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2月07日 07:39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王蘋 商原馳
字號內容摘要:興隆窪文化玉器的發現,將我國雕琢和使用玉器的歷史推進至距今8000年前後的新石器時代中期,成為中國迄今所知年代最早的玉器,開創了中國史前時期雕琢和使用玉器之先河。為了深入研究那斯臺遺址出土紅山文化玉器的內涵、特徵及文化價值, 2017年 9月,我們再次與巴林右旗博物館的同仁一起對這批玉器的造型特徵和雕琢工藝進行觀察並繪製素描圖和線圖,初步取得了一些新的認識,主要表現為以下兩點。其二,那斯臺遺址出土動物造型的玉器選料精良,雕工精湛,氣韻生動,神態逼真,具有鮮明的地域特徵和時代風格,是巴林草原史前玉器造型和雕琢工藝技術取得飛躍性發展的重要標誌。
關鍵詞:興隆窪文化;那斯臺遺址;出土;紅山文化玉器;巴林草原;雕琢;玉文化;文明;造型;墓地
作者簡介:
中國玉文化博大精深、內涵豐富,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夏鼐先生曾經指出:「全世界有三個地方以玉器工藝聞名,即中國、中美洲(墨西哥)和紐西蘭,其中以中國的最為源遠流長。」
巴林草原位於內蒙古赤峰市北部,「巴林」一語源出蒙古巴林部,在《蒙古秘史》中,「巴林」作「巴阿鄰」,《元史》則作「八鄰」。現有的考古發現和研究結果表明,巴林草原史前玉器可以分成兩個不同的發展階段,分別為興隆窪文化階段,距今約8200—7200年;紅山文化階段,距今約6500—5000年。由此,巴林草原史前玉器成為探索中華八千年玉文化起源和中華五千年文明形成的重要物質載體,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和現實意義。
玉器起源與最新證據
洪格力圖是一處積石冢性質的墓地,分布在山丘的頂部,南距西拉沐淪河北岸約4.5公裡。1997年8月,內蒙古赤峰市博物館和巴林右旗博物館的考古人員對該墓地進行了搶救性發掘,在其中一座石棺墓內發現7件玉玦,器體均呈環狀,一側有一道窄缺口,均用黃綠色透閃石軟玉雕琢而成,通體拋光。最為奇特的是,同出一墓的這7件玉玦由小到大可排列成一組,最小的一件外徑為1.25釐米,最大的一件外徑為5.1釐米。
這一發現在巴林草原乃至內蒙古東南部和遼寧西部地區的史前玉器考古材料中前所未見,具有十分獨特的學術價值。然而,關於洪格力圖墓地的文化性質與年代問題,學界卻存在兩種截然不同的觀點:一種觀點認為,從積石冢和石棺墓的形制看應屬於紅山文化;另一種觀點認為,由於沒有發現紅山文化的陶器或陶片,從出土玉器的造型特徵和雕琢工藝技術風格看,可斷定為是興隆窪文化。
為了進一步核實並確認洪格力圖積石冢及出土玉器的文化性質與年代,2015年8月,應巴林右旗旗委和旗人民政府的邀請,筆者與巴林右旗博物館的同仁聯合對洪格力圖積石冢進行了實地調查。令人驚喜的是,我們在地表採集到興隆窪文化筒形陶罐的腹部殘片,器表施橫排壓劃短斜線交叉紋,而未見紅山文化或其他相關考古學文化的陶片。
這一發現至關重要,是確認洪格力圖積石冢及出土玉器屬於興隆窪文化的直接證據。興隆窪文化晚期的陶器外壁主要施壓印之字形紋飾,而洪格力圖地表採集陶片外表則施以橫排壓劃短斜線交叉紋,這是興隆窪文化早、中期陶罐腹部所施的典型紋飾。由此,我們可以確認洪格力圖積石冢的文化性質和年代應該屬於興隆窪文化早、中期,距今約8200—7500年,從而為紅山文化積石冢的形制在巴林草原找到了直接源頭。與此同時,洪格力圖墓地出土的興隆窪文化玉器,為探索中國玉文化起源提供了更豐富的信息。
興隆窪文化玉器的發現,將我國雕琢和使用玉器的歷史推進至距今8000年前後的新石器時代中期,成為中國迄今所知年代最早的玉器,開創了中國史前時期雕琢和使用玉器之先河。玉玦是興隆窪文化最具代表性的器類,選料精良,以黃綠色透閃石軟玉為主,掌握了切割、拋光、鑽孔等玉雕工藝技術,尤其是以砂石為介質的線切割技術的發明和運用,為古代東亞地區史前玉文化交流圈的形成奠定了重要基礎。興隆窪文化的玉玦常成對出現在墓主人的耳部,無疑是墓主人生前佩戴在耳部的裝飾品,這也是世界範圍內已知年代最古老的玉耳飾。
除具有耳部裝飾功能外,興隆窪文化時期的玉玦還被賦予了以下兩種特殊的功能:一種是以玉示目功能。興隆溝遺址四號居室墓葬內發現的一件玉玦嵌入墓主人的右眼眶內,此類用玉習俗在中國史前時期尚屬首次發現,應起到以玉示目的獨特作用。由此,可聯想到遼寧省朝陽市牛梁河遺址女神廟內出土的紅山文化陶塑女神頭像,眼眶內嵌入圓形的綠色玉片,應看作是對興隆窪文化以玉示目思想觀念的傳承與升華。另一種是具有禮器的功能。前文所述洪格力圖一座墓葬內所出土的7件玉玦,由小到大排列為一組,顯然不是直接佩戴在雙耳部位的裝飾品,應具有標誌墓主人生前社會等級、地位、身份的功能,無疑是作為禮器使用的,由此也奠定了巴林草原史前玉器在中國玉文化起源階段的重要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