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搜索「7-11便利店」這一關鍵詞的時候,大多數搜尋引擎都會自動聯想出來「711爆款零食測評」「711什麼最好吃」「711什麼值得買」「711飯糰」「711甜品」等,許多美食博主也都十分青睞它,不定期會出一些產品測評。一個小小便利店為何竟會有如此大的能量?
7-11便利店的來頭
7-11便利店大名其實應該寫作「7-ELEVEn」,它於1927年創立於美國德州達拉斯,初名為南方公司(The Southland Corporation),主要業務是零售冰品、牛奶、雞蛋。到了1946年,推出了當時便利服務的"創舉",將營業時間延長為早上7點到晚上11點,自此,"7-ELEVEn"的名字誕生。後來,日本零售業經營者伊藤洋華堂於1974年將其引入日本,從1975年開始變更為24小時全天候營業,並於2005年成為日本公司。
極致單品打造:就是要出爆款
一品一功能,一品一市場,一品一客戶。把極致的單品做到極致的時候,讓每一個商品都是爆品,讓每一個坪效都能夠產生效能,這就是7-11研究到的淋漓盡致之處。
對極致單品的管理來自於對用戶需求的極致洞察。7-11很火的一個產品是咖啡。過去很多人沒有想到,一個便利店怎麼會賣這種即飲的咖啡呢?7-11是從麥當勞早晨賣咖啡中看到了需求與市場——麥當勞在中午和晚上人流量比較高,早晨人流量相對比較低,但是推出賣咖啡這項服務之後,就極大地增加了早晨的人流量。怎麼能夠賣得比麥當勞還要好呢?價格不貴,但品質更好。為什麼?因為咖啡是個復購率極強的產品,只有讓顧客喝得好又買得起又不貴,他們才會經常來消費。7-11負責人說,我們很感謝麥當勞,是麥當勞幫我們驗證了這一點。2011年到2014年之間,7-11一共賣出5億杯咖啡。
利用數據來驅動經營。很多人認為,只有網際網路公司才有大數據,但其實無論什麼技術、什麼方式、是否先進,只要它能解決問題,它就是好的、重要的。7-11把數據的採集做到淋漓盡致。比如它對店面所在位置的所有數據,不管過去是不是黃金地段,人流量大不大都進行了詳細的採集與分析——你的店在哪裡?在酒店附近,公司附近、醫院附近,還是住宅附近?附近是年紀大的比較多?還是年輕人比較多?這些數據決定了在這幾十平米的店鋪裡放什麼和不放什麼。
大賣場撤退,便利店的春天?
近日,開了60年的家樂福將中國業務80%的股權作價48億元人民幣,賣給蘇寧易購後正式退出中國。Win or Die, 家樂福並非生存遊戲的唯一選手,老對手沃爾瑪也深陷其中。2013年,坐擁中國市場零售商龍頭地位的沃爾瑪,開始密集關店。隨之而來的,就是全國連鎖賣場銷售額增速的下跌。
從新世紀頭十年的熙熙攘攘,到如今的門可羅雀,大賣場的時代過去了。但是人們終歸是要購物的,只不過賣場不再是消費者的首選。除了無所不包的網購大大滿足了人們,各式各樣的小業態也在線下吸引著人們。
大超市十幾列分門別類的商品貨架,每一個貨架,如今都有獨立零售店和它分庭抗禮。層出不窮的生鮮店和遍布街頭巷尾的便利店吊打了大超市的生鮮冷藏櫃,濃縮了大商超們的核心貨架,讓你隨時獲取所需而找不出理由跑去遙遠的大超市。
便利店似乎迎來了屬於自己的「春天」。
但其實,7-11除了全家、羅森之外,還需要面臨一些地方性連鎖便利品牌。在很多城市,當地已經有連鎖巨頭,例如成都的紅旗和舞東風,南京的蘇果,這些當地連鎖品牌的店鋪數量已經很多,城市分布上也很密集。深圳和廣州也有美宜佳這樣的當地企業,店鋪數量要超過7-11。
如何在眾多便利店中脫穎而出?這才是7-11贏得長久發展所需要思考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