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舉考試從誕生之日,就為寒門子弟打開了上升通道,普通農家的孩子,只要熟讀四書五經,寫好八股文就能在科舉考試中的功名,然後升仕做官,光宗耀祖。但是並不是人人肯下死功夫,來啃讀這些煩人經典,就會想到用其他捷徑的辦法,來獲取功名。
怎麼能維持科舉的公平性,是每個朝代執政者需要考慮的主要問題,這裡不僅能為朝廷選拔合適的官員,還能抑制民間各種對朝廷不安份的思想。科舉考試也一直在作弊與反作弊的鬥爭中。
那麼古代科舉考試,沒有照片,是怎麼防止考生替考出現的呢。
一,保人制度。
古代科舉制度首先要在當地參加童生度(稱童試),來獲取地方政府府、州、縣學的生員資格。童生試分為縣試、府試、院試三個階段,分別由知縣、知府和學政主持,考試內容多出自「四書五經」。
這時考生要與幾個擔保人一起前往縣府報到,擔保人中必須有一名秀才。考試報名表上需要填寫姓名、年齡、籍貫、三代履歷等內容。當時古代沒有準考證、身份證之類的證件,這名考生的身份證明就是秀才擔保人。
比如這位考生叫劉三,當衙役念到「劉三」時,秀才擔保人,要走上前去說:「劉三這瓜娃子是我擔保的。」然後衙役才能放劉三入場考試。那麼這秀才會獲得由考生出的擔保費用。要想有人替考操作起來很難,因為擔保人都本縣的人,都是認識劉三。其中秀才更是縣名人,一旦發現被擔保人使了「調包計」,不僅劉三的科舉會被剝奪,就連擔保的秀才也會遭殃。
通過縣試、府試、院試後,考生才能獲得「童生」稱號。這三場考試會把許多考生給擼下來。只有少數人才能考上「生號」,也就是世人所熟知的「秀才」。獲得「生員」稱謂後,劉三才有了參加正式科舉考試的預備資格。並獲得以下權利:免費糧票,政府每月發放糧食;免義務勞動,政府不會再安排徭役;免挨揍,以後有任何官司在身,政府不可以對他隨意動刑。
由此可見,秀才在當地享受權利很多的,所以秀才會很珍惜自己的名分,不能隨意擔保的,否則連累的,下場非常可憐。想要找人替考,必須要過秀才擔保這一關。
二,籍貫審查制度。
成為童生後,劉三需要進入官方教育機構進行培訓學習,相當市一級別的教育機構。這時如果劉三的成績優秀,可以獲得廩膳生員資格,那就意味政府包吃住學習,還可以領一份津貼來買學習用品。同時,他也擁有擔保人資格,如果家鄉某某找到他,他只需要一嗓子,我認識某某,就可以輕鬆賺錢。
培訓之後,劉三需要到省一級的部門參加舉人考試,古代三級考試制度,鄉試、會試、殿試,參加省一級的考試,叫鄉試。一般三年開一科,時間定在子、午、卯、酉年的八月,所以又叫「秋闈」「秋試」之稱。
劉三到省參加考試,需要上報自己的籍貫。並且要詳細寫清自己三代的家庭住址,有無遷徙。包括自己的祖墳位置都要寫上,以備查證。當地政府就需要為其考生籍貫來蓋章了。這樣做的目的就為了杜絕,冒名替考,還有冒籍。在明清兩朝,已經分為南北兩榜,因為各省的教育資源不均衡,為此故設立南北榜,以讓更多的學子來為朝廷效力,使得天下能平衡。
於是,就有許多學生進行遷籍,去偏遠的地方當考生,來增加自己考中概率。
因此,朝廷不僅要查學生籍貫,還要查祖墳。人可以挪,祖墳不可能遠遷的。
三,考生面貌特徵。
在參加會試時,這就需要有考生面貌特徵的驗證了。古代不能照相,也不可能要畫師畫像,那樣會很麻煩的。那麼怎麼辦呢,在審查每個考生資格時,工作人員手裡都拿有一本考生面貌冊,簡單記錄考生的面貌特徵。比如,面黑、面赤、多須、微須等。工作人員拿著面貌冊,念到劉三,劉三走上前。因為面貌冊已經寫了劉三有須,結果劉三沒有鬍子,這就很麻煩了,劉三審核通過不了。
當然這種事儘量不能發生,劉三過了審核關之後,需要進第二道關更為嚴格的審查,負責檢查是都是軍人,他們會把考生全部扒光,帽子、衣服、鞋子都要檢查,防止夾帶作弊工具。這項工作完成後,考生才能進入考場進行會試考試。
通過以上制度,雖然古代沒有照相技術,但想冒名頂替,操作起來是非常難的。
再加上朝廷對科舉考試非常重視,只要出現作弊現象,立馬會驚動天下,會深查,只要發現作弊者,上至考官下至考生,輕者牢獄之災,重者斬首。當然,歷史上仍然沒有杜絕這種以身試法的作弊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