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報記者 陳萬穎 顏雪嶺
-北大教授稱丘成桐想當中國數學界的霸主未遂?
-中國院士選舉究竟怎麼進行?
-矛頭指向的北大為何保持沉默?
丘成桐指責北大是因為有野心?
指責北大「長江教授」造假;指責中國學術界打壓青年學者;搶先發布龐加萊猜想破解信息……丘成桐的上述種種舉動,北大教授認為根源都是他的野心,且對龐加萊猜想被證明的消息的發布有違學術規範。
近日,有北大數學系教授向記者獨家提供了據說能「證明丘成桐控制中國數學界的野心」的郵件。
面對北大教授公開的回應,本報記者進行了核實,並聽到了許多不同的說法。但對「丘-北之爭」而言,誰是誰非仍無定論。
從丘成桐對北大和內地學術界的指責之初,網上就有言論對丘的「動機」做出懷疑。此次北大數學系教授對丘長期以來各種指責做出公開回應,似乎在印證網上已有的猜測:丘成桐要控制中國數學界。
北大數學教授:有證據證明丘成桐的野心
「我這裡有一封郵件,足以證明丘成桐控制中國數學界的野心,還能看出他對我們不服他控制有多惱火。」丁偉嶽說,「你們敢登嗎?」
這兩封往來的郵件是丘成桐2002年寫給前國際數學大會主席David Mumford(芒福德——編者注)的。而第二封則是芒福德的回信。芒福德是1994-1998年度的國際數學家聯合會主席,1974年的菲爾茲獎獲得者。這些郵件是芒福德轉發給北大數學系的。
在這封郵件中芒福德回答了丘成桐寫給他的一封告狀信,丘成桐指責北京ICM組織委員會沒有徵求香港和臺灣數學會的意見。
「我考慮了很久該如何回你的信,最後我決定還是實話實說。」 芒福德在回信中說,許多人告訴他丘成桐排斥和公開攻擊中國數學會,丘和中國數學會的關係十分緊張。芒福德認為這種情況使得2002年的ICM不是一次顯示團結的會議,而成了爭奪會議控制權的場所。
在信的結尾處,他勸告丘:「如果你想要大會成功舉辦,你就應該給當地的組織者全力支持。」
丁偉嶽表示,他認為這是丘成桐企圖控制2002年國際數學家大會的一個證據。
「我們還在申辦2002年ICM主辦權的時候,他就因為我們不服他的控制,要把會議搬到香港。當初他公開講他就是要和我們作對。關於這件事,我們有充足證據。」
「丘成桐控制中國數學界未遂才這樣做」
9月7日,記者來到 北京大學數學學院。當表明採訪意圖後,一位老教授將記者領進自己的辦公室。
「我是程老師,可以跟你聊聊。」
程乾生,是一位在北大已有將近40年教齡的老教授。「我其實已經退休了,只是還帶這幾個研究生。丘成桐的說法關係到很多人,他們不好說什麼,我就沒什麼顧慮了。」
「我可以說,丘成桐和北大之間本來沒有恩怨,但問題是,他想當中國數學界的霸主,但沒有成功。」程乾生說。
他認為,丘成桐和北大之間的矛盾應該始於2005年雙方都想建數學研究中心。
當時,丘成桐在替某學術機構申請建立世界級的數學研究中心,而同時北大也在申請。「上面批了北大的。北大就讓田剛來領頭做。丘成桐不甘心。」程乾生說。
「北大這事後來被記者捅出去了。但事情慢慢在運行,北大資源大樓裡給了兩層樓。而且田剛表示過,等這個數學中心建完以後,他要全職回國。到時候丘成桐就應該罷休了吧?」程乾生說。
丁偉嶽也有類似的說法。「我和丘曾經是朋友。他對國內的抨擊非常不客觀。學術上他是非常有權威的數學家,但是我們爭論的都是在非學術問題。比如他在美國那麼多年,他對中國其實很不了解。他想要指揮一切,不只是我,其他數學家都是有看法的。」
北大教授:媒體沒讓我們說話
縱觀持續已久的「丘-北之爭」,丘成桐在媒體上出現的頻率遠高於北大。北大僅有新聞發言人和校黨委書記代表校方發表態度,招致網友的批評,認為這種反駁「蒼白無力」。
而對學術問題最有發言權的教授們,卻從來沒有在公眾面前發聲。是北大校方有「統一口徑」的要求導致教授們三緘其口?還是教授們不屑於捲入此類「口水戰」?抑或不敢與丘成桐公開叫板?
記者深入北大數學系進行採訪時,卻發現北大教授們似乎有另一番說法。
作為「院士開博第一人」,丁偉嶽很爽快地接受了記者的採訪。採訪即將結束時,他說:「有人指責中國數學界不團結,好,我們可以不說話,但問題關鍵在於丘成桐不管怎麼在媒體上說都沒人反對,我們這邊有一點反對的聲音,就被說不寬宏大量。我想一次寬宏大量倒是可以,下回還是照樣要吵要鬧,因為輿論權在他那邊啊!」
丁偉嶽說,之前並沒有記者來找過他仔細核實有關事實。
北京數學大會是否打壓人才?
今年8月底,丘成桐在接受香港《亞洲周刊》採訪時直斥國內學術界「不是做學術,都在搞權術」,並舉例稱2002年在北京舉行的第24屆國際數學家大會上,北京的數學家壓制外地數學家,上臺發言的「8個人有7個是北京的,其他成就遠高於演講者的數學家都沒有機會發言。朱熹平教授是中國國內最好的數學家之一,後來被 哈佛大學用最禮遇的方式邀請做訪問學者,但當時,竟然連年會的邀請也沒有收到。」
當時的發言人究竟是怎樣選出來的?發言與否是不是數學家優秀與否的判斷標準?記者就此採訪了數位在2002年ICM上發言的數學家。
當東道主有優待不止8人發言
北京大學數學研究所所長丁偉嶽是參加2002年ICM推選工作的教授之一。「我可以舉出幾個外地的。比如說張偉平和龍以名,他們是天津南開大學的,還有一位講數學史的,我想他是陝西還是什麼地方的。還有復旦大學的一位。」
根據網上公開資料顯示,2002年ICM上作學術報告的華人數學家數量高達二十幾人。
而今年8月在西班牙馬德裡舉辦的第25屆ICM上,作報告的中國數學家只有中國科學院研究員陳志明一人。
針對這個懸殊的差距,丁偉嶽解釋道:「當時我們東道主有一些優待,所以允許我們推薦比較多的人來做報告,大約11個人。我們推薦的名單最終是由國際數學家聯盟來決定,我們沒有決定權。」
(責任編輯:蘇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