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科舉考試時,考生沒有照片可以核對,那麼該怎麼防止替考?

2021-01-21 鮮花暢談歷史

科舉考試從誕生之日,就為寒門子弟打開了上升通道,普通農家的孩子,只要熟讀四書五經,寫好八股文就能在科舉考試中的功名,然後升仕做官,光宗耀祖。但是並不是人人肯下死功夫,來啃讀這些煩人經典,就會想到用其他捷徑的辦法,來獲取功名。

怎麼能維持科舉的公平性,是每個朝代執政者需要考慮的主要問題,這裡不僅能為朝廷選拔合適的官員,還能抑制民間各種對朝廷不安份的思想。科舉考試也一直在作弊與反作弊的鬥爭中。

那麼古代科舉考試,沒有照片,是怎麼防止考生替考出現的呢。

一,保人制度。

古代科舉制度首先要在當地參加童生度(稱童試),來獲取地方政府府、州、縣學的生員資格。童生試分為縣試、府試、院試三個階段,分別由知縣、知府和學政主持,考試內容多出自「四書五經」。

這時考生要與幾個擔保人一起前往縣府報到,擔保人中必須有一名秀才。考試報名表上需要填寫姓名、年齡、籍貫、三代履歷等內容。當時古代沒有準考證、身份證之類的證件,這名考生的身份證明就是秀才擔保人。

比如這位考生叫劉三,當衙役念到「劉三」時,秀才擔保人,要走上前去說:「劉三這瓜娃子是我擔保的。」然後衙役才能放劉三入場考試。那麼這秀才會獲得由考生出的擔保費用。要想有人替考操作起來很難,因為擔保人都本縣的人,都是認識劉三。其中秀才更是縣名人,一旦發現被擔保人使了「調包計」,不僅劉三的科舉會被剝奪,就連擔保的秀才也會遭殃。

通過縣試、府試、院試後,考生才能獲得「童生」稱號。這三場考試會把許多考生給擼下來。只有少數人才能考上「生號」,也就是世人所熟知的「秀才」。獲得「生員」稱謂後,劉三才有了參加正式科舉考試的預備資格。並獲得以下權利:免費糧票,政府每月發放糧食;免義務勞動,政府不會再安排徭役;免挨揍,以後有任何官司在身,政府不可以對他隨意動刑。

由此可見,秀才在當地享受權利很多的,所以秀才會很珍惜自己的名分,不能隨意擔保的,否則連累的,下場非常可憐。想要找人替考,必須要過秀才擔保這一關。

二,籍貫審查制度。

成為童生後,劉三需要進入官方教育機構進行培訓學習,相當市一級別的教育機構。這時如果劉三的成績優秀,可以獲得廩膳生員資格,那就意味政府包吃住學習,還可以領一份津貼來買學習用品。同時,他也擁有擔保人資格,如果家鄉某某找到他,他只需要一嗓子,我認識某某,就可以輕鬆賺錢。

培訓之後,劉三需要到省一級的部門參加舉人考試,古代三級考試制度,鄉試、會試、殿試,參加省一級的考試,叫鄉試。一般三年開一科,時間定在子、午、卯、酉年的八月,所以又叫「秋闈」「秋試」之稱。

劉三到省參加考試,需要上報自己的籍貫。並且要詳細寫清自己三代的家庭住址,有無遷徙。包括自己的祖墳位置都要寫上,以備查證。當地政府就需要為其考生籍貫來蓋章了。這樣做的目的就為了杜絕,冒名替考,還有冒籍。在明清兩朝,已經分為南北兩榜,因為各省的教育資源不均衡,為此故設立南北榜,以讓更多的學子來為朝廷效力,使得天下能平衡。

於是,就有許多學生進行遷籍,去偏遠的地方當考生,來增加自己考中概率。

因此,朝廷不僅要查學生籍貫,還要查祖墳。人可以挪,祖墳不可能遠遷的。

三,考生面貌特徵。

在參加會試時,這就需要有考生面貌特徵的驗證了。古代不能照相,也不可能要畫師畫像,那樣會很麻煩的。那麼怎麼辦呢,在審查每個考生資格時,工作人員手裡都拿有一本考生面貌冊,簡單記錄考生的面貌特徵。比如,面黑、面赤、多須、微須等。工作人員拿著面貌冊,念到劉三,劉三走上前。因為面貌冊已經寫了劉三有須,結果劉三沒有鬍子,這就很麻煩了,劉三審核通過不了。

當然這種事儘量不能發生,劉三過了審核關之後,需要進第二道關更為嚴格的審查,負責檢查是都是軍人,他們會把考生全部扒光,帽子、衣服、鞋子都要檢查,防止夾帶作弊工具。這項工作完成後,考生才能進入考場進行會試考試。

通過以上制度,雖然古代沒有照相技術,但想冒名頂替,操作起來是非常難的。

再加上朝廷對科舉考試非常重視,只要出現作弊現象,立馬會驚動天下,會深查,只要發現作弊者,上至考官下至考生,輕者牢獄之災,重者斬首。當然,歷史上仍然沒有杜絕這種以身試法的作弊者。

相關焦點

  • 古代科舉考試作弊被抓什麼下場?怎一個慘字了得
    最近山東冒出200多個高考頂替案,高天鶴也被爆出主持人資格考試作弊。現在的法律體系下,他們大不了失去工作,仍然可以重頭再來。這要是發生在古代,那可就慘了。在中國古代歷史上最重要的考試算是科舉考試了,相當於今天的國考,也就是國家公務員考試,所有考生寒窗十年,為的就是中的名次。
  • 古代科考時,考官如何驗證考生身份?
    古代科考時,考官如何驗證考生身份?在我們現代科技已經很先進了,所以考試的時候對於考生身份的確認其實是很簡單的。比如說我們在考試之前都會發放一個準考證,上面的照片就能夠做到很好的防偽。但是在古代的時候是沒有照片這種東西的,那麼在科考的時候,考官們又是如何驗證考生的身份呢?怎麼樣才能防止這些考生們渾水摸魚,找人代考呢?今天我們就帶著大家一起來了解一下。其實在古代的時候也是有槍手這種職業的。比如說唐朝時期非常出名的詩人溫庭筠,他當年就多次幫別人去代考。
  • 古代科考時,考官如何驗證考生身份?
    古代科考時,考官如何驗證考生身份?在我們現代科技已經很先進了,所以考試的時候對於考生身份的確認其實是很簡單的。比如說我們在考試之前都會發放一個準考證,上面的照片就能夠做到很好的防偽。但是在古代的時候是沒有照片這種東西的,那麼在科考的時候,考官們又是如何驗證考生的身份呢?怎麼樣才能防止這些考生們渾水摸魚,找人代考呢?今天我們就帶著大家一起來了解一下。其實在古代的時候也是有槍手這種職業的。比如說唐朝時期非常出名的詩人溫庭筠,他當年就多次幫別人去代考。
  • 西華考生「被替考」事件尋回清白 招辦恢復其成績
    於揚 圖  新華網河南頻道7月11日訊大河網報導:當大多數考生為填報志願緊張忙碌時,今年參加高考的周口西華縣箕城中學考生卜露娟卻在為自己的分數四處奔走。6月24日晚,卜露娟得知其高考成績四科全為零,原因是「替考」,該處分還將被記入誠信檔案。卜露娟一家隨後到多部門反映情況,要求調查核實。
  • 英語三級考試百人替考 多輛大巴跨市接送替考生
    對方介紹,這是一個資格考試,很簡單,只需要一上午的時間,在考場內抄答案就行,替考一上午,給60元費用。  9月4日,兼職群裡再次出現招聘替考人員的信息,信息和以前發布的基本一樣,只是考試費用改為50元。經過一下午的聯繫溝通,對方周某表示可以報名,讓記者提供名字、手機號碼等。對方還告訴記者,也可以介紹身邊的同學,介紹1名考生提成5元,越多越好。
  • 科舉考試慣用的3種「通天」手法,樣樣登峰造極
    考試作弊,古往今來屢見不鮮。這種破壞公平,無視規則的行為,歷朝歷代都深以為恥。畢竟科舉的主要科目是儒家經典,儒家大義的核心又是「仁義禮智信」,作弊便是對誠信的漠視。朝廷為了防止考生作弊,考前考後都要對考生進行搜檢,並且制定十分苛刻的法令。
  • 科舉考試的考生們住宿條件是五星級酒店嗎?真相悲劇了!
    今天我們一提起考試,大家看重的莫過於中考、高考以及考研等等。這些考生在去考試時,一般提前在考點附近預定好酒店。一般來說,廣大的考生對酒店的質量要求還是挺高的,為了確保不影響自己考試的發揮。那麼,對於古代要進入考場的考生來說,他們要預定房間嗎?他們的住宿怎麼解決的呢?
  • 自考英語"替考+保過"1800元?"替考"是引火自焚
    」   按照該廣告中提供的聯繫方式,記者與對方聯繫後得到了與廣告內容相同的肯定回答,當問及如何保證考試質量時,老師告訴記者:「交完1800元錢就保過,因為我們有合作的院校。」老師還「自信」地告訴記者:「考不過的話,就把1800元錢退給你,記者談及到如果考不過怎麼退款時,老師告訴記者:「你們過來或把錢打到你們帳戶都可以,無所謂的,怎麼樣都行。」老師最後告訴記者「你要抓緊時間,報名時間快截止了,也可以先過來看看」。
  • 持變造的身份證替考,槍手們該當何罪
    由於周末經常幫人補習英語,一些考生找到賈某,讓其冒名頂替參加一些英語等級考試。禁不住誘惑的賈某答應下來。嘗到甜頭後,賈某替考的次數越來越多,替考的範圍也越來越廣。2013年,手頭有了一定資源的賈某轉行做起了中介,組織「槍手」為考生代考,從中抽成。那麼,賈某是如何具體操作的呢?
  • 古代是怎麼考試的?看看古代考試科舉制度!
    中國有1300多年科舉考試的歷史,中國古代的科舉制度是世界上最早的考試制度,對世界文明的產生有著重要的影響。科舉制度所流傳下來的部分優秀的措施,至今仍然被我國和世界各國所沿用和發展。先說起源,在隋朝以前,朝廷官 員大多在名門權貴裡挑選,無論優劣,只要有背景,家世顯赫就能當官,這就導致濫竽充數,真正有才學的得不到重要,關鍵會影響國家發展和社會穩定。
  • 古代科舉考試是不是只有語文一門,古代科舉考試其實科目眾多
    作為古代使用時間最長的人才選拔方式,提到科舉內容大家第一個想到的就是「八股文」,那麼古代科舉考試真的只考語文一門嗎?事實上並非如此,科舉從開創到完善其實經歷了極為漫長的時間,而考試科目實際上也在不斷變化。目前普遍認為科舉萌芽出現在南北朝,後經隋朝發展完善,於唐朝形成定製。
  • 古代高考如何防作弊?考生考前要洗澡並提供服裝
    輕鬆之餘,我們不妨了解一下古人的高考趣事:應考者準備了寫滿八股文的麻布坎肩、一粒米可以遮擋住「作弊書」上的8個字、耳熟能詳的一些著名古人,也有屢考不中的遭遇……蠟燭等都曾被用作夾帶。歷史上洗澡還曾是反考試作弊的重要方式。《金史》記載當時的科舉考試之前,考生們都要由不識字的士兵搜身以防作弊。
  • 古人「高考」也作弊,古代是如何防止科舉舞弊的呢?
    但無論是在現代還是在古代,考場舞弊一直都是一個令人很頭疼的問題。古人的科舉考試一般每三年舉行一次,與現在每年一次的高考相比,那時候的考試更為難得。所以,總是會有人想要作弊。但十分令人不解的是在技術和信息手段都極其落後的古代,科舉考生們幾乎不可能作弊,也更加不敢舞弊。
  • 在號舍裡吃喝拉撒睡覺都要蜷著,科舉考試考生很悲慘
    6月7日、8日是全國高考日,如今的考試條件與古代科舉制度相比,真是有天壤之別。如今全國大部分省份一般考四場,兩天內就結束。每場考試不超過兩個半小時。而古代鄉試是連考三場,每場考試的時間長達三天,在這期間是不允許出考場的。貢院是原來會試的考場,即開科取士的地方。各地舉人來此應試,好象向皇帝貢奉名產,故名貢院。
  • 古代科舉作弊:考生用老鼠須寫作弊奇書(圖)
    據說,小紙條上抄大段的文章還有特殊的工具——老鼠須,而且得是精選韌度極好的鼠須才能勝任,現代的筆是怎麼也寫不出那麼小且清晰的字的。  考生的夾帶手法也是多種多樣的,《清稗類鈔》中記載:「入場者……私藏於果餅及衣帶中,並以所攜考籃酒鰲與硯之屬,皆為夾底而藏之,甚至有帽頂兩層,靴底雙屜者。」
  • 古代科舉考試的作弊手段多樣,懲罰也極其嚴厲,非今日可比!
    那麼古代科考到底有哪些作弊手段?作弊被發現又有哪些懲治辦法呢?古代科考作弊方式在今天的南京江南貢院博物館裡,珍藏了一本古人作弊的縮版「四書」,也就是將科考的必修課程《大學》、《論語》、《中庸》、《孟子》縮小抄錄,名為《增廣四書備旨》。這部書長6.5釐米,寬4.5釐米,共80頁,藏了20萬字,是不是比今天大小抄更厲害?
  • 古代防止科舉作弊的舉措,驗明正身:說句方言來聽聽
    而在千百年的演進過程中,科舉制度也在逐步地被完善。隨著歷代對科舉的重視程度加深,考取功名的執念不斷強化,難免就會出現科舉作弊的現象。從歷朝代中的科舉考試實踐經驗當中,古代人們也總結出了一系列防止考生作弊的各種措施,對於現在很多場合下的監考,都有極大的借鑑意義。
  • ...槍手 詐騙案 破獲 教育考試 部分考生 日語一級 嫌疑人 替考...
    警方以此提醒廣大市民要講誠信,誠信才是防止被騙的關鍵。  去年12月初,杭州市公安局接到一封從北京寄來的舉報信。寄信人姓叢,是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的職工。  叢某在信中說,去年11月22日,他的愛人要參加北京地區的成人外語三級考試,可由於前陣子生孩子,沒有精力備考。於是,叢某想起以前收到的「槍手」簡訊,想找個「槍手」幫愛人替考。
  • 時長共計九天六夜 古代科舉考場發生了什麼
    北宋中期才有專門貢院考場,1.3平方米的號舍是標配在科舉制度剛剛產生的隋朝和唐朝初期,科舉並沒有專用的考場,一般是借用吏部辦公區舉行考試。唐玄宗開元二十四年(公元736年),科舉考試由吏部改為禮部主持,「始置貢院」,作為考試專門機構。但此時的貢院仍然借用禮部或尚書省等機關辦公區,考試時臨時搭設考場,考完恢復原狀。
  • 1894年,朝鮮廢除科舉制度,百年後韓國為何再現「科舉考試」?
    而朝鮮科舉考試雖然每三年舉行一次,但官員有需求時,朝鮮也會不定時舉行考試。有學者稱,科舉制度是中國傳統文化在朝鮮最長的一項制度,歷來受到朝鮮各王朝的尊崇。據記載朝鮮王朝重視科舉,主要還是「我國公道,惟在科舉」, 「門塞而公道開,浮華斥而真儒出」。科舉制度從七世紀進入新羅王朝,到958年確立,朝鮮的科舉制度基本是延續唐朝的科舉制度。那麼唐朝科舉制度是什麼樣呢?