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6月,陝西省西安市為了把茶葉之路與絲綢之路融合起來,促進西北地區茶貿易的交流與發展,舉辦了中國(西安)絲綢之路茶文化節,作為萬裡茶道起點武夷山的文化學者,筆者應邀參加了此次文化節活動。當我們乘坐的航班準時降落在西安國際機場時,我們的雙腳就踩在了古都西安厚重的歷史上,從茶葉之路起點武夷山飛來的嚮往之情,立即融入了絲綢之路起點的關中大地。參加完西安的論壇活動啟動儀式,與會學者互相交流完萬裡茶道如何融入「一帶一路」的論文資料後,餘下的時間就各自安排了。
心馳神往的延安,正等著我們一行的到來。坐上長途汽車,我們朝著延安進發。延安位於陝北,一路驅車,樹木成蔭,綠化的風景使沿途的風光更加秀麗。盡收眼底的黃土高坡,被溝壑切割成縱橫相向的陡坡,坡面布滿了一口口窯洞。當我們抵達延安住地,放下行囊時,陝北的鄉土氣息立即讓我們耳目一新。頭扎羊角巾的陝北農民,一邊在經營著自己的小店,一邊扯起嘹亮的歌喉放聲高唱《信天遊》,吸引客人。用過午餐後,我們迫不及待地去登寶塔山。走在寶塔山的石階上,我們體驗到中國革命徵程的艱難。站在寶塔下遙望黃土高坡,一些戰爭年代的遺址以景點的方式保護下來。看完《延安保衛戰》的實景演出,那震天動地的安塞腰鼓,仿佛還在陝北大地上迴響。
延安,是近代中國革命的聖地,那寶塔山,那延河水,那陝北信天遊民歌,那賀敬之《回延安》詩中「幾回回夢裡回延安」的動人詩句,都凝聚成一股熱切之情。如今這一美好的願望就要實現了,筆者特地帶了幾份武夷巖茶大紅袍系列禮品茶中的「眉壽號」,敬獻給絲綢之路起點上的紅土地。
來自萬裡茶道起點武夷山的幾位同仁們,依照延安旅遊觀光線路,我們把武夷山茶人們的美好祝福,把對延安的深情嚮往,把對老一輩革命家的緬懷,融入到一壺武夷茶的濃濃真情中。我們把武夷茶香帶到了楊家嶺的棗園,帶到了毛主席、周恩來曾經住過的窯洞裡,帶到了中共中央開會的大禮堂,帶到了寶塔山,帶到了延河邊。我們的茶香餘韻裡,也吸收了延安紅土地上的革命精神。我們藉助延河水,泡飲巖茶大紅袍,在「保衛延安」的大型情景表演現場,我們向延安當地的群眾演員們贈送武夷巖茶大紅袍,來自閩北的茶香與陝北的地氣互相交融。我們徜徉在延安的大街或文化廣場上的時候,那地道的陝北民俗風情畫展示在你眼前。隨著陝北民俗文化旅遊開發的提升,各類民俗表演和風味小吃在延安都能讓你看到、吃到。
延安的羊肉美食非常地道。陝北的羊肉都肥而不膩,香而且鮮,延安的羊肉食品多種多樣。秦漢時期的陝北,為上郡之地,「畜牧為天下饒」。那時,水草豐美,牛馬銜尾,群羊塞道。陝北人從古到今重視養羊,逐漸形成了不少獨具特色的有關羊的習俗。我們住在賓館裡,卻喜歡到小吃街上去尋找羊肉美食。那羊肉泡饃的味道,那羊蠍子的湯味,特別可口,回味無窮。
安塞的腰鼓,馳名中外。早在秦漢時期,腰鼓就被駐防將士視同刀槍、弓箭一樣是不可少的裝備。遇到敵人突襲,就擊鼓報警,傳遞訊息;兩軍對陣交鋒,以擊鼓助威;徵戰取得勝利,士卒又擊鼓慶賀。腰鼓,還是當地民眾祈求神靈、祝願豐收、歡度春節時的一種民俗性舞蹈,擊鼓風格,如黃土高原粗獷豪邁,煥發了勃勃英姿。獨具魅力的安塞腰鼓,體現著陝北高原民眾憨厚樸實、悍勇威猛的個性與性格。印象特別深的是,我們與來自安塞鄉村的腰鼓表演隊隊員們互動,那是很激情的,三五位表演者站在巨大的鼓面上,甩開臂力敲擊腰鼓,騰跳歡歌,激情澎湃。
在延安,邊吃著路邊美食,邊與女店主聊天。很有緣,這女店主就是「米脂的婆姨」,她很熱情很爽朗。 米脂,是貂蟬的故裡。米脂婆姨,是三秦大地上一道十分靚麗的人文風景線。「米脂的婆姨綏德的漢,清澗的石板瓦窯堡的炭」,一句民謠使得米脂婆姨名揚四海。一方水土養一方人,米脂婆姨天生麗質。米脂婆姨不僅以容為美,而且在戰亂年月勇做巾幗女,和平盛世立志創大業,其內涵是豐富多彩的。明代農民起義領袖李闖王「闖」字旄下老營統領高秀英,過黃河跨長江轉戰南北,英武蓋世。以往聽說中的米脂女子長得漂亮,綏德男子長得英俊,到了陝北之後,果然眼見為實了。
我們登上了寶塔山。這座象徵中國革命聖地的寶塔,最初建於唐代,塔高44米,9級,為八角形磚塔。塔內有階梯,可登塔頂。山上還有範公井、摘星樓、東嶽廟、嘉嶺書院、烽火臺等古蹟。我們在塔邊的小路上徜徉,深情地仰望寶塔,俯瞰蜿蜒的延河,遙望對面高坡上半掩半露的窯洞,感受到了革命歷程至此延安是豐碑。延安是長安西北面的重鎮。延安在明太祖洪武二年(1369)五月時,改路設府。明末張獻忠、李自成起義於此,推翻了明王朝的統治。清朝時仍設延安府。
延安是西北的邊塞重鎮。宋代韓琦、範仲淹曾在此鎮守。北宋時,朝廷任命韓琦和範仲淹為陝西經略安撫副使,作為夏竦的副手。韓琦負責涇原路防務(治所在今甘肅平涼),範仲淹負責鄜延路防務(治所即今延安),夏竦駐紮在永興軍(今西安市)。三方成犄角之勢,抵禦西夏。傳說範仲淹這位文將,對軍事防禦有備無患,而一有閒時,便到寶塔山掘井,解決將士們的飲水問題。這口井現被取名為「範公井」。喜歡「茗戰」的範仲淹,也常用寶塔山上這口井的水沏茶。範仲淹自離開江南來到陝北後,喝不到來自閩北的武夷茶。我們欣賞他《和章岷從事鬥茶歌》的同時,在他的足跡裡尋找茶的那份記憶。筆者就借著行囊裡的武夷巖茶「眉壽號」,敬獻給範公,讓他再為探訪絲綢之路和延安的我們,續上他的「茗戰」新作《和武夷茗人鬥茶歌》。
作者:□鄒全榮
來源:閩北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