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年代初,原徹指出了吉卜力工作室的「3Hs」狀況,「3Hs」指的是「high cost」、「high risk」、「high return」(高投入、高風險、高回報)。
2005年4月,宮崎駿影片中的部分模型在東京國際動漫展上展出
有意思,有意義,能賺錢
《風之谷》成功之後,吉卜力工作室接下來的兩部電影是《龍貓》和《螢火蟲之墓》,導演分別是宮崎駿和高畑勳。
這兩部電影在誕生之初並不順利,《龍貓》是宮崎駿10年前就開始醞釀的妖怪故事。鈴木敏夫聽了之後覺得非常可行,馬上寫好了企劃書,自信滿滿地在吉卜力的企劃會上提出,但是直接遭到負責人駁回。理由是昭和三十年代的妖怪故事根本不會有人想看,那個年代只留下貧苦的回憶。鈴木敏夫當時的想法是,一部不行,那推出兩部好了,共同分擔風險。鈴木敏夫與高畑勳希望將《螢火蟲之墓》也拍成電影,但企劃案還是沒有通過。
多年之後,鈴木敏夫在接受採訪時,回憶起連連被拒的窘境:「當時對方大發雷霆,對我說,妖怪已經夠氣人了,還加上墳墓,想氣死我啊。」不過,事情很快出現意想不到的轉機,出版《螢火蟲之墓》的新潮社贊成這項企劃,並願意投資電影製作。這讓《龍貓》和《螢火蟲之墓》終於有了拍成電影的機會。
事實上,《龍貓》和《螢火蟲之墓》都取得了不錯的成績。「無論從發行量還是收益看,《龍貓》都給了我們很大的啟示。實際上,在製作《龍貓》的時候,我們是以『不賺錢也沒關係』的心態來做的,但最後《龍貓》成了最賺錢的一部作品。」鈴木敏夫後來總結道。這部沒有武器、沒有戰爭的徹底溫情影片,也是吉卜力在西方世界銷售最好的作品。
宮崎駿由此總結了吉卜力做電影的三個原則——「有意思,有意義,能賺錢。」吉卜力不僅追求價值觀的勝出,也要實現商業利益。如鈴木敏夫的話說,吉卜力的電影必定是「有趣而有用」的,它要傳達一种放諸四海皆準的概念,讓觀眾有所啟發、對人生有幫助。
在內容上,宮崎駿與高畑勳都強調影片的人文關懷,創作複雜人物。他們所探討的領域,涉及戰爭、自然、未來、自由、成長、愛情、反異化等宏大命題,對現實社會進行深刻批判,在人物塑造上,反對臉譜化與善惡二元論,而是竭力刻畫人性的複雜。吉卜力也由此改變了動畫片是給小孩子看的思維定式。
1922年,法國影評家埃利·福爾滿曾預言:「終有一天動畫片會具有縱深感,造型高超,色彩有層次……會有德拉克洛瓦的心靈、魯本斯的魅力、戈雅的激情、米開朗琪羅的活力。一種視覺交響樂,較之偉大的音樂家創作的有聲的交響樂更為令人激動。」這個憧憬被吉卜力實現了。
高畑勳這樣評價宮崎駿的作品深度:「他創作的動畫人物具有一種令人望而生畏的現實感,但這並不是因為他對這些人物的冷靜觀察……他總是把自己當故事的一部分,用故事人物的思考方式去想問題去說話,與故事人物同悲同喜,即便是壞人,也會隨故事情節發展變得沒那麼壞了。故事裡的每個人都有著複雜的人性,他創造出這些有趣的有真實味道的人物,就像一位優秀的作家一樣。」
閱讀更多更全周刊內容請微信掃描二維碼成為中讀VIP,閱讀期期精彩內容!
版權聲明:凡註明「三聯生活周刊」、「愛樂」或「原創」來源之作品(文字、圖片、音頻、視頻),未經三聯生活周刊或愛樂雜誌授權,任何媒體和個人不得轉載 、連結、轉貼或以其它方式使用;已經本刊、本網書面授權的,在使用時必須註明「來源:三聯生活周刊」或「來源:愛樂」。違反上述聲明的,本刊、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