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 世紀初,在抗擊法蘭克人的共同利益的基礎上,捷克人、斯洛伐克人建立了摩拉維亞王國。在第一任王公莫伊米爾(833—846)的率領下,捷克人和斯洛伐克人打退了東法蘭克人的進攻。莫伊米爾的繼任者,拉斯蒂斯拉夫(846—869),為了抗衡東法蘭克人和保加利亞人,與拜佔庭帝國建立了密切聯繫。應拉斯蒂斯蘭夫的邀請,拜佔庭派出布教團,到摩拉維亞傳教。869 年,拉斯蒂斯拉夫敗於東法蘭克人。新的國王斯維亞託普盧克(870—894)與日爾曼人修好,使西斯拉夫人皈依拉丁教會的基督教。拜佔庭的傳教團被逐。906 年,摩拉維亞王國敗於匈牙利人,國家滅亡。
中世紀的波希米亞
10 世紀末,以波希米亞為中心形成了捷克國家。國內封建割據嚴重,中央權力衰弱。王朝內部的鬥爭長期持續,王公往往向德國皇帝尋求支持,也因此深深介入了德國皇帝與教皇的鬥爭。捷克與神聖羅馬帝國逐漸結合。1086年,德皇亨利四世授予弗拉提斯拉夫二世以捷克國王的稱號,以酬謝他在授聖職權的鬥爭中對德國的支持。1158 年,德皇弗雷德裡克允許捷克國王世襲。到13 世紀,捷克已成為帝國內的重要政治力量,為帝國七大選侯之一。在此期間,封建制度已完全確立,農民主要是依附農民和役農——被固定在小塊土地上的農民,王公貴族取得特恩權,在自己領地上享有司法與行政特權。工商業在城市發展起來,形成了布拉格、布爾諾等重要貿易中心。12 世紀以後,大批德國移民進入捷克。此後,德國移民的上層成為捷克享有特權的貴族,教會和修道院也基本為德國人掌管。
1273 年,奧託卡爾二世(1253—1278)在與哈布斯堡的魯道夫爭奪德國帝位時失敗。5 年後,奧託卡爾與魯道夫於馬爾克費爾特交戰,被殺身亡。1306 年,瓦茨拉夫三世(1305—1306)被謀殺。普舍美斯王朝因絕嗣而終結。幾年貴族戰爭之後,盧森堡的約翰(德皇亨利七世之子,兼德國皇帝,1410 年被廢除帝位)成為捷克國王(1310—1346)。約翰為形勢所迫,頒布憲章保證貴族和僧侶的封建特權,使其享有徵稅自由。其子查理一世(1346—1378)使捷克國王在帝國世俗選帝侯中列第一位。查理之子瓦茨拉夫四世(1378—1419)統治時期,德國與捷克的民族矛盾加劇。終於爆發了聲勢浩大的胡斯運動。
中世紀的波希米亞
14 世紀末期,歐洲各國的民族意識逐漸形成,民族教會的思想亦到處傳播。約翰·胡斯(1369—1415),布拉格大學校長、皇后的解罪神甫用捷克語傳教,在捷克具有極高聲望。他主張教權服從俗權,教士過清貧生活,教產歸國家所有,建立廉儉的民族教會。最初受到王室的保護。1412 年,胡斯反對教皇出售贖罪券,指責教皇為猶大,要求改革教會,被教皇革除教職。但胡斯繼續在各地宣傳自己的主張,攻擊教皇的言詞更加激烈,稱教皇為基督之敵。1414 年,教廷在德國南部康士坦茨召開宗教會議,胡斯接到出席會議受審的通知。德國皇帝西吉斯孟德(1411—1437)許諾保證胡斯的安全,胡斯亦想為自己被革除教職而辯解,「證明真理的偉大」,隨即參加了會議。但大會不給胡斯申辯的權利就以「異端」的罪名逮捕了胡斯,並於1415 年7月6 日將胡斯處以火刑。胡斯的死在捷克民眾中引起強烈反響。激憤的民眾搗毀教堂,瓜分教會財產,驅逐德國教士,改由胡斯派教士主持宗教活動。450 名捷克貴族也聯名向宗教會議發出抗議,並組成聯盟,擁護胡斯派學者在宗教問題上的決議,宗教改革運動與捷克民族運動結合了起來。
中世紀的波希米亞
1419 年夏,爆發了融宗教改革與民族獨立為一體的胡斯戰爭。戰爭的參加者包括捷克社會的各個階層:農民、手工業者、市民和貴族。他們反對德皇西吉斯孟德兼任捷克國王,由於不同的宗教、社會改革方案又形成兩個集團。一個是溫和的聖被派,主張宗教改革與社會改革分開,並擬定「布拉格四條款」:講道自由,俗人用聖杯領聖餐,僧侶不從事世俗活動,僧侶犯罪與俗人一樣受處分。另一個是激進的塔波爾派,要求廢除私有財產,消滅等級特權,取消稅賦與封建義務,建立財產共有、人人平等的共和國。
1420 年,教皇發布「反波希米亞十字軍」公告,從而使捷克全國上下統一起來。捷克人民在卓越的軍事統帥約翰·傑式卡的率領下,先後打敗了五次由教皇和德國皇帝組織的十字軍進攻。1421 年夏,布拉格大學教授發起召開國會,胡斯運動各派及部分捷克貴族參加了會議。國會廢除西吉斯孟德的王位,並組成20 人的臨時政府。會議決定,將「布拉格四條款」推廣到捷克全境。1433 年,巴塞爾宗教會議對胡斯運動作出讓步,基本上滿足了聖杯派的要求。但塔波爾派拒絕和解,聖杯派與塔波爾派隨即決裂。雙方於1434 年5月決戰於裡旁,聖杯派獲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