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汪惟,前7-11區經理
· 能賺錢,顧客有這個需求
現在的社會結構有大量的夜場,會有人來消費。KTV附近的店,一夜大概能賣4000塊左右。而且大部分是高單價的菸酒,很好賺。
人民群眾半夜也有事要買東西。就我個人的經驗,一般生活圈辦公圈(上海),一夜也基本有個500~1000左右。
· 能攤薄成本
人力成本的平攤。
收貨人力成本。當前都市白天不允許箱型物流車進市,所以配送大部分都在半夜。所以最好也得有個人收貨清點、上架。(當然也有公司在21點以後收貨,但是這個時段效率比較低,無論是物流效率還是收貨效率.營業尖峰時段收貨這種行為就太2了)
清潔維護人力成本。清潔維護一般都在半夜。比如擦地板/洗咖啡機/洗包子機/洗關東煮機/整理倉庫等,這種怕有人打擾的工作,最好都是半夜沒人做(星巴克打烊時間也有一個小時在做)。
房租成本的平攤。便利店因為都在都市裡。房租很貴,關了多可惜,多賺一毛是一毛。店不大,電費也不貴。
· 其他原因
塑造便利形象。便利店本來賣的就是方便快捷,靠把你養懶獲得收益。如果你有急事找他(比如半夜要抽菸),便利店關門會喪失顧客的信任,所以即便是三倍工資的過年時段,店也得開著。
管理難度。有些「作業」硬要安到白天也可以,辦法都是人想的。但是同時有太多人上班,員工會偷懶,而且人閒會閒出事情的。(小小管理經驗)
2、許倫耀,大學生
記得看過一本《牛奶可樂經濟學》,或許可以提供另外一個解釋該問題的角度:
有三個例子:
婦女願意忍受高跟鞋帶來的不適感,超市願意24小時營業,二者都是追求個體利益以至於會對整體利益造成損害的例子。穿高跟鞋的婦女更容易吸引他人注意,可是所有 婦女都穿上高跟鞋後,她們之間的相對高度也就恢復了原貌。如果婦女們能集體決定穿平底鞋,估計所有人都會放棄高跟鞋。可是一旦有人私穿高跟鞋來獲取優勢, 這一約定就會被打破。
超市通宵營業的成本要高過利潤,可是由於一家商店延長了營業時間,它就能吸引很多顧客固定到那裡購物。別的超市不能坐視自己的顧客被拐跑,也延長營業時間,結果就是每家商店都通宵營業。
高速公路北行車道上發生了車禍,卻使南行車道也堵了車,這是因為南行車道的司機為了滿足觀看對面車禍現場的好奇心而減速慢行。對每個司機來說,這樣做的收益(滿足好奇)大於成本(為瞟上兩眼而慢行),但總體上,卻可能會耽誤大家幾小時的時間。
3、藺雪松,自由職業
出現24小時營業店,是現代社會人們生活作息時間更加自由,活動時間大大延長情況下的自然結果。在短期來看,因為大多數人還保留常規的作息時間,深夜營業生意慘澹。但隨著社會的進一步發展,24小時店在夜間的營業額會逐漸提升。
其實24小時店的存在和人們作息時間的變化是相輔相成,螺旋推進的。夜間生活便利性提高,會有更多的人在夜間時考慮外出購物,導致更多的店鋪選擇24小時店營業。
4、劉睿,電商實戰中
第一,商圈不太差的便利店,晚上11點到早上7點的銷售額並不是很低,一般能佔比全天銷售的30%,同時這時消費的商品毛利率也比較高。
第二,24小時銷售營業塑造了隨時提供服務的形象,顧客隨時產生消費需求都可以得到滿足。
第三,24小時的店鋪的地理位置一般都很好,最高的成本應該是租金,租金不按白天夜間區分,全天開業成本主要增加了人力和電費等,而且這時的人力可用於店面整理、收貨、打掃衛生。所以從效益來說也比較合適。
第四,夜間店鋪招牌廣告形像很顯眼,容易產生聚光效應。
估計還有其他的一些原因,我還不清楚,繼續補充吧!
5、黑哥,喜歡編程
記得便利店這種方式剛剛進入中國的時候,眾多行業人士對於24小時通宵營業的必要性和可能性以及其獲利情況一直持懷疑態度,認為深夜消費群體少,門店不用通宵營業。
如今大型綜合超市也將會面臨這種問題。由於大賣場24小時營業,後半夜前來光顧的顧客寥寥無幾,導致超市大量人力、物力的浪費。
上 海目前已有3000多家便利店,其中大部分便利店都採取「年中無休」的24小時通宵營業模式,從深夜到次日凌晨的零售市場大多由這些便利店來填補空白。因 為他們「船小好調頭」,通宵營業的成本增加並不高。而現在大賣場加入到這個行列中來,是否有些「大材小用」呢?眾多的業內人士都是這樣認為。
6、哥戈霧,徒步旅行
東莞的不在商業中心的美宜佳很多店有時通宵營業有時凌晨1-2點關門,後來問老闆,老闆說美宜佳公司是有要求加盟商24小時營業的,如果加盟商為了自身利益晚上關店被美宜佳公司巡視人員發現的話是要被罰錢的。
雖然頂著違約被轉罰的風險,但是部分加盟店還是選擇在凌晨1-2鐘關店來省下人工的開支。因為如果24小時營業的話,最低要兩班倒,而在東莞治安又不是很好,晚上最低得安排2人值班,這樣每月人工就要多支付3600多。
7、周勇,葉公好文化者
我覺得提出這個問題的應該是北方人。如果到了南方,沒有24小時便利店反而是詭異的。因為南方夜生活比較熱鬧,而北方尤其是冬天,因為天氣原因會懶得出門。這也是北京為什麼24小時便利店特別少的原因吧,當然還有人們的觀念問題。
24小時便利店存在的理由有以下幾點:
·為了方便,而不是必要而存在。
·價格因此會比一般超市貴不少,來彌補成本。
·成熟的24小時便利店不止於提供食物商品,還有隨時可以供應的便當或者冷熱飲料,這點「全家」和「羅森」更突出,此外更重要在於提供各項代辦服務,比如交水電費比如代買演唱會門票比如預約場館進入名單等等其他各種服務,這些在24小時便利店始祖日本已經非常完善。
·必須規模化才能降低成本,所以嚴重懷疑711在北京還未能贏利,相比於上海廣州一條街上至少也有三四家24小時便利店,711真不知道應該慶幸還是悲鳴了。
8、史海雲,搞過一點軟體
我認為還是品牌需求。 成本增加並不大,一個或者兩個人的工資,以及電費,有夜裡需要做的工作。其實這樣算下來,成本增加並不大。帶來的好處是,當人們有應急需求的時候,第一想 起來的就是 7/11,我以前就經常到 7/11買東西吃,偶爾會看看其他商品,知道那裡有什麼,然後就會去買。影響來源於細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