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林草原史前玉文化與中華文明

2021-01-17 中國社會科學網
巴林草原史前玉文化與中華文明

2017年12月07日 07:39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王蘋 商原馳

字號

內容摘要:興隆窪文化玉器的發現,將我國雕琢和使用玉器的歷史推進至距今8000年前後的新石器時代中期,成為中國迄今所知年代最早的玉器,開創了中國史前時期雕琢和使用玉器之先河。為了深入研究那斯臺遺址出土紅山文化玉器的內涵、特徵及文化價值, 2017年 9月,我們再次與巴林右旗博物館的同仁一起對這批玉器的造型特徵和雕琢工藝進行觀察並繪製素描圖和線圖,初步取得了一些新的認識,主要表現為以下兩點。其二,那斯臺遺址出土動物造型的玉器選料精良,雕工精湛,氣韻生動,神態逼真,具有鮮明的地域特徵和時代風格,是巴林草原史前玉器造型和雕琢工藝技術取得飛躍性發展的重要標誌。

關鍵詞:興隆窪文化;那斯臺遺址;出土;紅山文化玉器;巴林草原;雕琢;玉文化;文明;造型;墓地

作者簡介:

  中國玉文化博大精深、內涵豐富,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夏鼐先生曾經指出:「全世界有三個地方以玉器工藝聞名,即中國、中美洲(墨西哥)和紐西蘭,其中以中國的最為源遠流長。」

  巴林草原位於內蒙古赤峰市北部,「巴林」一語源出蒙古巴林部,在《蒙古秘史》中,「巴林」作「巴阿鄰」,《元史》則作「八鄰」。現有的考古發現和研究結果表明,巴林草原史前玉器可以分成兩個不同的發展階段,分別為興隆窪文化階段,距今約8200—7200年;紅山文化階段,距今約6500—5000年。由此,巴林草原史前玉器成為探索中華八千年玉文化起源和中華五千年文明形成的重要物質載體,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和現實意義。

  玉器起源與最新證據

  洪格力圖是一處積石冢性質的墓地,分布在山丘的頂部,南距西拉沐淪河北岸約4.5公裡。1997年8月,內蒙古赤峰市博物館和巴林右旗博物館的考古人員對該墓地進行了搶救性發掘,在其中一座石棺墓內發現7件玉玦,器體均呈環狀,一側有一道窄缺口,均用黃綠色透閃石軟玉雕琢而成,通體拋光。最為奇特的是,同出一墓的這7件玉玦由小到大可排列成一組,最小的一件外徑為1.25釐米,最大的一件外徑為5.1釐米。

  這一發現在巴林草原乃至內蒙古東南部和遼寧西部地區的史前玉器考古材料中前所未見,具有十分獨特的學術價值。然而,關於洪格力圖墓地的文化性質與年代問題,學界卻存在兩種截然不同的觀點:一種觀點認為,從積石冢和石棺墓的形制看應屬於紅山文化;另一種觀點認為,由於沒有發現紅山文化的陶器或陶片,從出土玉器的造型特徵和雕琢工藝技術風格看,可斷定為是興隆窪文化。

  為了進一步核實並確認洪格力圖積石冢及出土玉器的文化性質與年代,2015年8月,應巴林右旗旗委和旗人民政府的邀請,筆者與巴林右旗博物館的同仁聯合對洪格力圖積石冢進行了實地調查。令人驚喜的是,我們在地表採集到興隆窪文化筒形陶罐的腹部殘片,器表施橫排壓劃短斜線交叉紋,而未見紅山文化或其他相關考古學文化的陶片。

  這一發現至關重要,是確認洪格力圖積石冢及出土玉器屬於興隆窪文化的直接證據。興隆窪文化晚期的陶器外壁主要施壓印之字形紋飾,而洪格力圖地表採集陶片外表則施以橫排壓劃短斜線交叉紋,這是興隆窪文化早、中期陶罐腹部所施的典型紋飾。由此,我們可以確認洪格力圖積石冢的文化性質和年代應該屬於興隆窪文化早、中期,距今約8200—7500年,從而為紅山文化積石冢的形制在巴林草原找到了直接源頭。與此同時,洪格力圖墓地出土的興隆窪文化玉器,為探索中國玉文化起源提供了更豐富的信息。

  興隆窪文化玉器的發現,將我國雕琢和使用玉器的歷史推進至距今8000年前後的新石器時代中期,成為中國迄今所知年代最早的玉器,開創了中國史前時期雕琢和使用玉器之先河。玉玦是興隆窪文化最具代表性的器類,選料精良,以黃綠色透閃石軟玉為主,掌握了切割、拋光、鑽孔等玉雕工藝技術,尤其是以砂石為介質的線切割技術的發明和運用,為古代東亞地區史前玉文化交流圈的形成奠定了重要基礎。興隆窪文化的玉玦常成對出現在墓主人的耳部,無疑是墓主人生前佩戴在耳部的裝飾品,這也是世界範圍內已知年代最古老的玉耳飾。

  除具有耳部裝飾功能外,興隆窪文化時期的玉玦還被賦予了以下兩種特殊的功能:一種是以玉示目功能。興隆溝遺址四號居室墓葬內發現的一件玉玦嵌入墓主人的右眼眶內,此類用玉習俗在中國史前時期尚屬首次發現,應起到以玉示目的獨特作用。由此,可聯想到遼寧省朝陽市牛梁河遺址女神廟內出土的紅山文化陶塑女神頭像,眼眶內嵌入圓形的綠色玉片,應看作是對興隆窪文化以玉示目思想觀念的傳承與升華。另一種是具有禮器的功能。前文所述洪格力圖一座墓葬內所出土的7件玉玦,由小到大排列為一組,顯然不是直接佩戴在雙耳部位的裝飾品,應具有標誌墓主人生前社會等級、地位、身份的功能,無疑是作為禮器使用的,由此也奠定了巴林草原史前玉器在中國玉文化起源階段的重要地位。

分享到: 0轉載請註明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 (責編:孫龍)

相關焦點

  • 隨劉潔老師探索中華文明起源,縱覽史前文化之美
    在講座中,劉潔以仰韶、馬家窯的彩陶文化、龍山的黑陶文化等中國史前陶文化和紅山、良渚的玉文化的考古證據為切入口,來探索中華文化是不是原生性的文化?中華文化有沒有5000年的文明史?良渚文化是怎麼發現的?有什麼特點?良渚考古取得了什麼樣的成果能夠申遺成功?為什麼說良渚文化是5000年中華文明的實證,不再是《史記五帝本紀》中的傳說?
  • 到龍崗賞「玉」 聽300多件精美中華史前古玉石「講故事」
    300多件中華史前古玉石器亮相見圳客戶端·深圳新聞網12月12日訊(見圳客戶端、深圳新聞網記者  李云云  通訊員  祝筍)我國「玉」文化源遠流長,12月12日上午,第三屆中國(深圳)收藏文化月系列活動在龍崗文博展覽館正式開幕,「玉成中華系列展」作為本次活動的展覽活動內容同期開展,300多件中華史前古玉石器亮相,「講述」中華「玉」文化的發展脈絡。據了解,此次「玉成中華系列展」共分「玉成中華——史前文化玉石器綜合展」「主要文化地域古玉器所用玉材標本展」、「史前文化古玉器琢治工藝推演展」三個部分。
  • 訪石之旅——巴林行
    野豬、黑熊踏著鬆軟深厚的腐葉在林間覓食,黃羊、花鹿在吐出新綠的草原上奔跑。這就是考古學家為我們描繪的六千年前紅山文化的北方先民生活的地方,也是我們要探訪的巴林石的故鄉。自本世紀20年代以來,在這片廣袤的沃土上,先後發現興隆窪文化、紅山文化、趙寶溝文化、富河文化等史前人類文化遺存,被稱為紅山諸文化。1992年,在興隆窪文化遺址發現一塊玉,經鑑定為8000年前的產物,被稱為中華第一古玉。1972年,在紅山文化遺址中出土的碧玉龍高達26釐米,為5000年前的古物,是目前發現年代最早,體積最大的龍形玉器,被公認為中華第一龍。
  • 從古玉看史前文明,第三屆中國(深圳)收藏文化月開幕
    作為不可替代的歷史遺存,玉器與中華文明相輔相成共同發展,它曾是神權、王權和貴族的象徵,是遠古先民的精神支柱,今天仍是中國人追求的對象,是人們熱衷的日常配飾和贈禮。觀眾通過展覽可以窺見史前文明曙光,探尋中華文化發展脈絡。
  • 紅山文化與仰韶文化有過交匯,也是唯一以玉著稱的史前文化
    、老哈河、大凌河為中心,廣泛分布於河北、遼寧、內蒙古三省區的交匯處,是中華文明最早的文化痕跡之一。紅山文化居民居住的房屋為方形、半洞穴式,以部落氏族形式存在。紅山文化是眾多史前文化中唯一以玉著稱的文化,這是它的獨特之處。但紅山文化並不是這一時期唯一的文化,與之對應的是中原的仰韶文化。從考古學研究來看,這兩種史前文化有過交集。那麼,紅山文化是消失了還是被其他文化繼承了呢?
  • 第三屆中國(深圳)收藏文化月系列活動之「玉成中華系列展」開展
    開幕式現場(你好臺灣網 圖)「玉成中華系列展」共分「玉成中華——史前文化玉石器綜合展」、「主要文化地域古玉器所用玉材標本展」、「史前文化古玉器琢治工藝推演展」三部分,從選材、製作到成品,以倒序的形式向大家完整展示史前古玉石器的成器過程,展示與展演相結合,以玉石器為原型,探索發現中華文明發展的脈絡,使大家認識到中華民族文化是由各個民族文化互相交流
  • 探秘內蒙古史前文化博物館:讀懂一座館,洞見一座城
    在赤峰,眾多的博物館匯聚了赤峰的歷史、文化、文物精華,是守護中華文明的寶庫。今天,就讓我們走進敖漢旗,到內蒙古史前文化博物館探尋那些塵封千年的歷史…… 悠久的歷史、燦爛的文化,輝煌的成就,使其成為中國北方史前考古學文化研究的中心地區。 而這裡還發掘了在歷史上具有深遠意義的遼、金、元的大量精美文物,共同構成了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
  • 史前文化玉器大排查,確定東北地區史前玉器產地,及岫玉開發歷史
    2001-2004年為了了解東北地區史前玉器的產源同時弄清楚著名的遼寧岫巖玉的開發歷史,北京大學組成了由考古、歷史、地質、地理等多學科的專家參加的綜合考察組,對遼寧、黑龍江、山東、山西、河北、北京等省市出土史前玉器的情況及已知玉礦點進行了初步考察,取得了一些收穫。
  • 巴林右旗博物館
    巴林右旗境內文物資源豐富,有史前紅山文化遺址、遼代皇陵及奉陵邑、金界壕、清代康熙行宮、巴林王府等重要歷史文化遺存。現有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3處、自治區級文物保護單位6處。依託這些豐富的文物資源,巴林右旗由自治區文化廳批准成立了全區第一家旗縣級博物館——巴林右旗博物館。巴林右旗博物館成立於1985年8月15日,在原巴林右旗文物館的基礎上擴建而成,曾被國家文化部授予「全國文物博物館系統先進集體」金牌獎。博物館建築面積7000多平方米,設有遼慶州文物管理所,內設考古部、藏展部、辦公室、保衛科等,是一座多功能綜合性博物館。
  • 「中華一家親 巴林草原情」赤峰那達慕大會即將開幕,你想知道的都在這!
    「中華一家親 巴林草原情」海峽兩岸各民族歡度那達慕暨赤峰市第二屆那達慕大會即將開幕
  • 關於「中華一家親 巴林草原情—海峽兩岸各民族 歡度赤峰那達慕」活動的公告
    由國家民委、國務院臺辦、內蒙古自治區人民政府、赤峰市人民政府為指導單位,自治區民委、自治區臺辦為支持單位,中華民族團結進步協會、內蒙古民族團結進步協會為主辦單位,中國民族貿易促進會、赤峰市委宣傳部、赤峰市民族事務委員會、赤峰市臺辦、赤峰市體育局、赤峰市文化新聞出版廣電局
  • 湖南雪峰山高廟文化八角星符號對中華文明形成的重要影響
    江蘇邳縣大墩子遺址1例(屬大汶口文化);山東大汶口遺址2例、鄒縣野店遺址1例(屬大汶口文化);青海柳灣遺址2例(屬馬家窯文化);遼寧敖漢旗小河沿南臺地遺址1例(屬小河沿文化)。高廟文化(距今約7800~6300年)崧澤文化(距今約6000~5300年)凌家灘文化(距今約5600~5300年)良渚文化(距今約5300~4200年)大汶口文化(距今約6300~4500年,在距今約5200年始出現八角星符號)小河沿文化(距今約5000~4000年)馬家窯文化(距今約5300~4000
  • 遙望中華五千年文明的絢麗日出
    展覽分為序廳和四個單元,次第展示紅山人生產與生活、祭祀與崇拜、以玉為葬及紅山人的玉石之路,不僅讓觀眾領略到中華五千年前的藝術高峰,而且望見中華文明黃河流域、長江流域之外的又一個源頭。玉玦形豬龍、玉C形龍、玉勾雲形器、玉斜口筒形器、玉人、玉鳳……這些精美的玉器很長一段時間內在西遼河流域的遼西蒙東不斷出現,甚至廣泛流傳海外。
  • 良渚文化的傳播路線對中華文明起源與發展的影響
    2019年「良渚古城遺址」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標誌著中華文明探源取得了重大進展。良渚文化與華夏文明的融合更成為中華文明從多元到一統的一個關鍵時期。陳聲波的考古學新著——《良渚文化與華夏文明》(江蘇人民出版社2019年,以下簡稱《良渚》)便重點探討了良渚文化被融入華夏文明的過程和方式,進而闡釋中華文明的起源與發展問題。
  • 石峁文化是中華文明的另一縷曙光
    考古和文獻己經證明這裡的文明形態早於中原。所以必須改變中華文明中原起源視角才能還歷史的本來面目。石峁古城先於夏朝應該在功能上定位於西戎族群黃帝部族方國都城。年代應定位於5000以上。文化定位不應該是"中華文明的前夜",如果說紅山文化是"中華文明的第一縷曙光",石峁文化就應該是"中華文明的另一縷曙光"。
  • 中華玉文化在世界上獨樹一幟,能代表東方文明嗎?
    玉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玉文化深深地影響了中國人的思想觀念,它是中國文化中不可或缺的精彩一筆。現今學者認為,古人是在製作石器時發現玉比一般石頭要硬,用它來加工其他的石器,可以有更好的效果。而玉本身有著不同的色彩光澤,晶瑩剔透,十分讓人喜愛,慢慢的人們就用來做成各種裝飾品。
  • 內蒙古遊學丨如果你累了,就來草原騎馬、射箭、發發呆(8.15-8.22)
    作為一家以文化傳播為己任的公司,我們一直想為大家探索最結合深度和溫度的文化體驗。而草原遊牧文化與農耕文化之間的角力,一直就是中華歷史上的一支重要的旋律。可以說,沒有來自塞外西北遊牧民族的文化衝擊,沒有一次次的文化交流和開放,就不會有今日的中國。
  • 凌家灘記:走進遠古遺址 探索史前文明
    ▲凌家灘出土的石鉞凌家灘這座淹沒了數千年的遠古遺址,雖不見於史書記載,但其透露出豐富的歷史信息,反映了當時玉石加工技術的高超先進、史前文明的高度發達,在中華文明起源和形成過程中具有標誌性地位。凌家灘的這些發現及其所代表的史前文明,由此,被正式確認為「凌家灘文化」。甚至有專家認為,凌家灘可能會改寫人類文明史。
  • 良渚文化:中華文明的曙光
    2012年5月,歷時10年的「中華文明探源工程」階段性成果公布時,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所長王巍和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院長趙輝聯名發表的《關於中華文明探源工程》這樣提出。2015年7月末8月初,記者從南京出發,經杭州、上海、蘇州、常州,繞太湖南、東、北側而行,現場探訪了那些沉睡數千年後再度震驚世人的史前文化遺址。
  • 紅山文化玉器:中華文明象形文字的原始碼
    勾雲形珮6500年前的紅山文化的玉器就是中華文明象形文字的原始碼---系統化了的原始象形符號。紅山先祖們用玉器的形狀,使用位置,以及排列組合,創造了象形文字的基本象形原始碼。這個基本象形原始碼先後和中國各地史前文化裡的文字因素互相影響融合,最終在夏商之時創造了甲骨文金文石文---中國的象形文字。 紅山玉文化就是紅山先祖將自然界裡的形象和現象複製和概括而成的一種人類信息溝通的象形符號。這類象形符號就成了中國象形文字的基本象形原始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