為了服務好觀眾,劇院在第一場幕間休息時,特別為觀眾準備了免費簡餐,並且四廳同開,讓觀眾靜享餐食。演出結束後,劇院又安排了車輛運送38位觀眾前往南京南站,其中絕大多數是來自上海的愛樂者。對於這項貼心服務,上海觀眾紛紛點了贊。
直至今日,在世界上任何一個地方上演《帕西法爾》都是一件藝術盛事,也是一項挑戰。一位觀眾事後感言,「起初沒有人肯定能堅持看完整場演出。好在華格納值得、馬林斯基值得、所有觀眾值得、劇院的服務值得,大部分觀眾堅持了下來。」
聚焦兩位俄羅斯「芭蕾之父」
12月4日-7日,藝術節後半部分聚焦的是俄羅斯的兩位「芭蕾之父」——「古典芭蕾之父」馬裡烏斯·彼季帕、「現代芭蕾之父」米哈伊爾·福金。
《堂·吉訶德》
其中,3場《堂·吉訶德》來自彼季帕,這也是他最歡樂、最具節日氣氛的一部古典芭蕾舞劇。
堂·吉訶德是塞萬提斯小說《堂·吉訶德》裡的主人公,他沉迷於騎士文學,最終決定以行動實踐騎士精神,遊歷四海,行俠仗義。
18世紀以來,不斷有舞蹈家將這部小說改編為芭蕾舞劇。1869年,彼季帕聯合作曲家明庫斯,為莫斯科大劇院創作了他的第一版《堂·吉訶德》。1871年,他又為馬林斯基劇院創作了第二版,加入了更豐富的舞步,例如第二幕夢境場景裡精緻優雅的對稱美,以及舞劇最後那標誌性的大雙人舞。1900年,為了使芭蕾舞更加「生活化與真實化」,編舞家戈爾斯基又將原作中對稱嚴謹的群舞改編成了玩鬧、活潑、令人歡欣的群舞。
來到南京的這一版是彼季帕精髓和戈爾斯基風格結合的產物。劇中充滿了響板、扇子、短裙等西班牙風情的元素,既有西班牙風格的古典編舞,又混合了弗拉明戈、方丹卡舞、東方舞、吉普賽舞等大量性格舞。
這部舞劇也以高難度的技巧著稱。比如大雙人舞中,既有對男舞者託舉、旋轉和彈跳技巧的考驗,也對女舞者的足尖平衡、旋轉、爆發力等提出了極高要求。舞劇最後那段著名的揮鞭轉,不僅保留了《天鵝湖》32圈的標準,近些年更是衍生出打扇子,單、雙、三配合等花式揮鞭轉。
福金不迷信古典芭蕾。作為俄羅斯20世紀芭蕾改革的先驅及核心人物,他的創作影響了整個俄羅斯乃至世界舞壇的進程,即將上演的《仙女們》《火鳥》《天方夜譚》均為他的巔峰期代表作。
《仙女們》
像雲一樣柔軟,像風一樣輕,比月光更明亮,比夜更寧靜,她們不是天上的仙女,卻是人間的女神……1908年首演的《仙女們》據說是福金靈光乍現的產物。
秉承浪漫主義芭蕾傳統,根據蕭邦優美的音樂,福金為觀眾提供了一個浪漫的芭蕾空間。這是當時罕見的一部沒有情節的舞劇,既沒有特定性格的人物,也不敘述故事,只有一群穿白色長裙的女舞者和一個穿黑白二色天鵝絨衣的男舞者隨樂起舞,用浪漫飄逸的舞蹈,引發人們心中的遐想與詩情。
《火鳥》
俄羅斯有兩隻大鳥,一白一紅,「白」是《天鵝湖》,「紅」指《火鳥》。
舞劇《火鳥》1910年首演便大獲成功,而音樂上的功勞要歸於斯特拉文斯基。早在作曲家完工之前,福金對《火鳥》就有著清晰的構想,並引導了斯特拉文斯基的作曲思路。《火鳥》中豐富多彩的主題音樂、充滿俄國女性嫵媚的公主圓環舞、節奏肆虐的《魔王卡茨之地獄之舞》等,都是作曲家、編舞以及兩位舞美設計集體討論的結晶。
《天方夜譚》
《天方夜譚》同樣問世於1910年,音樂取自裡姆斯基·科薩科夫演出頻率相當高的同名交響組曲。在這部充滿異域風情的舞劇中,福金將阿拉伯舞蹈風格與芭蕾舞完美融合,舞者們在手勢和身體韻律上有著地道的阿拉伯風情,但在動作的發力方式上又嚴格遵循了芭蕾舞的基本規律,產生了奇妙的化學反應。
兩位「芭蕾之父」分別代表了19世紀末、20世紀初俄羅斯芭蕾藝術的最高成就,為了追隨他們的足跡,已經有不少上海觀眾訂好演出票和高鐵票,即將奔赴一個多小時就能到達的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