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絳談「什麼是好的教育」與被臉譜化的中西教育

2020-12-26 人民網

原標題:被臉譜化的中西教育(專家視界 )

□中西教育差異的比較,一方面豐富了我們對於教育的認知和理解,但另一方面,模式化、概念化和抽象化的二元對立也損害了我們對於教育的正確認知和理解

解決當代中國的教育問題,不僅需要眼睛向外,學習借鑑西方的教育理念和模式,更需要的是眼睛向內,從古代中國偉大的教育思想和實踐中汲取智慧和力量

西方教育是一面鏡子,可以讓我們從「他者」的角度更清楚地看到自身的問題,但教育的「真經」其實存在於我們的內心

專家視界:被臉譜化的中西教育

前不久,中西文化的使者——105歲的楊絳先生駕鶴西去,和家人在天堂團聚了。人們在緬懷先生的同時,也重溫先生那些閃耀著靈性與智慧的文字,從中汲取生活的力量與勇氣。

有一次,先生結合自己受教育的經歷,專門談到了「什麼是好的教育」,她說,「好的教育首先是啟發人的學習興趣,學習的自覺性,培養人的上進心,引導人們好學和不斷完善自己。要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受教育,讓他們潛移默化。」

如果按照這個標準衡量,中西教育之間有本質上的差異嗎?

中西課堂差異被人為對立起來

在許多人看來,中西教育之間是有差異的,不但有差異,差異還很大,而且西方教育要比中國教育好。這個西方,主要指的是美國和英國。於是,近年來漂洋過海遠赴異鄉尋求「好的教育」的孩子如過江之鯽。有條件的要出國,沒有條件的創造條件也要出國。過去家長的問題是:我的孩子要不要出國?現在家長的問題是:我的孩子什麼時候走合適?這些家長唯一沒有思考的問題是:孩子到了美國或英國,就能夠得到他們所希望的「好的教育」嗎?

近年來,一些旅居國外的人士根據體驗和經歷,對中西教育差異進行了比較。這些比較一方面豐富了我們對於教育的認知和理解,但另一方面,模式化、概念化和抽象化的二元對立也損害了我們對於教育的正確認知和理解。

概括說來,比較常見的差異主要體現在:在教育目標上,西方教育是公民教育,中國教育是應試教育;在教育理念上,西方教育強調自由,尊重每一個學生的個性和特點,培養學生的創造力,中國教育強調紀律和秩序,泯滅學生的個性和創造力;在教學方式上,西方教育是溫和的啟發誘導式教育,中國是嚴厲的填鴨灌輸式教育;西方教育是平等、對話和交流,中國教育是虎媽狼爸式的高壓,等等。

這樣一種非此即彼的「臉譜化」比較在去年夏天那部很火的BBC紀錄片——《我們的孩子足夠堅強嗎?中國式教育》中達到了高潮。在那部紀錄片中,中式教育被塑造成一副僵化、刻板、嚴厲的「猙獰面目」,但出人意料的是,在最後的考試較量中,它竟然戰勝了英國人引以為豪的英式教育,並由此引發了一場空前的關於中西教育比較的討論。

令我困惑的是,儘管討論鋪天蓋地,但幾乎很少有人去質疑這部紀錄片的真實性。我的意思並不是說,紀錄片是假的;我的意思是說,紀錄片是真的,但紀錄片所展現的問題可能是假的。

當初,第一次看片子時我就產生了一絲疑惑:中英課堂之間的差異有那麼大嗎?紀錄片裡展示的所謂「中式課堂」,看上去更像是按照一個事先寫好的劇本導演出來的。事實證實了我的猜測。5位中國教師中的3位,目前都在英國工作和生活,而那位被認為是最「中國化」的嚴厲老師,實際上從1997年起就定居英國了。他們真的了解今天中國課堂裡的教育實踐嗎?

另一個被披露出來的事實是,在拍攝過程中,當中國教師試圖根據真實情況作出調整時,卻被導演組要求必須按照事先確定好的模式去呈現所謂的「中式教育」。也就是說,「面目猙獰」的「中式教育」很可能是BBC紀錄片導演組想像出來的產物,未必符合今天的中國教育現實

事實上,它只想實現一個戲劇性的傳播效果:一個不被認可的中式教育模式最後戰勝了一個被普遍認可的英式教育模式。這個「不可思議」的結果也許早在開機拍攝之前就被預設好了。那些呈現了「中式課堂」的中國教師,不過是BBC招募的演員罷了。

具有諷刺意味的是,這部「真實記錄」中英教育差異並引發巨大關注的紀錄片甚至招致了英國本土人士的不滿。從某種意義上說,BBC紀錄片成功實現了自身的商業目標,卻並沒有同樣成功地幫助我們增進對教育的理解。

好的中西教育並無本質差別

我的觀點是,由於歷史、文化、傳統、社會乃至氣候和環境等諸多因素的不同,中西教育之間不可避免地存在某些現象上的差異,但是從「好的教育」出發,事實上二者之間並無本質差別,至少差別不像想像中的那麼大。

這裡所說的中式教育,並不只意味著當下中國的教育,而是包含了自孔子以降中國數千年來的教育理想、教育傳統和教育精神。我們之所以對當下中國教育產生諸多不滿和批評,並不一定說明中式教育本身存在多麼嚴重的問題,恰恰相反,是因為我們現在背離甚至丟棄了古代中國教育先賢的優良傳統。解決當代中國的教育問題,不僅需要眼睛向外,學習借鑑西方的教育理念和模式,更需要的是眼睛向內,從古代中國偉大的教育思想和實踐中汲取智慧和力量。《論語》是人類的教育聖經,那才是中國人取之不竭的思想寶藏。

從這個角度出發,我們可以更清晰地看到,那些「臉譜化」的中西教育比較所存在的問題。比如,西方強調價值觀教育是事實,今天中國缺失價值觀教育也是事實,但在我們的老祖宗那裡,價值觀教育卻始終是教育的核心。這個價值觀就是教人如何做人。孔子的最高教育理想是「仁」。「仁」字在《論語》中一共出現了109次。什麼是「仁」?子曰:「愛人」。孟子也說:「仁者愛人,有禮者敬人。愛人者,人恆愛之;敬人者,人恆敬之。」這樣的教育理念,不僅與西方最有影響的柏拉圖的「哲學王」教育思想、盧梭的自然教育思想、杜威的民主教育思想不謀而合,而且要遠比後者更為豐富和超越。

在古代中國,教育的首要目標是道德,其次才是具體的知識和技能。「士先器識,而後文藝。」所以孔子說:「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大學》則開宗明義地指出,「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在韓愈的教育世界裡,「傳道」是教師的首要職責,「授業」則在其次,先後順序十分清晰。

20世紀以來,痛感於專業化教育所帶來的狹隘和封閉以及對人的全面發展所產生的局限性,西方頂尖大學紛紛進行了以通識教育為標誌的本科教育改革,中國大學目前也加入了這一行列。通識教育的核心,是為了克服高等教育中日趨嚴重的專業化和職業化傾向,凝聚社會的共識,培養出一個對於自身、對於自身在社會和宇宙中的位置都有著全面理解的完整的人

這樣的思想其實早就存在於孔子的教育實踐之中,而且境界要更為高遠。因為西方教育只意識到了「通識」的價值,而孔子則強調的是更高層次的「通德」,「通識」尚在其次。道義要遠重於職業

孔子門下弟子三千,分列為德行、言語、政事、文學四科。其中,德行為最高科,言語次之,政事又次之,文學(即知識)在最末。德行科的代表人物顏淵——也是孔子最喜愛的弟子——「用之則行,舍之則藏」。位列文學科的子夏也說:「雖小道,必有可觀者焉;致遠恐泥,是以君子不為也。」

最極端的例子是,樊遲請學稼。子曰:「吾不如老農。」請學為圃。曰:「吾不如老圃。」樊遲出。子曰:「小人哉,樊須也!」那簡直是怒不可遏,直接咒罵樊遲是小人了。「小人」是孔子最嚴厲的批評,比起批評大白天睡覺的宰予「朽木不可雕也」要嚴重多了。這種「重道輕術」的教育思想深刻影響了此後中國社會的發展。在古代中國,技巧被稱為「奇技淫巧」,那是連青樓女子都不屑為之的末技,為什麼今天反而成為我們孜孜以求的教育目標了呢?

今天我們為什麼丟棄了古代中國教育的優良傳統

今天,人們在批評中國教育扼殺學生個性和創造力的同時,往往非常推崇西方教育對學生個性和創造力的尊重與培養。殊不知,尊重學生個性恰恰是古代中國教育思想的精華。孔子對中國教育所作出的最重要的貢獻,就是提出「因材施教」的偉大思想。我們需要反思的是,為什麼2000多年前就能開始倡導的教育理想,到了今天反而做不到了呢?手裡捧著老祖宗的金飯碗,我們又何必捨近求遠,去西方尋求教育的真經呢?

今天,人們在批評中式教育強調統一標準答案的同時,往往非常推崇西方教育的批判性和發散性思維。其實,即使對於同一個問題,孔子也從來沒有提供統一的答案。這樣的例子在《論語》中比比皆是。比如,同樣一個「仁」的問題,子張、樊遲、宰予、子貢、顏淵、仲弓和司馬牛問過,孔子的答案都不一樣。為什麼我們現在反而一定要強調統一標準答案了呢?

實際上,強調統一標準答案恰恰是西方「標準化考試」的結果。特別是在推行大規模機考之後,只有採用唯一答案才能被電腦快速識別——這恰恰是人被機器奴役的一個明證。標準化考試在為西方大學提供一定程度上的入學依據的同時,也受到西方教育界有識之士的嚴厲批評,並由此導致頂尖大學的招生錄取不依賴於標準化考試的分數而代之以對學生的整體性評價。那些在西方教育界也未必形成共識的「標準」,我們為什麼反而還要奉為圭臬呢?

今天,人們往往推崇西方教育對每一個孩子的重視,尤其是一些在中國好像什麼都不行的熊孩子,一旦到了美國,馬上就變成了優秀人才;不像中國的中學,只盯著那幾個能考上北大清華的尖子生,其他學生全是「陪讀」。這的確是事實。然而,古代中國的教育不是這樣的。孔子說,「有教無類」。為什麼我們今天反而要把學生按照考試成績高低分為三六九等了呢?

今天,人們往往十分推崇西方的誘導式教學,批評中國的填鴨式和滿堂灌。其實,誘導式教學法雖然源自蘇格拉底,但在西方教育界的大規模流行不過是二戰之後的事情,而且目前對此仍然存在頗多爭議。至少在美國,特別是在殖民地時期建立的以培養牧師為目標的學校裡,教學方式是不折不扣的填鴨式。不管理解與否,學生必須死記硬背大段的聖經和拉丁文文獻,並以此通過考試。在哈佛建校後的頭兩個世紀裡,學生每天都要背誦規定的學習內容。這甚至引發了1834年持續一周的騷亂,並導致幾乎所有的二年級學生被開除。而恰恰在古代中國,教學反而是誘導式的。孔子在日常生活中隨時隨地用自己的志向、學問、行為舉止對學生進行潛移默化的引導和教育。所以顏淵才會由衷地慨嘆道:「夫子循循然善誘人,博我以文,約我以禮,欲罷不能。」

今天,人們在批評中國教育行政管理機構對學校管得過多過死的同時,往往拿幾乎什麼都不管的美國教育部作對比。其實,老子早就說過:「道常無為而無不為。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化。」他又說:「治大國若烹小鮮。」對於今天我們層出不窮像「翻烙餅」一樣的教育改革措施而言,這難道不是當頭棒喝嗎?

所以,問題的關鍵不在於中西教育到底有哪些差別,更重要的是要問為什麼我們現在丟棄了古代中國教育的優良傳統;不在於我們到底要向西方學習哪些先進的教育理念和教學方法,更重要的在於如何挖掘古代中國的教育智慧並進行創造性轉化。

西方教育是一面鏡子,可以讓我們從「他者」的角度更清楚地看到自身的問題,但教育的「真經」其實存在於我們的內心。教育不僅意味著傳授知識,也不只是訓練技能,甚至不完全是培養能力。歸根到底,教育和文化緊密相連,要使學生更加成熟,更富於智慧,幫助他們建立起文化歸屬和文化認同。教育要讓人認識到,你是誰,你身在何處,你的根在哪裡。恰恰在這一點上,把孩子早早送出國,他們會迷失自己的文化之根。那些現在一窩蜂把孩子送出國的家長,遲早有一天會後悔。孩子還是那個孩子,但他已經不再屬於你,不再屬於中國,甚至也不屬於他所在的地方。操著滿口流利的英語,擁有超凡出眾的能力,也許還能在跨國大公司中獲得顯赫的地位,但他卻不知道自己是誰,你也不知道他是誰。對於一個家庭而言,這樣的痛苦和打擊是毀滅性的。

這也許就是我們這一代中國教育工作者身上肩負的使命:如何在一個全球化的時代,承擔起教育的本土責任?讓我們的孩子,在家門口就能夠接受到好的教育,每天可以見到爸爸媽媽,遵循自己的天性健康快樂地生長,在中國人的價值觀裡一天天成長為具有全球視野的負責任的公民。這是我的夢想。我相信,在每一位中國教育工作者的努力下,這個夢想一定會早日實現。

(作者為北京大學考試研究院院長)

(責編:董曉偉、文松輝)

相關焦點

  • 楊絳:什麼是好的教育和婚姻
    今天看到了一篇文匯報訪問楊絳先生(先生是尊稱)的文章,很受啟發。我們知道,楊絳先生的一生是傳奇的,不論命運多艱,身上永遠充溢著一種無怨無悔的向上之氣,到了老年,臉上的淡定從容更是散發一種別樣氣質。那麼,在先生眼中,什麼樣的教育才算「好的教育」?什麼樣的婚姻才是理想婚姻?又有哪些忠告良言要獻給年輕人呢?
  • 楊絳:好的教育,榜樣的作用很重要
    楊絳先生,中國著名的作家,戲劇家、翻譯家。在動蕩的年代,她受到的是非常開明的家庭教育,正是好的家庭教育讓她成為獨立、知性的「新女性」,儘管後來命運多艱,依然保持著無怨無悔的向上之氣,即使老年,也是保持著淡定從容的氣質。
  • 楊絳先生:「好的教育」是潛移默化 啟發人 引導人
    和天下所有的父親一樣,楊蔭杭也望女成鳳,希望楊絳將來能學有所成,但他並不像大多數父親那樣天天督促楊絳學習,而是採用了一種無為而治的方法。楊絳小時候,學習成績並不突出,但楊蔭杭從來沒責備過她。上高中的時候,她還弄不懂平仄聲,她自己很著急,但楊蔭杭卻安慰她說:「不必急,到時候自然就懂了。有一天晚上,楊蔭杭考問楊絳,讓她回答幾個字的讀音,楊絳答對的,他就很高興,沒答對的,他也不責備。
  • 安徽師範大學敬文講壇談之中西教育觀念
    本講由國家二級教授、華東師範大學哲學系主任、終生教授潘德榮主講中西教育觀念比較,圖書館館長莊華峰教授主持了講座。  潘德榮教授主要從德國的大學、大學的精神、大學生的學習與創造等三個方面對中西教育觀念進行了比較。首先,潘教授對德國的萊比錫大學、慕尼黑大學、柏林洪堡大學、海德堡大學、耶拿大學、美因茨大學、魯爾大學的歷史與成就作了介紹,使大家對德國的大學教育有個感性認識。
  • 從楊絳先生身上看教育//學習是從容不迫的
    ---楊絳最賢的妻,最才的女「最賢的妻,最才的女」是楊絳先生的丈夫錢鍾書對妻子的評價,一個女子被人稱為先生,其令人敬佩之意,溢於言表。楊絳先生的文字總是韻致淡雅,獨具一格,更難得的是,當她用潤澤之筆描寫那些不堪回首的往事時,卻擁有不枝不蔓的冷靜,比那些聲淚俱下的控訴更具張力,更發人深省。
  • 天津泰達楓葉國際學校:中西教育優化結合 實施素質教育
    這所學校是中國楓葉教育集團旗下的一所寄宿制、全日制國際學校,擁有國際標準的教學樓、辦公樓、圖書館、實驗樓、宿舍樓、食堂、體育場館等設施。下設小學、初中、高中,學校秉承「中西教育優化結合 實施素質教育」的辦學理念,不分種族、膚色、國籍,為所有受教育者提供一流的教育服務。
  • 科大訊飛教育研究院劉浩:當我談A.I.+教育時,我談些什麼
    11月23日,由芥末堆舉辦的GET2020教育科技大會在北京國際會議中心開幕,科大訊飛教育研究院副院長劉浩在主題為「或躍在淵:教育的信心與發展」的領袖論壇上,發表名為《當我談A.I.+教育時,我談些什麼》的演講。以下為演講原文(有刪減)先看一下我們所處的大時代。
  • 楊絳的作品「有什麼好」?
    楊絳的作品「有什麼好」? 發布時間:2016-05-27 來源:中國教育報 詳見今日四版《中國教育報
  • 楊絳的《我們仨》告訴我們,孩子還可以這樣教育
    在這本書中,楊絳用樸實無華而又深沉的文字講述了她和丈夫錢鍾書以及愛女錢瑗一家三口,幾十年間共同走過的相愛相知、相聚相守的日子。一、優秀的錢瑗在《我們仨》這本書中,楊絳講述了女兒的出生以及成長過程。錢瑗在父親和母親的薰陶和教育下,也成長為一個優秀的人,楊絳稱女兒是她生平的傑作。
  • 什麼是好的通識教育
    5月6日,河北省巨鹿縣第一中學高三學生在教室內複習功課。中國近代著名大學校長和教育家的一個共同特徵就是,具有強烈的歷史使命感和文化自覺精神,在融合中西文化方面發揮引領和示範作用。這些學人重視學習國文和西文,具有深厚的國學和西學根底;尊崇優秀傳統文化,維護民族文化根本;重視國際文化教育交流,促進中西文化互補。
  • 楓葉教育集團副總裁談素質教育:楓葉的理想與追求
    一、楓葉人如何定位自己  楓葉辦學伊始,就確立了「中西教育優化結合,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的辦學宗旨,而且隨著探索的腳步,逐漸實現了 1+1=1的理想境界,中西教育理念、文化融為一體,中加方團隊融為一體,中加課程、資源融為一體。
  • 什麼是最好的教育?——萬科憑「雙母語」跨界「中西融合」
    中西融合的雙語教育正越來越多地受到家長的青睞,這不僅是未來的大勢所趨,也是市場發展的迫切需求。20年厚積薄發,萬科助力教育從未止步立志與城市共同成長的上海萬科,以「城市配套服務商」的身份助力教育,全面構建面向K-12的全周期、一站式教育平臺,努力滿足這座城市對於民辦雙語教育的迫切需求。
  • 6位教育大家談真正的教育,醍醐灌頂!
    今天有幸與6位真正的教育大家談真正的教育,確有醍醐灌頂之功效梁啓超:人生在世,年輕時,趣味最濃,成天價亂七八糟的亂七八糟的;如果不把他引向高雅趣味的道路上,他們便不流於低級趣味。假如有個孩子,自認為什麼都不會做,低頭低頭;或者滿臉笑容,其實卻總是暗地裡想著什麼事,我真寧願聽到當面對我說「什麼事」…但是中國一般的潮流,卻只向馴良之類的一面發展——「靜觀」一方面,低眉順眼,唯唯諾諾,才算好孩子,叫「風趣」。
  • 新民晚報數字報-解讀楓葉教育的中西優勢結合
    楓葉學校開辦19年來,一直堅持將西方的先進教育體系與中國傳統的價值和文化優勢結合,創造出了基礎教育領域獨特的楓葉模式,8000多名受益的楓葉學子已經成功走向世界。  辦一所中西教育優化結合的學校  楓葉學校的創辦,源于楓葉教育集團董事長任書良的親身經歷。  1978年,任書良從北京外國語學院畢業後,先後在中國香港、英國、加拿大的跨國公司工作。
  • 寫於楊絳先生103周歲壽辰之際
    楊氏家族世居無錫,楊絳自稱「寒素人家」,曾祖父、祖父皆熱愛讀書,秉性正直。父親楊蔭杭曾留洋習法學獲碩士學位,是上海著名的大律師,也是江蘇最早從事反清革命運動的人物之一。   楊蔭杭十分重視孩子的教育。他曾明白地說過:「我的子女沒有遺產,我只教育他們能自立。」
  • 錢媛談母親楊絳、父親錢鍾書:媽媽的散文若茶,爸爸的散文似酒
    原標題:錢媛談母親楊絳、父親錢鍾書:媽媽的散文若茶,爸爸的散文似酒今日凌晨,著名女作家、文學翻譯家和外國文學研究家、錢鍾書夫人楊絳在北京協和醫院病逝,享年105歲。公開資料顯示,楊絳原名楊季康,祖籍江蘇無錫,1911年7月17日生於北京。少年時代先後在北京、上海、蘇州等地讀書。
  • 張愛玲欣賞楊絳,楊絳為什麼瞧不起張愛玲
    同時代的兩位傑出女子,有著不同的成長環境,教育背景,人生經歷,性格特徵,又皆學貫中西,博聞強識,涉獵面廣,聰明絕頂,在文學史上的成就和地位不容忽視。更為有趣的是,兩人都享有「不近人情」的坊間「美譽」,時刻與塵世保持距離,潔身自好不可逾。把她倆放一起,不管是楊絳還是張愛玲,估計誰都不願意。
  • 天津泰達楓葉國際學校:中西教育優化結合 實施素質教育
    這所學校是中國楓葉教育集團旗下的一所寄宿制、全日制國際學校,擁有國際標準的教學樓、辦公樓、圖書館、實驗樓、宿舍樓、食堂、體育場館等設施。下設小學、初中、高中,學校秉承「中西教育優化結合 實施素質教育」的辦學理念,不分種族、膚色、國籍,為所有受教育者提供一流的教育服務。
  • 聽楊絳談往事
    在楊絳去世的這天,讓我們《聽楊絳談往事》(吳學昭發於《南方周末》2008年10月)。▲2012年1月,北京,走進百歲老人楊絳的讀書生活。讀書間隙老人靠著椅子小憩。(東方IC)《聽楊絳談往事》,記錄了楊絳自出生至98歲的經歷。作者吳學昭,吳宓之女,與錢鍾書、楊絳一家有通家之好。作者以聽楊絳講往事的方式,寫成了這部著作,成書後,復經楊絳手訂。
  • 女兒丈夫相繼離世,楊絳寫下《我們仨》,用愛的故事品味教育真諦
    說到楊絳,我們一定會想到錢鍾書那句經典的評價:「最賢的妻,最才的女」。的確,楊絳因為才德兼備,被人們尊稱為「先生」。楊絳與丈夫錢鍾書一生只有一個女兒錢瑗,小名圓圓。對於圓圓的養育、教育問題,他們付出了全部的心血。因為他們實在是太疼愛圓圓了,竟做出決定不再要第二個孩子,免得分薄了這份純粹的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