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去延安,我要去延安,先登寶塔山 再看南泥灣……」
傍晚時分,列車減速,緩緩駛入延安站。一下車,我的腦海裡就情不自禁地想起了《我要去延安》這首歌。
多日的祈盼,無數的夢想,這一天終於實現,我終於再一次來到了延安。我伸出雙臂歡呼,延安,我來啦。
走到出站口,這裡是一片歡樂的海洋,鼓聲、樂聲、歡笑聲洋洋盈耳。在一個又一個人群形成的包圍圈內,是一支又一支載歌載舞的秧歌隊,廣場上到處是人,到處都是歡聲笑語,讓人禁不住心生澎湃。
匆匆忙忙從歡樂的人群中穿過,我的心,早已飛到了延河邊上。
放下行李,拿起手機,衝出賓館,直奔延河。在美麗的延河橋頭,用手機將寶塔山雄壯優雅的身姿收入鏡頭時,才發現我的周圍站滿了同行的人們,他們與我一樣,也在舉著手機,不停地拍照,間或會心一笑,然後繼續拍照。於是,四周又響起一陣又一陣「咔嚓咔嚓」的聲音。
這已經是我第三次到延安了,可是每次到延安,我的心情仍是和第一次一樣激動。
拍過了寶塔山,拍過了延河岸,我開始在河水中尋找,尋找寶塔山的倒影。儘管我走遍了橋頭的東南西北,最後還是失望了,如小溪般的延河水靜靜地流著,只是這股纖流已盛不下寶塔山那巍峨的身姿,而人們,仿佛早已見怪不怪了。
初見的激情漸漸消退,平靜之後的我和同伴們才發現,此時早已是飢腸轆轆。走在返回賓館的路上, 迎面來了一大群人,他們說著、笑著、跑著,衝向橋頭……儘管互不相識,但大家相視一笑,暗自歡喜——原來都是同道中人啊。
自從讀過了作家賀敬之的《回延安》,延安就成了我的心頭想,心心念念地盼著有朝一日能來到延安,登登寶塔山,看看延河水,遊遊楊家嶺……第一次踏上延安的土地,最先做的事就是來到延河橋頭,用相機拍下了魏巍寶塔山。
「萬眾矚目清涼山」幾個閃亮的大字從昨天晚上開始,一直在心頭閃爍。我暗暗告訴自己,這次延安之行,一定要登上清涼山,從山上一覽延安城。
於是,我穿過清晨的寂靜,再次走過延河橋頭,直奔清涼山下。沿著斜斜的山路緩緩而上,左邊是山,右邊就是延河,看上幾眼蜿蜒的延河水,呼吸上幾口清新的空氣……駐足於清涼山牌坊下,憑欄遠眺延安城,不經意間的一回眸,一瞬間,我被震驚了,拿起手機,在電話被接通的同時,我大聲地告訴同伴:「我看到寶塔山的倒影了。」
關上電話,看見時間顯示的我啞然失笑,那被我驚動的同事,也許還在懵懂中吧。
站在山上,我不停地拍照,反覆仔細地欣賞,眼睛仿佛不夠用了。回到山下,時間還早,又繼續沿著延河岸順流而行,寶塔山的倒影一次又一次地被我留在了鏡頭中。
清晨,欣賞了夢寐已久的寶塔倒影;上午,第一次登上了寶塔山。魏巍寶塔下,到處是參觀膜拜的人群,想單獨與寶塔合個影都很不容易,更別說像賀敬之老那樣「雙手摟定」了。 站在塔下,仰望著24米高、分九層的寶塔,感覺到是那麼的雄偉與高大,威嚴與壯觀。敬仰巍巍的寶塔,是因為我以無比祟敬的心情懷念老一輩革命家在延安艱苦奮鬥、英勇戰鬥的歲月;緬懷高高的寶塔,是我在默默地尋找當年紅軍革命的光輝足跡……
登過了寶塔山,賞過了延安城全貌,開始沿路下山,剛要走到拐彎出,面前出現了一面五星紅旗,隨著奔跑的旗手,後面是一大隊穿著灰色制服的整齊的隊伍,看見我在錄像,還有人伸起手指比劃著順利的手勢。
我不知道他們從哪裡來,但我知道他們要往哪裡去。一次次觀看著手機中的畫面,可惜只有自己在欣賞,而他們,是看不到的。
坐在毛岸英曾經坐過的大柳樹下,穿越時空的靈魂,仿佛看到了毛主席在與他親切交談。張思德紀念廣場上,「為人民服務」五個大字鮮豔奪目;烈士的雕像,靜靜矗立,身姿英挺,目光堅毅;聽老師講著英雄的故事,耳邊毛澤東同志的演講聲言猶在耳;「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還重……」
在有限的時間內,在匆匆的行程中,我先後去了王家坪、楊家嶺、棗園,在「四八」烈士陵園聆聽了烈士們的英勇事跡,在清涼山頂俯瞰了生機勃勃的延安城,在革命紀念館前留下了這次延安之行的最後一張合影……
匆匆之餘,我在沉思。那一代領袖居住的窯洞是那樣的簡陋質樸:土炕、木桌、木椅、油燈,實在再簡單不過了。可是,那裡的窯洞實在不平凡,毛澤東在土窯洞揮毫寫出了卷卷雄文,周恩來在土窯洞裡謀劃戰勝群魔的方略,劉少奇在土窯洞裡為黨的建設深思熟慮,朱德總司令在土窯洞裡部署著一個個驚天動地的戰略,我們的領袖在簡陋的窯洞裡點燃了真理的火種,點燃了中國革命的火種,點燃了中國的希望,照亮了中國的黑暗,照亮了中國革命的天空,照亮了中國前進的方向。
就在這樣一塊質樸的土地上,就在這樣的山峁上,那座延安寶塔,竟然成了中國革命的燈塔;那一排土窯洞,那一排土窯洞的燈光,成了中國革命的光芒;那南泥灣的頭能挖走中國的黑暗;那延河的流水竟然能迸濺出天安門前國慶的歡樂,那舞動的腰鼓竟能敲打出中國的喜悅,那小米餵養的槍桿竟能打出一代江山……
我突然有了一種心靈震蕩的感受,有了一種熱血澎湃的感悟。
延安之行馬上就要結束,再一次來到延河橋頭,流連在延河岸邊,寶塔被暮色包圍,陳毅元帥題寫的「萬眾矚目清涼山」幾個大字顯得格外醒目。一個個手機在拼命地「咔嚓咔嚓」,怎麼拍都拍不夠;又一群人跑了過來,手中舉著手機,口中嘰嘰喳喳個不停,又有一群人跑了過來,還有一群……
這一幕,和我們剛到延安的那個晚上是那麼的相似。不,也許這一幕每天都在重複,只是我們無緣得見罷了。
攝影師是一個胖乎乎的可愛小夥兒,他用攝像機為我們留下了一幀幀畫面,用一幅幅鏡頭為我們製作了延安之行的專題片。點開視頻,《我要回延安》的音樂聲首先衝進耳中,伴隨著一個個熟悉的鏡頭,仿佛又回到了延安。
一座座聳立林立的高樓,一條條寬闊平坦的大道,一張張面帶笑容的臉龐,一片片綠意幽幽的樹林,讓我真切地感受到延安的變化和發展。無論是從歷史的角度,還是從生態的視角,抑或是從文化的層面來審視延安,都是完美的。因為,這是一個革命聖地,是一個生態城市,更是一個幸福城市。
「風清清天藍藍,我要去延安」。看著視頻,聽著歌聲,我覺得我還會來延安。「風清清天藍藍, 我還要去延安,因為我還沒喝過羊雜湯,我還沒有嘗過黃米飯;風清清天藍藍,我還要去延安,因為我還沒有去過南泥灣……」
我的內心此時有一個聲音在吶喊: 我要去延安,我還要去延安。
作者簡介:
天高雲淡 知性、開朗、隨和、喜歡文學的女子,生活不只眼前的苟且,更有詩和遠方;喜歡文學的女子,靈動與毓秀的靈魂在高傲地飛翔。用文字潔淨自己的心靈,構築一個屬於自己的精神家園,栽植親情和友情,用心呵護、用愛澆灌,用情侍養,直到開出真善美的花朵,讓每個路過的人都能小做休憩,感染芳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