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不過夕陽紅,如何讓年老之人「老有所養,老有善養」,是我省民生工作的重要課題。
「十二五」期間,我省人口老齡化進程加快和越來越多的「候鳥老人」來瓊給我省的養老帶來巨大壓力,我省民政部門主動作為,出臺一系列養老服務的法規政策和指導性文件,支持和鼓勵養老服務機構發展,提升社區居家養老服務……讓在海南生活的所有老年人「老有所依、老有所養、老有所醫、老有所教、老有所學、老有所為、老有所樂。」
養老關係民生,情牽百姓。
經過5年的努力,如今全省平均每千位老年人擁有養老床位數達到26.7張,我省以居家為基礎、社區為依託、機構為支撐,功能完善、規模適度、覆蓋城鄉的社會養老服務體系初步建立。
政策先行: 迎戰「高齡化社會」到來
至2014年底,全省60歲及以上戶籍老年人口已達125.52萬人,佔總人口的13.7%;80歲以上老年人口18.4萬人,佔老年人口總數的14.66%,標誌我省已進入高齡化社會。而每年冬季,我省還會迎來大量外省的「候鳥老人」,更加大了養老服務保障的壓力。
省民政廳廳長苗建中表示,健全的養老服務制度,是老人安享晚年的「保護傘」,是提升社會保障水平的「催化劑」。為應對人口老齡化,保障老年人的合法權益,我省努力探索適合省情的社會養老服務體系建設新路子,先後出臺了20個養老服務的法規政策和指導性文件。
「2010年,是我省養老事業的一道分界線。」省老齡辦副主任謝池春說,在2010年以前,我省養老模式比較單一,只有機構養老,也就是政府出資興建的農村敬老院和城市福利院,以及社會力量辦的養老院,2010年,省政府出臺《關於加快推進養老服務體系建設的意見》之後,各種模式的養老服務設施發展迅速,日間照料中心、社區居家養老、老人互助幸福院等,都是在這之後發展起來的。
由於我省經濟欠發達,農村敬老院重建設輕管理現象比較普遍,一些農村敬老院長期存在運行經費不落實、管理人員缺位、五保供養對象不願入住,床位空置率高等方面的問題。2014年,《海南省養老機構管理條例》明確,農村敬老院運行經費由市縣財政足額安排。省民政廳、省財政廳依法印發《海南省農村敬老院管理辦法》,規定縣級財政應當按農村五保供養服務機構供養人數每人每年不低於3000元安排管理經費,並隨著地區經濟社會的發展逐年遞增。這些硬規定,確保了農村敬老院的管理水平逐步提高,瓊海等市縣甚至出現了排隊等床位、一床難求的現象。
憑藉得天獨厚的生態資源優勢,我省每年冬季外省「候鳥老人」紛至沓來,輸入性養老服務保障壓力頗大。面對島內外老人需求大,而現有設施等遠不能滿足需求的實際,省民政廳努力探索適合省情的社會養老服務體系建設新路子,最終確立了「9073」養老服務模式,即90%的老人依託家庭養老,7%的老人在社區接受居家養老服務,3%的老人享受機構養老服務,從而形成符合海南實際的三個層次的養老服務保障結構。
苗建中提出,按照這個思路,省民政廳、老齡委著力在我省發展三個層次的養老服務保障,即:為農村「五保」老人、城市「三無」老人等提供供養服務的公辦福利型養老服務機構;為本地老年人提供養老服務的普惠型社區居家養老服務;為外省老年人提供休閒度假、保健康復等服務的醫養結合的服務機構。
這些力度大、含金量高、指導性強的激勵性政策,為海南發展養老服務業提供了政策依據,不僅標誌著海南養老服務業發展進入了規範化發展的軌道,也為海南老人的幸福晚年提供了制度保障和政策支持。
加大投入:
老年人服務設施不斷增長
京華城,是海口國貿一帶非常繁華熱鬧的大商城,海口市龍華區玉沙村社區日間照料中心就設在這裡。幾乎每天上午,60多歲的周阿婆走進離家不遠的海口市玉沙村社區日間照料中心,在閱覽室讀讀書,在理療室休息休息。午飯時間,海口星海社會工作服務站的工作人員送上了紅燒肉、炒菜心等豐盛的午餐。
玉沙村日間照料中心的社工謝麗麗告訴記者,這裡有棋牌室、閱覽室、書畫室、健身室、理療室,還有老年人網絡學校。「每天都有居住在附近的老人們聚到這裡跳舞、看電視、打桌球、打牌、唱歌。」
「日間照料中心最大的好處就是很自由,來去隨意,不用離家,白天來參加活動,晚上回家和兒孫們相處,更容易為老人所接受、喜愛。」謝池春介紹,作為居家養老模式的補充,日間照料中心為老人們提供娛樂、就餐、休息等多種服務,目前全省已有56個日間照料中心投入使用。其中,大部分為老人們提供無償服務,少部分收取較低的會費。
「十二五」期間,我省加大社區老年服務設施建設力度,按照「政府主導、社會參與、公辦民辦並舉」的發展思路,支持和鼓勵養老服務機構發展,養老機構的數量及床位數大幅度增加,機構養老保障能力明顯增強。
2011年以來,我省規劃建設省、市縣中心養老院14個,投入資金5億多元,建築面積10萬平方米,床位2588張。三亞、陵水、澄邁、屯昌市縣中心養老院項目建成並投入使用,儋州、萬寧、文昌、樂東、瓊中等市縣中心養老院項目已竣工。
省委、省政府更是連續數年將農村敬老院建設納入為民辦實事項目,累計投入農村敬老院建設資金2.35億元,全省新建、改(擴)建農村敬老院113 所、新增養老床位4000多張。
一組對比數據可說明海南養老事業的快速發展:2010年,全省養老床位數4637張;截至2015年底,全省養老床位數33586張,其中公辦養老機構177家、床位數17074張,民辦養老服務機構36家、床位數16512張,全省平均每千位老年人擁有養老床位數達到26.7張。
購買服務:
力推社區居家養老服務
每天,41歲的海口養老護理員林秋麗騎著電單車從家中出發,半小時後抵達了海口市美蘭區龍舌坡428號,86歲孤寡阿婆韓菊梅家中。
從2009年海府街道社區居家養老服務中心成立起,護理員林秋麗就承擔起照顧韓菊梅的任務。無論颳風下雨,她每個星期不少於2次(1次2.5小時)到訪阿婆家,幫她買菜、打掃、換燈管;幫她洗澡、剪頭髮;陪她散步,給她按摩。
每逢節日,林秋麗精挑細選了點心等小禮品提前送給韓阿婆。做好飯、打掃好衛生,坐在阿婆的身邊聽她講過去的故事。這是林秋麗過去6年習慣的工作狀態,她把阿婆當成了「母親」,阿婆把她當成了「女兒」。 截至2015年,全省共有1萬多名老人像韓菊梅一樣享受到社會組織提供的社區居家養老服務。
謝池春表示,海南的本地老人不願意離開家,習慣了在自己所熟悉的環境養老,而我省近年來大力推進社區居家養老服務試點工作恰恰滿足了老年人的需求。
「十二五」期間,我省在全國率先建成覆蓋全省的居家養老服務網絡信息平臺,開通「12349」呼叫熱線。「每天呼出與接入的電話量都有300個左右。」工作人員介紹,中心將「12349」服務熱線與先進的信息化技術手段相結合,把政府扶持、老人家屬、緊急救助、社會服務等資源納入平臺體系,為全市老年人提供24小時全面完整的居家養老數據化檔案管理、緊急救助、日常生活照料和主動關懷等方面的服務,形成20分鐘—30分鐘「隨叫隨到」的居家養老服務圈。
不只是海口市,謝池春告訴記者,省社區居家養老服務網絡信息平臺自2013年9月建成,至今已覆蓋全省。居住在服務範圍內且符合條件的老年人可撥打電話獲取政策諮詢、養老照料等服務,此外政府還為全省1.83萬名困難老人添置了專用手機,便於緊急情況下呼叫救助。
記者從省民政廳獲悉,「十二五」期間,我省大力推進社區居家養老服務,截至2015年底,全省18個市縣開展了社區居家養老服務試點,試點社區數達421個,佔全省城市社區總數的78%,享受政府購買服務老年人數1.2萬人。
(本報海口1月26日訊)
截至2015年底,全省18個市縣開展了社區居家養老服務試點,試點社區數達421個,佔全省城市社區總數的78%,享受政府購買服務老年人數1.2萬人。
連結
2016年民政十項重點工作
1.指導做好我省第八屆村民委員會換屆選舉工作。協同推進農墾改革,6月底前完成東昌墾區等設居試點工作。
2.繼續開展「救急難」綜合試點,全面開展重特大疾病醫療救助工作,推動醫療救助與基本醫療保險、大病保險有效銜接。按時完成省委、省政府2016年為民辦實事項目確定的7個農村敬老院維修改造項目和2個農村社區服務中心項目。
3.加快實現農村低保政策和扶貧開發政策有效銜接,省研究制定並出臺「低保政策兜底保障一批」的指導意見,協同推動農村貧困人口精準脫貧。
4.加強救災資金精細化管理,建成萬寧、五指山、儋州救災物資儲備中心和省減災應急指揮中心信息化項目。
5.在婚姻登記標準、殯葬服務標準、養老服務標準、福利(救助)機構管理標準、低保管理標準、社區建設標準、地名管理標準、自然災害生活救助標準、福彩銷售機構管理標準等9方面探索開展標準化建設試點,擴大民政標準的社會影響力。
6.深化社會組織管理制度改革,扶持更多的社會組織參與社會服務,加強購買服務資金使用監管。
7.大力推進養老服務業綜合改革,通過政策扶持、資金配套、人才培養和行業管理,引導養老市場健康有序發展,激發社會力量參與熱情。擴大居家養老服務覆蓋面。
8.全面實施困難殘疾人生活補貼和重度殘疾人護理補貼制度,為4萬名低保殘疾對象發放生活補貼,為8萬名重度殘疾人發放護理補貼。
9.深入開展雙擁模範城(縣)創建,推進軍民深度融合發展,鞏固軍政軍民團結。
10.探索啟動「網際網路+民政事業」行動,以網際網路思維創新民政工作發展模式,加快向現代民政轉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