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南生今世說
澳大利亞,一個人均GDP超過5萬美元的發達國家,一個大量出口資源產品國家。數據顯示,在2019年前三季度,澳大利亞的對外貨物貿易進出口為3637.3億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長1.3%。
其中,澳大利亞對外出口商品2050.4億美元,增長7.8%;進口商品總額為1586.9億美元,同比下降6.0%。整個前三季度,澳大利亞對外貿易順差為463.5億美元,增長了117.8%。
分國別來看,中國、日本、韓國、英國,是澳大利亞對外出口商品的前四大目的地;中國、美國、日本、泰國,則是澳大利亞進口商品的前四大渠道。其中,咱們中國穩居澳大利亞的最大貿易夥伴地位。
分商品來看,礦產品、貴金屬及製品、動物產品是澳大利亞的主要出口商品;電產品、運輸設備和礦產品是澳大利亞進口的前三大類商品。顯然,澳大利亞對外主要出口礦產品,進口科技產品為主。
前三季度,澳大利亞向中國出口商品簡介
接下來,南生就以中國與澳大利亞兩國的雙邊貿易商品結構,來給大家簡單分享下澳大利亞的進出口商品特點。數據顯示,今年前三季度,澳大利亞向中國出口了785.95億美元的商品,其中「礦產品」總額就高達538.41億美元,佔據了澳大利亞對中國出口商品總額的68.5%。
僅「礦產品」一項,佔比就接近70%了啊!此外,向中國出口的「貴金屬及製品」佔比2.5%,「賤金屬及製品」佔比1.6%,加上這個那和「礦」有直接關係的產品佔比就超過70%了。
如果再加上「活動物;動物產品」,「植物產品」,「木及製品」,「皮革製品;箱包」等等資源類產品或初級產品,那佔比就高達80%。似乎,在對外出口中並未體現到澳大利亞的工業能力。
前三季度,澳大利亞從中國進口商品簡介
出口了大批量的礦產品、初級產品,那都進口些什麼產品呢?再次看澳大利亞從中國進口商品結構。數據顯示,2019年前三季度,澳大利亞從中國進口了395.43億美元的商品。其中,159.64億美元是機電產品,佔比高達40.4%
此外,還從中國進口了「化工產品」佔比4.3%,「運輸設備」佔比3.9%,「光學、鐘錶、醫療設備」佔比2%。這些具備較高技術含量的「科技類產品」佔比就超過了50%。此外,還進口了大量的勞動密集型產品。
因此,我們可以初步下個結論:從中國與澳大利亞兩國的雙邊貿易結構中,我們會發現澳大利亞進口了大量科技產品滿足國內的需求,同時也進口了相當比例的勞動密集型產品滿足居民需求,但出口的主要的礦產品、初級產品,科技含量並不高。
為什麼會這樣呢?
南生認為,這或許是當前一些發達國家的「通病」——去工業化,將利潤不夠高的產業統統拋棄。而保留利潤足夠高的採礦業、金融業、旅遊業、文化產業、科技服務業等等,賺錢了大量利潤,推動力其人均GDP的上漲。
這樣問題就來了,如果一個發達國家過多的「去工業化」,導致其境內已經沒有太多工業產能了,大量依靠資源產品、依靠服務來獲取GDP,那這還是發達國家嗎?對此,網友們如何看待呢?本文由【南生】整理並撰寫,無授權請勿轉載、抄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